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
我行走在中国,变换着自己的脚步
——题记
小时候,因为母亲是老师的缘故,我们一家人便自然而然的住进了小镇上唯一的一所中学里。学校有一个大操场,水泥的。每每母亲去上课,我便会从家里溜出来,胸前挂着个奶瓶。跑到操场上,沿着那经风雨后,已变得模糊不清的白线,小心翼翼的行走。若碰上一个班上体育课,是很令人高兴的。那时的我,用自己短小的步伐丈量着在当时的我看来偌大的它。
后来,年纪稍长得我放弃了操场行走,胸前的奶瓶也褪去了,换成了一个红白相间的水瓶。可那高耸的围墙让我有了征服它的冲动。每天下午趁着阴凉之际,带着水壶冲出家门,来到固定的地点,把水瓶放在一个在我看来安全的位置,踏上一块我费了两天时间才搬到此处的“大”石头上。用手把着围墙顶端,把脚伸进围墙的隙缝中,挣扎着向上爬,然后在上面行走,眺望的整个小镇。
六岁时,我借了表姐的自行车,即使坐不到车座,但仍凭着无数次的摸索,摔倒,驾驭了它,从此,无论走到哪儿,我都要骑着它,哪怕不骑,都要推着走。我开始在街上独自行走。说是独自,街上不少人都是母亲的眼线。就这样,我在所谓的自由中,用自行车的速度丈量着这个小镇。
在我的回忆中,汽车这个东西在我七岁的时候才有了模糊不清的印象。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自行车被我抛弃到了我家阳台。尽管络上厚厚的灰尘,也无人擦拭,无人问津。连最后以废铁的名义卖掉时,我碰也没碰过。可尽管当时母亲一个月才会带我进一次县城,汽车,这个带着轰隆隆,咕咚咚的大家伙,仍用它贴的外表吸引我。从此,我便涌起车的速度丈量着这条小镇大县城的水泥路,丈量着那条最“长”的路。
九岁那年,我随父母捞到广州,踏上了火车。那一次虽不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但那一次是刻骨铭心的一次……
我坐在窗前,望着窗外忽地闪过的风景,如阴影一般忽有忽无,若隐若现。我问了一次又一次:“还有多久才到啊?”直到第二天早上,我睁开眼,才意识到,故乡一早离我远去。于是,我开始用火车的速度丈量我所走过的路。
十岁的我第一次踏上了飞机,这个原来总让我仰头观望的东西,让我忽地感到自己的无知渺小。云从我的身边飘过,我第一次真切的体会到白云像棉花糖的比喻有多么贴切。我观望着这一切,手中的计时器嗒嗒的响,响过了1小时,响过了2小时。直到轰的一声覆盖了那嘀嗒。我知道,我再也无法用一颗纯洁得像山泉水的心去看这个世界。我得用飞机的速度无丈量我眼中的大世界。
……
我行走着,行走在世界,行走在中国,行走在小镇,行走在自己的路上。我变换着自己的脚步,变换着自己的路,变换着自己的速度。可无论怎么变换,怎么行走,我都知道,我的心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