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发展思维的催化剂。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把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因此,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意识的设疑,把教学内容进行巧妙构思,精心设计,一方面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配合协调;另一方面使教学层次的展开与教学思维及数学发现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产生和谐的教学情绪,创造和谐的意志领域,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 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方法时,必须从数学科的运用入手,把枯燥乏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等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必须抓住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美、逻辑美而诱发学生联想,产生求知欲,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并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趣味题,数学小知识以及插图等去激发学生兴趣和自豪感,树立为适应时代需求而学的远大理想。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而小学生年龄又较小,他们的思维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形
成始于模仿,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生到熟,多次反复,逐渐形成的发展过程。同时课堂上的情况千变万化,面对意外情况,教师反应要敏捷,善于猜学生的思维取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或变换追加问题,或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讨论,因势而导地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心态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如能审时度势,发挥教学机智,提出一些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问题,便能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精神饱满地重新投入学习活动。 2 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性活动,而且是情感性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的融洽,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产生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心情舒畅地去学习,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热爱学生的激情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语言文明礼貌,具有亲切感,平等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差生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尽快赶上。当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难理解不好学”的人为情绪,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放在情境之中。试想,如果学生没有急待解决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会产生参与意识?参与是学生知识发展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
重要手段。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尽量做到:人人动手操作,人人动脑思考,人人动口回答,启发他们自己突破难点,创造各种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做到只要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言。当然激发兴趣,不能仅仅是表层上的。随着年级逐步升高,必须尽量挖掘数学的内在魅力。小学生对新奇问题特别感兴趣,容易被不寻常的现象和内容所吸引,为此,教师必须投其所好,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再因势而导,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3 突出重点,鼓励质疑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必然会积极参与,因而教师必须突出过程的教学。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教程、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知识。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无论是老师讲的,还是自己对一些问题有疑问都大胆提出来,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使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重点和难点来设问。针对常发性错误,知识间的异同和联系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点。进一步深刻地分析和确定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属性,设计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进取,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进行启发。有些关键点,从下面阐述并不难理解。
但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其实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从反面提出非议,激发学生为了“明理”而认真思考,并提出反驳。这样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牢固掌握知识。抓住重点设疑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大优势,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恰当的设疑,诱发学生以最佳的求知心理状态进入新知识探求思考中。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因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多思善想,敢于多问。对各类学生提出的质疑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并不时抓住学生反馈问题的契机,转化为促进全班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手段。让大家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这样课堂的探究气氛就会显得特别活跃。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题的思考习惯,激发学生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