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年安徽分类考试招生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7年安徽分类考试招生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3-04-07 来源:世旅网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2017年安徽分类考试招生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辞源》首次编纂始于1908年,其时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是语言的输入,《英华大辞典》《法华大辞典》《中德字典》等大量外语学习词典陆续出版;其次是自然科学的普及与专科词典的问世,在《辞源》编纂前后,商务印书馆已着手编纂专门辞典20种,包括人名、地名、哲学、医学等。第一版《辞源》的主编陆尔奎在《辞源说略》里指出:“海上译籍初行。社会口语骤变,报纸鼓吹文明,法学哲理名辞,稠叠盈幅。”

在大量西方辞书纷纷出版时,《辞源》独树一帜,走了一条完全中国化的道路。陆尔奎提出了“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的观点,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说法,这和近代国学的代表人物章太炎提出的“本国人有本国人的常识”的观点实质相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辞源》收录的是全部是中国经、史、子、集等典籍中实际用过的词语,解释的全部是这些词语在文献语境和思想建构中具有的本来意义。存储了词语,同时进一步存储了知识,《辞源》可以说是以古代典籍的词语及其解释为信息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库。

《辞源》作为20世纪初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产物,是我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它的产生受到西方以辞书形式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出版事业的影响,但在内容上却立足中国本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辞源》不收引进的词语,它的“百科”的概念也不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为分类标准,而是参照中国古代文化词语与名物词的分类。它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话语权,有利于国际对话时明确本国的立场。

中国很多词语用来翻译西方的概念,有些概念也被现代文化所吸收,但《辞源》仅仅保存我们自己古代的话语意义,并不涉及国外与现代意义。例如“文化”一词,现代有了几十种定义,但《辞源》的释义仅仅是“文治与教化”。书证用刘向《说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又用《文选》晋·束广微《补亡诗·由仪》:“文化內辑,武功外悠。”《辞源》的宗旨是为阅读者还原中国古代对这个词语使用的原貌,使读者不用外国的和现代的词语意义去附会古代,这样才能形成必要的国际对话和古今对话。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是当前文化建设最关键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点和辨识能力,培养能够把传统文化引向现代的人是当务之急。这样的人应当是既能真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能用自己的话语与西方对话的人,也就是在人文科学上能够正确对待继承和借鉴的人。《辞源》在这一方面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选编自《百年〈辞源〉的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辞源》编纂前后,商务印书馆正大量编纂包括人名、地名、哲学、医学等内容的专门辞典。

B.《辞源》的“百科”的概念不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为分类标准,而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化词语与名物词的分类。

C.内容上立足中国本土是《辞源》特点之一,表现在其不收引进的词语,而且仅仅保存词语古代的话语意义,并不涉及国外与现代意义。

D. 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这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辞源》能够还原中国古代对某个词语使用的原貌,这是形成必要的古今对话的基础。

B.“文化”一词现代有几十种定义,这是因为其翻译自西方概念,有些概念也被现代文化所吸收。

C.能够把传统文化引向现代的人应当是在人文科学上能够正确对待继承和借鉴的人。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D. 《辞源》是我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其产生受到西方出版事业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在阅读古文时遇到一些不懂的词语,可能会用外国的和现代的词语意义去猜测理解。

B.陆尔奎所说的“无文化可言”中的“文化”和章太炎所说的“本国人的常识”中的“常识”都在强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C.《辞源》因其所选的词语及对词语的解释存储了知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库。

D.《辞源》独树一帜,走了一条完全中国化的道路,这和陆尔奎、章太炎的思想主张有直接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徒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①,衣黄襜褕②,著黄帽,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送诏狱。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义。”..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选自《汉书》) 注:①旐(zhào):上面画着龟蛇的旗子。②襜褕(chānyú):古代一种较长的单衣。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B. 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C. 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D. 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5.对文章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A.《春秋》为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

B. 诏狱指皇帝钦命的法律案件,也可以指奉皇帝命令囚禁犯人的监狱。

C.二千石原指俸禄,后代指俸禄为两千石的官员,包括尚书,所以又可代指尚书。 D.公车原为汉代的官署名称,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及应试的举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隽不疑拜见暴胜之时,举止高雅从容,谈吐不凡,使暴胜之深感敬佩,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

B.隽不疑做京兆尹时,审理属县案件多有平反,这也与他的母亲有关。囚犯中如果没有能够被释放的,他的母亲就会很生气,并因此不吃饭。

C.因为卫太子获罪于先帝,逃跑在外而不接受死刑,而如今才来到皇城自首,所以隽不疑认为他有罪,命人当场拘捕。

D.隽不疑处理大事的才能在朝廷中很受官员们的钦佩,官员们都觉得赶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隽不疑,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徒履起迎。(5分)

(2)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北郭贫居 孟郊

进乏广莫力,退为蒙泷①居。 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 地僻草木壮,荒条扶我庐。 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 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②。

注:①蒙泷,指草木茂盛之地。②清虚,指风露。 8.关于“贫居”,诗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

9.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写最后两句有什么用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蜀汉危急之时,内外臣子毫不懈怠、舍生忘死的原因是:“ ,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 ”两句承上启下,将眼前实景过渡到对当年英雄周瑜的回忆。

(3)《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面积广、楼阁高耸入云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下列对这篇小说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品开头对回民馆子的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B.和老头同桌吃饭的小伙子们嫌弃老头的邋遢,所以小声议论,但当老头出去约架的时候又觉得没面子所以没有“应战”。

C.店里的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通过对男人和女人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他们不拘小节,不讲文明的恶习。

D.八千块钱在当时是一大笔钱,捡烂纸的老头攒这么多钱做什么,结尾的疑问使作品回味无穷。

E.小说写煤站副经理来店里,服务员热情安排座位,上菜比别人分量大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讽刺当时社会以权谋私的社会现实的主题。

(2)小说的题目是《捡烂纸的老头》,为什么在开篇用大量篇幅介绍饭馆,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刻画了一位颇为古怪的老头,请简要分析老头怪在哪些方面。(6分)

(4)有人认为文中的老头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十分相似,请结合文本分析捡破烂老头与孔乙己这两个形象的异同。(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1916年,甘惜分出生于四川邻水县的一个贫苦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他不得已辍学,成为了一名乡村小学的教师。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年轻的甘惜分求知若渴,他倾尽微薄的工资,多方订阅来自上海的进步读物。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与甘惜分邂逅,并在这个年轻人心底触发了强烈的共鸣。如果说进步书报为甘惜分提供了影响深远的价值观启蒙,那么两位重要人物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的人生选择。其一便是他的表哥、知名共产党人熊寿祺,已投身革命多年,经常以通信的方式教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另一位是他中学时代的老朋友熊复,这位毕业后去上海读书的伙伴,不仅与他志趣相投,也通过书信拓宽了他的革命视野。

血气方刚的甘惜分开始以实际行动闹革命,他团结县城进步青年成立秘密读书会,并在抗战爆发后将其改为抗日移动宣传队,以歌曲、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同时,他还积极支持地方的进步运动。

在熊复的邀请下,甘惜分踏上前往延安的旅程。1938年到达延安后,先是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之后很快转到中央马列学院,在政治经济研究室专门攻读马列经典著作,在23岁的时候,甘惜分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政治教员。

他的命运在而立之年迎来了第二个转折点。“在晋绥边区的时候,我先在《晋绥日报》,然后在新华社晋绥分社,慢慢学做记者。”在日复一日的摸索中,他一步步参与一线的新闻实践。实际上,甘惜分一直希望自己能像邹韬奋一样,做一个能带给人巨大鼓舞的新闻记者。1945年,为顺应国内外局势变化,甘惜分被调动到军区司令部,负责每天撰写军情报告送到新华社,在前线供稿,这就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发端。1946年甘惜分随军代表前往大同采访,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街市,观察各方动向,回到后方后,甘惜分完成了《大同——日本投降者的乐园》《尴尬的嘴脸》等通讯,引起广泛重视。凭借在一线工作中培养起来的专业嗅觉,他慢慢建立起一套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新闻方法论。

1947年,甘惜分进入新华社晋绥总分社担任领导,感动几代人的刘胡兰烈士事迹,就是甘惜分在这个阶段亲自修改、编发的。短短两年时间,甘惜分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长为采编一线的“顶梁柱”。回顾这段生涯,他认为,成长的关键在于“每天研究新事物、研究新华社、也研究地方实际。”

1954年,38岁的甘惜分离开了一线新闻岗位,奉调先后到北大和人大,主要讲授新闻理论。“我1954年到北大,当时新闻系什么都没有……我就慢慢地,在新闻理论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和实践中摸索。”凭着不服输的劲头,甘惜分按往日的经验,在学术圈子里摸爬滚打。“我就是这样接受命运的安排自投罗网,闯进这个‘无学之学’的圈子里面来研究新闻学的,与他人的争论,也只是为了探讨新闻这门学科的规律。”在后来的艰苦环境中,甘惜分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新闻学的思考,“只想大事,不想小事”的性格让他的思想在更广阔的天空里翱翔。

经历了“反右倾”和“十年浩劫”,甘惜分在一篇自述中感叹:“从1954年到1980年,这26年中大多在政治运动中瞎折腾。人的一生有几个26年!到了老年才进入角色,悔之晚矣!但为了党的教育事业,我必须站出来!”1980年,64岁的甘惜分果然“站出来”了,他在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夜以继日,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科书——《新闻理论基础》的初稿。在这本书的基础上,1986年,甘惜分又创作了《新闻学原理纲要》。 (摘编自《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相关链接:

①影响深远的《新闻理论基础》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全面阐述新闻传播规律及新闻事业的专著。一经出版随即轰动,共印刷20万册,成为大学新闻学理论的入门课本。

②甘惜分创建了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并在学校指导开设了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舆论学原理等课程。作为师长,甘惜分数十年来桃李满园,童兵、郑保卫、喻国明、刘建明等一批弟子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成为了中国新闻界新一代领军人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进步读物与良师益友是促成甘惜分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他前往延安,并成为一名政治教员。

B.在加入党组织后,甘惜分开始以实际行动“闹革命”,在县城成立秘密读书会,积极支持地方的进步运动。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C.甘惜分的梦想是做一名能带给人鼓舞的记者,在晋绥边区,他从前线向新华社供稿,梦想终于成真。

D.甘惜分不仅为新中国新闻学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还为中国新闻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E.修改、编发刘胡兰烈士的事迹标志着甘惜分已经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长为采编一线的“顶梁柱”。

(2)在一线新闻岗位上,甘惜分是如何“摸爬滚打”的?(6分)

(3)甘惜分为什么能以一人之力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理论基础》?结合文本分析原因。(6分)

(4)本文的题目为《甘惜分的探路人生》,甘惜分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探路”?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B. 中国将高速铁路伸延到了国外,并开始越洋过海打造世界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由此,一种新的外交形式一一“高铁外交”应运而生。 ....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C.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当年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

D.每天清晨取蜂蜜一至两勺,用温水冲服,空腹饮用,长此以往不仅能滋阴润肺,而....且可排毒养颜。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不仅是中国、俄罗斯、韩国,就连美国的不少专家也认为,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不仅会使矛盾更加复杂,反而无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改善。

B.我们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C.今年年初以来,日元升值和股市下跌使得日本经济前景蒙上迷雾,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内部出现了要求动用财政措施,称应投入5万亿日元刺激经济。

D.由管虎执导,冯小刚、许晴、张涵予等主演的电影《老炮儿》票房突破9亿元,刷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市场纪录,更提振了业界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决心。 1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 。

A. 就是要求同存异,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B. 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达到和谐共处,从而求同存异。

C. 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D. 就是要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

16.在下面一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抗生素在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 ① ,正因如此,抗生素就成了临床各科医师最常用的一类药物。人类在治疗疾病时使用抗生素, ② 。当这些细菌再次传染的时候,就对原来应用的抗生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如此反复, ③ 。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话题不变,另写两句话,字数与示例大致相同。(6分)

示例:思想好像一盘琴键,它静止着,等待着敏捷的手指的撩拨,响出一串乐意。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小时候因病双眼失明的姑娘喜好钩编,而且在当地颇有名气。她根本就不按常理钩编,她的作品总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形状夸张,颜色搭配奇特,像一个个小精灵。

后来她遇到一位眼科医生,帮她实现了自己治好眼睛的愿望,恢复了视力,但她的作品却渐渐和一般商场里的钩编饰物没有了区别,再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参考答案:

1、B。原文为“参照”。 2、B。“翻译自”错。

3、D。与章太炎的思想主张有“直接关系”于原文无据。 4、B。

5、C。二千石为郡守的代称。

6、C。并非真的卫太子,也并非来自首。

7、(1)暴胜之开门迎接隽不疑,远远看到隽不疑相貌非常尊贵庄严,穿戴看上去十分伟岸,暴胜之起身,鞋没穿好,快步迎接。

(2)隽不疑每次到县里审查记录犯人的罪状回来,他的母亲总是问:“有可以平反的人吗?能让多少人活下来?”

8、答:诗中首先交代了贫居的原因,即没有力量于仕途进升,虽经多年努力,却失意而归,退居北郭;其次写了居住环境之贫寒,人迹罕至,荒草丛生,屋舍破败,甚至于需要枝条相扶;最后写了生活境况之贫,连照明的灯烛都没有。 9、答: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心志,是对全诗情感的提升。

本诗前几句都是在描述贫居的情况,最后两句以秋蝉自比,抒写自己的志向,要像蝉饮风露一般清贫却脱俗清高,追求坚贞沉静的节操。

10、(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1、

(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B文本中没有“嫌弃邋遢”的暗示;C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头出现的场合是一个下层人吃饭的小馆子。E主题总结不当)

(2)①饭馆是主人公捡破烂老头出现的场所,介绍饭馆是为了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

②饭馆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社会背景的缩影,是社会环境描写。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③饭馆中的各色人物对老头的漠视,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冷漠,揭示本文的主题,所以想要介绍他们。

(3)①行为古怪,牙不好,却总是啃烧饼,要汤时自言自语。

②脾气古怪,平时讲礼貌,每次都说“回见”,却因多心而要和小伙子打架。 ③行事古怪,捡破烂攒钱不花,不知为什么。 (4)同

①两人出场环境都是饭馆或者酒馆,都是社会底层人物。 ②两人都是被人轻视漠视的人物,最后结局都很悲惨。 异

①老头又老又丑,衣着老旧,邋遢,但却敏感自尊,并不缺钱。孔乙己是旧中国下层知识分子,迂腐可笑,穷困潦倒甚至去偷,麻木不仁,被人嘲笑。 ②孔乙己的形象更为具体饱满,相对来说老头的形象较为单一模糊。

③塑造形象的目的不同,写孔乙己是为了揭露与批判封建文化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也批评了国民的麻木冷漠;而写老头是呼唤人们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 12、

(1)答D3分,A2分,C1分。(C“梦想成真”不当,只是开端;B“加入党组织”于原文无据;E一篇修改、编发的稿件不足以支持“顶梁柱”之说。)

(2) 被调到军区司令部,从前线给新华社供稿;到大同敌占区采访写通讯;不断总结经验,建立起一套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新闻方法论;在采编工作中广泛研究(每天研究新事物、研究新华社、也研究地方实际)。

(3)作者甘惜分有丰富的新闻工作实践经验;作者善于总结研究,很早就建立起一套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新闻方法论;在动乱中不断思考新闻学的问题;勇于开拓,有敢于站出来的精神。

(4)探路革命,从小县城走向延安;探路新闻,从一名新闻“门外汉”成长为采编一线的“顶梁柱”,探路新闻理论,任教北大,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摸索,完成新中国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第一部全面阐述新闻传播规律及新闻事业的专著;探路教育,教书育人,创建了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

13、B。 (“应运而生”指在适当时机下出现的人或事物。“如数家珍”:如数说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熟悉,“地震灾害”不属“珍宝”。“历历在目”意为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亲情”不可能“历历在目”。“长此以往”指长久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

14、B。 (A项语序不当, C项成分残缺;D项搭配不当) 15、C。和谐共处是目的,前面为途径。

16、参考答案:①抗生素的功效可以说是神奇的(药到病除)②同时也锻炼了细菌的耐药能力③最终就会使其对这种药物不再敏感(意思对即可)

17、示例:思想好像一片松林,它沉默着,等待着猛烈的风的吹动,涌起一阵松涛。 思想好像一片湖面,它平静着,等待着有力的桨的划动,激起道道波纹。 18、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隽(juàn)不疑,字曼倩,是渤海郡人。研究学习《春秋》,做渤海郡的文学官,一举一动一定依礼行事,在整个渤海郡闻名。

汉武帝末年,渤海郡盗贼蜂拥而起,暴胜之做直指使者(朝廷特派官员),身穿绣衣,手持斧仗仪节,追捕反叛的盗贼,并督促渤海郡赋税,向东一直到渤海边,如果有不服从命令的人,都根据军法论处,威势震动渤海郡。暴胜之一向听说隽不疑贤能,到了渤海郡,就派遣差役邀请隽不疑和他相见。隽不疑头戴进贤帽,身带櫑(léi)具长剑,佩着玉环,穿着宽衣,绕着长带,盛服到暴胜之门上拜见。守门的差役想让他解下腰上配剑,隽不疑说:“剑是有品德的人的武装兵器,是用来保卫自身的,不能解下。请你们退下。”差役禀报暴胜之。暴胜之开门迎接隽不疑,远远看到隽不疑相貌非常尊贵庄严,穿戴看上去十分伟岸,暴胜之起身,鞋没穿好,快步迎接。到厅堂坐定,隽不疑以手按地恭敬地说:“我居住在海边,听说您暴公子的威名已经很久了,现在才有幸见到。大凡做官的,如果太刚强就会受挫折;如果太柔和就会被罢免,应该用恩惠来推行威信,然后建立自己的功绩,远扬自己的威名,这样,就可以永远享受皇上的俸禄了。”暴胜之知道隽不疑并不是平庸的人,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根据历年单招考试大纲出题 恭敬地用礼仪接待他,询问当世实行的政策。暴胜之手下各个从事都是从州郡中选拔的优秀官吏,在旁边听了隽不疑的说法,没有不吃惊的。到了深夜,谈话才结束,隽不疑才离开。于是,暴胜之上书推荐隽不疑,皇上令公车征召他,官拜青州刺史。

过了很长时间,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登基。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渤海郡有名望的人造反,想先杀了青州刺史。刚开始隽不疑就知道了,逮捕了他们,他们都低头供认自己的罪行。皇上提拔隽不疑做京兆尹,赏赐百万钱。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的威信。隽不疑每次到县里审查记录犯人的罪状回来,他的母亲总是问:“有可以平反的人吗?能让多少人活下来?”如果隽不疑说多数有平反的人,他的母亲就高兴,吃饭说话也与其他时候不一样;有时没有能释放的,他的母亲就生气,因为这不吃饭。所以,隽不疑做官严厉却不残忍。

始元五年,有一个男子乘坐黄牛车,打着画有龙蛇的黄旗,穿黄袍短衣,头带黄帽,到北门,自称卫太子。公车差役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上下诏让公卿、将军、中二千石官职的人一起去辨认。长安官吏百姓几万人聚集观看。右将军王莽在皇宫周围部署军队,来防备意外的情况。丞相御史中二千石到的人都没有敢说话的。京兆尹隽不疑后到,大声叱令跟随的差役拘捕那人。有人说:“是与不是不能确定,应该慢慢处理这件事。” 隽不疑说:“各位怎么害怕卫太子呢!以前蒯(kuǎi)聩逃命出奔,蒯辄拒不接纳蒯聩返回卫国,这是《春秋》上记载的。卫太子得罪先帝,逃跑而不接受死刑,现在自己来到这里,这是罪人啊。”于是,将他送进处理皇帝直接交办案子的监狱里。

天子和大将军霍光听说后赞赏这件事,说:“公卿应当运用经术明晓大义。”从此,隽不疑的名声更大,在朝廷上更受到敬重,在官位的人都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女儿嫁给他,隽不疑坚决推辞,不肯承受。过了很长时间,因病免去官职,死在家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