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艺术生产论
作者:温照云
来源:《商情》2011年第36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文艺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内容,正在对整个社会产生着巨大的、不可取代的精神作用。因此,理论和批评就不能仅仅满足在极狭小的圈子里谈玄说理,自说自话。本文立足于现实实践为引导,分别从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性质、特点、内部机制、不平衡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艺术生产理论对建造人类这块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发挥出美化和提升其品味的作用。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艺术生产理论的优秀品格之所在。 关键词:艺术生产;马克思;特点;消费;不平衡关系
一、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它的最早产生是在1857年左右。最终在《导言》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并阐明了艺术的发展繁盛与社会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关系。提出了广义的、宽泛的“艺术生产”和狭义的、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生产”概念: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深入地论述和阐明了包括“艺术生产”在内的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等等。而这些正是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内容。虽然“艺术生产”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范畴和思想很早就产生了,但艺术也是一种生产活动的思想在马克思那里则是由来已久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就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只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
二、马克思论“艺术生产”的性质
确认艺术的创作活动已经而且还在继续演变发展成为一种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这是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所有关于“艺术生产”的观点和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或是以此为核心而生发引申出来的,因此,深入、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真正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论述,是打开他的“艺术生产”思想之谜的钥匙。马克思反复的强调,一定要“从劳动的一定社会形式”来看待和分析“生产劳动”的特征。从方法论上来看,这正是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关键所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什么是“生产劳动”和“非生产者劳动”?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一书中批判的吸收了亚·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者劳动的区分问题”的观点,其理论中的混淆不明之处,他指出:
(一)生产劳动
这里,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给生产劳动下了定义,亚·斯密在这里触及了问题的本质抓住了要领。他的巨大科学功绩之一就在于,他下了生产劳动是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这样一个定义,也就是说,他根据这样一种交换来给生产劳动下定义,只有通过这种交换,劳动的生产条件和一般价值即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商品或货币统转化为资本,统作为资本生产出来,只有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统是生产劳动。 (二)非生产劳动
什么是非生产劳动,因此也确定下来。那就是不同资本交换,而直接同收入即工资或利润交换的劳动。凡是在劳动一部分还是自己支付自己,一部分直接同收入交换的地方,不存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和雇佣劳动。这是从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这个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得出来的。
三、马克思论“艺术生产”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到结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艺术生产”是真正的“生产劳动”。作为精神性的生产劳动,“艺术生产”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物质生产是出于对外界事物的物质需要,而艺术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另外,从产品消费看,一般物质生产的产品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是商品,而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主要属性是审美属性,商品属性决不是艺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再次,艺术生产的生产过程也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艺术生产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生产。
从“艺术生产”的特点论述中,我们可以从广义、一般意义上而言,“艺术生产”乃就是作家、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头脑去加工生活素材,从而创作出艺术作品说的,指的是精神活动、精神性的劳动;狭隘、格意义上而言,“艺术生产”则指作家、艺术家进行着“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他们所创造出剩余价值,而这些剩余价值被资本家转化为了资本。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被剧场老板雇佣去演唱的歌女,莱比锡的为书商编写书籍赚取工资、稿酬,版税收入的“无产者作家”,他们所从事的那种性质的精神劳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艺术生产”的内部机制
在马克思看来,“艺术生产”也是社会生产的一种形式,那么社会生产的内部机制和规律一定也适用于“艺术生产”活动,而消费与生产具有“同一性”它反过来又推动着生产的分析和论述。通过这样一种关系的存在,更加便于我们对“艺术生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规律的探索和发现。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对于生产消费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首先指出:“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接下来,他从三方面分析了生产对消费的支配和决定作用:
第一,“它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消费而无对象,不成其为消费;因而在这方面生产创造出、生产出消费。这一点便不言而名了;第二,“但是,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这就是说,对象总是“一定的对戏那个,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身所媒介的方式来消费的”。以此,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在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產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第三,生产不仅为消费提供材料,而且也为材料提供需要。也就是说,生产不仅以自己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需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它还自觉不自觉的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强化了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总结出著名结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所以,马克思最后总结道:“因此,生产生产着消费:(1)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是由于生产通过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
正是因为生产与消费之间具有这种非常明显的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和辨证统一的“同一性”,所以,在“艺术生产”的过程中,作为艺术的对象客体的艺术作品便有了特殊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他特别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都是这样。以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明了他对艺术问题的一些对重要观点和看法。
其一是艺术作品在艺术生产——艺术消费的过程中的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艺术生产的整个过程也是一个“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的过程。而艺术的产品从过程的角度看,艺术作品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它不但沟通和连接着艺术生产——艺术消费这两极,而且赋予了整个艺术生产的过程以社会的开放性和历史的延续性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二是对于艺术是什么这以老话题的新的、深刻理解。
马克思认为当“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换言之,也就是只有当“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之时,“可能性”的艺术总会装换、上升成为“现实的”艺术。艺术即过程。本体即过程。
五、“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思想是绝对超前的、天才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经过被客观发展变化的事实和现象所反复证明,使我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它是运用辨证、发展和深层次的转型这样一种深刻的眼光和方法对人类的艺术发展历史做总体的、宏观的把握结果。
马克思的“不平衡关系”的思想包含三个命题分别是:第一个命题可以概括为关于“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的不平衡命题;第二个命题是关于“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的不平衡命题’;第三个命题是在《剩余价值咯论》中提出的。马克思强调了必须在以历史的观点看待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去理解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产。这三个基本命题构成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总的判断:“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马克思关于“不平衡关系”的基本论述。
六、结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