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周行健 2011-06-06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来到这里和大家交流我对中国银行业的几点认识。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总共分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发生的变革;另一部分是未来几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展望。下面我们就开始第一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2001年刚突破10万亿元,2010年已经接近4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在两位数以上。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对应,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也经历了一段黄金发展时期,存贷款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经营转型以及管理能力都发生了变革性的变化。
其中,盈利能力可以说发生巨变。 200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仅616亿元,2010年达到8991亿元;2003年商业银行ROA和ROE分别为0.1%和3.0%,2010年达到1.03%和17.5%,基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3年至2010年,银行业以年均19.5%的资产增长和18.3%的贷款增长,实现了72.9%的利润增长。2010年度入围英国《银行家》杂志榜单的中资银行一级资本仅占千家大银行总额的8.9%,但税前利润占比却高达25%。分类别来看,像工、农、中、建、交5家大型商业银行,不仅改变了连年亏损的局面,而且成为银行业价值创造的主体,为银行业整体利润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你工行2010年税后利润高达1660亿,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 。同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盈利能力也迅速提高,税后利润实现了大幅跃升。就招行而言,2002年税后利润仅17.3亿元,2010年已经高达257.7亿元,位居股份制银行第1位。
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发生的第二个变革是资产质量显著改善。在本世纪初,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曾经接近30%,被国际同业和媒体评论为中国银行业在技术上已经破产,到2004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仍然高达13.21%,远高于国际先进银行水平,但至2010年已经降为1.14%,已经显著低于国际先进银行水平。特别是国有银行,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不良率仍高高在上,达到15.57%,但到2010年,已经降至1.31%。同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不良率也都有明显下降。与国有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的风控一直做得比较好,但2004年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也有4.94%,接近5%,是高于国际同业的,但到2010年已经降至0.70%,远远低于国际同业。像招行的资产质量改善就非常明显,2002年全年平均不良率高达8.10%,到2010年末,不良率已经降至0.68%。
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发生的第三个变革是业务转型取得很大的进展。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还将发生变化,从经济运行到宏观调控,从资本约束到监管政策,从直接融资到利率市场化,从客户需求到同业竞争。为了应对这种环境的变化,各家银行特别是中小股份制银行纷纷进行业务转型,加快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从零售来看,如表2所示,各家银行的零售业务占比均有所提高,其中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占比提升最快,目前占比也最大,2010年高达35.86%,是唯一一家零售业务占比超过30%的银行。
从中间业务来看,由于不消耗资本,各家银行都非常重视中间业务发展,占比也迅速提高,目前建行、工行、中行中间业务占比都接近20%,招行中间业务占比也达到15%以上,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在第一位。
各家银行积极推动业务转型还表现在加快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招行设立了首家离行式中小企业专营中心,民生针对小微企业推出了商贷通,深发展围绕供应链金融深耕细作,工行这种大行都将中小企业纳入战略视野。就像图2所展示的,2006年招行中小企业贷
款余额为1410亿,与境内贷款占比为39%,到2010年中小企业贷款总额达3,884.18 亿元,占比达到49.72%,接近一半。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第四个变革是管理变革,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公司治理方面,国有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主要商业银行都建立了“三会一层”的组织架构。风险管控方面,PD、LGD等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据,VaR、组合管理模型等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开发了内部评级法系统。资本及资产负债管理方面,EVA、RAROC、FTP、久期等资本及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在银行业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投入产出效率也有大幅提升,五年来上市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平均下降了5个百分点,人均、网均利润分别提升了340%和125%。
特别是招商银行,继2004年率先在业界提出“一次转型”以来,又在2009年率先提出“二次转型”,通过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提升资本效率;通过改进贷款定价政策、加强贷款定价考核、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等提升风险定价水平;通过加强费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整合、流程改造等提升费用效率和人工效能;通过加强客户精细化管理,积极推动业务联动与交叉销售,深化客户经营,不断提高高价值客户占比及综合贡献度;并确保银行总体风险控制在容忍度内。我认为,二次转型实质上是促进管理水平的再次提升。这是第一部分,接下来我们开始第二部分,探讨一下接下来几年中国银行业可能的发展趋势。
我觉得从资产负债整体来看,接下来3年存贷款增速都会放缓,但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存款方面, 2004-2010年存款增速和波动幅度都较大,整体增速保持在16-29%区间内。我觉得2011-2013年存款增速将会放缓,增速可能落在14.5-18.5%区间内。原因一个是接下来两三年内我国可能都会面临着或大或小的通胀压力, M2增速将由接近30%大幅回落至14-17%左右,由此,企业派生存款增速将显著回落;二是现实中的负利率加
上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居民会倾向于把财富转换为存款之外的其它形式,使储蓄存款负债难度进一步加大。
贷款方面,信贷增速将显著放缓。近两年,我国信贷急速扩张,增速分别高达33%和21%,未来3年贷款增速将会显著回落至14-17%区间内。原因一是未来3年我国信贷政策调控上将进入信贷收缩期;二是随着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直接融资将会进入快速发展周期,比例会有所提高,从而挤压间接融资的空间;三是受资本充足率、贷存比限制,银行自身的信贷扩张也将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盈利方面来看,我认为未来3年我国银行业依然是盈利比较稳定的行业之一,但行业增速难以达到2006-2008年的高增长水平(2007年曾高达到60% ,过去7年除了09年金融危机外,其它年份都在28%以上),总体增速很可能回落至15-25%区间内。一般来说,影响银行盈利水平变化的有息差水平、规模增长、非息收入、成本收入比和信贷成本等多种因素,在当前利息收入占主导的盈利模式下,规模和息差是业绩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2003-2005年,利率相对稳定(期间只有一次加息),规模增长是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2006-2008年,央行连续8次加息,息差大幅拓宽,是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2009-2010年,规模增长成为主要驱动因素,我觉得接下来两三年,息差将取代规模成为盈利的主要驱动。
从结构来看,我国银行业盈利结构有望继续改善。一方面,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将会继续提高。未来两三年,股票市场存在向上机会,像银行代理基金、理财、托管等中间业务收入可能继续提升。另一方面,零售业务利润占比有望提升。主要原因为:一是多家银行在2004年左右就已经开始进行战略转型,经过五六年的投入,有望在未来几年厚积薄发开始进入收获期。二是银行现在都将个人房贷利率上浮,定价水平提升。
虽然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很多变革,但旧有的“速度情结”和“规模偏好”一直存在,经营中仍然注重业务规模和机构数量的增长,追求业务规模的扩大化、机构规模的大型化和市场广度的拓展。各家银行在规模比拼中,使得信贷扩张对资本补充的“倒逼”时有发生,资本硬约束演变成“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但未来3年,这种“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高资本消耗模式将难以为继。
原因一是巴III提高了资本充足率标准,我国银监会也分别将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提至11.5%和10.5%。虽然我国银行业在2010年刚经历了一轮融资潮,但令人遗憾的现实是,就像图5所展示的,10年底 14家上市银行中已经有7家总体资本充足率只能徘徊在11.0%附近或不能达到此水平。
第二个原因是资本内生能力不能满足新增信贷的资本索求。虽然未来3年信贷增速将显著放缓,但即便如此仍存在一定的资本缺口。我对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进行了一个匡算,在不融资的情况下,到2013年大致有6000-7000亿的资本缺口。第三个原因是银行进一步融资的空间也非常有限。一方面股权融资空间有限。目前我国上市银行估值水平较低,P/B已经是历史最低水平,部分银行接近1.2倍,很多银行股价接近BVPS,在现有点位上再融资,不但对现有股东价值不大,对银行的长期价值增长也不利。一旦盈利增长受限或者盈利速度跟不上融资速度,过度的股本融资会降低EPS,从而给各商业银行长期估值水平带来压力。花旗银行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曾经因为估值压力不得不动用自有资本在市场上进行股票回购。另一方面债券融资也受限。银监会在09年时已要求银行间互持的次级债券或可转换债券要扣除,另外巴塞尔协议III对二级资本的认定标准中包含没有赎回激励的条款,而我国各家银行目前发行的长期次级债券基本都带有“赎回激励”条款,不符合巴塞尔协议III的二级资本资格。
从资产质量角度分析,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依然处于可控范围,但潜在的风
险点也需关注。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整体偿贷情况仍然存在重大隐患。融资平台贷款在未来2-3年可能迎来集中还本高峰期,对资产质量的影响很可能是慢性病。像地铁、高铁、机场之类的项目,在竣工后的2-3年都难以有正的现金流,很多项目自身的收益率都在贷款利率之下。二是房地产市场步入高风险区域,按揭贷款存在系统性风险。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部分行业和企业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
另外,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背景下,流动性风险也应引起重视。一方面,就像图9所展示的,近年来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同时,存款又呈现不断活期化特征,这种存、贷款期限结构的背离将使期限错配风险加大。 另一方面未来两三年,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进入加息通道是定局,随着美元加息,热钱可能会回流,也给流动性带来压力。
未来几年,银行业的竞争将开始出现分化。总体而言,大型国有银行具备推进全面发展战略的基础条件,接下来如果在资源配置、经营效率、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到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可能得到显现。股份制银行从粗放向集约转型只不过是新一轮竞争的开始。各家银行的竞争优势不再简单体现为市场份额和规模的扩张,而更多地体现在管理层面的提升。那些战略定位精准、管理体制顺畅、组织行动力强、经营灵活的银行将有望凭借其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限于网点和客户基础的制约,部分小银行突围零售的可能性有限;中小企业业务能否成功则取决于其资源投入力度和风险控制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