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
《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的办报理念是( ) A. 中体西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革命派办报的理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从题干中的“民族”、“革命”、“民生”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刊物,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是洋务派的理念,B是维新派的理念,D是激进派的主张。故选C。
2.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
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C.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坊市制度,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唐朝长安的商业店铺有严格的规定,“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而到了南宋时期,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由此可知,唐朝对坊市有着严格的限制,而宋朝打破了市坊的限制,坊市制度已经瓦解,B正确;ACD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3. 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
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裤则紧贴其股与腿。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
B. 变法维新 C. 排满革命 D. 民主科学
B.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A. 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 C. 当时女性盲目崇洋 【答案】D
B. 上海服装质地优良 D. 作者态度相对保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只介绍了上海服饰出现的变化,没有谈到其他地区在效仿上海,不能体现“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到服饰质地优良与否,故B项错误;不能仅仅根据“衫则仿西制而无领”就说明女性盲目崇洋,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可知,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服饰跟原来的道德相违背,甚至不能接受,反映出作者的保守,故D项正确。故选D。
4. 晚清出版的《格致汇编》记载:“(上海)租界之内,中外大行家,以及办公事处,皆
有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该记载反映出近代上海( ) A. 最早架设有线电报线路 C. 已经建成近代电讯网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通讯工具的变化,考查学生识记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晚清”、“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说明是电话这种便捷的通信工具,故D正确;中国最早架设有线电报在台湾,与材料中上海不符,电报需要特定的人员和工具,故AB排除;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D。
5.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里,出现这一现象根本
上是因为( ) A. 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C.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
B.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 统治者“不抑兼并” B. 有线电报得到普遍应用 D. 利用电话进行信息传输
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故B正确;A与题干无关,BC是次要原因,排除。故选B。
6. 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A. 1阶段是“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2阶段是“衰退期”,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制约经济发展 C. 3阶段是“调整复苏期”,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 D. 4阶段是“改革繁荣期”,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情况,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2阶段是“衰退期”,根本原因是 1973年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滞涨的困境,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7. 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
贸易。1774年,伦敦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52家。中英贸易出现盛况,说明 ( ) 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清朝海禁政策破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A错误;清代的时候依然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直到鸦片战争,故C错误;D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符合题意,材料“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易。1774年,伦敦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
B. 英国重视对华贸易 D. 全球商路畅通无阻
易商就达52家”揭示了这一点。故选B。
8. 下列对20世纪60年代末北京市一位普通女市民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假日逛商场,看时装表演 B. 穿着草绿色的军装,骑着自行车去上班 C. 通过“安居工程”搬入了宽敞舒适的住房 D. 在家一边看电视一边用移动电话和人聊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根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末,正值中国文革期间,服饰无论款式还是颜色,都很单调,据此,排除A;当时人们住宅紧张,几代同堂,居住环境差,据此,排除C;移动电话尚未走进普通百姓家,故排除D。综上,文革期间,服装带有文革时代色彩,B项符合题意,故选B。
9. 20世纪30年代,十万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①美国经济出现大萧条②美国人口多导致生存艰难 ③苏联迅速走向工业化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A. ①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是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故①正确;当时美国生存艰难不是源于人口众多,而是经济危机,故②错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完成工业化,与当时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形成鲜明对比,故吸引美国人向苏联移民,故③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波及美国本土,而且,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威胁的不仅仅是美国,苏联同样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排除含②④的ABD,故选C。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0. 1930年,美国颁布《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为保护美国农业和相关商品,制定了美国
历史上最高的关税。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一项引发严重恶果的错误法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该法案可谓是1929~1933年全球大萧条的“扳机”。这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由于《霍利·斯穆特关税法》 A. 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C. 将美国的危机转嫁给了他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理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获取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那是一项引发严重恶果的错误法案„„该法案可谓是1929~1933年全球大萧条的‘扳机’”及所学知识可知,《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引发了国际市场上的关税大战,B正确;A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11. 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
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反映的是
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③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A.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一要读懂材料内容,二要把材料放在近代中同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中分析,三要选择最佳做题方法——采取排除法。鲁迅先生的话“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体现出中国社会的迅速变迁,而不是渐进性,所以排除③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故选C。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B. 引发了国际市场上的关税大战 D. 为保护农业而影响了工业发展
12.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
是( )
A.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近代的前夜”的含义。“近代的前夜”中的“近代”指的是中国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趋势。资本主义萌芽即是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标志,其实质是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下列史实最能说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选项是“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A正确;B说的是租佃关系,排除;C说的是分工精细排除;D说的是商品经济繁荣,排除。故选A。
二、简答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时期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材料反映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题干要求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时期进行评述,做题时古代、近代、现代都可以选择,只要找到自己的论点,依据材料所给的信息并对形成的原因进行评述即可。 参考答案为:
①古代: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文化,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美化的成分很大。中国古代制度文化长期领先世界,并有鲜明的特色,如科举制度、世俗政治、重视教化等。但实行君主专制,皇权凌驾法律,是人治而非法治;儒家宣扬纲常伦理的等级秩序和重理轻欲的人性禁锢,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宗教迷信。伏尔泰美化中国制度文化,其目的在于借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
②近代:西方人只看到中国落后的一面,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有故意丑化之嫌。近代中国,统治者固然愚昧腐朽,政治经济落后,但中国人民是勇于反抗外国侵略,也顺应潮流、追求进步。太平天国、义和团、五四运动、抗日战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都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进程。西方人丑化中国,是长期以来“西方中心”论的产物,也是美化其对华侵略的需要。
③当代:西方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但冷战思维明显,唱衰中国。我认为这种看法相互矛盾,不够客观全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被中国赶超的现实,某些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挑唆周边国家与中国对立,有的还宣扬中国崩溃论,唱衰中国,企图制造中国内乱。西方国家的两种极端言论,都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古代到现代、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旨在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及归纳判断的能力。材料中从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时期介绍“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可以概括为古代: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文化;近代:西方人只看到中国落后的一面;当代:西方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但冷战思维明显,唱衰中国。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首先要谈谈自己的观点,像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美化的成分很大;其次,组织史实加以论述,从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等辩证地分析回答,即中国古代制度文化长期领先世界,并有鲜明的
特色,如科举制度、世俗政治、重视教化等。但实行君主专制,皇权凌驾法律,是人治而非法治;儒家宣扬纲常伦理的等级秩序和重理轻欲的人性禁锢,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宗教迷信。最后阐述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文化的目的在于借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如果选择另外两种观点进行分析,也是如此论述。该题不管选择哪种观点,一定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4.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对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
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的经济特征是?
(2)当英、法、美等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后,给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了哪些变化?
(3)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此期间,西方列强在政治和经济上对华侵略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4)20世纪的中期和后期,进行了第三次科技革命。1953年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上为迎接挑战,分别做出怎样的决策?
【答案】(1)以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为主,资木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传入;洋务企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在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经济上,在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同时,进行资本输出。
(4)①通过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②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定(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特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以自然经济为主,资木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结论。
(2)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可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中国的侵略,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政治上”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结论;“经济上”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的结论。 (4)本题主要考查1953年和1978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1953年”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通过‘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1978年”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结论。
三、材料解析题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1933年,美国的消费支出从772亿美元下降到458亿美元;同期美国国內私人总投资从162亿美元下降到14亿美元;1928—1936年,美国的净出口从10亿美元缩减到3300万美元。
——韩毅《对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据材料一指出造成美国经济如此困难的原因及其实质。 【答案】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材料中“1929—1933年”提示了困难的原因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第二小问,材料中“消费支出下降”、“私人投资下降”、“出口缩减”,可见危机的实质是生产力过剩,民众购买力相对不足。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家召开特别会议,并在
4小时之內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了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贵金属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需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金融的角度概括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及其显著特点。 【答案】措施: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特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识记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罗斯福新政金融的措施有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等。第二小问,新政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