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促进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教师不只是教育改革决策与实施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教师教育承担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专业成长的双重任务,是教育事业的支柱和基础,在国家教育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教师教育正在观念、制度、体制、管理
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同层面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进行多种多样的创新。
在教师教育进行全面改革的同时,教师专业发展正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成为教育改革深入到过程与结果的内核的质量要素。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变革、科学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儿童和整个人类的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能得以提高的技术手段、学习成绩的评估标准,以及学习者自身的特点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是为了不教”,学会为教学的终极性本质要求。因此,教师的作用和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由“黑板加粉笔”的“教书匠”变为善于整合技术和方法、使教学成为既科学又是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现代信息技术怎样先进,无论这些技术的力量如何强大,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和互动将始终是影响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主要因素。
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或者说如何重构教师角色和形象,也许没有固定的模式和
套路,没有整齐划一的演进历程,但其中至少存在一些共性的特征。教师不似乎人人可以做的,而是一种专业。199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IC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的政府专门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提出“应该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需要教师必须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术的公共业务;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了9项建议,其中第七 项建议就是:“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我国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专业化因体现在教师要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要丰富的从事教师职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要有教育艺术和教学技能,吸引社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一体化。任用教师不能仅凭学历的高低和学科知识的多寡,教师职业需要教师掌握教育规律,熟悉教育理论,有传授知识、发展学生个性的技能,还要有教书育人的能力,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时代,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下面就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促进教师发展谈谈我的一些实践经验和粗浅看法:
一、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
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师生之间互教互学,这就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再是单向性的付出,而是交互实践,共同发展和自我实现。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泉的地位已彻底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必须做个长期有效的学习者,以学习来促进发展。新课改中教师最需补充的知识是: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的知识(例如:互联网、多媒体资源等)、广博
的文化知、,与学生、同事沟通的知识、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所教学课的知识等。那么该从哪些方面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呢?
1、广泛涉猎,多读书报,善读书。人们常说:“书报是人了解知识的重要载体,读书就是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教师该读些什么样的书?首先要读一读中小学各种教科书“好书不厌百回读,要获新知读旧书。”系统阅读教科书有助于我们夯实知识基础,丰富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的内容,从而吃透学生的知识底子,整体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适度有效的延伸扩展。
其次要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如诗歌、散文、随笔或杂谈……读文笔和情怀优美的书籍,可以净化心灵,温润生命,可以让我们用更积极乐观的心绪去看待世界和人性。
此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多读一些教育期刊。因为优秀读物上的文章大多比较精粹,比较集中于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新锐,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具有极好的借鉴、指导、启迪作用。尤其是上面登载的一些经实践印证,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比如邱学华先生的“数学尝试教学法”,教育家魏书生的“语文情景教学法”等更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并勇于尝试和实践。
①在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任教的魏智渊1991年起分别在农村小学、初中、高中教过多门学科,中间两次进修专科、本科,1998年开始执教高中语文。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在多家教育媒体发表文字并写专栏。他曾激动的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说,“感谢少年时代的自由阅读,它在我心灵中播下的种子是那样顽强,仿佛火种,不断地在人生最脆弱的时候把我点燃。”“教育在线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突然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许多的信息在交流,许多的观点在碰撞,我的视野被打开了,对教育教学有了一份前
所未有的自觉,有了许多以前从没有过的思索。”
2、多听、多看,广闻博论,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听,就是要多听广播,听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听学生家长关注的问题,听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或善意的批评……从中捕捉有用的或对自己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唐代名臣魏征总结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善听着,必能广开言路,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多看,就是要带着一双慧眼,透过电视、互联网、透过生活,勤于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洞察其中蕴藏的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因素,掌握大量的信息,即便不能对周围的人或事先知先觉,至少也要做到快知快觉,千万不能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那就成了“死教书”“教死书”的考试机器“生产者”,而非“育人者”了。因此只有坚持自学,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他们的生活,才能与他们相互沟通。
3、多思多动笔。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搞学习,做学问,不思考是不会有长进的。首先,我们要静心思考一下我们的行为: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比如在处理师生关系上,要思考自己是否爱生如子,时时、事事、处处关爱学生,我们的言行是否正如我们所倡导的办学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同事关系处理上,是否宽容,、礼貌、谦让、互学互帮;在仪表举止上,是否衣装得体,合乎时宜;为人上,是否朴实、诚信、大方……其次,要静心思考一下自己的学问。按权威观点,“学问”,就是一个人的知识和水平,包括书本知识和非书本知识,包括做事的学问和做人的学问。生活既需要自然知识,也需要社会知识。现实中仅凭狭隘的学科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教师角色,难以接受学生挑战的。因而必须要了解自己的知识底子,才能有紧迫感,并予以对症下药,及时补救。再次,要静心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第一位的工作,要仔细想想自己所授的课,有几堂是自己满意,学生称道的?这就是“教学反思”,既要反思课堂成功的原因,也要反思失败的教训,从而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后面每一堂课的精彩而努力。最起码,要有能随处发问,恰当点拨的能力。有了上述的看、读、
思后,就要及时整理思绪,坚持记录教学得失,积累有价值的知识,或以读书心得,或以教学随笔的形式留下教学反思痕迹。这种教育随笔或读书记录既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健脑体操,有助于我们掌握新知识,接纳新事物,锻炼思维的敏捷度,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综合素养。
二、完善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管理策略框架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在提高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分层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力度,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在促进反思型教师的成长的同时,促使教师个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1.实施教学反思手段现代化。开源节支,力争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多媒体信息化建设上,对教师进行多媒体使用技术专项校本培训,实现教学反思手段现代化。
2.搭建反思实践的舞台。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召开教师专业成长汇报会、师德演讲会、反思交流会,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课题研讨、主题或专题讲座、三级教科研等活动,为教师反思实践搭建舞台,营造实践反思的氛围。
3、优化教学反思过程。以年级教研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参与到反思活动的过程中。“逼着”老师反思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与,组织教师做课、说课,交流论文,不断强化反思的过程,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4、实践教学反思方法。1、录像反思法;2、对话反思法;3、自我反思总结法;
5、完善教学反思监控方案。
(1)课前反思:说课是教师反思的第一个过程,也叫课前反思。课前反思监控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上课之前,最大限度降低课上的损失。
(2)课后反思:根据课堂上反馈的信息趁热打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教案,明确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措施,及时总结提炼,即成功在何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记录课后小结,或拟写教后感。
(3)阶段反思:每月一次反思小结,每学期1一2次反思交流,每学年两篇反思论文或反思总结。这就要求教师要勤于动笔动脑,“强迫”自己多提出几个“为什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时形成书面材料,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保持教师队伍稳定,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首先,建立共同的发展目标。从短期来看,一个学校要有一个工作目标;从长期来看,学校要有一个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家紧密联合在一起。学校在目标策划中要充分考虑目标实现后教师的既得利益,使每位教师把自身命运和学校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认识到“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个共同发展利益共同体,来激发教师发展。
其次,要注重感情投资留住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了留住优秀教师,保证教师队伍稳定,学校必须努力在感情投资上找突破口。主要包括:①学校班子争做教职工的贴心人,经常深入教师办公室,推心置腹与教职工交谈,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家庭等情况,凡是学校能做到的,尽力做早、做好、做实,从而使教师激情满怀,进
入教学最高境界;②对生活较困难、身体虚弱的教师给与特殊照顾,对生病住院的教职工,学校党政工及时探望,并利用双休日、暑寒假走访部分教职工家庭。凡教职工家中确有困难,学校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③做好青年骨干教师工作,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上给予更多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师专业发展空间上给予极大帮助,让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承认与肯定;④努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确保教师拥有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
四、把握机会,利用教研平台促发展。
教学研究是引导教育进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主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推进策略。曾有一位叫熊川武的老师说过:“教研是教师的幸福之源,它能使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戴感、教学的胜任感、探究的新鲜感,成功的愉悦感。”教研其实是教师职业特有的,很平常的、经常性行为。教研活动的进行一般只是个体、或学科组,或年级为单位展开的。它是教师“已成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对话,它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获得新生发展的过程,因此,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个极好的平台。教研活动常以专题研讨,同事自由交流,或校内、校际之间的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等为对话交流平台,以多人参与,讨论,交流分享为主要活动形式,让教师在教研中相互学习,扬长补短,以各自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以我校为例,在这一年的教学研究活动中,为了张扬教师的个性,彰显教师的自主性,也是为了以差别推动进取,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我们的教研讨论课实行“师徒结对”活动,目的是让参与活动的教师,尽可能多地获得关于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信息或教学手段。通过听课教师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暴露出的不足或盲点的讨论、交流,使上课教师的认识得到了提升,他们在吸收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实施策略的基础上,运用集体的智慧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教学,使之越来越科学合理,越发贴近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知识、心理需求。例如,我校的张怡老师的《小露珠》,先与结对老师共同商讨课程的进展情况,再通过演示、讨论、再演示等循环反复的进行这样的教研活动,激发了参与观摩教师的内在全潜能,在体验、交流中获益不少。
此外,教学大奖赛的举办更是为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为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得以在竞争中观摩,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在竞争中成长。我校的刘盼盼老师就在2009学年庐阳区的教学技能大赛中把握住了机会,经历了课件制作,教案设计,精心授课,全面说课,科学评课的过程,在临场授课、教学机智、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值得一提的是,充分利用执教校内或校际观摩课的机会,也是提高自己给别人启迪的一个途径,我校的瞿福堂老师的观摩课让也让我们大家获益匪浅。另外,积极参加校本研究与开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各学科观摩培训,教学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多与同事商讨,多向有经验的教师求教,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学一些经验,多请同事或领导听听自己的课,集思广益,去粗取精。多上网了解一些教学案例或设计,多利用一下身边现有的远程媒体或隐性教育资源……都不失为提高自己,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句话,就是善于把握机会学习,锻炼、总结,就能有提高。
五、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2001年教育部颁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以来,如何帮助教师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适应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轨的需要,就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判明儿童内在学习需求是教师教育的起点
古往今来,为师之道向来都是政府官员、教育管理者、专家学者、校长教师或社会大众的评说。然而来自教育对象的少年儿童的声音却鲜而有之。判明儿童内在学习需求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教师从服务对象的视角来反思评价自身的教学方式及其成效,进而唤起他们对于“怎样才是儿童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深刻反思,并开始规划怎样才能成为儿童心目
中的好老师。
2、开发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有效的教师培训应当基于实际问题设计并开展的问题解决式学习过程。为此,应当引导教师关注自己的服务对象群体——学生的切身需求。校本教研作为成人平等分享经验的学习过程应当将散在个体的经验,通过交流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专业知识。
以上是我的浅薄之见,作为刚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我来说,教师生涯刚刚开始,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还很多,但我仍会不断思索,不断进取,为促进自身的教学能力而努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