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31分)
1.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依次填写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4分)
这就是鲁迅心中富足的故乡,温暖的故乡,安yì( )和春光无限的故乡。即便在冰雪袭来之时,也掩不住处子一样明媚的笑靥.( )。这样的土地和气候,能够消融一切坚冰,让人情意缱绻.( ),醉眼蒙昽,春心荡yàng( )。
(摘自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2.默写。(8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④________________,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⑤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⑥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⑦为篱下黄花开遍,_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
⑧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3.名著阅读(7分)
⑴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
的一项是( )(2分) A.新来留学的同乡的衣箱中被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并且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了座位,这让鲁迅摇头,心里很不满。
B.《五猖会》中我终于完成了背书任务,得以去五猖庙看渴盼已久的迎神赛会,五猖会也确实很热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语文试题 第1页(共6页)
C.格列佛在利立普特国,从内务大臣口中得知,国内高跟党和低跟党纷争激烈,这两个政党积怨很深,从来不在一起吃喝谈话。
D.飞岛国的人外形、面貌和服饰非常古怪,他们的头不是偏左就是偏右,眼睛一只内翻一只朝上瞪,服饰上全是乐器的图形。
⑵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2分)
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
二仙童闻言,谨遵师命。那大仙临行,又叮咛嘱咐道:“我那果子有数,只许与他两个,不许多费。” 那果子的名字是_______
⑶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3分)
宋江道:“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晁盖道:“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老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 晁盖下山要去攻打哪里?攻打的原因是什么?
4.下面这段话在表达上有多处语病,请加以修改。(6分)
①目前电信诈骗花样多多。电信诈骗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反而扰乱了社会秩序。②为了避免各类电信诈骗每天不再重复上演,③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④防范诈骗,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1)第①处不合逻辑,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2)第②处用词不当,应将______删去。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词语后增补______。 (4)第④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 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旧手机回收率不足2%,很多人家里都有一堆废旧手机。电子产品如果散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大量手机被闲置也是对其经济价值的浪费。
【材料二】一部智能手机制作过程中加入的挥发性溶剂含有铅、铬、水银等金属,如果随意抛弃,重金属会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而手机的锂电池都有寿命,放置太久就有发生火灾的危险。
【材料三】“我的手机上有银行账户、密码等个人信息,就算都删了,估计黑客还是能通过技术恢复。”居民王先生感慨,“我可不想为了几块或十几块钱把手机卖给街边收手机的,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泄露信息?太冒险了,还是放在家里吧!,再说,也不知道哪有专门回收旧手机的地方。” (1)根据材料一、二,说说闲置的旧手机有哪些害处。(2分)
语文试题 第2页(共6页)
(2)根据材料三,说说手机难以回收的原因有哪些。(2分)
(3)根据材料,请你为废旧手机的回收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2分)
二(39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7分)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①
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②,金陵③驿路楚④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注释】①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②事鼓鼙(pí):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③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④楚:古代楚地。 6. 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诗歌题目的意思。(2分) 7. 诗人送别李判官时的场景是怎样的?(2分)
8.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3分)
宣帝时,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起,二千石①
不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问:“息盗何策?”遂对曰:“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②
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③
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改容曰:“选用贤良,固将安之。”遂曰:“臣闻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遂乃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④焉。【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那太守。②赤子:百姓。③潢池:即池塘。此指渤海那。④尉安牧养:安抚管理。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御史举.龚遂可用( ) ②长跪而谢.之曰( )《唐睢不辱使命》 ③上许.焉( ) ④俟.其欣悦( )《送东阳马生序》 1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①愿终守之,弗敢易!(《唐唯不导使命》) ②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11. 从文中找出渤海左右郡盗起原因的句子。(2分)
12. 用自己话说说龚遂平息盗乱的举措有哪些,表现龚遂是怎样的官员?(3分) (三)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0分)
语文试题 第3页(共6页) 如何看待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
薛晓倩
①评论当然是重要的。传统评论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概述原著和提炼观点。贝克在他的著作《你和我》中认为:“思想史变革的主要动力是书评而不是书籍。”因为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所有他们想要阅读的书籍,取而代之,有些时候便选择阅读书评。
②除了书评的重要性,另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于书评的影响力,包含两个问题:首先,书评是否有影响力?其次,由书评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③为了证明评论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搜集一些例子,包括那些你已经有了看法的事物,和那些你还不了解的事物。“周六观点”这个电视栏目是个不错的例子。这个栏目会发布书籍、电影、电视秀和展览的介绍及评价,你可以收看节目,然后把认同或不认同的观点记录下来。重复几次之后.你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对于你不喜欢的作品,如果有某些评论试图改变你的态度,那么,在你完全缺乏了解的领域,你会倾向于接受评论者提供的意见。相较而言,如果评论涉及你已经有所了解的领域,你就没那么容易被说动。节目里曾经讨论过一部我读过的小说,评论的观点和我对这部小说的认识大相径庭,令我很不以为然。同样,我也不会因为某人的一家之言而厌烦一部电影。这证明了两点:评论是否有效取决于其具体内容.评论也绝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
④评论人对某些作品不够公平的时候,评论就成为了艺术的敌人。另外,大量可能不尽正确的文学批评影响了奖项评审,或许导致很多杰出的作品被低估。如果以往确实存在这种现象,那么近十五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冲击和重塑,数字时代的“评论家观点”还有价值吗?
⑤《数字批评家》一书给出了在网络时代对文学评论的意义的思考。相对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结构,网络世界有一些有趣的特性,比如免费的文章、作为职业的博客写作,等等。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网络评论对文学评论传统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快如迅雷,又极具吸引力。
⑥网络时代的评论会像蔓草似的覆盖掉原始的文本,使其仅剩一个迷蒙的轮廓。当书评取代了书籍本身,评论的波涛淹没了文本本身,导致的结果是,出现了大量对当前观点进行总结的文章。这一切想起来就令人沮丧——大量的文化交流是我们不可能追上而终将错过的。
⑦显然,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其内在价值,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我们希望字里行间都有爱,但是评论家们漫步在故事、图像、声音和口味所建构的迷宫里,一边怀疑。一边追寻符合他们口味的最终价值,我们应该喜欢这些吗?他们的文学评论深刻而准确吗?
(据2018年5月18日《文汇报》同名文章改写)
13. 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4. 请指出第③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15. 阅读第⑤⑥两段,概括网络文学评论的特点。(2分)
语文试题 第4页(共6页)
………… ………………○……○……… ……… ………内 ………外……… 此………………………○………卷○………………只………装……装装………………订…………○……○……………不…………订……密…订……………封…………○……○…………… ………………线…线………………………○………○……………………… …… ………………………………○○……………………… _……__…线__线…__……__……__……__……__……__…○__○…__……_…:……号…考……_……__…订__订…__……__……__……__……__……:…○级○…班……__……__……__……__……__…装__装…_:……名……姓……_……__……__…○__○…__……__……__……_:……校……学…外 内… …… …… …… …… …… …○ …○……… ………………………16.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紧扣名人名言论证中心论点,行文简洁,视野开阔,论证严谨。
B. 文章第①②段列举了部分评论家的观点及其争论的焦点,为第③段论证拓展了空间。 C. 文章第⑥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指出了网络时代评论的负面影响。 D. 本文引导读者正确看待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9分)
外婆的美学 李汉荣
①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都说:她的手艺好。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②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③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的,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会很伤心。
④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穿戴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庄重。
⑤在我的童年,穿新衣必是在盛大的节日,比如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者每一块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⑥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⑦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地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其他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幕下来。外要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特着。总然会看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有纷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出现在地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语文试题 第5页(共6页)
⑧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⑨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让它们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也是她密密的心情。
⑩直到令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留给我的这件文物。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本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选自2019年8月29日《新华日报》有删改)
17. 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求好看的美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求搭配的美学; (3)外婆绣花,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⑤段中“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中“样式”有哪些含义?(4分)
19. 从描写的角度,结合原文和加点的词语赏析下列的句子。(2分) 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
两条鱼儿。 三(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时我们做得不够好,并非因为不勤奋,而是因为缺少了一份“这就是最终作品”的心态。 要求:①根据上述材料,确定好立意,写一篇文章。②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
语文试题 第6页(共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