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0:4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20:50
作者简介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悲剧,首次出版于1594年。
该剧讲述一个如花似玉的名门闺秀拉维妮娅遭到令人发指的摧残,父亲泰特斯以牙还牙,于是有了令人同样心惊的人肉宴。该剧讲述了一个道理:苍天对于人间的罪恶并不是不闻不问。该剧是莎翁早期的作品,剧中对于政治犯心理及生理所遭的创痛有深刻的描写,其中对暴虐屠杀的残酷场面亦刻画入微。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
类别
书籍
语言
中文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展开全部
作品简介
罗马大将泰特斯征讨哥特人得胜归来,把哥特人的皇后塔摩拉母子四人当作人质带回罗马,他为了祭奠阵亡的儿子,对塔摩拉母子跪在地上的苦苦哀求无动于衷,残忍地杀死了她的大儿子。此后又把皇权让给了萨特尼纳斯。同时把俘虏来的塔摩拉母子交由了他处理,萨特尼纳斯惊羡于塔摩拉的美貌,把她立为罗马的皇后,从此,为泰特斯一家的灾难埋下了祸根。塔摩拉挑唆皇帝萨特尼纳斯仇恨泰特斯,以便达到把泰特斯的宗族党羽杀个一干二净的目的。她与儿子和嬖奴艾伦串通起来,杀死了皇帝的弟弟、泰特斯女儿的恋人——巴西安纳斯,然后嫁祸予泰特斯的两个儿子——马歇斯和昆塔斯。而塔摩拉的两个儿子将泰特斯的女儿拉维妮娅轮奸后,又砍掉其双臂、割掉其舌头,使她不能说又不能写。泰特斯本人也受到了艾伦的愚弄,砍掉了自己的一只手。泰特斯决意复仇,他开始装疯,实施他的复仇计划。他先是将计就计,把塔摩拉的两个儿子像宰禽兽那样杀死,把骨头磨成粉,再用鲜血调和做成面饼,拿给塔摩拉吃。在宴会上,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因为不愿让她含垢活着而长期受苦,然后又杀死了塔摩拉,接着皇帝又杀死了泰特斯,泰特斯的儿子路歇斯又杀死了皇帝,四具血淋淋的尸体摆在观众的面前,简直杀得尸横舞台,血流成河,最后终于是冤冤相报,复仇泄恨了。
创作背景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约写于1589—1592年间,伦敦书业公所登记于1594年2月6日,同年以四开本刊行。
一直以来,学术界都未能确定莎士比亚究竟依据什么文献资料写出这个反映血腥屠杀的剧目,但1936年在福哲图书馆发现的一本题为《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传》的小册子,使事情有了转机。这本散文著作刊印于18世纪中期,根据内容判断,它应该是莎士比亚时代某个同名作品的再版。莎土比亚所依据的应该就是这本小册子所描述的“罗马史”。
另外,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有关菲罗墨拉遭色雷斯国王强暴后被割去舌头,后来她那身为王后的姐姐为了替妹妹报仇,杀了自己的儿子让丈夫吃肉的情节,也启发过莎士比亚。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的出版登记日期是1594年2月6日,写作日期大约在此前一年,也有人认为是1589年,说法不一,到现在仍然是个没有弄清的问题。1594年出版过这个剧的四开本,但一直没有找到,直到1904年才在瑞典发现了一册,现存于美国华盛顿的弗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收在第一对开本中这个剧戏文的主要根据是它在1611年出的四开本,变动不大,但其中整个三幕二场都是原来所没有的,一定是第一对开本的编者从手稿或临时印刷的本子中抄来的,但这些东西都没有流传下来。
角色介绍
登场人物
萨特尼纳斯[1]
罗马前皇之子,后即位称帝
巴西安纳斯
萨特尼纳斯之弟,与拉维妮娅相恋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征讨哥特人之罗马大将
玛克斯·安德洛尼克斯
护民官,泰特斯之弟
路歇斯
昆塔斯
马歇斯
缪歇斯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之子
展开全部
详细介绍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他是剧中所着力刻划的悲剧主人公。他是宗法制度的维护者,为国尽忠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希望国家安宁,也希望颐养天年,所以在得胜回朝之日,他谢绝接受统治世界的权标,而让位于僭望皇冠的萨特尼纳斯。在他的心目中,社会应该是有秩序的,人人都应该恪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不应该有非分之想。[1]
塔摩拉
她原为哥特女王,不幸为泰特斯所俘虏,处于丧失人权的地位。昔日作为哥特女王,她是何等的荣耀。荣誉、地位、金钱、权力应有尽有,可一朝沦为阶下囚,则不得不忍受卑视与屈辱。这是她的自尊心和虚荣心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复仇的恶毒欲望在心灵的黑暗角落急剧膨胀。当泰特斯不听她的苦苦哀求,把她的儿子作为牺牲时,她的仇恨就象那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样,足以把这个世界,连同她自己也烧掉。
艾伦
他是悲剧中塑造的一个最为恶毒的角色。作为塔摩拉的嬖奴,他具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阴暗心理。因为他地位低下,天生又长了一副黑皮囊,所以性格被极度扭曲,以至于仇视眼睛所看到的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作为奴才,他又对主子的话言听计从,积极替主子出谋拟策,从事罪恶的报复活动。他是社会的异己分子。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与莎士比亚的后期悲剧相比较,《秦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显然缺乏后来大悲剧中那种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成熟的理解,因此在舞台表现上力图通过加大种种暴行恶迹来造成悲剧效果。尽管如此,那三十四具尸体、十四起凶杀案、三支断臂、一方断舌、人肉包子等一系列惨剧,那“暗杀、强奸、流血的秘密;卑污的行动、奸逆的阴谋”等种种恶事,却形象地反映了宗法生活体制在残酷自私的个人主义冲击下分崩离析的情景。[1]
艺术特色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虽然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人物心理因素的挖掘等方面还做得不尽人意,但在艺术上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情节安排充满了戏剧性。它的戏剧性,一方面指的是戏剧情节的紧张激烈和扣人心弦,另一方面指的是作家对外部动作的设置和戏剧矛盾的巧妙安排,不仅使剧情展现富于动势,而且使戏剧情节往往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造成强烈的戏剧舞台效果。就戏剧情节的紧张激烈和扣人心弦来说,在于矛盾冲突的连锁反应,场场有交锋,幕幕有冲突。第一幕的火上焚尸,与泰特斯杀子;第二幕的林中强奸杀人;第三幕的断臂与砍头;第四幕的乳媪被杀,农夫被吊,第五幕的人肉包子宴会,一环扣一环,如同流动的画面,情节发展急剧迭宕而不落俗套。就其戏剧动作和戏剧矛盾的巧妙安排来说,如第一幕中,哥特女王塔摩拉由泰特斯的阶下囚瞬间变成了人上人,戏剧情节发生奇异的逆转,从而成为以后情节发展的契机和关键;第三幕的路歇斯被罗马当局放逐,为他后来重返罗马埋下伏笔;第五幕中塔摩拉的假扮复仇女神,泰特斯的假装神志不清,既为泰特斯采取最后行动作了铺垫,又给作品造成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和气氛。
2,强烈而印象深刻的对比,亦构成此剧的一大特色。不仅有场面情调的对比,而且有不同戏剧主题的对比:包括人物的报复心,忌妒心及其它激起冲动的因素。在第一幕中,班师回朝,充满英雄气概和胜利自豪感的泰特斯,同作为阶下四、为失去爱子而悲伤切齿的塔摩拉形成鲜明对比,使观众意识到后面情节发展中双方矛盾冲突的不可逆转性;第二幕场景的变换使幽静的森林同充满血腥暴行的激烈行为构成极不协调的反衬,自然引起观众的强烈刺激;第二、三幕中敌人的冷酷无情和护民官的冷漠同泰特斯受到强烈震动的感情冲动互为生发。因为敌人越阴险、狠毒,构成泰特斯的深刻的悲剧心理就越为可信,在悲剧心理激励下的复仇行动也容易引起观众的同情;第四幕的平缓和笫五幕的激烈形成对比,观众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转换,进一步增强了剧本的艺一术表现力。
就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该剧人物的刻划显得较为单一和表面化,人物心理因素的挖掘还不够。尽管如此,剧中也还塑造了几个有特色的人物,如泰特斯、塔摩拉、艾伦等。其中除了泰特斯之外,塔摩拉和艾伦作为典型性格还不很完善,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后来大悲剧创作中部分人物塑造的最初尝试。
作品评价
近代文学家梁实秋:此剧情节复杂,高潮迭起,但缺乏“动作的单一性”。内容粗野,属于“流血的悲剧”或“复仇的悲剧”类型,紧张刺激,但不深刻。[1]
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20:49
如花似玉的名门闺秀拉维妮娅遭到令人发指的摧残,父亲泰特斯以牙还牙,于是有了令人同样心惊的人肉宴。该剧讲述了一个道理:苍天对于人间的罪恶并不是不闻不问。该剧是莎翁早期的作品,剧中对于政治犯心理及生理所遭的创痛有深刻的描写,其中对暴虐屠杀的残酷场面亦刻画入微。
莎士比亚的后期悲剧相比较,《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显然缺乏后来大悲剧中那种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成熟的理解,因此在舞台表现上力图通过加大种种暴行恶迹来造成悲剧效果。尽管如此,那三十四具尸体、十四起凶杀案、三支断臂、一方断舌、人肉包子等一系列惨剧,那“暗杀、强奸、流血的秘密;卑污的行动、奸逆的阴谋”等种种恶事,却形象地反映了宗法生活体制在残酷自私的个人主义冲击下分崩离析的情景。
近代文学家梁实秋:此剧情节复杂,高潮迭起,但缺乏“动作的单一性”。内容粗野,属于“流血的悲剧”或“复仇的悲剧”类型,紧张刺激,但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