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来自学术的积系
文科的学生自跨进大学门槛的那一天起,就应该开始为撰写毕业论文做准备。首先,他应该扎扎实实学好一两门功课。所谓“扎扎实实”,即除了完成这一两门功课的必修课之外,还要进行拓展性学习。然后,在这一两门功课范围内大致确定一个研究方向,进行广泛的阅读和资料搜集。最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划定选题范围。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选题根基雄厚,研究展开之后,研究者会得心应手。
(二)选题来自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在此所指的“观察”的对象一般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目有着一定的关系。例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可能发现汉语与英语“补语”结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如“he hates hernose耐.”与‘他把她的鼻子打红了。”的结构异同),或者发现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种种遗迹,于是他们关注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开始断断续续的思考,最后得出“汉英补语及类似复合结构比较”“试论现代汉语中的古汉语遗迹”之类的选题。又如,进人大学之后,学生会感到大学的生活环境、学习氛围与初中、高中大不一样,于是有人会从文化社会学、文化心理学等角度观察、思考大学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和大学生的文化心态,最后得出“大学生的低龄化与当今大学生校园文化的特质”及“当
今大学生的‘另类’语言初探”之类与校园文化密切关联的选题。由于这类选题来自研究者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所以研究展开之后研究者也会感到得心应手。 (三)选题来自研究者的广泛阅读
如果说前两种选题因研究者的主动寻求课题而被称为“主动选题”的话,那么由广泛阅读而产生的选题就是“被动选题”。在选题之际,有许多学生到图书馆去浏览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索引、目录,在进行反复比较、权衡、筛选之后最后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而且能驾驭的选题。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