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观后感5篇_深夜食堂好不好看
《深夜食堂》讲述的是上海不起眼的小弄堂里,有一家只在深夜营业的小餐馆,而这位50岁左右的老板,会为每个到来的客人,制作一份专属美食,在满足食客们的味蕾的同时,也见证了各式各样的人生故事。以下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深夜食堂》观后感一
夜里,自己一个人去看《深夜食堂》
梁家辉,首次执导,同时也饰演了影中的食堂大叔。不得不说,这部影片普通人设很多,除了大叔以外,所有角色出境率不高,更像是友情客串。每一个角色的演绎者都说得上是演艺圈的名人,刘涛、彭于晏、邓超、杨祐宁、郑欣宜、张一白、蒋雯丽......而大叔和大叔的深夜食堂贯穿了整部电影
每一座城市都有深夜食堂
每一个食堂都有它的故事
食堂里的人
来来往往
有些人在不知不觉中
不再出现
但有些早已离去的顾客
却会在不经意中又回来了
影片中的深夜食堂,坐落在摩登上海中一条不起眼的弄堂。常常光顾的,有弄堂里的邻居钟伯、阿龙、明月、开源和莲姐,还有常常加班到凌晨的广告公司三人组
大叔说“每一道菜都是它们自己的颜色”,每一个人都有专属的那道菜。
而影片则以不同菜式诉说每一个故事
馄饨-最难以忘却的是第一个客人,第一个故事。
小雪是一位音乐家,父母离世后,独自从新加坡回到上海。在深夜食堂遇到了音乐知音阿信。第一次相遇,醉酒的阿信被小雪弹吉他的声音美妙而醒。两人在食堂,无数次音乐自由流浪。两个夜归的音乐灵魂相融,孤单的路上,有你不就好了吗?可是,小雪生病了。就在小雪第一张唱片即将发行时,她留下阿信一个人在这个世上流浪。音乐,是她们的梦。可是没有了小雪,阿信的音乐还会暖吗?
鳗鱼饭-The right time,The right place,The right person
小美是一位调香师,她有一个遗憾-她和初恋学长的往事。当年,因为肥胖的原因没有开口跟学长告白。多年后,他们相遇小美才知道学长原来当年也喜欢她。原以为,这一段错过的年少往事,会在学长的重新告白而不再遗憾。可是呀,you are the right person,but aren't at the right time , in the right place。在错过告白,学长出国发展的期间,认识了他现在妻子。
你们心中的曾经那个他,是否会有相逢的时刻。回忆弥漫,我们都曾为孤单而走散。
回忆,再见。
蛋饼-你看到的是月亮,而我看到的是这座城市
唐宁跟思思是这部影片中,长篇幅的故事,也是让我最打动的故事。故事的平凡、故事的真实就像是在诉说我们每一个在城市的孤独者。唐宁是一位司机,常常开夜班,思思是公司的前台。所以他们常常在一个还没上班,一个刚结束夜班的清晨,一起在食堂吃蛋饼。唐宁说,每晚开着车载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位乘客,一直兜呀兜呀,都在兜圈,他不羡慕也不喜欢上海生活,他只是不想输给这座城市,等赚够钱回老家盖房子。而思思的梦想则是在上海成为模特。所以当思思为实现梦想而去当直播时候,唐宁无法接受,他不喜欢在直播面前抛媚眼,用讨好观众姿态的思思。吵架中,思思对唐宁大喊说,你就只是一个只会在车里不思进取的司机。可是呀,我想所有的女孩隔着屏幕都会想要得到唐宁这样的男友,在他的世界当中,只有思思,他用尽所有的力气去赚钱,用尽所有的温暖对思思。在他拿出戒指向思思求婚的时候,思思拒绝了,她说“就像我们来到上海,都觉得这里很美,但是你看到的是这座城市的月亮,而我看到的是这座城市”。思思后来出国了,去追随她的模特梦。
前两道拜的故事也许你觉得是遗憾的、悲伤的。而这个故事结尾是,思思两年后回来,回到了原点,唐宁一直在等她。而一首插曲《不晚》,告诉我们深夜阑珊,会有一盏灯为我们而温暖,也会有一个人将与我们相伴,所以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可是世界上会有那个一直温暖的人吗?
影片中,还有开源的花甲,明月女儿的糖藕,阿龙的包子,都是一道菜,一个故事。
这座城市风很大,孤独的人总是晚回家。回家了,一个人,孤独相伴。
愿你我在这座城市,都有大叔的深夜食堂,
愿你我,学会自己对自己说"晚安,感谢你的陪伴”
《深夜食堂》观后感二
20xx年,在日本有一部电视剧,只有十集,却在短时间内,攻占了亚洲等地,成为影迷津津乐道的神片。
这部作品叫《深夜食堂》,至今豆瓣9.2分。
当时就有很多影迷表示期待,如果中国能翻拍该多好。甚至很多人开始为这部作品的中国化,贡献点子。
包括店长应该由谁来演,深夜食堂选址应该在哪,应该出一些什么菜谱。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小店里,会发生哪些我们所熟悉的故事,足以让中国观众感动的故事。
然而,最先翻拍这部作品的,是韩国。
20xx年上线,20集,豆瓣评分6.9分。
不算亮眼,甚至可以说失败了。
然后是20xx年,《深夜食堂》中国版终于来了,在荧幕上大秀厨艺的黄磊老师,领衔众明星主演,最终收获2.8分的扑街成绩。
彻底失败。
再然后,就是20xx年。
华人影迷心中最有演技的男演员之一,梁家辉老师挑起大梁。
又当导演,又当演员,然后领衔众多明星,拍出了这部电影版《深夜食堂》。
豆瓣评分5.6分(前一天晚上还是6.8分)。
也在失败的路上了。
1
平心而论,梁家辉电影版《深夜食堂》不至于这样的分数。
而且,上映第二天,排片已经明显低于其他作品。
我在观影的时候,整场只有3个人。
观影人次低,那么评分这么大幅跳水,就有点异常。
总结下,应该存在两方面原因:
a) 报复性打分。
《深夜食堂》作为改编性作品,前有珠玉,但是网友们期待了这么多年,等来的却总是充满瑕疵的作品。
更不用说,20xx年剧版《深夜食堂》各种浮夸演技,最后成为了表情包作品。
所以,这属于恨铁不成钢式打分。
b)剧情确实不够新颖。
相比剧版,可以在比较宽裕的时长来呈现多个角色的故事,电影版存在天生的缺陷。
而且,《深夜食堂》其实最吸引人的立意,在于它用了一个壳,装了众生相。
这就会牵涉到众多角色,以及角色背后的故事。
然而,电影版的几个故事,显得就有点老套。
而且,都只是任务一般顺带而过,有开头,却没有很好的收尾。
到最后,就越来越枯燥。
总的来说,梁家辉版《深夜食堂》在本土化上,做的要比剧版好。
对上海城市的描绘,对食堂客人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联,对老板的生活气息等等,都算是比较用心了。
这也是为何我说,网上的评分有失偏颇,大概,这也是另一种厚爱?
2
翻看网络上关于《深夜食堂》的词条。
有十几条之多,然而,最多的都是日本原版。
评分也都在8分以上。
但是在中国,《深夜食堂》一直没有开起来。
最大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厘清深夜食堂的定位。
深夜,是时间。
食堂,是地点。
老板,是见证人。
一个陌生地方,一群陌生人,吃着一种食物,然后诉说一段故事。
不是这个食堂或者是一道美食,让故事变得有意义。
恰恰是故事,赋予了这道美食以及这个小店意义。
黄磊的剧版《深夜食堂》,在本土化改编上,特别重这个店铺,重这个老板以及他做的菜。
这是一种中心偏差。
开在繁华市中心的,不叫深夜食堂,叫夜场或者餐厅。
而老板会做什么菜不重要,每一个到深夜食堂里来的人,也不是因为想吃一道菜。
其实中日韩在文化上的内在联系,应该比较容易理解《深夜食堂》的意义。
每一个人都有秘密,每一个人都有生活的烦恼。
正如每一个人都要吃饭。
食堂与人的关联,恰恰是人与生活的关联。
与其说,客人们是自己走进这家小店,不如说是,他们躲进了这里。
用吃饭,掩盖生活的疲惫。
因此,店主也不是万能厨神,他只是在恰当的时候,以一个旁观者或者见证人的角色,参与了客人的情绪。
甚至,成了倾听者。
所以,梁家辉电影版关于深夜食堂开在繁华都市后的小巷子里,自己也会去看菜单研究做法,是比较贴近现实的。
我们在改编一部作品时,可以参考人家的形式,但照搬不了灵魂,也就是故事。
说实在的,深夜食堂可以在日本东京,在韩国首尔,在中国上海、北京、香港等等,每座城市都不缺少有故事的人。
甚至,店主可以只做日本菜系,店内装饰参考日本风格,店主服装也是日式的。
这都只是形式,并不影响深夜食堂怎么开起来。
深夜食堂只是给城市里的过客,提供一个灵魂的中转站,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3
那么,回到深夜食堂的定位。
亚洲文化讲究隐忍,讲究自我压抑。
这在日本尤为显著。
日本的整体社会价值观,是尽量不打扰其他人,默默承受所有的压力,把微笑留给对方。
这造就了社会上的人群内心极度压抑。
白天繁忙的工作,让所有人没时间去顾及内心所想。等到夜幕降临,思想一旦放空,所有的情绪便一下子涌上来了。
这些情绪,来自工作,来自家人,来自未来,这使得他们急需要一个类似深夜食堂的东西,用来释放一天的情绪。
中国人也不例外。
当代中国大多数都市青年的现状,是有房子,没有家。
可以租房子住,但是没有真正能陪伴的人。所以,他们更不会去找陌生人倾诉。
而还有一些人,已经成家立业。但是生活的压力,也让他们急需喘气的机会。
网上流行一句话,男人回家的时候,喜欢在车里吸一根烟,静坐良久才上楼。
车里,就是他们的深夜食堂。
相对而言,中国人是不会在一个开阔的地方,与一个陌生人交心,甚至周围还有一群陌生人在听。
当代社会,70后有长辈和晚辈的压力,80后有下一代的压力,90后有成家立业的压力,00后还不懂压力。
然而,7080后因为有家庭,鲜少有熬夜与陌生人相会的机会。90后虽然也不喜欢与陌生人接触,但他们晚上都喜欢宅在家里,然后失眠。
只有00后,会喜欢熬夜折腾。
那么,这样一家深夜食堂,当然吸引的不是00后,却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让708090后单独出来诉说故事。
4
中国的故事都在哪?
在大排档,在宵夜摊。
都市人们,商务会谈或者宴请会去酒店,约会会去餐厅,聚会会去饭馆或者KTV。
而深夜,只有在大排档或者宵夜摊,才是几个知心好友最终的归宿。
这就是中国人的情况,跟陌生人发生的故事,不会说出去,而跟熟人,才会说出很多故事。
在城中村的巷子里,在街边的小摊。
你会发现不同于白天忙碌于工作时的状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大排档或者夜宵摊等地,是嘈杂得不行。完全比不得高档餐厅里,有优美的音乐,大家在小隔间低声细语,不敢大笑,服务员也礼貌至极。
这正是都市里真正的深夜食堂。
大排档里的嘈杂,夹杂着都市人大声的倾诉。
他们不用管周围的陌生人,因为每个陌生人都在跟身边的熟人倾诉。
他们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吵到别人,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倾诉和倾听,完全不在乎周围是怎么样。
很难想象,当大排档里井井有条,大家慢条斯理,小声说话然后不时地瞟一下周围的人,生怕打扰到对方,那大概都不会再有人来了吧。
这样的地方,性情中人会光着膀子,扯开Jason、Eric、Tom的面具和标签,用啤酒灌醉自己,露出白天不敢轻易展示的笑容。
在半醉半醒之间,拉着身边的人,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
末了,还不忘补上一句粗口,补充情绪。
所以,这也是中日深夜食堂的差异。
我们需要一个表达情绪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绝对是相对隐私的。即使是和日本《深夜食堂》一样的店内格局,那么有小隔间绝对比这种靠得很近,集体面对老板要有安全感。
中国的都市人,也会想要倾诉,但绝不是吃了一道美食就一股脑说出来。
相反,美食只是一种交流的点缀。
需要倾听的,也不是一个专注做菜的人,而是一个知心的老友。
否则,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住的小空间,刷着熟悉的软件,看别人的动态。
没错,有时候,我们更喜欢听别人说,只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当面倾听自己。
5
梁家辉执导的这部电影版《深夜食堂》,有他的成功之处。
比起看起来像人生导师,特别专注做菜的黄磊,梁家辉更适合这种面相凶狠,有故事的店主。
这样的反差才能显示出这个店的温情,也衬托出小店大故事。
而里面关于店主穿梭于菜市场,后门养流浪狗,楼梯间晒腊肉,自行车出行等等,都具有了本土化的生活气息。
但是,关于人物塑造,缺乏很好的故事灵魂。
小店里常驻的那几位客人,一个是自己收养的弟弟,对于他的故事描写,仅仅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监管人员。
店主作为一个旁观者,唯一有机会参与到故事中,却在两人情感间的冲突和莫名和解,最终消解得一无所有。
关于忠叔,则是一个典型的点缀人物,帮助店主说出大道理。他可以没有故事。
另外三个广告人,虽没有黄磊版姐妹花的浮夸,但也显得过于主动,他们的故事依然没有。
倒是几个不常在深夜食堂出现的人物,给了他们比较深的故事延展。
包括开源的爱情和拳击事业,包括小雪的音乐梦想和遗憾,包括思思和唐宋之间的爱情。
三者,都在鼓励着勇敢追逐,但也同时表达了对美好的珍惜。
可惜的是,三者的故事,都只是戛然而止。
总体来说,梁家辉版《深夜食堂》,开出了社区便利店的味道。
这不是坏事,在中国的店铺,想要让顾客放心吃,吃完还能来一段故事,店主需要和客人成为朋友。
社区便利店,有了这种可能。
《深夜食堂》观后感三
这电影说白了就是跟黄磊的一个毛病,不接地气,不着根儿,东施效颦学着日本的宵夜文化假装精致,却从来不从中国遍地都是的夜市大排档汲取灵感。
中国的深夜食堂应该是,夏天傍晚,简单桌子椅子支在露天空地上,三三两两的下了班的哥们儿,各种板筋肉串脆骨烧烤,一箱啤酒蹲在脚下,边喝边侃大山到深夜,这才真正是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我这一夏天晚饭就基本没吃过一顿正餐,全他么被哥们伙计吆喝着在夜市大排档上过了,来瞅一瞅哈哈,看看有没有一样的?
《深夜食堂》观后感四
从《舌尖上的味道》到《深夜食堂》,从美食到故事,从烹调方式到人生百味,和“美食”相关的影像不断充实着内容,在传达美食意义的同时,也在透过美食来观察形形色色的城市夜生活和一个个走进深夜的人。
饮食和饮食文化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有重合之处,但细细比较起来,饮食针对的是仅仅是人们的口腹之欲,而饮食文化则包含了人生百态、喜怒哀乐甚至生死伦常。
看过港版的《深夜食堂》之后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所有的东西都似曾相识,可所有的东西都有些错位。
港版的《深夜食堂》和日版的《深夜食堂》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从美食开始,逐渐将镜头转向普通人的生活,透过美食的视角来观察城市的生活和情感。
但港版的《深夜食堂》和日版的《深夜食堂》也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则是港版的《深夜食堂》“尴尬”的原因。
美食是城市文化的外延,内里的气质则是城市美学,其中包括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情感表达等。一个国家和一座城市的美学气质本身就是一种核心文化,它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属性,也决定了建立在这座城市基础之上的所有艺术。
在日本文化中,居酒屋是一个图腾般的存在,那是他们的精神原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深夜食堂》,它不仅是日本生活图鉴,也是日本文化的展现。比如,日本文化中的素、雅、忍等,反映在食物上就是原汁原味、简约而不简单。这就使得《深夜食堂》中的美食也格外清爽迷人。
日版《深夜食堂》中介绍了很多美食,这些美食其实就是一座城市的美学气质。每一种美食都包含了一些简单而深刻的哲学道理,表现在电影中,则是充满治愈人心力量的台词。
日本的美食类电影只有两类,一类是以食物为主,将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的《深夜食堂》等作品,另一类则是以烹调为主的,将食物作为一种媒介的《孤独的美食家》等作品。
虽然重点不同,但两类电影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美食的温度代表了人间的温度,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相互温存,相互依赖。
食物拥有治愈的力量,可以治愈每个受过伤害得人。而那些被治愈的人让食物更有意义,让那些热气腾腾的美食有了传承的价值。
反观港版的《深夜食堂》。
如果冲着美食去看这部电影,估计会大失所望。这不过是一部以“深夜食堂”为幌子的鸡汤电影,故事缺乏真诚,美食缺乏温度,整部电影尴尬又做作。
电影虽然邀请了很多明星助阵,可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如果作品本身缺乏诚意,演员的表演只能空洞虚假。
整部电影由四个故事构成,单凭角色的身份设定就能将剧情猜测的八九不离十。电影将故事的背景选择在上海,可从角色的身上丝毫看不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特点,甚至丝毫都感觉不到一座城市应有的美。
中国饮食和饮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菜系多而烦躁,味道包罗万象。但是,真正能够体现出“深夜”和“食堂”的则是那些夜晚才涌现出来的大排档和烧烤摊。
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看见热气腾腾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
在港版的《深夜食堂》结尾的花絮中可以看见很多不同行业的年轻人诉说生活的苟且,憧憬诗和远方,但这毫无意义。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一味的迎合换来的只是假惺惺的“热泪盈眶”。
其实,港版的《深夜食堂》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只是这个视角还不太成熟。
《深夜食堂》观后感五
第一位走进店里的女客人绝对是刘晓庆,后面跟着好姐妹陈冲,进店晓庆姐就点了红烧肉,见到梁店长就哭了,十几年没见,想念老友,在经历公司被查,离婚,借高利贷被抓,如今终于恢复平静,妹妹陈冲是拿着玫瑰进门的,刚灭了烟,坐下点了杯酒,笑着说为庆祝晓庆回家,十分钟前她直接就和小男友分手了,气氛很快热络了起来。
第二位客人是邱淑贞带着全套穿着IT的女儿来了。邱是大歌星,退出歌坛回归家庭了,梁店长给她做了道意大利面,说希望她能回归,邱看着女儿说,算了算了,还是等她出道靠谱点。
第三位客人张家辉带着一只汤勺来了,他说想来喝鱼汤,梁店长立马变了脸色,这是被他开除的徒弟,当初就是因偷喝客人鱼汤。这次过来为了显摆自己翻身,不过看到梁店长递给他当初留在店里行李后留下汤勺痛哭离去。
第四位肉贩黄秋生拎着一只血淋淋的猪头大步而来,问能不能卤猪头肉,梁店长表示拒绝,并端来一屉叉烧包,说,不要再殴打你失明的媳妇了,不生孩子就算了,大不了离婚。
第五位西餐厅大厨谢霆锋和冲浪教练古天乐结伴而来,两位因自己专业备受质疑苦恼不已,梁店长拿出醪糟鸡蛋开解道,专业自己清楚就够了,反正只为赚钱而已,两位默默点头。
第六位惠英红挽着鲍起静来了,鲍姐因病头发掉光了,丈夫消失。邻居惠英红看不下去一直陪着她,其实惠英红之前和鲍姐丈夫出轨过,她觉得不安当还债,鲍姐心里是清楚的。这次借着店长的一盘水饺两位和解。
第七位手受伤的任达华叼着烟过来,大骂现在道上人不规矩,保护费晚点交就是了,干嘛捅人呢?说完妻子吴君如立马赶到,直接拎起华哥耳朵,说,钱屁也没收到,还吃什么烧烤!快回家帮我接客。
第八位张艾嘉想送即将出国的孙女文琪最后一程,带孙女来吃她最爱的蛋包饭,文琪说,奶奶我知道我出国只是我爸妈离婚谈判的筹码,我选择出去是想尽快结束官司,拿到我那部分钱,之后再带你脱离苦海,艾嘉听完哭的稀里哗啦,赶紧抱住。
第九位舒淇点了拌面,她是空姐。她感叹年纪大了职业可选择太少,这趟飞上海就被新人欺负不行,梁说,你都找到那么好归宿和家庭啦,应该学会享受生活了。舒淇笑着说,也是,当初入行那份幸运绳还是你给我的呢~谢谢大哥。
快打烊了,第十位夜场摇滚歌手张曼玉压轴登场,扯着嘶哑的嗓子说,老板,快,快给我杯啤酒,有公司准备签我了,你听这首新歌如何,后台洗碗小妹周冬雨立马跑前台说,姐,还是别了,够了,客人都被你赶光了。曼玉示意嘘,然后接着唱,这时候,另一位梁先生缓缓进门,放下礼帽,幽幽说了句,老板,来两份牛排,然后眼睛看向了曼玉。另一边,梁店长正在和另一位女客人聊天,这是他的初恋,她管他叫开山怪,他称她为三公主。
此时,响起了蔡琴《被遗忘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