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9: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分钟前
关系模型,一种以二维表形式呈现实体及其间联系的数据模型,起源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1970年,IBM研究员E.F.Codd博士发表的重要论文《大型共享数据银行的关系模型》中,提出了这一创新概念。关系模型凭借其严格的数学基础,抽象程度高且易于理解,成为后来DBMS设计的重要依据。然而,早期有人质疑其现实可行性,担忧性能问题,并将其视为网状数据库规范化工作的挑战。
为增进理解,1974年ACM组织了一场由Codd和Bachman代表的关系数据库支持与反对派的辩论。这场辩论推动了关系数据库的发展,使其在现代数据库领域占据了主流地位。关系数据模型的核心在于提供关系操作的特性和功能要求,但不指定DBMS的具体语法细节。用户无需指定存取路径,DBMS的优化机制负责选择最佳路径。
Codd在70年代初期的工作中,通过范式理论和12条衡量标准,用数学理论为关系数据库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贡献是显著的,1981年,他因对关系数据库的杰出贡献荣获ACM图灵奖。在关系模型中,无论是实体还是实体之间的联系,都由单一的结构类型——关系来表示,这在实际的数据库中体现为表。一个关系数据库由多个这样的表组合而成。
关系实际上就是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或内容。也就是说,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它的值。关系模式是静态的、稳定的,而关系是动态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因为关系操作在不断地更新着数据库中的数据。但在实际当中,常常把关系模式和关系统称为关系,读者可以从上下文中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