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抗弯极限承载力研究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抗弯极限承载力研究

2020-03-11 来源:世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土连续梁 载力研究 近10年来.在桥梁工程分析领域,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抗弯极限承载力的 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极限承载力的研究 手段不#F-Y-两种:模型试验和基于计算 机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构模型试验 永远是直接 准确获得结构性能的惟一 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对结构理论分析进 行验证的有力工具。 随着非线性分析的弹性增量型和弹 塑性增量理论的发展.非线性有限元分 析有了更完善的理论依据。同时,计算 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无疑对非线性 有限元的应用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如今.即使在一台个人电脑上,也可以 作复杂的非线性全过程分析,这预示着 连续梁极限承载力分析不再是一个难题. 其前景将会十分广阔,本文即对其研究 进展和应用前景做一简要评述。 试验研究 国外有关混凝土连续梁的试验研究 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1 953年的法 国<工程>杂志就详细发表过Prempain  ̄EIDuminy两位工程师主持的4根连续梁 试验的详细情况。英国水泥与混凝土协 会的P B.Morice与E.Lewis.在上个世 纪50年代做了28根矩形截面的两跨预 应力连续梁。1 962年Ma…c提交了21片 两跨连续梁的试验结果。21片梁中有4 片T形截面梁.1 7片矩形截面梁.他通 过这些梁研究的主要参数有:普通钢筋 的配筋率、预应力筋的位置、加载位置 即不同剪跨比等。试验结束后他给出结 论说.在假定第一个和第二个塑性铰应 变的情况下,梁的最大承载力是可以预 测到的。1 972年英国工程师Priestley和 Park做了7片两跨连续梁试验.并首次 与计算机非线性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取 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计算结果与试验 结果的最大误差为1 3%.不过,他们并 没有提供不使用计算机来计算连续梁弯 矩重分布的实用;h-法。 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 代做了很多预应力连续梁的试验,重庆 建工学院屈文俊、石家庄铁道学院的王 海良和刘宪福、重庆建筑大学简斌.西 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周益云等分别 进行了不同参数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试验.在该类型梁的内力重分布方面做 出了有价值的成果。 全过程分析方法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A C Scordelis和D Ngo在1 967年率 先将有限元法引人混凝土结构的分析, 这极大地推动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全过程分析研究, 从而为人们研究混凝土结构性能开辟了 条新途径。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主要包括材料非 线性和几何非线性两类.预应力混凝土 连续梁主要指的是前者。非线性有限元 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研究和计 算模型的精细化即各种数学模型的建立 和改进上。 计算力学中的算法有自适应有限元 法、解析法与数值法的结合、结构优化 法和并行计算法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各种数学模型主要包括材料本构关 AS3600—88规范则规定,当其他荷载弯矩发生重分布时,由 系模型、混凝土裂缝模型、钢筋模型以 预应力引起的次弯矩也完成相应的弯矩重分布,即对叠加之后 及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有限元 模型。在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模型中有 的次弯矩和荷载弯矩进行调幅。 国内研究中,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卫纪德教授认为,超静定 非线性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内时模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若按塑性方法设计时,只需对荷载弯矩进行 型、土断裂力学模型、流变学模型、损 伤力学模型等。混凝土裂缝模型主要有 离散裂缝模型.分布裂缝模型和断裂力 学模型等。钢筋的有限元模型主要有分 离式钢筋模型.埋藏式钢筋模型.分布 式钢筋模型。考虑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 粘结滑移,其有限元模型有固结单元模 型、弹簧联结单元模型和滑移单元模型 等3种。而预应力钢筋模型 一种是采 用t-l: ̄-元来模拟,并通过预应力钢筋的 降温收缩来实现预加应力,另一种是采 用等代荷载来代替预应力筋作用于结构。 目前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全过程计 算机分析,已成为桥梁性能研究.设计 计算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规范简化计 算方法形成的基础。 简化计算方法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极限状态的内 力重分布问题,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工作,得出了许多简化计算方法。 美国的ACI318—95规范明确规定, 用于计算预应力超静定结构承载力的弯 矩设计值,应为预应力作用产生的次弯 矩和荷载作用产生弯矩之和,并对叠加 责任绾辑:尚正强美*鬟一辑:李文华 之后的弯矩进行微调,调幅系数考虑了 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系数毛的影响。 英国BS5400--84规范在验算极限 承载能力时,只给出了连续梁控制截面 处塑性铰转动能力的极限值。对结构进 行近似的非线性分析,直接验算强度, 即对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可按弹性分析得出的外荷载 弯矩进行重分布,不过,这种分析必须 满足一定的技术指标才行。 澳大利亚的NAASRA一88和 调幅,即认为次弯矩在整个工作阶段没有变化,调幅大小取决 于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系数芎。 原重庆建筑大学教授简斌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弹性 阶段次弯矩一直存在,塑性阶段完全消失,弹塑性阶段次弯矩 随结构的整体刚度的变化而逐渐减小。调幅公式随受压区高度 系数芎的不同而不同。芎较小时,完全不考虑次弯矩,只对荷 载弯矩进行调幅;薯较大时,次弯矩全部考虑并不进行调幅; 芎在两者之间时取两者的线性插值。东南大学的薛伟辰利用单 位次弯矩法,对如何有效利用预应力超静定结构中的次弯矩进 行了详细的研究。基于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笔者建议为 安全起见,次弯矩对截面承载力的有利作用应限制在截面设计 弯矩的20%以内。 国内外虽然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极限值有许多研究, 不过,在该研究领域,仍有下列问题期待科技工作者们做进一 步的深入研究。 (1)混凝土的本构关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各国试验研究 中,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实验数据还不够充分,加上试验方法不 同,混凝土材料性质在很大幅度内波动,由此导致了不同的本 构关系模型对同一结构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 (2)混凝土温度应力的非线性分析。 (3)所有的试验和全过程分析都是一种针对已成型结构的 分析方法,即方法本身不能考虑不同成型过程的影响,只能形 成一次成型结构的内力。今后的全过程分析要考虑施工方法的 不同,结合时间效应的收缩.徐变作用,做到真正的全过程分 析。 (4)现有规范和设计建议中还普遍存在不足点,这些不足 点均未考虑预应力和张拉控制应力的大小对预应力连续梁弯矩 的影响。根据重庆建筑大学学者通过模拟梁的计算分析可知, 它们对预应力连续梁的极限弯矩计算是有影响的,尤其在乏较 大时。 (5)国内虽然有好多单位进行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非 线性性能研究,给出了很多建议公式,但现在还没有规范对预 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内力重分布做出规定,我们还需要通 过大量试验和全过程非线性分析,得到一种适合于我国实际情 况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从而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一个可以遵循的 统一依据。 2007.04 I@hi ̄a Hi粤Ih啪y 085 —●■—■—●■—■l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