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3.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二、知人论世
请结合所学知识,用以下句式简要介绍陶渊明,
陶渊明是
。(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
三、初读诗歌,思考:
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诗歌围绕这个字写了哪些内容?
四、析读诗歌,思考: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2)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1 /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无答案)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4)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5)“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6)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五、品读诗歌,欣赏田园风光
(1)请大家联想或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2)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3)仿写,细品田园情趣 在陶渊明看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茅檐草舍远胜官府高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六、悟读诗歌,讨论
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也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请结合“不忘初心”,谈谈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归隐道路。(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作辨证的分析)
七、作业: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 /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无答案)
补充材料
1、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
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2、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这年他才四十一岁。从此, 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被他的朋友谥为 “靖节”,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3、、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4、 陶渊明思想的溯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3 /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无答案)
5、“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史书上记载,为了生计,陶渊明“投耒去学仕”。从29岁
到41岁,13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奔走“学仕”。 第一次: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去”。 (不久解归)
第二次:400年(35-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做官一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 (三年后归隐) 第三次:404年(40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辞职。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
第四次:405年(41岁), 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再次做官,80多天后就不辞而别。(很快辞职)任彭泽县令。 (81天后辞归)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出身: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 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 陶逸 ,曾官至太守。(早死)
本性: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对《老子》《庄子》和儒家经书的研读,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这十三年,是陶渊明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他的一腔热情化为一片冰水。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一个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因为真正纯净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出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所以,我们要感谢东晋社会,它没有让陶渊明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却造就了一块人格的丰碑!
6、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可能要回到魏晋,因为那个时代,人可以任性而漂亮地活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我们可以和王羲之一起去会稽山阴流觞赋诗,欣赏《兰亭集序》“永”字八法中流淌的飘逸;也要陪谢灵运一起,穿着他特制的登山鞋寻奇访幽、啸傲江湖,看他写下“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时的陶醉。还可以藏身嵇康的竹林,静听《广陵散》,一睹他喝醉时“玉山将崩”的美貌。还要一赴石崇和王恺的饕餮盛宴,亲临二人斗富的现场,为他们呐喊助威,顺便看看王恺的珊瑚树被砸后的怅然若失。甚至,我们还可以听思想家何晏讲完《庄子》后,和他一起吃点五石散让精神进入到一种恍惚忘我的境界,那时,我们就在天地间披发形散,白衣飘飘。
朱东润先生说,汉魏六朝 “一切入格的人物,常常使人人感觉到平凡和委琐。相反地每一个不入格的人物,都充满了一种独来独往的精神”(《八代传叙文学叙论》)。他们活得潇洒,活得漂亮,活得任性,这就是传说中的魏晋风度。
在那个时代,有个人活在诗中,他就是陶渊明,他一任性就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7、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儒释道层面讲的意思:就是不迷失和忘记初心,安住在真如本性中,才是圆满的境地。从生活层面讲,就是:不要迷失最初的目标,坚持到底,才能有始有终的达到目标。
4 /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无答案)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