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有的人》学案

《有的人》学案

2021-03-26 来源:世旅网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一、深情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2、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即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等字音。

  3、齐读。

  4、默读并思考:“有的人”在诗句中指的是哪种人呢?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第一小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吗?

  该怎么读这一小节?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2、寻找鲁迅的影子。

  a、这首诗还有一个副标题。(完成板书——纪念鲁迅有感。)你从哪些句子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

  b、学生默读批画,老师巡视指导。

  c、指名发言。交流,引导感悟。

  文中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3)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出示幻灯片:漫画。指导带着仇恨读)

  (4)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指导。

  (5)“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3、品味“有感”。

  a、作者仅仅在讴歌赞美鲁迅先生吗?还在赞美谁呢?

  b、你想到了哪些为人民服务的人呢?

  出示例子:李素丽北京公交汽车售票员,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被人们誉为“盲人的眼睛、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大搞科研,利国利民,去年获得的12.5万美元奖金,捐献给“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用于支持我国农业科技研究。

  c、指名学生发言。

  4、欣赏诗歌

  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1、发现对比的特点。

  a、指名发言,老师总结:像这样一反一正的的写作方法叫“对比”

  b、在这首诗中,只有这一个小节是对比着写的吗?还有哪些小节也是这样对比着写的?

  c、师生对比着读。

  2、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再放眼全篇看一看。

  a、指名发言

  b、老师总结: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只要前面234小节写到的,后面在567小节都有照应。

  c、男女生对比着读。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仿写: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就试着写一小节,如果能写几个小节,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小诗人。

  2、交流展示,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五、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品读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板书设计】

  虽生犹死

  20*   有的人                         对比

  虽死犹生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让学生读中感悟情感,读中捕捉言外之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