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摄影中被观看与呈现的上海

在摄影中被观看与呈现的上海

2025-01-02 来源:世旅网

日前,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上海:摄影之都1910年代—2020年代”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窥见上海百余年变迁与发展历史的契机,展现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摄影中被观看与呈现的上海。

在摄影中被观看与呈现的上海

▲苏州河 陆元敏

1996年,上海地铁一号线开通不久的某日,摄影师侯剑华在人民广场站站厅看到一对情侣在用公用电话打电话,他迅速将他们与墙上背景相映成趣的形态拍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他“地铁”专题的系列拍摄。在“记忆相册”单元,展厅特别复刻了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的场景,立体呈现侯剑华等摄影家的作品。

▲上海地铁1996 候剑华

展览利用场景设计,将地铁车窗作为视觉框架,观众可通过窗户窥见“都市更兴”单元中徐昕关于城市形貌变化的深情凝视,以此创造出激发观众共鸣的虚实交融的独特观展体验。

▲展厅的上海地铁装置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也是重要的记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民生活方式与状态也因之发生深刻变化。摄影家们持续以摄影方式追踪和见证时代,跟进时代嬗变的步伐,以摄影展开不同记忆形态,回望上海历史性变迁的不同阶段和时刻。

▲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 许海峰

在“特别呈现”板块中,展览通过一系列物证——如作为上海轻工业产品重要代表的“海鸥牌”国产照相机的历史展示,以及对1956年在中苏友好大厦(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上海出口商品暨国外商品展览会”的历史场景还原,彰显了上海在工业、经济与贸易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和对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贡献。这一板块以实物、文献、展柜等形式再现历史,为观众搭建出沉浸式的视觉空间,使观众得以重新认识上海在社会主义城市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上海出口商品暨国外商品展览会历史影像

“江河对视”单元则以陆元敏的《苏州河》系列与张春海的《黄浦江》系列作品展开对话。黑白墙面的设计巧妙区隔江与河,两条孕育上海成长的母亲河在影像展示中形成独特的视觉比照。展区内还融入了澎湃新闻发起的“上海声景”项目,通过从苏州河到陆家嘴滨水地带的声音采集,为影像叙事注入动态的声音维度,强化了观众的现场感官沉浸感。

▲黄浦江 张春海

▲苏州河 陆元敏

“苏州河一带不仅有工商经济,也有文化,比如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东方图书馆,还有令人瞩目的四行仓库、邮政总局大楼、河滨公寓。这一切使大上海成为大上海。苏州河曾经是上海的内在机枢,上海人和他们百感交集的繁复经验在陆元敏镜头里尽显无遗。”摄影评论家姜炜如此评价陆元敏的“苏州河”。

在“街头剧场”单元中,摄影家郭博镜头下的石库门弄堂场景被放大,为观众营造出自由穿梭于弄堂与展厅之间的交错体验。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面目的日新月异、市民生活的变迁,通过影像与装置交织呈现。

▲郭博摄影作品

展览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兴业太古汇、千彩书坊等熟悉的街头景象,也似乎可以通过影像瞬间回到过去的弄堂生活。

▲摩登上海 陈荣辉

▲上海/兴业太古汇 沈浩鹏

艺术家马良的移动照相馆为观众提供了亲身参与肖像摄影拍摄的机会。观众可在美术馆所营造的场景中拍摄照片,带走一份个人专属的独特艺术记忆。

▲移动照相馆 马良

▲邮递员 马良

马良少年时求学于华山美术学校,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展览作品《邮递员》是他对“都市乡愁”的阐释。

“我偶然路过孩提时住过的弄堂,发现那里正在拆迁,所有记忆里熟悉的痕迹都即将被抹去,我很快筹备拍摄了这个作品。邮递员是我儿时最想做的工作之一,莫名其妙觉得邮递员这份工作很浪漫,传递着世间的情感和思念。后来我发现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至少是一种自我说服,相信自己是一面镜子,也能映射出人间的情感。所以我用邮递员作为形象,一个穿越了时间的邮差,在城市记忆的废墟里,失去了投递的地址。这个邮递员就是我,也是我们这一代都市人的乡愁。”

摄影的传入与上海的开埠几乎同步,在关注、影写上海崛起与发展的过程中,摄影从未缺席。变动不居的上海为摄影提供无尽素材,摄影为上海的成长不弃涓滴,尽数记录,虽有遗失,但终成影像上海的汪洋。本次展览由顾铮策展,汇集了35位长期生活于上海的摄影师与艺术家的268件作品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及展品80余件/组。

▲日军轰炸闸北 金石声

展览以上世纪初就活跃于上海的丁悚、郎静山、陶冷月、金石声等摄影家、艺术家的作品为起点,呈现了“上海”与“摄影”跨越百年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正如策展人顾铮教授所言:“摄影与上海互相成全。”

▲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 许海峰

▲苏州河 陆元敏

来源:上海静安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