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三农问题是经过长期形成和演变的结果,是我国特有的,目前呈现加重趋势。按主要矛盾的不同,可以将近百年来的三农问题划分为六个阶段。当前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分析和研究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中的解读: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非常突出,已经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分析三农问题,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在长期实行传统的生产方式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注重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物质财富的绝对增加,“以GDP增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改善。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其结果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经济结构不协调;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环境破坏严重。其实质是进行简单再生产,实行粗放型经营,只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它是一个不可持续的发展观。
我们在长期的实践教训中,经过理性思考,在认识上逐渐由传统发展观转变为科学发展观。简单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二)中国国情与三农问题: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对三农问题的认识首先必须要清楚我国的国情。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人口众多,共十三亿,其中有九亿农村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这决定了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三农问题将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根本问题。(2)主要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水、土地资源明显稀缺。(3)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环境基础脆弱,易于失衡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旱涝时有发生。(4)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劳作,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5)呈典型的二元结构。现代化工业与大量落后的工业并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并存;具有工业化、现代化因素的城市与幅原辽阔的以传统方式生产和生活的农村并存。(6)支持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不足,能源紧张,资金短缺,科学技术落后,教育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综上所述,中国国情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多,大部分是农民,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人均国民产值居世界后列。
三农问题和三农理论是中国特有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从世界他国发展轨迹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实现一般是先从农业农村取得原始积累和农产品,然后发展工业;而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大批进入工厂,继而形成城市,大批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所以工业化、城市化是同步的。等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此同时,只占少数人口的农民,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干预下,农民收入也逐步提高,接近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积累,再反哺农村,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所以在发达国家只有单个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并没有三农问题。
(三)三农问题研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1、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 2、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观
3、坚持和谐的发展观 4、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视百年三农问题:
(一)百年三农问题的阶段划分
1、以土地问题为主阶段(1911~1949) 2、以粮食问题为主阶段(1950~1978)
3、农业发展黄金阶段(1979~1984) 4、三农问题形成阶段(1985~1991)
5、三农问题加重阶段(1992~1996) 6、三农问题突出阶段(1997年至今)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三农问题再思考的提出
(一)问题:
1、农民负担沉重,收入增长缓慢 2、城乡贫富差距拉大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4、农村贫困人口众多
5、农村教育发展滞后 6、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7、县乡村债务沉重 8、城市化进程滞后
9、干群关系紧张 10、二元结构依然牢固
(二)政策执行偏差:
1、 城市化发展思路的偏差 2、农业结构调整需要重新认识,土地规模经营要适度
3、税费改革亟待完善 4、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三)启示与思考
1、三农问题的形成与加剧是由制度设计造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户籍、粮食供给、就业、医疗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将整个社会分割成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形成二元体制社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一方面通过征收农业税直接参与农民收入的分配,另一方面又以指令性计划形式规定较低的农业产品收购价格和较高的工业产品供应价格,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获取大部分农业剩余,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结果使农村社会、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停滞不前,城乡之间差别越拉越大。因此,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扭曲虽有所纠正,农民也从农村制度创新中得到不少实惠,但在国民经济运行操作层面上,宏观调控仍未能阻止和扭转农业、农村资源的外
流,政府的政策重心依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农民作为既失利益阶层的历史地位并没有随着剪刀差的瓦解而改变。
2、土地问题始终是三农问题的关键
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一是在任何时候,我国人地关系都很紧张;二是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没有这个保障,必须有别的保障予以补偿;三是法律规定属于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能随意侵犯和剥夺。
3、三农问题越来越复杂,已经由单项问题演变为多项问题,矛盾越来越突出:
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三农问题在宏观层面上仅仅是一个产量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现在已经演变成一个以收入、消费和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土地问题始终贯穿其中。现阶段三农问题主要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农村市场消费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三个问题上,以及由此引发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核心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表现在目前农产品市场已经由供给不足阶段进入到生产相对过剩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和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村经济越来越感受到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市场风险的影响又远远大于自然风险。
4、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性的政策:
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的解决需要多项政策的共同执行,任何单项措施都不能根本上消除三农问题。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
论农民的局限,尽早彻底破除二元体制,让农民可以自由进入城市打工,提高非农收入,并提供相应配套措施;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对基层政府机构进行撤并和人员分流,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
5、消除一切歧视农民的政策,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
二元体制是形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其实质是对农民实行歧视政策,其结果是造成市民与农民的发展机遇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体现在农民受教育的机会,享有社会保障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发展的机会,享有医疗保健的条件等各个方面。三农问题的解决不是一个对农民如何补贴、如何保护、如何倾斜的问题,只要逐步减少对农民的束缚,给农民以国民待遇,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就要求我们改革农业税收制度,尽快统一城乡税制;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给农民以平等的公民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农民和市民同等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创造条件,使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使农民工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劳动权益和就业机会。
6、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要以农民为本: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多数,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以农民为本,我们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广大农民。农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要求得到保护。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以实现农民收入最大化为目的,几十年的历史经验说明,什么时候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建国后我国农民已经获得两次大解放:第一次是从人民公社体制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权;第二次是从极其有限的土地面积的禁锢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选择就业的权利,这使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目前,正在进行着第三次大解放,即农民从城乡分割的制度中解
放出来,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公民的真正平等权利。
7、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受传统发展观影响,以为经济增长就是社会发展,大搞投资活动,上马各种项目,进行重复建设,而轻视对贫困群体的开发和培养,忽视对农民收入能力的提高。不少地方的干部无视已经发展了的社会经济客观规律,无视人民群众的客观要求,继续沿用传统的思维、手段、方法和作风去做工作。一些领导为了所谓的政绩,喜欢搞“短平快”,倾力于搞“大活动”、“大动作”,其本质都是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形式主义”,给广大农民增加了沉重负担,加重三农问题。正确的政绩观要求领导干部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目的。
8、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三农问题的突出是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引起的,从近期看,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就成为缓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从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方面入手,主要还是后者。在进行基层机构改革的情况下,加大对农业投入,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增加农民农业收入;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并消除制度障碍,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另外,必须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这实际上就是防止农民已有财富的减少。例如,过去20年里,各级政府利用垄断一级市场的制度和征地廉价剪刀差总共从农民手里拿走土地资产2万亿元以上,这同时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同等幅度减少。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三农问题是因不合理的制度设计造成的,是经过长期形成和演变的结果,是我国特有的。从最初的以土地问题为主到改革前的粮食问题为主,再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农民负担问题,现在已经演变成一个包括农民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农民负担问题和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等在内的综合性问题。三农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农村的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必须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分析和研究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之外来进行,通过多予、少取、放活等多种途径来实现,要有城乡统筹观念、全局意识、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要坚持可持续的、统筹兼顾的、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共同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总的来说,对于三农问题而言,广大农民是主体,土地制度是根本,增加收入是目的,扩大就业是途径,城市化是出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