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黔 陆机思想研究 。张恺 一、儒家思想 论到陆机的儒家思想要从他的家学渊源说起。<晋书》 本传记载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 动”。这一定跟他从小所受到的熏陶有关,陆机的祖父陆 逊、父亲陆抗的言行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陆逊认为 礼长于刑,提倡“遵仁义以彰德音”,以民为本(“国以民 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 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 尽用立效,亦为难也。”),陆抗提出的以德守国,罢黜小 人(“臣闻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靖谮庸回,唐书攸戒,是 以雅人所以怨刺,仲尼所以叹息也。春秋已来,爰及秦、 汉,倾覆之衅,未有不由斯者也……抑黜群小,然后俗化可 清,庶政无秽也。”)等观念都浸透着儒家的思想。陆机的 其他长辈如陆凯——陆逊的族子,也是以儒家言论来议论国 事的。他为扬州百姓的上疏日:“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 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 乐而亡。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 君安,民乐则君乐。”这分明就是孟子笔下的“独乐乐,与 民乐乐,孰乐?”的问题。而陆机本人一向就以祖辈为荣, 他的想法当然会受到祖辈的影响,我们先看他的一篇文章 《孔子赞》: 孔子睿圣,配天弘道。风扇玄流,思探神宝。明发怀 周,兴言谈老。灵魄有行,言观苍昊.清歇先诫,丹书有造。 他既然欣赏孔子当然也会崇尚他的思想,在谈到治国 时,陆机就提出了“为政以仁”: 夫导民在简,为政以仁,仁实生爱,简亦易遵。罔疏下 睦,禁密巧繁,深丈碎教,伊何能存。故人不可以不审,任 不可以不忠,舍贤昵谗,则丧尔邦。且偏见则昧,专听悔 疑,耳目之用,亦各有期.夫岂不察,而帷墙隔之。矜己任 智,是蔽是欺。德无远而不复,恶何适而不追。存亡日鉴, 成败代陈。人成知镜其貌,而莫能照其身。 (《丞相箴》) 再从社会环境来看:武帝司马炎I ̄JUP位,傅玄便上疏请 以儒教选举贤人,“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尊其道,贵其 业,重其选.。犹恐化之不崇:忽而不以为急,臣惧日有陵迟 而不觉也。”(《晋书・傅玄传》)傅玄的上疏得到了武帝 的赞许(参看《晋书・武帝纪》),武帝咸熙二年十一月曾 “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未被任用的贤人),这六条 分别是: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 信义 2oo6.jj 可复;学以为己。显然是根据儒家仁信、孝悌的观念制定 的。 泰始二年二月又下诏“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速者”, 兼领谏诤一职。 泰始四年十二月,班五条诏书于郡国,一日正身,二日 勤百姓,三日抚孤寡,四日敦本息末,五日去人事。 陆机还常常举荐有才能的人,纪瞻、贺循、郭讷、戴 渊、张畅都是他推荐的贤士,这种行为显然也受到了儒家思 想的影响。 二、玄学思想 汉末魏初,随着大一统观念的瓦解,正统思想的权威下 降,与此同时,玄学之风蔓延开来。老庄思想渐渐代替了儒 家思想,来指引士人的人生理想、行为规范,罗宗强先生对 此评价道:“它(玄学)是士人寻找来的一种思想归宿,一 种用以填补儒学失落之后的思想位置的新的理性的依归。” 陆机的曾祖父陆绩“说<易》明<玄》,为经术大 师”,并且“注‘易》释‘玄》,皆传于世”。’而陆逊少 孤,与陆绩父子一同生活;从父陆凯也“好<太玄》,论演 其意,以筮辄验。”所以陆氏一族家学中<易》学的影响也 不容忽视。 《辩亡论》中就大量引用了<周易》来说理: 《易》日: “汤武革命顺乎天”,或日: “乱不极则治 不形”,言帝王之因天时也。古人有言日: “天时不如地 利”,(《易》日: “王侯设险以守其国”,言为国之恃险 也。又日: “地利不如人和”, “在德不在险”,言守险之 在人也。 其中“或日”,<晋书》校勘记云:“李校: ‘或 日’,<文选》作‘玄日’,《注》引<太玄经》。”由此 可见,陆机受家学影响,对<周易》、<太玄》都很熟悉。 所以他入洛以后很容易地便接受了老庄玄学思想。 对于陆机受玄学影响,我们可以看<水经注》Eli卷十六 <谷水》: 其泽野负原夹郭,多坟垄焉,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 袁氏《王陆诗》叙机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 道左右民居者,因往逗宿,见一少年,姿神端远,与机言 玄,机服其能而无以酬折,前致一辩。机题纬古今,综捡名 实,此少年不甚欣解。将晓去,税驾逆旅,妪日I “君何宿 而来?自东数十里无村落,止有王家墓。”机乃怪帐,还睇 昨路,空野霾云,攒木蔽日,知所遇者王弼也。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晋书・陆云传》中的另一个传说, 陆云曾经夜行迷路,后至一人家,遇一美少年,与之共谈 ‘老子》,天明后至故人家,故人告诉他此处数十里并无人 居住,陆云返回寻找,发现昨夜所至之处是王弼的坟墓,而 陆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虽然这两个材料的 可信度值得怀疑,但它们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二陆受玄风影 响的事实。 文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陆机自身的遭遇是他入洛后渐 渐接受玄学的主要原因。 . 入洛后,陆机受到当时的文坛领袖张华的称赞和引荐, “钦华德范,如师资焉”,可见张华对他推崇有加。张华的 诗赋作品中就充满了玄意,他早年即凭着<鹪鹩赋》被阮籍 称为王佐之才, 《鹪鹩赋》其实就是对庄子<逍遥游》中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儒 论坛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阐释。其他诗歌作品如“恬 意”、“得意而忘象’。自他“言不尽意”的观点提出后, 淡养玄虚,沈精研圣猷”(《赠挚仲洽诗》):“奚用遗形 “言不尽意”成为当时玄学的主流思潮,为士人广泛认同。 骸,忘筌在得鱼”(何劭《赠张华诗》)等诗句也充满了玄 学色彩。 陆机表现隐逸的作品也跟当时的玄学思潮有关。这方面 的代表作有《幽人赋》、《列仙赋》、《凌霄赋》、《应嘉 赋》及《王子乔赞》。举《列仙赋》为例: 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陆机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 在《文赋》中提出要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三、结语 魏晋以来,随着儒家大一统思想受到冲击,儒家的君臣 观念也被慢慢淡化。虽然陆机的行事为人中仍然表现出儒家 夫何列仙玄妙,超摄生乎世表。因自然以为基,仰造化 观念,但他改事晋主,又从赵王伦到成都王颖,说明在他的 而闻道。性冲虚以易足,年缅邈其难老。尔乃呼翕九阳,抱 观念中,君臣之节、去就大义等等也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一含元,引新吐故,云饮露餐 违品物以长吟,妙群生而为 但是对待具体的人生尤其对待功名,西晋士人则完全不 言。尔其嘉会之仇,息宴游栖,则昌容、弄玉、洛宓、江 受玄学超脱思想的影响,他们对待人生持的是积极入世的态 妃,观百化于神区,觐天皇于紫微,过太华以息驾,越流沙 而来归。 颇有庄子笔下神人的味道。 陆机还用道家思想来表达对宇宙和社会政治的思考,最 典型的当属《演连珠》。 臣闻足于性者,天损不能入;贞于期者,时累不能淫。 是以讯风陵雨,不谬晨禽之察;劲阴杀节,不凋寒木之心。 此类作品多以老庄原意为喻,由自然现象引发对社会政 治的思考。 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豪士赋》,该赋中对功名的态度 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又况乎饕大名以冒道家之忌,运 短才而易圣哲所难者哉!身危由于势过,而不知去势以求安, 祸积起于宠盛,而不知辞宠以招福。”《文选》[2]李善注引 《老子》日:“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又引《庄子》日: “功成者隳,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陆机 所论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而其中“我之自我,智士犹婴其 累,物之自物,昆虫皆有此情。”李善注引《文子》日:“譬 吾处于天下,亦为一物也。然则我亦物也,而物亦物也,物 之与我也,有何以相物也。”《文子》是道家学派的著作, 而陆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玄学思辨色彩。 . 能够说明陆机玄学思想的还有他的代表作《文赋》。陆 机在《文赋》中探讨了“言”、“意”问题。言意之辨本是 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陆机较早地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这 个问题。《文赋》开头说:“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 用心。夫其放言遣词,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 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 难,能之难也。” 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文”、“意”、“物”。魏晋 是精神上极为自由、极为解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言 意关系的大讨论。“言意之辨”是魏晋玄谈中一个极为重要 的论题,早在先秦之际就已出现关于言意关系的思考。《周 易系辞上》云:“子日: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 意其不可见乎?’子日: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 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庄子外物》亦云:“筌者所以在 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 意,得意而忘言。”及至魏晋之世,学尚玄远。针对两汉儒 士经生章句之学“以文害意”的弊端,“言意之辨”又重新 被时人重视,成为著名论题。正始年间,玄学家王弼以老庄 解《易》,援引《庄子》“鉴蹄”之言,作《周易例略》, 进一步阐发了言、意之间的关系。指出“言”是“明象”的 工具,“象”是“存意”的工具。因此,必须“得象而忘 度,处世心态当然不可能超然玄远。在这一点上陆机也不例 外。罗宗强云:“西晋士人入世太深……世人普遍地身入局 中,不管以何种面貌出现,他们都没有走庄子式的真正超尘 脱俗的道路,他们和政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具体的行事上,陆机与时人并不相同。 《文选・晋纪 总论》注引《晋阳秋》云:“太康以来,天下共尚无为,贵 谈老庄,少有说事。”这就是说当时的士人不关心政事,以 求自保。罗宗强提出西晋士人的心态之一就是“不婴世务以 自全”,潘尼的《安身论》里就说:“盖崇德莫大于安 身。”并且他们崇尚奢侈、放荡纵情的生活,卢盛江的《魏 晋玄学与中国文学》论及魏晋玄学与中国文人性格时也提出 了类似的观点,但在陆机身上我们几乎找不到这些特点,他 仍然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活着,思索社会、思索政治,虽 然他也感慨生命的短促无常,抒发不想为物所累的情怀,但 他还是积极进取着,并且最终因此丢了性命。 注释: 【1】 (《水经注》郦道元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2】 文选))萧统编,中华书局1977。 (张恺,南京师范大学) 嬲硼 少敏棚】I} 少 ●l,E代Ij. 摄I I_ ‘●t●l—E- =1) 41t 53—78 小掌—年I事习柑●t(-) 27.∞ 53—7口 小拳:年I拳习糟●l( ) 27.∞ 文 63--8O 小鼍-三:年●I'■—t|—胃t习I■ ‘&∞ 53—81 小拳三:年●I百’.,啊 t 27.∞ ■ 53.82 小鼍I二捭●I■归■ 薯越—■■刊Il■ 12.∞ 蠢 53—83 小拳四年I膏量其事习l ‘&∞ 53—8‘ 小鼍■田1年●I■r●"啊■ ■ 27.∞ 小 53一B5 小鼍t—1年●E|■■目毫越—眦,■ 1幺∞ 掌 53—86 小鼍t五年●I-囊日蠢●l习-t ‘8.∞ 63—87 小鼍t五年●I百摹.,啊讽—巨 27.∞ 一 53--88 小拳五年●I{■●瞄奠.j譬栩H‘I■t 27.∞ 63--8 ̄ 小鼍 年●I—●—I,E 习—E ‘&∞ 53—口。 小■ 年■I百并知 Vt 27.∞ 一 53—91 小拳六年曩I谮—定,E越-d■试I—E 27.∞ 53一口2 小拳生,l作j,—I●IJt 27.∞ 订—I膏中和初中鲁I■,■I 它号J ■I发目●t5al- r,4--IR ̄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