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07 13: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3分钟前
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诊断主要通过一系列检查来确定,这些检查既包括直接反映吸收问题的症状,也涉及继发性缺乏症的表现以及与特定疾病相关的消化吸收异常。
直接症状可能表现为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延迟、面色苍白、舌炎、腹部膨胀、产气增多和腹泻。如脂肪消化不良,大便可能呈现淡色、油质泡沫,且量多、恶臭,与牛奶相关的腹泻可能暗示乳糖酶缺乏。
继发症状包括营养缺乏,如贫血(小细胞性或大细胞性),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坐立不安、睡眠不宁。维生素D、钙缺乏可能导致惊厥、手足搐搦和骨骼发育问题。脂溶性维生素K和核黄素缺乏也会表现相应病症,如皮肤紫癜、出血倾向和口腔炎症。
针对某些疾病引起的消化吸收障碍,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例如胆道梗阻会有黄疸,肠胃道炎症则可能出现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筛选试验,如粪便pH测定和还原糖测定,以及糖-呼气试验、小肠黏膜活检、右旋木糖吸收试验等,这些方法能评估小肠对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情况。
例如,糖-呼气试验利用细菌发酵产生的氢气来判断小肠对糖类的吸收状况。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通过测定尿液中的放射性含量来评估肠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能力。
在脂肪吸收不良的诊断中,通过粪便镜检和脂肪吸收试验,观察粪便中脂肪或脂肪酸的增加,以及尿中碘的排出量来判断。蛋白质吸收不良则通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降低、粪便中51Cr排出率异常或α1抗胰蛋白酶测定来确认。
辅助检查方面,肠道X射线检查虽非特异性,但能发现肠道形态和功能的异常。综合这些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准确诊断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儿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幼儿因病理原因导致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能被小肠吸收,而直接排出体外。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腹泻及体重减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