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错误!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位于石家庄滹沱河畔的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迄今约有六千年历史,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这说明当时滹沱河流域 ( )
A.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B.种植经济刚刚起步 C.“男耕女织”经济形成 D.已经注重精耕细作
2.“以一个政府之力统治全国,秦始皇有此魄力,或亦可以说是有此公心,替天下废除封建,汉高祖却无有了。”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秦始皇创立了郡县制 B.汉高祖废除了封国制 C.秦汉制度的本质相同 D.汉制是对秦制的否定
3.清代的戴震指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这里戴震抨击了(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C.王守仁的知行合一 D.佛教的禁欲主义 4.
右面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两百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这反映出清代( )
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 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
5.下表是两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中外兵力对比情况(单位:人)。由此可知( )
战役 英 法 英法联军 中国军队 第一次广州战役 439 15 000 虎门之战 1 380 1 700 第一次大沽口战役 660 518 1 178 10 000 八里桥之战 3 500 1 500 5 000 34 000 A.清政府腐败无能 B.英法侵华蓄谋已久 C.中方极力抵抗外侮 D.清朝军队纪律涣散
6.辛亥革命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依然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些晚清重臣之所以能得到人们
的尊重和较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 )
A.排满兴汉,瓦解清廷 B.推进民主,同情革命 C.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D.兴办洋务,走向近代
7.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在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 )
A.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8.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某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统派;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9.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用大量资料证明了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但是达尔文又是一名信仰上帝的基督教信徒。这可以反映出( )
A.进化论证明基督教教义是真理 B.宗教信仰有慰藉人们心灵之功效 C.进化论的科学性值得怀疑 D.宗教信仰与科学研究不完全矛盾
10.1829年,古典主义剧作家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在巴黎公演,歌颂爱国主义,表现被占领国人民的武装起义、反抗异国统治,引起了正遭受奥地利统治的意大利人的强烈共鸣,成了19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材料表明( )
A.罗西尼歌剧迎合了叛逆精神 B.爱国成为罗西尼歌剧主旋律 C.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D.音乐具有反封建专制的功能 11.“我认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是团结人民的全部力量以加快取得胜利。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1917年,这段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退位诏书说明( )
A.二月革命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转型 B.俄国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C.沙皇专制体制未发生丝毫本质变化 D.沙皇试图通过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
12.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 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 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最有可能指的是( )
A.大国沙文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经济全球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共5题〈含选考题〉,52分。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作答)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元杂剧以后,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戏剧一直是城市人民最主要的共同审美对象。这种情形在明代表现得非常充分。明代戏曲在元杂剧后取得了极大的繁荣。首先是种类繁多……其次是大作家、大作品和名演员不断涌现……第三是不断有创新……汤显祖是明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牡丹亭》是一部“以情格理”的杰作。汤显祖最佩服的是晚明卓越的思想家李贽(号卓吾)。李卓吾主张重视功利,提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对汤显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强调“情”字,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和“理”。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
——摘编自黄建华、任丽青《明代的城市文化》
材料二 他(莎士比亚)剧本的背景都设在意大利、法国、苏格兰或者希腊,但是实质上
这些故事发生的地方就是莎士比亚所了解的狭小世界,即伦敦、斯特拉特福以及二者之间的地区……他的很多重要剧本都隐含着这样的意义。詹姆斯一世的腐朽王朝在《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埃及朝廷中得以用反讽的手法再现……《仲夏夜之梦》中的波特姆、彼得·奎斯和他们的同类都是英国的乡下人,而几乎不像雅典人……在《第十二夜》中,我发现马尔沃利就是讽刺版的本·琼森,《李尔王》中的埃德蒙就是莎士比亚心目中另一位对手——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最终版。(注:本·琼森和克里斯托弗·马洛都是莎士比亚以后不久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自莎士比亚之后,伦敦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伦敦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也没能例外……如莎士比亚再现世界一样,狄更斯再现了伦敦。
——摘编自唐娜·戴利、约翰·汤米迪《伦敦文学地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戏剧繁荣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显汤祖戏剧的思想内涵。(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0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16-17世纪中西戏剧的共同特点。(5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著作被翻译、介绍到国内……所选书目190多部。
——梁小民、姚开建《西方经济学名著精览》
材料二 本书作者约翰·哈罗德·克拉潘(1873—1946年)是现代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担任过剑桥大学英王学院副院长、英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不列颠科学院院长等职,1943年受封为爵士。
……
本书很有参考价值。在资产阶级学者有关英国经济史的著作中,本书是篇幅较大、史实周详、资料比较丰富的一本……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
从本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到,克拉潘同英国的许多资产阶级学者一样,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坚决否认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力图证明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给英国劳动人民带来的不是苦难而是幸福……所有这些,都是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严重歪曲。
——摘编自顾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译本前言(1986年版) 上述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翻译出版领域的多种现象,请指出其中一种现象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武后、中宗、韦后以来,官吏的正常铨选阻塞,内外斜封官充斥,“政出多门,滥官充溢”。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五月,玄宗下令免去全部员外官、试官、检校官,除非有战功,或特诏录用外,吏、兵二部不得任用。撤销、合并闲散司、监、署十余所,“大革奸滥,十去其九”……玄宗又增设学士院,置翰林学士,职司“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发”(《新唐书·百官志》),号称“内相”,其权不亚于宰相。
……唐初以来,有一股重京官、轻外任的不良风气。玄宗降诏曰:“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玄宗专门颁布了《整饬吏治诏》,明确规定:“每年十月,委当道按察使较量理行殿最,从第一等至五等,奏闻较考,仍使吏部长官总详核。”考评的结果作为官吏升降奖惩的依据。……在中央发挥御史台监督百官的作用,支持御史纠弹贪暴不法的京兆尹崔日知。在地方各道设采访使,督察地方。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玄宗下令把太宗时在全国设置的监察区十道扩充为15道……每道设采访使,成为地方常设机构,代表朝廷,“以六条检察非法”,纠察该地违法官吏。
(1)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前期政治改革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前期政治改革的作用。(6分) 1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1918年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6月28日 《凡尔赛和约》签署
1920—1921年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
1929—1933年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二次经济危机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华战争开始 1933年3月27日 日本退出国际联盟
10月14日-19日 德国退出国际联盟,并从裁军会议撤离代表
1935年2月26日 德国废除《凡尔赛和约》中关于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 1939年9月1日 德军入侵波兰,二战爆发
1942年1月1日 苏、美、英、中等26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5年5月8日 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8月15日 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9月2日 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摘编自(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从1918年一战结束开始记录二战历史的理由。(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并举两例说明。(8分) 1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的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的一个卖国贼。
——摘编自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4年版
材料二 19世纪末美国总统克利夫兰认为: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个世纪(注:指19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摘编自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9分)
高考模拟仿真训练(五)
1.解析:选A。结合题中关键信息“粮食”“纺丝”等可知,题干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与此对应的是A项。
2.解析:选C。结合题干材料可知,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虽然手法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答案为C。
3.解析:选B。结合题中戴震的观点可知,他强调的是如何正确看待“欲”与“理”之间的关系,这与程朱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一致,答案为B。
4.解析:选C。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万里茶路在清代延续两百多年,并没有受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据此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茶叶属于土特产品,不是工业文明的产物,D项说法错误。答案为C。
5.解析:选C。在没有作战过程中的具体事实和战争结果的情况下,仅根据这一组数据就说清政府腐败无能是缺乏说服力的,A项错误;在这几场战役中,清政府都组织了数倍于外国侵略者的军队进行抵抗,说明清政府的抵抗是比较积极的,C项正确;仅根据这一组数据既不能说明英法侵华是否蓄谋已久,也无法说明清军的军纪情况,B、D两项错误。
6.解析:选D。洋务运动发展了近代经济、科技、教育,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由此可知,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A项错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不主张进行政治改革,B项错误;虽然洋务运动发展了近代经济,但并不是为了改善民生,C项错误。
7.解析:选D。日本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在华特殊利益为诱饵,希望中国放弃抗战;英美也以放弃在华一切特权为筹码,希望中国继续坚持抗战。虽然,日本、英国、美国的态度均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但是也说明中国抗战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很大。由此可知,D项正确。
8.解析:选B。当时人民公社体制已经被打破,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农产品可以逐渐走向市场、经营方式也要实现多样化,非农产业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B项正确;1985年初,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C项错误;材料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9.解析:选D。从材料可以看出,达尔文一方面证明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另一方面他本人又是一名基督教信徒,这说明宗教信仰与科学研究并不存在根本矛盾,故选D项。
10.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此歌剧公演后,立即引起爱国主义分子的强烈共鸣,说明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它鼓舞被压迫、被侵略地区的人们进行反专制、反侵略的斗争,故选C项。A项没有反映出问题的实质;B、D两项以偏概全,排除。
11.解析:选D。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二月革命没有实现俄国社会转型,故排除A项;俄国的二月革命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所以B、C两项说法错误。根据题干“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可知沙皇试图通过妥协维护君主专制,故选D。
12.解析:选C。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承担着两个基本的职责,一是要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要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然而这两个问题,信心和清偿力却是有矛盾的,美元过少会导致清偿力不足,美元过多则会出现信心危机,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所以C项符合题意。题干所述内容为特里芬难题,主要论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大国沙文主义、国家垄断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无关,所以排除A、B、D三项。
13.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戏剧与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元杂剧的繁荣等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由“他的作品强调‘情’字,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和‘理’”和“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等信息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状况、文艺复兴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莎士比亚戏剧对人文精神
在英国的传播、英国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第(3)问,结合第(1)(2)问的答案进行回答。
答案:(1)原因:元杂剧的繁荣为其奠定了基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需求的增强。
思想内涵:突破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和“理”对人性的压抑;引导人们追求功利和现实生活的自由与幸福,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2)历史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文主义的推崇,影响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种适应英国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而当时英国人的生活状况,又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影响: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使人文精神在英国得到传播,而且深深影响了英国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促进英国文化走向辉煌。
(3)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破原有文化对人性的压制;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14.解析:第一小问,阅读材料指出材料中的一种现象,如“西方经济学”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被大量翻译出版;对翻译出版物的介绍或评价仍然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现代英国经济史》中译本前言对外国作品的介绍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等;第二小问,根据史实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做出充分恰当的说明。
答案:现象1:“西方经济学”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被大量介绍到国内,并翻译出版。原因:经济政策深刻影响学术建设;改革开放需要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理论和管理经验;“文革”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中外交流增强。
现象2:对“西方经济学”翻译出版物的介绍或评价仍然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左”倾思想在学术领域仍然存在,在翻译、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依然存在。原因:“文革”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还不彻底,“左”倾思想依然存在;国际格局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如明显遗留有“文革”的气息,在1986年出版的经济学名著《现代英国经济史》的中译本前言中,作者和作品均被人为地套上“资产阶级”标签,并对该书中“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行批判,突出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力图证明英国近代经济史是对英国劳动人民血腥掠夺的历史。)
现象3:对外国作品的介绍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如译者认为该书“很有参考价值”,但又认为该书的内容“是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严重歪曲”,自相矛盾)。原因:“文革”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使许多人对发展经济是不是还在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表现出种种忧虑;思想领域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15.解析:本题考查唐玄宗改革,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从裁汰冗官冗员、抑制相权、严格选拔官吏制度、鼓励官员外任、加强监察等角度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回答。
答案:(1)裁汰冗官冗员、精简机构;抑制相权,强化皇权;严格选拔官吏制度;鼓励官员外任;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监察。
(2)精简了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唐玄宗前期盛世局面的基础。
16.解析: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中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之间的历史事件分析,从而得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联系。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可以得出是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和各反法西斯国家间的团结合作,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1)一战未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以及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最终引起二战的爆发。
(2)原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和各反法西斯国家间的团结合作。 举例:中国的抗日战争,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等。
17.解析:第(1)问考查了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
的能力。由“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的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的一个卖国贼”可知胡滨对李鸿章持否定态度,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由“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个世纪(注:指19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可知克利夫兰对李鸿章持肯定态度,认为李鸿章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第(2)问,考查了对李鸿章不同评价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胡滨和克利夫兰所处的时代不同,胡滨处于新中国建立初期,所以对封建官僚的代表李鸿章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而克利夫兰则站在资本主义发展和维护美国利益的基础上肯定李鸿章;再者二者关注的内容不同,胡滨主要关注了李鸿章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克利夫兰主要关注了李鸿章的政治和外交成就;三是二者使用的史观不同,胡滨采用的是革命史观,克利夫兰采用的是近代化史观。
答案:(1)胡滨认为李鸿章维护清朝腐朽统治,出卖国家利益,是最大的卖国贼。克利夫兰认为李鸿章是才能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
(2)①两者史观不同,胡滨运用革命史观评价李鸿章;而克利夫兰则从近代化史观评价李鸿章。②两者所处时代背景不同,胡滨处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因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批判李鸿章,克里夫兰则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和维护美国利益的角度出发肯定李鸿章。③二者关注的史料不同,胡滨关注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克利夫兰关注李鸿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洋务企业,为近代工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外交上利用各国矛盾,尽量维护满清帝国的国家利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