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i斋 对我国区域经济囊属麴 一李文石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 1 增长极理论的提出 一长春理工大学 赵树宽 吉林大学 系性和相互包容性 ③地域集群理论.该理论指出增长极定位的 原则是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④核心一外围理论,该理论认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O世纪4O年代末5O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 为核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发展关系,这种不平等的 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佩鲁最早提 出以 增长极”为标志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在他看来,经济增长 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增 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 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在空间的某些点上集 聚 于是形成了增长中心或增长极。它们会产生类似 磁极 作 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即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佩鲁的发展极理 论虽然涉及产业和企业的不平衡发展。但最终归结为城市和区域 的不平衡发展 并且强调聚集和吸引效应 扩散效应,以及地理. 区位和中心优势。 2增长极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总体上看,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还有两大缺陷一是过分强调 发展极的正面效应而对负面效应不置一词,二是将发展极建筑在 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和赫希曼,法国 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弥补了这二方面缺陷。 (1)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理论。缪尔达尔提 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即”累积的地区增长和下 降”理论,并使用”回波”和”扩散 的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 区(发展极)对其他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 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 (2)赫希曼的“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认为,凡有关 联效应的产业.不管是前向联系产业还是后向联系产业.都能通 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 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 从而 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3)布代维尔的“地理性增长极 理论。布代维尔把增长极概 念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发展成具有更广泛的区域范畴 将地理学中 的 增长中心”这一地理空间概念引入佩鲁增长极,并正式提出 ”区域发展极 概念。认为创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中,而 主导产业群所在的城市就是增长极,它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腹地 的发展。 3增长极理论的发展 2O世纪6O年代至今.增长极理论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1)向新区域经济理论的渗透。在向新区域经济理论渗透的过 程中,很多理论推动了增长极理论的发展 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 种:①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本具有规模 收益递增特征,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减对经济增长的约束 ②新经 济空间【场)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大空间是自然空间和经 济空间的总和,内含各种事物.具有广泛性、叠加性、波动性,联 《商场现代化≯2008年8月(下旬刊)总第549期 关系会阻碍核心区本身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扩散和基础设施的 完善,核心、外围之间的差距将逐渐缩小,空间经济将呈现一体 化格局:⑤点轴理论.该理论更加强调非均衡发展.区位优势和 区域效应.凸现凝聚力、协同力、聚集效应或规模效应.以及多 种生产要素的互补,并力图打破僵化的行政区划的约束。 (2)向新产业空间理论的渗透。这里讲的新产业主要是指高科 技产业,在向新产业空间理论的渗透的过程中,诞生的主要理论 有孵化器(创新中心)理论和”粘胶效应”理论。孵化器(创新中 心)理论强调:新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崛起和繁衍是新兴区域发 展的重要标志.政府应通过各种措施和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孵化 环境和生长机制,用以降低创新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开发成本,提 高新兴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防止新兴增长极或增长中心资 金、企业和人才外流的”空沿化”和 空壳化”. 粘胶效应 理 论应运而生,同时衍生为四种类型的粘性区域一是马歇尔或意 大利式工业区,二是舵轮式工业区.三是国家拉动式工业区;四 是卫星式工业平台区。 西方增长极理论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演衍和有力的经 验验证.日臻成熟。它尽管有某些缺陷和局限性,但仍不失之为 发展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增长极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1合理选择增长极。增长极要能够完成区域技术的创新和扩 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产生聚集经济效果。 通过极化和扩散作用.增长极不仅要促进自身发展,产生”城市 化趋向”.并且以其吸引和扩散作用进一步推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从而形成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 2强化政府功能。虽然一些先起步地区应该获得优先发 展,并通过这些地区的”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但对于一个国家的特定阶段来说,市场的力量毕竟是”低效 率”的,为了有效地防止”累积性因果循环”造成区域发展差 距过大.政府应采取必要性的 战略性 区域经济政策刺激落 后地区的发展。 3注意避开增长极选择的误区。一是防止增长极的— 地性 质“,即与周围环境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 二是防止增长极 规划和抉择的政治性质和计划性质,造成极化区域和计划区域的 非兼容性和非协调性,三是防止增长极的定位的盲目性.使增长 极的定位建立在城市人口增长计划或全国部门计划的基础上.而 不是建立在自身发展潜力或周围偏远地区需求的基础之上:四是 防止增长极理论和政策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五是防止单纯的增 长极过分依赖外部力量,反而使区域差异加剧,以致于增长极政 策变成“两极分化的发展战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