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

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

2022-01-14 来源:世旅网

  文昌阁楼,坐东向西,楼体高20余米,通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不等边的九角攒尖顶。两侧配有重檐悬山顶的厢房,阁楼对面有月台、水池、倒座、花台,组成封闭式的四合院,布局缜密,颇壮观瞻。阁楼底层为正方形四角,二三层为九边九角,东、南、北三面等边,各方均为二,唯正面(西面)等分为三,组成不等边九角形。除底层外,二、三层均出飞檐,梁架结构独特,第三层的全柱和第二层的重檐金柱,均不穿过各层楼板,第二层九根檐柱,仅有四根是一层的重檐全柱,平面布局为一平方形,其余五根檐柱分别立于底层的顺梁上。顶部雷公柱空悬,由九根角梁共撑,以第三层的金柱和檐柱为支点,承托宝顶。整个用料为榫卯,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如此枋梁承桃,逐渐收缩的回旋处理,既分散承重支点,增强阁楼的稳固性,具有防震效果,又扩大了各层的空间和使用面积。

  另外,阁楼柱架用材数都是“九”或是“九”的倍数。尾顶九角,楼楞木二、三层各用九根。梁八十一根,柱五十四根,均是九的倍数。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匠心巧运。因为在封建社会,“九”表示最高权力,最高等级的象征。看来,这幢建筑还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文昌阁属于祭祀性建筑。整座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贵州巡抚卫既齐在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园1692年)《重修文昌阁碑记》中写道:“会城东郊外,有峰突起,是为木笔文星。支衍蟠曲而入城中,为院司场屋之祖。术家嫌其未尽茸拔,思有以助之,乃于子城之上建阁三层。中祀文昌、上以祀奎、下祀武安王,而总名之曰’文昌阁′。”记述了文昌阁建筑的始因。

  贵阳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公元1620xx年),经多次维修和重建。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总督卞三元、甘文焜、巡抚佟凤彩重建;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巡抚卫既齐等重修;雍正中经略张广泗、乾隆六年辛未(公元1741年)布政使陈德荣皆重建;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郡人修复;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巡抚贺长龄捐廉倡修。现在文昌阁建筑群的布局是在嘉庆年间形成的。1982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对文昌阁进行了维修,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并拨补助款10万元。

  修葺一新的文昌阁,高踞东门月城上,飞檐翘角,雄奇华丽,古朴幽雅。在正面二楼外檐下,悬挂楷书匾额“文昌阁”三字。在正面柱子及楼内,恢复旧时楹联三幅。一为清雍正五年任按察使,七年任巡抚的张广泗撰联:“盛世车书环斗极;遐方文物应奎垣”。一为清嘉庆时张大学撰联:“众山环绕供诗料;层楼高标入画图”。一为清人张先杰撰联:“浓翠万重当槛出;清光一片抱城来”。在阁楼的二楼上存放文昌阁楼宝顶,铜质,葫芦形,高一点五米。重四十公斤,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制造。1976年被雷击落。游人看后,无不赞叹我国古人的铸造技艺。现阁楼的宝顶,是重新仿制的。

  文昌阁历来为文人荟萃之地,留下诗词和碑刻至今。文昌阁现遗存石刻古碑九块,其中八块是在阁楼内南北厢房的两头立放,有一块镶在院墙上。最早的是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文昌阁碑记》,最晚的是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贵阳东城文昌阁记》。碑刻主要记载着文昌阁的历史沿革及各次维修情况。还有遗存匾额三块:一为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的“于帝其训”,一为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的“天下之母”,一为书写年代不能辩明的“永保子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