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青藏地区传统文化的特征

论青藏地区传统文化的特征

2020-04-05 来源:世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青藏地区传统文化的特征

作者:张建英

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02期

[摘要]青藏地区是一个文化多样、地理位置独特的地方,有丰富而独特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青藏地区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特色、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相互交融的和谐关系。各民族文化在长期交往中彼此影响,相互依存,和睦共处,共同营造了青藏地区多民族文化共融的局面。

[关键词]青藏地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37-03

青藏地区是一个文化多样、地理位置独特的地方,这片多民族聚集的土地孕育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原生态之美的有形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如各种神话、史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绘画、雕刻、剪纸、皮影、刺绣、服饰等艺术和手工技艺及各种礼仪、民俗活动、民间节日、民间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和丰富的结晶,其中凝聚了人们辛勤的汗水,也传达和寄托着他们的喜好和情感。这种文明是在青藏高原的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与汉族之间长期交融中发展成长的,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了解青藏地区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现状,以便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保护措施和方法。

一、鲜明的地域特色

青藏地区处在“世界屋脊”,总面积达19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境内有祁连山、昆仑山、喜玛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大山脉。青藏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祥地,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有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有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还有“生命禁区”之称的可可西里无人区。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高原的经济生产活动和居民的社会生活,造就了它的文化具有许多与高原以外的其他地域明显不同的特征。这些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化,因而在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原文化。首先,各少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民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青藏地区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相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肥大、温暖的藏袍,自制的毡靴和皮靴等,反映了藏族同胞对高原昼夜温差变化大和冬季严寒气候特点的适应性。生活在这里的其他一些民族,其服饰特点也符合高原的严寒气候,如蒙古族、珞巴族和门巴族等。其次,青藏高原的饮食文化也十分独特,由于高原作物生长期慢、牧民生活流动性大等特点,当地许多民族都经常食用奶茶、糌粑,喜欢吃手抓羊肉。而黄河上游流域的羊皮筏子和千里草原的牛毛帐篷,也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高原生活的真实写照。

青海地域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互交汇的的必然结果。在青海,农牧业交错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是由自然、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在这里长期居住的各民族,通过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影响、渗透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河湟“花儿”为代表的民间歌谣。由于生活在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以这里的汉族群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无论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民间社火表演,还是久负盛誉的“花儿”,无论是河湟地区的秦腔、眉户和平弦戏,还是各种民间歌谣和谚语,无不透露着高原人的粗犷和豪爽。这些歌谣记载了青海各民族的历史、民俗,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的缩影,展现了青海地域性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即使那些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青海汉族的习俗也与其他地区不同,使得青海的民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二、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青藏地区,生活着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珞巴族、门巴族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学方面,藏族有世人皆知的史诗《格萨尔王》,有数量极多、传诵甚广的《米拉热巴传》、《宗喀巴传》等大量传记文学,有《仓洋嘉措情歌》等诗歌,而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类神话、传说则更是难以计数。藏族的歌舞、藏戏、绘画、雕塑和建筑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宗教内容居多的壁画和唐卡,更以它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图像堪称“高原奇葩”。青海蒙古族也信仰佛教,所以一些生活习俗与藏族相同。而其文化生活,也有着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在口头文学方面,主要代表作有《格斯尔》。流传在青海地区的《格斯尔》内容丰富,篇章也较多,且与其他地区的蒙文《格斯尔》有很多不同点。此外,还有谚语格言、祝词和赞词(《剪发礼赞词》、)、历史传说(《固始汗的传说》、《诺木洪城墙的传说》)、故事(《怀图美日更特木乃的故事》)、民歌等。 生活在青藏地区的回族和撒拉族,使得伊斯兰文化有了独特的地方神韵,每年一次的“斋月”,反映了穆斯林群体文化的特征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底蕴深厚的回族宴席曲,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典型的民族风情,反映了回族民间口头文化淳朴、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形式有散曲、叙事曲、说唱体三种,代表作有《恭喜曲》、《赞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哭五更》等。在演唱过程中,有些歌手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一般为二人对舞,旁人伴唱,或两人边唱边舞。土族古籍主要是口碑文献,以叙事诗和民歌为主,流传广且有影响的有长达300多行的叙事诗《拉布仁与祁门索》,还有“婚礼曲”、“宴席曲”和最为普及的“安昭”。“安昭”又称“转安昭”或“跳安昭”,是土族地区随处可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每逢节庆之时,男女老少聚集于打麦场或庭院之中纵情歌舞。所唱的歌也叫“安昭”,曲调欢快,节奏鲜明。在不同的场所和环境氛围,安昭有不同的跳法。

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漫长的发展进化中,青藏高原文化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在西藏占主流文化的藏族文化,更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我们不能将藏族文化与宗教完全等同起来,但宗教尤其是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巨大。在藏族古代文学中,不论是民间文学,还是僧侣文学,也不论是口头创作,还是书面作品,无不带有宗教的印记。甚至有人认为“在西藏没有一件绘画和雕塑是非宗教意义的”。虽然这话有些绝对,但毋庸讳言,宗教艺术是藏族艺术的重要内容,否认了宗教艺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整个藏族艺术。无论是在西藏还是在青海,最华丽的建筑物在寺院,最精美的雕塑艺术品在寺院,最传神的绘画艺术品也在寺院,一所所寺院实际上就是一座座将建筑物、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博物馆。在藏区众多寺庙中供奉着无以数计的塑像,这些塑像或大或小、或金或银、或雕或塑,无不渗透着藏族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他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堪称塔尔寺艺术“三绝”的酥油花、堆绣、壁画,以其生动的色调、丰富的色彩和内容、别具一格的画面闻名于世。它们不但是藏民族的艺术珍品,也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被称为东方一大艺术奇观。塔尔寺“三绝”的制作技艺是国内外藏传佛教界绝无仅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寺院舞蹈也是藏族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族和蒙古族民俗中,也能看到宗教的影响。例如藏族、蒙古族人多用佛名、经名、佛教术语以及表示吉祥、长寿等含义取名;婚嫁之日,请喇嘛举行宗教仪式或祈祷;在丧葬习俗,中由喇嘛诵经祈祷、超度亡灵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藏区,家家庭院中竖立系有经幡的嘛呢杆,室内设有佛龛,以供奉佛像神物。每当逢年过节或良辰吉日,都点灯煨桑,祈求神灵护佑。

回族和撒拉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青藏地区的回族遵行五桩天命、六大信仰,十分重视传统宗教节日,且比较细致、严格。在穆斯林群众聚居的地方,一般都修有清真寺,其中最古老、著名的是青海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该寺规模宏大,肃穆壮丽,大殿雄伟,厢楼对称,礼塔巍峨,宝瓶辉煌,是生活在当地的穆斯林群众礼拜、学习的重要场所。这里的穆斯林群众对传统的宗教节日十分重视,每年都要过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尔德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等。当这些传统节日来临时,他们盛装出行、走亲访友、互致问候,并且做好精美食物款待亲友,别有一番情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相互交融的和谐关系

青藏地区历史文化所展示的多民族与多元化的特点,也铸就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应尊重、和睦相处、广容博纳与兼容并蓄的历史文化氛围,“友好共存、和谐发展”一直是青藏地区文化发展的主流。尤其是多民族共同居住、多种文化交相辉映的青海,其多民族文化交融现象十分突出,造就了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

从古至今,青海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十分显著,自秦汉至近代,青海地区先后有20多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彼此影响,相互依存,尊重差异,和睦共处,创造了多民族文化共融的辉煌历史。由于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你来我往,互相借鉴,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一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惯习,它们反映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长期相互交融的关系,使得当地文化具有了交汇性,各民族间便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舍难分的关系:一种民俗,各族都有牵连;一种民歌,大家都在咏唱;连口语也相互吸收,彼此影响。特别是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政策后,建立起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少数民族发展进步、实现各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制度,使多元文化并存格局有了国家制度的基础,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对于各民族人民之间日常交往的影响是重大的,客观上存在的文化差异使文化因素成为人们交往中无法回避的因素,各个民族对“他文化”具有长期认知的社会实践和在日常生活中天天发生着的交往实践。这种认知和实践的结果,使各个民族对所属文化和他文化产生认同现象,使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形成了多维度的存在场景。在这个多维度的多元文化存在场景中,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边界有相互重叠的一面。由于共同的宗教信仰,藏族与蒙古族、珞巴族的文化风俗,回族与撒拉族的文化习俗都比较接近,如婚礼上的宗教仪式,儿童所取的“经名”等。青海一部分回族说藏语,藏族和撒拉族都在庄廓四角放白石头,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同村的射箭比赛等等,都是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表现。

[参考文献]

[1]A.c.h帕乃杰.佛教对藏族生活文化的影响[J].吕建福译,西藏研究,1990,(3). [2]芈一之.青海民族历史的特点与民族文化的特性[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3). [3]何启林.青海地区民族文化特征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

[4]南文渊.高原藏族生态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陈立明.西藏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