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9: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13:57
学术界对"国学"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季羡林先生的观点尤为独特。他认为,"国学"不应局限于狭隘的"汉学"或"儒学",而应是融合中国56个民族文化精华的"大国学"。这一观点被视为国学定义的重要突破。
从概念层面理解,"大国学"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的大融合,涵盖了东西南北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等各种学术体系,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而非单一的汉族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袁济喜进一步阐述,国学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学术体系,应该包括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以此避免割裂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他批评了西方学者将国学等同于"汉学",试图排除少数民族文化的企图。
从历史角度看,沈卫荣教授强调,中国文化的形成是多民族交融的结果,从唐朝的李氏王朝到元朝、清朝,再到新中国,都证明了民族融合的重要性。研究"大国学"应包括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揭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特征。
汤一介回忆,季羡林对佛教文化作为"大国学"组成部分的观点,推动了《儒藏》的编撰,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国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包容性的学者,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并重的"大国学"理念。
大国学,是季羡林生前提出的一个学术观点,他指出国学不是“汉学”“儒学”等狭隘的国学,而是集全中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大国学”。这一论断被广泛认为是“国学”定义的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