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共政策学简答题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

2022-12-04 来源:世旅网
公共政策学

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 公共政策绪论

1.什么是公共政策?

答: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公共社会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行为。(2)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选择行为。(3)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而作出的选择行为。(4)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作出的一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答:(1)特点:①阶级性。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②目标性。③强制性。公共政策对于社会成员特别是目标团体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④相对稳定性。

(2)功能:第一,分配社会资源。第二,规范社会行为。第三,解决社会问题。第四,促进社会发展。

3.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导向、调控、分配功能?

答:(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4.戴维·伊斯顿关于公共政策的含义?

答:他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所谓“价值”就是社会上一般人都想得到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权力、财富、技能、知识、安全、声望等。“权威性分配”是指政治系统经由政策制定,将各种价值分配于体系内的成员。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方面的思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分配的范围涉及全社会成员;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这样的社会公共权威,其分配的影响力则是权威性的,即具有强制性。

5.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

答:市场失灵是指由市场机制缺陷和外部引起资源配置无效的现象。表现形式有:(1)公共物品的提供;(2)垄断经济(目的:高额利润,操纵价格,独霸市场);(3)市场经济外部性;(4)市场的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5)市场条件下收入的不平等。

6.简述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

答:(1)提供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2)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3)维护竞争;(4)协调和解决团体冲突;(5)保护自然资源;(6)保持宏观经济稳定;(7)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

7.政府失灵的类型有哪些?

答:(1)政府运行成本过高(队伍庞大);(2)公共政策的失效(决策过程中,各种利益团体相互制约);(3)内部性问题;(4)政府组织的低效率(缺乏竞争力);(5)权力寻租(利用权垄断,谋求不正当利益)。

8.根据公共政策影响层次领域,公共政策分为哪些类型?

答:可以将公共政策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1)总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的行动准则。它是一种根本性的、全局性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等。它居于政策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它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2)基本政策是在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某个部门或某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它在政策体系中从属于总政策,为总政策服务,是总政策的具体化。处于政策体系的中间层次,是连接总政策和具体政策的中间环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3)具体政策处于政策体系的最低层次。它是基本政策的具体化,是为了贯彻实施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准则。它体现和服从于总政策和基本政策,是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它更具策略性、规范性和灵活性。

第二章 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

1.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对公共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

答:(1)批判行为主义政策研究;(2)进一步阐明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范围;(3)提出比较系统的政策科学理论;(4)提出政策科学具有的14条新范式;(5)提出了系统群的研究方法。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对公共政策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政策科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2.简述当代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

答:政策科学在初创和形成时期注重对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制定后的执行与评估,以及对公共政策的调整甚至终结,都受到了关注和研究。

(1)“趋前倾向”。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策研究领域形成了一股重视政策咨询的潮流。②适应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智囊团或思想库等政策咨询机构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

(2)“趋后倾向”。 ①加强了对政策评估与政策执行的研究;②加强了对政策终结技政策周期的研究;

③20世纪70年代崭露头角的个选择理论。

3.简述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最新动向。

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1)公共政策研究的伦理、价值取向。(2)公共政策效率与比较公共政策的研究。(3)重视政策信息多元化方面的研究。强调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合作。(4)西方公共政策学拓展。第一,重视宏观政策研究,促进政府政策制定系统改革;第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综合;第三,公共政策学与公共管理学日益融合,促成公共政策新的研究范式。

4.简述毛泽东的主要政策思想。

答:(1)“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科学论断;(2)“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政策制定出发点;(3)“实事求是”的决策知道思想;(4)“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

5.邓小平政策思想有何特色?

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政策制定原则;(2)“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决策原则;(3)“重视政策实验”的政策执行原则;(4)政策评价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6.简述趋前倾向和趋后倾向。

答:“趋前倾向”是指在政策研究中强调政策咨询对于政策制定的意义,它包括问题界定和政策制定;“趋后倾向”是指注重研究公共政策的“执行与评估”,以及“政策终止”,它包括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趋前倾向”和“趋后倾向”都是政策的过程。

7.简述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是针对传统理性决策模式的缺陷,根据政策制定的实际特点,从“决策实际上如何作”而

不是“应如何作”的角度出发建立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式。它具有以下特点:渐进主义;积渐变为根本变革;稳中求变。

8.简述拉斯韦尔政策的六大特征。

答:拉斯位儿政策的六大特征是:(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它涉及个人的选择,必须以民主体制作为前提;(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它必须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数据建立可检验的经验理论;(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即它所选择的政策分析模型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它要靠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确立自己崭新的学术体系;(5)政策学科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后者的实践经验对于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它以社会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所以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9.简述政策工具、政策网络、政策范式。

答:(1)政策工具是指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或是方式。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2)政策网络是指在特定政策部门拥有各自的利益或者‘股份’,并且有能力推动政策成功或者导致政策失败的一群(政策)主体;(3)政策范式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监制关、信念。

10.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与中共的执政能力?

答:(1)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主导国家的政策发展方向;(2)公共政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意识和自我更新能力,注重在政策发展中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3)公共政策的执行中,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都扮演重要角色。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

1.解释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概念,并简述相互关系。

答:(1)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它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在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等阶段上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人员。

(2)公共政策客体主要是指政策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以及政策所影响到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利益关系。

(3)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4)关系:公共政策是一个由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与公共政策环境构成的系统,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对公共政策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政策的主体与客体构成了政策过程中的范围和性质,政策客体也对主体起着限制和约束的作用。

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

答:(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最重要的因素;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2)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公民个人;大众传媒;非政府组织;公共政策研究主体。

3.简述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1)构成要素:经济环境;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国际环境。

(2)关系:

4.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对于公共政策接受的理由。

答:公共目标政策群体泛指那些由于政策的强制性而必须对其自身的行为模式重新进行调试的群体。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对于公共政策接受的理由是政策是有益的,对自身的利益有着积极的影响,符合政策目

标群体的利益和愿望,才能得到使目标群体接受政策。

第四章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

1.什么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有何特征?

答:(1)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是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以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政府政策制定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的独立研究机构。它被认为是“第五种权力”。

(2)特征:①政策研究政策分析的实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②政策机构的研究人员的多科学性;③政策活动的相对独立性;④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共资产;⑤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先进性。

2.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四种:(1)官方思想库;(2)半官方思想库;(3)民间思想库;(4)跨国思想库。

3.结合美国思想库运行和发展的实际情况,谈谈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的地位。

答: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政治运行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被认为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第五种权力”。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公共政策是一个由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以及政策反馈系统构成的系统。思想库则是属于政策制定系统当中的一部分,它在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核心的协调作用。思想库在制定出政策方案后,将它分发到新闻媒体和大众传播机构,在舆论上为政策制定做好准备工作。

4.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有哪些功能?

答:(1)从事政策研究;(2)进行政策咨询;(3)提供政策评估;(4)开展政策宣传;(5)形成“旋转门”机制。

5.简述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答:现状:(1)贡献:①通过政策调查和政策分析,研究长远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为改革和建设指明方向;②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为决策者提供具体的政策方案、政策措施和政策建议;③对个案进行论证和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2)存在的问题:政策影响力弱;政策设计能力不足;独立性不够;功能虚化;民间非营利性思想库发展缓慢。

发展对策:①确保政策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②提高政策研究组织的整体水平;③构建政策研究人员与政府官员、公务员的交流互动机制;④发展民间政策研究组织。

6.简述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

答:(1)从组织领导体制的模式来看,思想库主要有四种:直线型,职能型,直线参谋型,双重领导型。

(2)从内部管理体制来看,是理事会或顾问委员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主要有“矩阵制”和“研究项目组”。

第五章 公共政策制定

1.公共政策制定有哪些依据?

答:(1)理论依据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公共政策制定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制定公共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原则;第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宗教、伦理道德等多方面都阐明了其基本观点,为制定各项公共政策提供了依据。

(2)现实依据 政治经济形势;阶级关系;国情;民意。

2.公共政策制定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目标性原则;②明确性原则;③统筹兼顾原则;④预测原则;⑤评估原则;⑥合法性原则;⑦集体决策原则;⑧连续性原则;⑨信息原则;⑩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11)可行性原则;(12)择优原则。

3.简述公共政策制定的体制。

答:现代决策体制一般由三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构成:(1)决策中枢系统。是决策体制中拥有最后决定权的系统。(2)参谋咨询系统;(3)信息情报系统。

5.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答:(1)公共政策和法律因素。现代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是执政党和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2)问题性质。突发性的、时间性的、季节性的、常规性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等问题。(3)外界压力。各种社会集团、政治团体、社会舆论、新闻媒介、上级意图等。(4)信息来源。是公共政策的基础。(5)个人素质。(6)公共政策制定体制。(7)公共政策手段。(8)公共政策时机。

6.简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程序。

答:制定公共政策必须有一定的程序,以确保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过程如下:

(1)问题诊断。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公共政策目标。

(2)确定目标。是领导公共政策水平的反映。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为公共政策目标奠定了基础,提供

了前提条件。

(3)制定方案。提出方案是实现目标的必然途径,它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关键步骤。

(4)方案验证。(5)公布公共政策。

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

答:(1)树立政策制定科学化的意识和观念;(2)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制定体制;(3)遵循科学的政策制定程序和方法;(4)建立政策制定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第六章 公共政策执行

1.什么是政策执行?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答: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为,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它包括将决策转化为操纵的过程和按照决策所确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

基本理论: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博弈理论。

2.结合实际,理解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模型。

答:(1)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提出政策执行主要涉及四大变量(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政策对象、环境因素);描绘了这四大变量之间的关系。

(2)互适模型(麦克拉夫林):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过程;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

(3)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政策执行分为拟定纲领、分配资源、监督执行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贯彻合法、理性、共识的原则。

(4)博弈模型(巴德克):政策执行是一种游戏;它包含6个特点(竞赛者、利害关系、竞赛资源、竞赛规则、信息沟通、结果的不确定);参与竞赛者是完全理性人。

(5)系统模型(霍恩-米特模型):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来自系统本身和系统环境;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必须重视五个重要变量(政策目标、政策资源、执行者的属性、执行方式、系统环境)。

(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动态过程;将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追溯到了政策问题。

3.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有哪些?

答:(1)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4)思想引导手段;(5)其他手段: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

4.简述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基本因素。

答:(1)问题的特性。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待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种类,目标团体的人数,目标团体行为调试量的大小。

(2)政策本身的因素。公共政策的正确性,公共政策的具体明确性,公共政策资源的充足性。

5.论述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因素。

答:公共政策以外的因素:(1)目标团体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2)政策执行者对政策执行的影响;(3)政策执行组织对政策执行的影响;(4)公共政策环境。

7.执行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

答: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失真现象。主要表现有;(1)象征性政策执行;(2)附加性政策执行;(3)选择性政策执行;(4)替代性政策执行;(5)观望性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

第七章 公共政策评估

1.什么是公共政策评估?对公共政策评估主要有哪几类不同的理解?

答:(1)含义: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盼盼;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则是专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2)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就是对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估。

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对公共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既包括对政策方案的评估,也包括对政策执行及政策效果的评估。

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应该是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估。

2.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方法。

答:(1)前后对比法。是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是评估活动的基本框架思维。这种方法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简单的“前—后”对比分析,“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有—无政策”对比分析,“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2)对象评定法。由政策对象通过亲身感受和了解,对政策及其效果予以评定的方法。(3)专家判断法。是政策评估的有效方法之一。(4)自评法。政策执行人员自行对政策的影响和实现预期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的评估。

3.简述公共政策的评估标准。

答:(1)政策投入标准——投入与产出;(2)政策效益标准——实际效果是否与预期的政策目标相符;(3)政策效率标准——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4)公平标准——实施后所造出的资源、效益和成本在社会群体之间分配的公平程度;(5)政策回应度——特定政策实施后满足相关社会团体需求的程度。

4.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四个步骤。

答:(1)评估的准备。确定评估对象(可行性和有效性),制定评估方案,组织评估人员。(2)评估的实施(最核心)。收集政策信息,整理政策信息。(3)评估报告的撰写和总结。形成评估结论,撰写评估报告,总结评估结果。

5.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途径。

答:(1)端正的指导思想——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公共政策评估的认识,认识到评估工作的意义;(2)促进政策评估的制度化——建立评估工作制度,设立政策评估基金,强化评估反馈机制;(3)保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要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评估者的地位要有周全的职业保障,评估者要有独到的评估方法。

第八章 公共政策监控与调整

1.什么是政策监控?其作用何在?

答:政策监控是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作用:(1)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化;(2)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及评估;(3)实现政策调整与完善;(4)促使政策终结。

2.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观与客观原因。

答:(1)客观原因:1)公共政策问题的变化;2)公共政策目标的变化;3)公共政策环境的变化;4)公共政策资源的变化;5)公共政策缺陷的暴露;6)政策的负面作用加大。

(2)主观原因:某些不可预知因素的出现和某些环节的失误,都会使政策与客观实际相脱离,部分或全部改变政策是必然的。

3.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

答:(1)政策问题的调整;(2)政策目标的调整;(3)政策方案的调整;(4)政策执行的调整;(5)政策效力的调整;(6)政策关系的调整;(7)政策主体、客体的调整。

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公车改革:一盘难以下完的棋

公车开支大于国防开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车消费持续升温。据统计……车改革根本就没有启动;有些地方虽然名义上改了,实则换汤不换药,反而出现了新的乱摊派。事实上,从近期传媒和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在大多数地区,“公家”依然是汽车市场的最大“买主”,尤其在商务轿车和中高档轿车领域,公车消费所占的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

案例问题:试分析公车改革搁浅的原因.

答:从我国改革的进程来看,触动既得者利益较小的改革推行起来一股都比较顺利:而那些动作幅度较大乃至伤筋动骨的改革,由于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害关系,基本上进展缓慢,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倒退。公车改革这盘棋,从20世纪90年代初下到现在,局势一直不明朗,其原因大概也在于此:(1)既得利益不愿意放弃;(2)相关制度不健全;(3)决策部门的难言之隐。个中原因,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因京之外,保护国内汽车工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案例二:燃油税政策为例,燃油税政策困境:等待还是积极实施

案例问题:你如何理解燃油税的迟迟未出台

答:开征燃油税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其长期目标是,从根本上减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清理事业性收费、理顺税费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按实际用油多少交税比较公平合理。燃油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油价居高和波动导致燃油税实施条件的不确定,上路不烧油的交通工具也有不少如何征收,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如何分配也是问题。

案例三:有14平方公里水面的JI‘省YJ县XXS水库,自2001年4月被水库内部职工于某私人承包以后,其周边的10多个自然村……原因就是于某和何某他们没有运用好法律,他们自己没把握好,他们的执法行为超越了法律的界限,才闹出这么多事。这也就是出事了,要不然还是个挺好的事儿。”

案例问题:1、案例中于某和何某违法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他们没有运用好法律”呢,还是将渔政管理权承包给个人是错误的?为什么?

答:于某和何某违法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局将渔政管理权承包结个人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渔政所是国家行政机关,所进行的渔政管理工作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根据行政管理的含义,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一种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渔政管理是行政管理,其主体应该是国家行政机关及按照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委托的其他机关;其权力是国家公权力;其目的是实现特定的公共目标。将渔政管理权承包给个人,不仅违背了行政管理的主体要求,使得行政管理权力成为私权力,而且使本来是为了公共利益的行政权力变成了维护个人利益的工具。即使案例中的于某和何某“运用好法律”,他们所实施的渔政管理也违背了行政管理的真正目的,从而失去了其合法性基础。

2、如果于某不能承包渔政管理权,他该如何保证其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答:于某承包水库的经营权,这是合法的。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司法机关应该维护于某的合法经营权。但是,经营权与行政管理权属于不同的性质,二者不是必然合在一起的。如果水库周围的村民偷盗于某水库中的鱼,就是侵犯了于某的合法经营权。于某可以向渔政管理、公安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申请,要求其制止不法侵害,并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申请损害救济

案例四:1998年10月,浙江《永嘉报》刊登了《南溪江渔业经营权公开招标公告》。该公告规定投标基数为20万元,由高标者中标。……公安部门要成立专案组,限时查处。但令人失望的是,到笔者采访时,南溪江的联合执法队伍仍没有成立。两起恶性案件的当事人至今逍遥法外。

案例问题:1、案例所展现的问题的根源,季某认为是由于永嘉县南溪江渔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对损害公司的不法行为“没有处理权”,这种观点正确吗?理出何在?

答:季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其所言“处理权”,实际上说的是行政管理权。季某等人成立的公司,只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民营公司,而非为了实现公共目标而依法成立的行政机关,它本来就不应当拥有只由行政机关才能拥有的行政管理权力。因而,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公司没有处理权,而在于那些拥有行政管理权(季某所言的“处理权”)的行政机关(包括渔政、公安等)没有履行好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私人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的职责。

2、作为发包方的永嘉县农业局及县行政系统,在“中国第一包江合同”的履行中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答:发包方永嘉县农业局为了公共利益而将南溪江渔业的经营权承包给季某等人的做法是合法的。为了使这个公共利益以及季某等人的合法利益得以实现,永嘉县应该联合县的有关行政机关,处理好南溪江的经营合同纠纷,同时使相关的行政机关(包括渔政所和公安机关)积极依法行使权力,履行好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能,为南溪江渔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和法治环境。

案例五:深圳“行政三分改革”

2003年1月,深圳推出“行政三分制” 改革。其做法是……前期政府从资金方面给予非政府组织一定

的扶持,条件成熟之后实行政府监管下的自主、自律性公共管理和服务。

案例思考:试根据行政职能转变的有关理论,对“行政三分改革”作出评价。

答:1、深圳的“行政三分改革”从本质上看,是政府职能关系的改革,具体说来是改革政府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2、本次改革的实质是运行职能的协调与分离,即“决策、执行、监督”的相对分离,这种改革取向符合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 的要求,符合“精简、高效、统一” 的原则;3、该改革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同时提高了政策执行的效率,独立的监督机构对行政行为构成了有力的监督,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行政机构承担全面职能,无法构成有效制约的问题;4、局限性分析。本次改革只是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的行政职能的再分配,行政职能整体的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在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没有新的突破,这可能是今后改革深化的方向。

案例六:治安防范被私人承包

据南方周末报道,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公安局在南堡、新桥等地率先试点治安防范招标……并将治安防范任务以招标的形式由社区居民竞标承包,由中标人组织人员开展巡防工作的新的治安防范工作模式。

案例思考:试从行政职能转变的角度,对上述现象作出分析。

答:由私人承包治安防范工作,从本质上来看,是行政职能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的改革。该案例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其次,由以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最后,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方面体现在案例中就是,在治安事务的处理中引人市场机制,并由政府对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和控制。2、表明了行政职能关系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上述改革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实现政社分开,把过去属于政府的权力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去行使。通过下面的三大转变,最终确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在管理范围上,改变原来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在管理模式上,从“大政府、小社会” 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在管理方法上,从传统的以行政方法为主转变为间接的以法律方法为主。私人

承包公共治安的案例就是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极好阐释。3、政府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政府调节与宏观调控。上述案例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政府管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