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前优秀演讲稿

课前优秀演讲稿

2024-03-07 来源:世旅网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的后面一句我们不一定听说过但一定深有感触,和前面一句连起来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正——言顺——事成,组成了一般做事的道理,这种思想常引导我们要在事情发展的时候首先给它正名。

  孟子在中年的时候游说各国,也遇到过正名的事情。在齐宣王处,齐王询问孟子:“武王伐纣,难道是却有其事?”孟子平淡的回答道:“在文献中有记载。”齐宣王基于礼法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短,只有四个字,却可以把儒家尊为贤明的君主周武王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他简短的问:“臣弑其君,可乎?”武王伐纣,在历史中是人心所向,关于这一点,看似没有什么可以议论的。而在齐宣王看来,在礼法森严的封建时代,发生一件以臣子的位置杀害君主的事情,维护礼法的孟子似乎是无法辩驳的,那么儒家尊重的贤明君主,也不过是一个乱臣贼子,篡夺王位的恶徒而已。要是孟子想说明武王的英明,倒像承认臣子可以弑君,滑稽无比,今后他要是再次提及礼仪,大概无非成为别人的笑柄而已。

  儒家的正名,在孔子那里,成为了一柄利器,使“乱臣贼子惧”,而孟子直率而温和地给予齐宣王的回答,可以让人想见,在他犀利的言辞、敏捷的思辨、锐利的目光背后,使得“正名”这种思考方式具有了昏庸的君主也要恐惧的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