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1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学习两个偏旁。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能把词同图中事物联系起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7个生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幻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们发现天气有什么变化吗?看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从这些变化中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
2、咱们北方的秋天与南方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看图(幻灯)
1、老师以散文的形式介绍水乡的金秋,并指导学生看图:
金秋的水乡烟波袅袅,荷塘边芦苇摇动,荷塘里菱角和莲藕成熟了,一片丰收的景象;夕阳下,一条条归舟中飘来阵阵渔歌;枫叶红了,月亮爬上了半空,月光中小镇亮起了万家灯火。
2、学生读词串并在图中找出相应的物。 三、初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1、 根据拼音读准字音。
2、 用铅笔划出本课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3、 反馈指导
(1)齐读生字卡。 (2)指名读生字卡。
(3)出示词卡进行认读,并相机指导读音。 4、再读课文词串。 四、书写指导:
1、 在词卡中找出要学的生字。
2、 分别找出左右结构的字“烟、归、歌、灯” (1)指名说出在“田”字格中占格的位置。
(2)讲解新部首“火”、“欠”的书写方法,学生书空。 (3)在书中描红。 3、 教师指导书写。 4、 讲评结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看拼音读生字卡。 2、 不加拼音读生字卡。 3、 指名读词卡。 二、指导朗读
1、把这些词放在一起怎么读呢?拿起书先读第一行。
(1) 这是什么地方的什么季节?在半空中看到了什么?(烟波) (2) 这一行就是一幅画,想想自己读读。 (3) 指名读,你喜欢金秋的水乡吗?请你读读。
(4) 指导读,边读边在脑子中过电影,想象着画来读,每一个词就是一幅画,把它
们边起来想,你会觉得很美,教师范读。
(5) 指名读。
2、水乡的金秋美丽吗?还有哪美丽呢?自读第二行。
(1)第二行写的是哪美丽?(荷塘)。荷塘里有什么?看一下图,认识菱角、荷花、荷叶、莲蓬、藕。
(2)自己边读边想象第一行一样读一读。 (3)指名读。 (4)齐读。
3、放眼远望,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行。
(1)他看到了什么?(夕阳)这是什么时候?(傍晚)他们满载而归,心情一定很高兴,就唱起了“渔歌”。
(2)多么高兴呀!多么美丽的图画呀,把它们读出来吧!自由读。 (3)指名读。 (4)分组读。
4、第四行写的是什么时间,应当怎样读呢?指名读。 (1) 学生互读互评。 (2) 分组读,大家评议。 (3) 齐读
5、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
6、指点押韵:读的真好听,看看最后一个字,除了“歌”外,韵母都是ang,是押韵的,所以读起来悦耳。
7、教师配乐范读:我是边读边在脑子里过电影了,你们愿和我比一比吗?读得好的我给他也配乐。 8、指名读。
9、全体起立,会背的背,不会背的读。 三、书写生字。
1、 还有哪几个生字没有学?它们是什么结构? 2、 观察字形,在田字格中占格位置,并书空。
3、 重点讲独体字“夕”的写法: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撇短,横撇稍长。 4、 在书中描红。 5、 讲评结束。
课后小结:
识字2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一个新部首,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2、 了解国庆大典欢乐的场面。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幻灯、录像、图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到过我们的首都北京吗?你们看到国庆大典的场面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观看录像
你们看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识字2就是描写这一场面的。 三、初读课文
1、 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看着拼音多读几遍。 2、 划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 反馈指导。 (1)认读生字卡片。 (2)认读词卡。 (3)读字卡并组词。 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1) 自读课文。
(2) 分组读课文,重在正音。
(3) 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自读生字表中生字,找出本课最多的是什么结构的字?(左右结构) 2、观察这些字占格的位置特点(左窄右宽)
3、哪一个是新部首的字“狂”,重点指导书空、描红。 4、“火”字旁的字都有谁?“炮、焰”,书空。 5、“木”字旁的字都有谁?“桥、检”,书空。 6、按要求在书上描红。 6、 教师指导。 7、 讲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看拼音读生字卡。 2、 不加拼音读字卡。 3、 读字卡组词语。 二、看幻灯指导朗读。
1、理解文中词意,分别出示词卡,请同学们读,并在图中找出相应的内容,或想像出相应的场面。
重点词语:神州——中国 腾飞——富强
中国龙——强大的中国
2、看到这场面,你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自读。 3、你能把你此时激动的心情告诉别人吗?同桌互读,互评。 4、 指名读,大家进行评议。
5、 教师范读一遍:开始我在向大家讲述这件喜庆的事情,当礼炮响起,夜空中的焰火
照亮了狂欢的人群时,我和他们一样高兴,一样兴奋,我为我们的祖国的不断强大
富有而感到骄傲,所以我读出才会这样感人,你们也想试试吗? 6、 四人小组练习。 7、 分组朗读。 8、 配乐齐读。 三、指导书写。
1、 在生字表中找出示字旁的字,指名说结构,占格位置并书空。 2、 重点指导“陆、州、龙”的书写。 3、 在书中描红。 4、 指导讲评。 课后小结:
识字3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认识12个生字,其中10个要求会写,2个只认不写,3个偏旁。 2、 初步了解合体字,掌握汉字的造字规律记忆汉字。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学生字
1、出示挂图“笔”:图上是什么笔?笔杆是用什么做的?笔头是用什么做的?出示相应的汉字“笔”,认读之。
2、出示挂图“灶”:这是什么?有火,用土砌成的灶台,出示相应的汉字“灶”,学生认读。
3、 以相同的方法出示后面的四幅图,请同学计论: 上小下大是“尖”;不正就是“歪”。 长(毛)在身(尸)体的后边是“尾”。 手放在“目”的上边是“看”。
4、 认读“笔、灶、尖、歪、看”这6个字。 5、 边读边用手做相应的动作加强记忆。 二、认读生字
1、 出示以上6个字卡,学生认读。 2、 认读生字并组词。 3、 指名认读生字。
三、指导书写
1、 在田字格中找出这几个字。 2、 观察字组成和占格位置。
3、 指名说出你喜欢的汉字的占格位置和笔顺。 4、 学生分别书空相应的汉字。 5、 在书中描红。 6、 讲评结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认读生字,并说出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 2、 认读生字并组词。 二、随文识字
1、 今天教师又带来几幅图,出示四幅图,你们发现什么了?这是谁画的呢?他们发现
的问题对吗?自读短文就知道了。 2、 借助拼音读短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 标出课后生字,记住字形。
4、 指名读短文,大家思考谁画的图画,用什么画的?画了什么 ?画得怎样? 5、 边提问以上问题边出示词卡:宁宁、彩笔、炉灶、一张桌子、歪斜、一匹马。 6、 认读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三、熟读短文
把这些词放在短文中还认识吗?应怎样读呢? 1、 指名读,大家评议,从字音语速等方面评议。 2、 分组读。 3、 教师范读。 4、 齐读。
5、 提问:宁宁是个怎样的小画家?你能帮他吗?应当怎样画?
小结:做事情要认真细心,才能做好,不然就会像宁宁一样闹笑话。 四、指导书写
1、 找出生字表中的左右结构的字:彩、炉、张、斜。
(1) 重点学习新部首字。 (2) 学生书空。
(3) 观察占格位置并描红。 2、 找出上下结构的字:宁、桌
(1) 观察占格位置。 (2) 书空描红。 3、 独体字“匹”的书写指导。 4、讲评结束。
课后小结:
识字4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10个生字,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 2、 通过转盘识字,结合学生生活和插图了解词语意思。 3、 熟练地朗读短文,懂得大意。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挂图、转盘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利用转盘识字
1、 出示字卡“苗”,田里长出了像草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样的植物,就是苗,认读此
字。
2、 板书:苗 禾苗 3、 出示转盘学习生字
(1) 认识偏旁:方、目、口、钅等,并说出各偏旁与什么有关。
(2) 教师演示转盘,学生观察“苗”与不同部首组成的新字,边讲边板书。 猫:指的是小动物,用的是“犭”旁,组词:小猫 瞄:瞄准要用眼睛,用的是“目”字旁,组词:瞄准
锚:看图认识铁锚,它是用金属做的,用“钅”旁,组词:铁锚 喵:是叫声,用口发出的声音,用“口”字旁,组词:喵喵叫 描:用手描画,用了“提手旁”,组词 :描红
4、 看书、读字词,理解词意,记住字形,并划出生字。 5、 反馈检查
(1) 认读生字卡
(2) 读字组词
(3) 分组进行识字比赛。 二、指导书写
1、 找出文中出现的生字。
2、 观察字形,说说这些字是什么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 3、 哪几个生字是左右结构?在格中位置怎样? “猫、铁、描、准”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重点:学习新部首“钅”,指导书写“铁”,第九笔要写在第五笔的钩下边。 “准”字的右边要写得细一些,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 4、 是下结构的字是“苗”,注意第一笔“一”要长一些才好看。 5、 书空、描红 6、 讲评结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认读生字卡并组词。
2、 认读生字说出这些字的造字规律。 二、学习短文
1、 自读短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 划出生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3、 带着问题读短文后提出以下问题:
(1) 短文里主要介绍了谁和谁?
(2) 船上的锚什么样?家里的猫什么样?划出相应的词语。 (3) 锚和猫有什么用呢?指名读一读。
(4) 谁能把锚、猫、喵这三个字分清?怎样能不混淆呢?指名答。 4、 自由读短文
5、 指名读短文,大家评议应怎样读。 6、 同桌互读,争取会背。
7、 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背,随意加上动作。 三、书写生字
1、认识新部首“月”字旁,找出此字
(1) 观察其结构和占格位置。 (2) 书空此字
(3) 描红,注意中间“去”小一些。 2、找出“亻”的字,“停、偏”,观察占格位置。 3、 上下结构的字是谁?由哪些字组成,占格位置怎样? (1)书空 (2)在书上描红 4、“两”字怎样记住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6、 讲评结束。 四、作业
自己找一找,哪些字可以加偏旁组成新的字。
课后小结:
课文
1、 秋游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秋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
三、教学重、难点: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四、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两 课 时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1、回忆识字1的内容(指名说)
2、秋高气爽,小朋友们会去干什么?(秋游)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注意读顺,标上自然段序号。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4、指名回答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有疑难的留在学习课文时解答。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白兔 农田 追逐 一望无边 郊外 草地 开心 笑着喊着 2、出示生字(注音的)指名认读 3、去拼音指名读生字
4、学习书写生字“凉、郊、望、几、兔”
(1)同桌互相说说这五个字中你会写哪几个字?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能记住它? (2)全班交流
(3)选出难写的字,看笔顺表自己书空
望:第三笔是竖提。 几:第二笔是横折弯钩。 兔:中间是扁口,最后一笔点不要忘写。 (4)按正确的笔顺在书上描红。 (5)指导书写,教师板书示范。 (6)教师查看,展示优秀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说一说上节课自己的学习收获。
2、 教学简单小结,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读懂,读好课文,
解决习中的小问号。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2、 指名说一说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 自己再读第一自段,想想天气怎样变化的?书上用了哪个词?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4、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清天气的变化。
(过渡) 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在郊外,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自己读第二、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和第三自然段
1、 自己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表示蓝天、白云特点的词语。
2、 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指名读,联想比较,对比秋天和其它季节天空的不同;你
看到的白云还像什么?(指名读,要读好“蓝蓝、一望无边”等词语)
3、 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农田里什么?颜色怎能样?从这一段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出你的感受。
4、 自己再读二、三自然段,试着读好。
5、 指名读,学生自由评价,教师相机指导,再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自读第四段,找出表现同学们玩得开心的句子和词语,并在小组内流 2、 指名读课文,回答问题。 3、 看图填空:
( )有的( )有的( )有的( )
(1) 指名填,大家读
(2) 思考:同学们还会干什么?仿照例子填写
(3)提示:在操场、在马路上,在商场,按提示学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句子。 4、 用“高兴”的语气练习读第四段。 (四)朗读课文 1、 复习生字词
2、 学习书写生字:羊、忙、追、喊
(1) 小组内自学,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2) 全班交流
(3) 选出难写的字,看笔顺表,书空 (4) 按正确的笔顺在书上描红。 (5) 老师查看。 课后小结:
2、2008 ,北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激发爱国热情,弘扬奥运精神。 教学内容:
本文生动地再现了2001年7月13日晚上我国申奥成功的喜讯传到时,北京人民欣喜若狂,聚集到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的欢乐场面。
教学重、难点:以朗读为主线,启发学生读懂词语,体味情感,受到爱国热情的感染。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磁带。 教学时间:两 课 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
1、板书“2008”,请同学们读,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随意设想)
2、板书“北京”,问:“2008”和“北京”单从字面上看有联系吗?课文为什么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还加上了标点,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3、 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4、 发读兴趣,小朋友们请你们带着问题,一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己轻声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看书后的生字表。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把生字读准了,课文读通顺了。
3、出示生字词:北京 成功 喜讯 广场 人山人海 沸腾 飞奔 狂欢 追求
四面八方 旗帜 映亮 千言万语 不知疲倦
4、学生自己读一读,再指名读。 5、分自然段读课文。
6、指名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哪些小问号?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出示生字(注音的)指名认读。 3、去注意指名读生字。
4、学习书写生字:京、申、功、安、场
(1)同桌互相说说这五个生字中你会写哪个字?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能记住它。 (2)全班交流。
(3)选出难写的字,看笔顺表自己书空。 (4)按正确的笔顺在书上描红。 (5)指导书写,教师板书示范。 (6)教师巡视,展示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 2、采用竞赛形式,抢读生字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说一说你从第一自段知道了什么?
3、鼓励质疑:从这一段里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提问)
4、过渡:中国赢了什么?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5、第二段,指名回答。
6、当你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怎么说?怎么做?来表达你的心情?(可以看图来说) 7、请你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第一段,并比较前后两次读哪个更好?为什么? 8、同桌互相练读第一、二自然段。 9、指名读,大家评议,齐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水开了,水在壶里翻滚,这就是沸腾,从哪看出北京也沸腾了呢?我们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一读第三自段,边读边数数这一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了什么? 2、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北京沸腾了? 3、每一小组请一位代表说一说,可以自由补充。
4、选一句你喜欢的练习朗读,读出那种沸腾的感情、气氛,并勇敢地读给大家听。 5、听到这个好消息,连国家领导人也是喜出望外(看图)你是怎样表达你喜悦的心情呢?自由说一说。
6、感情地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看着沸腾的北京,看着狂欢的人们,美丽的礼花,心里一定有很多想说的话,哪一句最能表达你的心意呢?让我们一齐读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这是全中国人用尽全力所说的话,应怎样读呢?先在小组内练读,再指名读。 3、“2008,北京!”还表达了什么意义?(从我国目前的国情、国力与世界交流等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4、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再读。 (四)读背全文,并演一演
1、师读全文,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把课文的内容在头脑中想象成电影画面。 2、小组分角色练习表演。
3、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评议。 三、学习生字 1、复习生字词
2、学习生字“举、亮、此、万、句”。 (1)认识新偏旁“勹”。
(2)举:上面的“兴”字,点变成捺。
亮:中间是秃宝盖。
(3)看笔顺图,书空。 (4) 按正确的笔顺描红。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四、总结全文。
1、小朋友们,现在是2002年,到2008年你几岁了?那时你已经上了初中,是中学生了,在这6年中,你准备为2008北京奥运会做点什么?
2、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可制定目标和实施步骤,先在小组内练说。 3、指名说,大家补充评议。 4、把说的话写下来。
课后小结:
课文
3、英英学古诗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读准一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卡片.磁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背)你能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吗?
2、有个叫英英的小朋友也喜欢古诗,她学得可认真了,让我们去看看她是怎样学得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己轻读课言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看书后的生字表。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把生字读准了,课文读通顺了。 3、出示生字词:古诗 故乡 低头 意思 月亮 夜晚 白霜 思念 4、学生自己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 5、指名分角色读课文。
6、指名说一说,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哪些小问号?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出示生字(注音的)指名读。 3、去注音指名读生字。
4、学习书写生字:英、诗、教、首、静。
(1)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五个字中你会写哪几个字? (2)全班交流。
(3)选出难写的字,看笔顺表自己书写。 (4)按正确的笔顺在书上描红。 (5)教师巡视,展示好的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说一说上节课自己的学习收获。
(请认为自己生字学得好的同学带大家读生字词;认为自己课文读得熟的同学为大家读课文。)
2、开火车,抢读生字。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话
1、自己读一读,说一说你从这一段知道了什么? 2、出示这首古诗,指名读一读。
3、师:英英的老师教她了这首古诗,我们也跟着英英学一学吧(分组读,指名读)。 过渡:奶奶听了英英背的古诗,就夸她北得好,但奶奶还想知道什么?自己读读奶奶的话。
(二)学习第二段话
1、自己读一读,思考:学习古诗的两个要求是什么?(会背,了解其意) 2、指名再讲一讲。 (三)学习第三段话
1、自己读一读英英说的话,找出与每行诗相对应的解释,并用(1)(2)(3)(4)标出来。
2、指两名学生,一个人读古诗,一个人读这句诗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3、指名完整地读英英的话,其它同学提出对诗句中不懂的地方,老师解答。 4、男女生分读古诗和解释。 (四)学习后两段话
过渡:英英讲得好不好?从哪可以看出来? 1、自己读奶奶的话,找出答案。
2、只会背诗,会解释行不行?学古诗的另一个要求是什么?自己读最后两段(知道年代和作者)。 3、 读最后两段
(五)朗读全文,并演一演。 1、六人小组分角色练习表演。
2、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评议。 三、学习生字 1、复习生字词 2、出示生字“照” (1)看笔顺图书空。 (2)念顺口溜。
(3)按正确的笔顺描红。 3、其他生字教法同上。 4、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一课,你觉得今后要怎样学习古诗? 2、把这一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拓展作业
和同学们合作把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或是自学的古诗模仿本课的形式进对话、表演。
课后小结:
课文
4、乡下孩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本文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课题:乡下孩子
2.写了农村孩子生活中的哪些事例?让我们听听录音吧! 二.初读课文
1录音,学生听,并说说大概意思。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把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3)用铅笔标出诗歌有几个小节。 3.检查自读效果
(1)每一小节的每一小节的指名读。(2)选读自己喜欢的小节。(3)纠正学生读音。 “乐坏”的“坏”和“怀里”的“怀”注意分清,“一串”的“串”.“旷野”的“旷”
一个是前鼻音,一个是后鼻音,“嘴.菜”是平舌音,不能读成翘舌音。 4.朗读课文
(1)边读边体会:乡下孩子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从诗歌中体会到他们什么样的心情? (2)配音朗读。 (3)比赛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学习书写生字:妈.怀.坏.菊.菜
(1)同桌互相说说这五个字中你会写哪个字?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能记住它。 (2)全班交流。
(3)按正确的笔顺在书上描红。 (4)老师巡视,展示优秀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逐节朗读。
二.理解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女生齐读第一小节。
2.说说躺在妈妈怀里会觉得怎么样?趴在爸爸的背上会干什么? 3从这节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的感情。 (1)指名读。(2)自由读,模仿读。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插图,小姑娘在干什么?
2边读第二小边看图,她怎样捉蝴蝶?会编个什么样的故事?会吹支什么样的曲子? 3.边想象边读第二小节,读出轻松愉快的语气。 4.比赛朗读。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观察图,说说图上都画了哪些动物F?
2.边读边想象,撑圆了肚皮的小猪是怎样的?乐坏了的猫咪又是怎样的?这些和乡下孩子有什么关系? 3.分组练读,指名读。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师:乡下孩子的生活多有趣啊!小朋友,如果你是乡下孩子,会做些什么呢?(看图想象) 生:自由说。
师:拾了稻穗,割了青草,采了野花干什么用呢?谁能照样子来说一说?(手指句子: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出示:拾一把稻穗, ---------------------
割一篮青草,-----------------------
采一枝野花,---------------------- (学生各自看图练说。)
师:乡下孩子的生活真有趣,谁能看看图,连起来说两三句呢?先自己说一说,好吗? 师:听了小朋友们说的话,老师真想马上去乡下走一走,到田野里听听小鸟的歌唱,闻闻花草的芳,做一回乡下孩子,快乐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你想吗?请读读最后一小节,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三.读背全文
1.放录音,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把课文内容在关头脑中想成动画片。 2.小组内互相朗读。.指名朗读。 3.背诵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复习生字
2.出示生字“唱.嘴.野.皮.曲” (1)学生自学笔顺,书空。(2)指导书写。 3.按正确的笔顺描红。 4.老师范写,学生练习。 五.拓展作业。
有机会让学生方问在农村的亲友,了解一些乡下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
课后小结:
练习1
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识字1――4课的生字,能说偏旁笔顺。 2.认识大写字母,熟记字母名称,记住字母顺序。 3.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会背成语和短诗。
4.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
本次练习安排了5个板块,内容包括按笔顺写字.学习字词句,学写铅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
教学重.难点:学习字词句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汉语拼音字母表》.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笔顺写字
1.四幅图分别是哪一课的?复习课文内容。 2.指名说偏旁。
3.根据提示书空每一个生字。
4.同位两人根据笔顺书空生字,并说说每个字有几画。 5.集体书空生字。 6.抽读生字卡片,书空。 二.学习字词句 (一)分角色读一读。 1.自己读读对话,读熟。 2.同桌两人分角色读。
3.指名说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4.指一组分角色朗读。 (二)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 1.出示小写字母,按字母表顺序读熟。 2.出示大写字母.大小写字母对照着读。 3.大家一齐拍手读字母表,记住字母顺序。 4.小组内轮流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5.指名背诵。全体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了解成语的意思。
金风送爽:金风指秋风。秋风给人带来凉爽的感觉。
雁过留声:秋天大雁成群飞过,传来阵阵清脆的叫声。这个成语常与“人过留名连用”。 秋色宜人:秋天的景色非常迷人。 天朗气清:天气晴朗,空气清新。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指导读出节奏感。 5.齐读成语。
6.出示诗歌《秋天到》,学生自由读。
7.学生边读边看图,想象庄稼和水果的样子、色彩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色彩鲜艳的丰收景象。
8.说说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大致内容。 9.小组内练读,展开小组间的比赛朗读。 10.男女生分节朗读。
11.自由练习背诵。 12.展开背诵竞赛。 二.学写铅笔字 “烟.陆.铁”
1.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观察字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书写时注意占格的位置。 3.先描红,再书写。 4.老师辅导。大家评议。
口语交际 学会祝贺
一.谈话导入:
1.看图,图上的小姑娘正在干什么?她为什么要画? 2.板书题目:学会祝贺
3.大家讨论:你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时候向别人祝贺?听到祝贺的人心里会怎么想? 4.理解:祝贺是在特定的时间,为某一件事情向别人表示自己一种美好心愿的形式,祝贺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生要的作用。 二.指导写话
过渡:今天我们来设计一张贺卡,在教师节到来之际送给自己最敬爱的老师。 1.送给老师的贺卡上除了有画,还要写上几句祝贺的话,那开头写什么呢?(写明是写给哪位老师的)只写某位老师吗?怎样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加敬爱的)
2.你准备给老师写些什么?(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定出来,如:工作.生活.身体等内容。)大家讨论一下。
3.指名说,注意不能千篇一律,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指导学生正文的开头要空两格,并要另起一行。
5.结尾要写什么?(写上自己的名字,让老师知道是写的,还要有日期)写在右下角,另起一行。
三.创设送贺卡的情景
1.贺卡做好了,怎样送给老师呢?送给教师的时候说些什么?大家讨论。 2.分组练习表演,老师指导。 3.指一组表演,大家评议。
4.师生共同表演,注意学生的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四.课下为老师制作贺卡。
课后小结: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8个词语,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认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识字和写字.背诵。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带。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蝈蝈吗?你们觉得它的叫声好听吗?谁来学一学?
有一位同学提了一只蝈蝈回来,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把蝈蝈送给了谁?为什么送给她? 今天,你学了第五课问题就会解决了。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3.画出生字词,并对着音节多读几遍。 4.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5.再读课文,指名读,集体正音。 三.学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几个自然段?
2.自己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词语和句子读懂了,哪些没读懂。 3.同位.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解决。 4.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读出来。 5.集体问难解难。
(1) 请同学说说你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了什么问题?
(2) 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请提出来老师与你们共同研究解决。 (3)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四题。
“您”指的是谁?为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听着蝈蝈的美妙的叫声,盲婆婆感到非常高兴,她仿佛看到了田野.小溪流淌的清波,又仿佛到了童年那难忘的快乐时光。) 6.齐读课文,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7.说说课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四.学习生字:婆.绿.邻.居 1.认读生字
2.认清字形,记住笔顺,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婆:形声字,上下结构,“波”是声旁,“女”是形旁。因为婆婆是女人。。 绿:注意左边是“ 令”,不是“今”。
3.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关键笔。 4.按笔顺在书中描红,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词语卡片。
2.齐读课文,说说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 二.指导背课文 1.分析课文的思路。 2.自由练习背书. 3.老师引导,集体背诵。 4.指名背.集体背。
5.说说你要向文中的“我”学习什么? 三.学习生字:替.您.领.童.难.忘 1.认读这些生。
2.认清字形,记住笔顺,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替”的下面是个“日”,上面是两个“夫”。
“您”和“忘”都是“心字底”,“您”是“你”的尊称。 “领”是形声字,“令”是声旁,“页”是形旁。 “ 难”与“谁”比较识字。 3.给生字组词。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位置,找出关键笔。 5.按笔顺在书上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6.在作业本中练习写字。 四.迁移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邻( ) 童( ) 难( ) 领( ) 同( ) 谁( ) 2.课下阅读雷锋叔叔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关心和帮助别人的。
课后小结:
6.一株紫丁香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不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8个词语,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认不写。 3.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用真情表达对老师的爱。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首散文诗。诗中用儿童的口吻说话,以一株紫丁香为寄托,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人民教师勤工作,爱学生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提前请同学找找背背赞美老师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说说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3.学习了课文,有些问题你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思考你明白了什么。 3.讨论
4.读课文,画出生字和词语,并对着音节多读几遍。 5.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学习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集体正音。
2.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3.同位或小组讨论,根据哪个词语或哪句话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4.集体讨论:
(1) 指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 指名提出问题,先请同学们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
第一段中,我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走?为什么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3) 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我们是什么样的学生,表达了我
们什么样的心情?
5.带着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朗读课文。 6.说说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情。 四.学习生字:香.浓.院。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观察字的结构,识记字形,按笔顺书空。 3.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关键笔。 4.按笔顺在书中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5.在练习本上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读
1.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2.老师引导分自然段练背。 3.学生练习背。
4.指名背,集体背。 5.配乐朗读,背诵。 三.扩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赞美老师的诗句?朗读给大家听。 四.学习生字
老.师.枝.伸.伴.消.除。 1.抽读生字卡片。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除了“老”字外,其它六个字均是左右结构的字,并且都是左窄右宽。 3.识记字形,按笔顺书空。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关键笔。 5.按笔顺在书中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6.给生字组词。
7.在练习本上练习写字。 五.练习题
支( ) 完( ) 农( ) 枝( ) 院( ) 浓( )
半( ) 香( ) 伴( ) 乡( )
课后小结:
第7课 动手试一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学会10个生字和8个词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认不写。 4.明白“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的道理。 教学内容: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记叙了居里夫人小时候肯动脑筋,不盲从,并通过动手实验来寻求正确答案的事情,赞扬了她善思考、敢发问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本课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故事,了解她所取得的成就。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个绍居里夫人的生平和成就。
2.你们不想了解居里夫人小时候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动手试一试》。板书课题。 3.老师讲故事:
居里夫人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位科学家给他们做了一个实验:科学家端来满满的一杯水,向水里丢了一颗石子,杯子里的水便漫了出来。科学家说:“如果放进去的是条金鱼,水就不会往外漫,这是为什么呢?你们谁来说一说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居里夫
人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下面自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边读边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和词语,并对着音节多读几遍。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5.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为什么只有玛丽亚知道这个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的? 2.其他同学的答案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3.科学家为什么要给他们提出一个错误的问题呢? 4.出示科学家说的话,请同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理解“只有„„,才能„„”句式,并练习说话。
6.说说课文中你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学会,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7.齐读课文,说说居里夫人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学习生字:试.科.验.杯 1.认读生字。
2.认清字形,记住笔顺,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试:左右结构,右边是“式”,不要多加一撇。
“科.验.杯”,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写时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3.给生字组词。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关键笔。 5.按笔顺在书上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6.在作业上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词语卡片。
2.齐读课文,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指导复述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试着讲述这个故事,意思要表达明白,要求:自己练说,同位互说。 3.指名复述课文,集体评议。
4.课文在最后点明这个小女孩就是后来的居里夫人,你能不能把居里夫人的介绍放在开头来说?要求:学生练习说,指名再说。 三.学习生字
1.出示要学的生字:丢.如.果.去.另.俩。 2.认读生字。
3.认清字形,记住笔顺,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丢”和“去”比较识记。
“俩”是两个的意思,“俩”的后面不再跟“个”。 4.给生字组词。
5.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关键笔。 6.按笔顺在书中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7.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 四.迁移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去( ) 如( ) 丢( ) 好( ) 2.用“如果”这个词语造句。
3.下次再上课时,老师要检查,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思考再动手写一写。 课后小结:
8.有趣的发现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学会10个生字,8个词语,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
4.初步懂得生物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课文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体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得述课文。 教学准备:
1.本课生字,词语卡片。 2.阅读你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说说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3.学了课文你们有哪些问题在课文中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借助音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写了谁的什么事? 3.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4.边读课文边画生字,并对着音节多读几遍。
5.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还有什么没读懂? 2.提出不懂的问题,同位小组讨论。 3.集体讨论。 4.齐读课文。 5.指导理解重点句。
出示“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1) 齐读句子。
(2) 说说通过带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6.再读课文,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达尔文是个什么样的人? (达尔文遇事爱动脑子,刻苦钻研)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朗读课文。 二.指导复述课文。
1.自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介绍达尔文――发现问题――观察研究找到答案――这一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研究的影响。
2.按上述思路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同位互说,互评) 3.指名说,集体评议。
4.按自己的思路讲述这个故事。 三.学习生字 1.抽读生字卡。
2.观察字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说说在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较”左边“车”字旁,笔顺让学生书空感受一下。一定记住最后一笔是“提”。 “容.完”是“穴”字头,不能写成“宝盖头”。4.按笔顺在书中描红。 5.说说你怎样识记这些字。 6.给这些字组词。
7.在田字格练习本中练写这些字。 四.扩展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存( ) 容( ) 交(在( ) 究( ) 较(2.给大家讲一个你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
课后小结:
) )练习2
教学内容:
本次练习安排了5个板块,内容包括字词句,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铅笔字和综合练习。 教学要求:
1.记住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为学习音序查字法作准备。
2.学生学习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有礼貌地提出要求,学习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的本领。 3.指导学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笔画,避让等,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4.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使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 教学重点: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是训练习的重点。 教学准备:挂图.字母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字词句 1.分角色读一读
(1)上个练习,我们学习记忆了《汉语拼音字母表》,但还要把大小写字母对应起来,用什么方法呢?请读读老师和新新的对话。 (2)指名分角色读对话。
(3)记大写字母有窍门,是什么呢?学生自己说。有些大小写字母模样基本一样。 (4)哪些大写字母易混淆呢?O-Q U-V E-F C-G
学生分析辨认。 2.根据插图连线。
(1)出示插图,指名连线,其余学生评议。 (2)变换字母,学生练习。
3.排序。
(1)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2)排序:T.G.E.A.Q A.E.G.Q.T 二.读读背背
1.出示成语,学生认读。 2.学生讨论,说说成语的意思。 3.老师指导理解。
日月如梭:梭,织布的梭子,用织纬线的工具,织布时左右穿梭,速度很快,日月像梭子一样来来往往,形容光阴飞驰。
光阴似箭:光阴指时间,比喻时间如射出去的箭一样飞快。
寒来暑往:寒,冬季。暑,夏季。比喻一年内季节的交替,时间的流逝。 星移物换:星辰移动,景物改变,形容进序世事的变化。 4.学生看图识记背诵。
5.出示图2,看看图上画了什么? 6.出示《三字经》经文,学生自由读。
7.老师讲解,“蚕可以吐丝,蜜蜂可以酿蜜,它们是那么勤劳,人如果不勤奋学习,那还不如这些动物。” 8.指名读,熟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综合性学习。 1.出示挂图
(1)学生仔细观察挂图,说说哪些地方说明是秋天到了(树叶变黄飘落,路边开了菊花,大雁南飞等) 2.找秋天
(1)师:秋天来了,来到了我们校园,我想同学们一起到校园里找找秋天,到了校园,
每个同学都可以采集一个小小的标本,无论是树叶,小草还是小昆虫都可以,只要能证明秋天的存在就行。
(2)把各自采集标本粘贴在事先准备的纸上。
(3)画一画,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想想,在水果摊你看到了哪些水果,画下来。 (4)回家后以各种方式继续观察。
(5)把收集好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 3.展示汇报
(1)全班同学分若干组,分组展示。 (2)评出优胜者,在教室展示。 二.学写铅笔字。
1.观察“动.散.都”这三个字有什么不同? 2.按笔顺书空。
3.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关键笔。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5.老师点评和展示优秀作业。
第三课时 学会请求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题目:学会请求
2.提出问题:什么是请求?(是向别人说明要求,希望得到满足。) 二.指导说话
1.看图,说说图上的人在干什么?
2.李春燕背诵古诗需要安静的环境,但奶奶正在看电视,怎么办? 3李春燕想请奶奶把电视的声音调低些,该怎样向奶奶说? 4.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呢? 5.学生思考,讨论,排练。
6.小组内演一演。
7.指一小组表演,大家评价,总结。 ①提出请求要合理,可行。 ②提出请求要有礼貌。 ③请求的内容要清楚明白。 8.根据要求,对表演进行改进。 三.联系实际,拓展。
1.想想有没有向别人请求的事?举例说一说,学生思考讨论。 2.说说在请求别人时自己是怎样做的? 3.学生互相评议,看做得是否正确
课后小结:
课文
9、小鹰学飞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舟”和“方”,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已经”说一句话。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教学内容:
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鹰在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磁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中的插图,请你们想一想:图上画的什么内容? (一只老鹰和一只小鹰在大树的上面飞)
2.对!最后的那幅图呢?(有说是在大山的上空飞的,也有说是在更高的地方飞的) 3.师:到底谁说得对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吧。 板书课题:9小鹰学飞
教学生字:鹰,读ying,后鼻音。(指名拼读,领读课题)
4.结合插图介绍:鹰,上嘴呈钩形,颈短,脚部有长毛,足趾有长而锐利的爪。性凶猛,捕食小兽及其他鸟类。 二、初读指导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表示小鹰跟着老鹰所飞过的不同高度的语句。
(l)大树的上面/大山的上空/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 (2)“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是什么意思呀?(飞得更高更高)
(3)按照这不同的高度,你准备把课文分为怎样的三段?(每两个自然段是一段) 2.指名读第一段。
(1)画出生字词,联系课文试猜猜它们的意思。
(2)揭示:摇摇头不算 谁已懂得了它们的意思?(生辅以动作讲“摇摇头”。“不算”是不算数的意思,联系称不称得上“会飞”来讲) (3)指导写“摇、算”。
摇:共十三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上部的“””,四笔,第一笔为平撇,其余三笔为点、点、撇点。下部的“击”是六笔,第五笔是竖折。
算:共十四笔。上中下结构。“””和“目”要写得略扁。下面的“丹”,模要写得稍长,撇与竖都出头。三部分要写紧凑。 (4)练写:摇 算 3.指名读第二段。 4.各自轻声读第三段。
(1)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说说有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 鼓劲 拼命 矮小 急促 喘气 总算 吧 头顶 盘旋 (3)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估计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的。 矮小:又矮又小。
急促:快而短促。(以动作表示) 喘气:急促呼吸。(以动作表示)
头顶:头的顶部。(要求学生指“头顶”的位置)
吧:本课指在句子末了表示疑问带有揣测的意味。(联系具体句子理解) 总算:表示大体上还过得去。(联系具体句子理解) ②教者讲解。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 拼命:比喻尽最大的力量。 鼓劲:激发人的情绪使行动起来。
(5)你们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吗? 鼓 命 促 总 算 吧 顶 盘 旋 促:人足 吧:口巴 顶:丁负
算:头是“竹字头”,中间“目”,“廾’(g6ng)字底,它是“算”。 盘:“舟”上“皿”(min)下合成“盘”。(认识“舟”字旁)
旋:方、人、疋,合成“旋”。(认识“方”字旁并把“疋”的笔顺记清) 鼓:左边“十豆”,右边“十又”。
总:两只眼睛一张“嘴”,下面有“心’合成“总”。
命:“人”在上方,“-”藏中央,下面左是“口”,右边单耳旁。 (6)指名读生字词,结合正音。 5.朗读全文。 三、课堂作业
1.习题3:读读,抄抄,准备听写。
2.朗读课文,体会感情,为分角色朗读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高兴总算盘旋摇头已经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跟(geng gen)促(cu chu)总(zong zhong) 命(min ming)算(suan shuan)盘(pan pang) 二、精读训练
1.这篇课文一共分三段,是怎样划分的?(学生回答后,指名三人各读一段) 2.学习第一段。
(1)看图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一幅图的内容?(第一、二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3)理解有关语句。
①它们飞到大树的上面,小鹰和老鹰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小鹰 老鹰 大树上面 已经会飞啦 不算会飞
②小鹰说这话时,心情怎样?(高兴)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高兴得喊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读小鹰的话?(用高兴的语气读) 指名试读。
③“还不算会飞”是什么意思?(还没有完全学会飞行) 我们应该怎样读老鹰的话?(亲切、老成) 试读——指名读——评议
④小结:小鹰跟着老鹰飞到大树的上面,小鹰觉得自己会飞啦,老鹰说这还不算会飞。 3.学习第H段。 (1)指名读课文。
(2)揭示思考题:这一段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两段所写的内容在安排顺序上是相同的:先写小鹰学飞,再写飞到什么高度,接着写小鹰高兴,最后写老鹰教育)
(高度不同:小鹰说的话不同,这次强调是“真的”会飞;因为是第二次,好多地方加了“又”字) (板书:大山上空 真的会飞啦 还不算会飞) ③我们应该怎样读小鹰的话?(用高兴的语气读)
哪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为什么?(“又”表示是第二次,要重读。“真的”也要重读,表示强调)
各自练读,指名试读。
(4) 小鹰飞得比大山高了,老鹰为什么说它“还不算会飞”?它心里是怎么想的?(老鹰知道有本领的鹰应该比这飞得更高,它希望小鹰能把飞行本领学得更好) 指名读老鹰说的话。(“还”有“仍然”的意思,要重读) (5)分角色读第三、四自然段。
(6) 小结:小鹰跟着老鹰飞到大山的上面,小鹰觉得自己真的 会飞了,可是老鹰说这还不算会飞。 4.学习第三段。
(l)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①板书(更高的地方)后问: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们飞 得更高了? (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
②说得对!小鹰为什么会飞得这么高的呢?(鼓起劲拼命 向上飞) 这说明小鹰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
③指名读小鹰说的话。(板书:总算·,„·会飞了吧?) 问:“总算”是什么意思?(表示大体上还说得过去)
④这次小鹰说话的语气和前两次有什么不同?(前两次显得 高兴、满足;这一次,语气不肯定,有征求老鹰看法的意思,变得虚心多了) ⑤轻轻读小鹰说的话,体会语气的不同。 指名读小鹰说的话。评议。 ⑥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
(2)这次,老鹰是怎么回答的?(学生回答后,板书:你往上看)
①小鹰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什么?(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 再次理解“盘旋”的意思。(以手势或简笔画助理解)
②它会想些什么呢?(还要不断苦练,学习飞行本领,争取飞得更高) ③各自练读第六自然段。 ④指名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三、展开讨论
教师:课文上最后的一幅图,刚开始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有说是在大山的上空飞的,也有说是在更高的地方飞的,到底谁说得对呢?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图和课文,然后发表意见。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它们是在更高的地方飞。课文的左上方,也就是在老鹰和学飞的小鹰的土方,还画着白云和几只鹰,说明那几只鹰飞得更高。再说,课文下方图上的老鹰和小鹰是抬着头向上看的。所以说,它们是在更高的地方飞。 四、课堂作业
l.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习题4:读一读,再用“已经”说话。
第三课时
一、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问:本文主要有哪两个角色? 2.各自默读课文。要求:
(1)画出写老鹰和小鹰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词语。 (2)想一想老鹰和小鹰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3)想一想哪些词语要重读。 3.讨论后小结。
(l)写老鹰和小鹰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词语:门。鹰)高兴得喊跃、又高兴得喊起来、急促地喘着气;(老鹰)摇摇头、又摇摇头、向头顶上指了指。
(2)老鹰和小鹰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小鹰)前两次高兴、满足、得意,第三次显得虚心;(老鹰)稳重、语重心长、充满关心。
(3) 要重读的词语:喊 已经 不算 又 还不算 总算 盘旋
4.在各自练读的基础上,分小组练读。两人分读老鹰和小鹰说的话,一人读叙述的话,还有一人当评判员,提出意见,继续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5.指名当众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后进行评议,再次进行指导。 二、总结谈话
1.出示下列板书后提问:当小鹰飞得越来越高的时候,老鹰为么总是说它“不算会飞”?老鹰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大树上面 已经会飞啦 不算会飞 大山上空 真的会飞啦 还不算会飞 (更高的地方) 总算会飞了吧 你往上看
(老鹰希望小鹰永远不要满足,要刻苦练习,争取飞得更高) 2.小朋友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 自由发言)
教者小结:中心是“学无止境,不断进取”。(板书) 三、写字与造句指导 1.用“已经”说话。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小鹰高兴得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
师:原来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现在它能飞到大树的上面了,便认为“学飞行”的事情完成了,所以,它说“我已经会飞啦!’今后,表示事情完成了,我们就可以用上“已经”这个词。 (2)填空练习。
①中午,我放学回到家的时候,奶奶一把饭菜都忙好了。
③一天,我和小明约好下午两点钟去少年宫学绘画。当我到那里的时候,他坐在教室里了。
(3)学生用“已经”说话。
(4)当众口头练习用“已经”说话。 2.写字指导。
旋:共十一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正”,五笔,最后的两笔,撇要稍短,捺要稍长。
吧:共七笔。左右结构。左边的“口”要靠上一点。
总:共九笔。上下结构。上部的“’””和“口”居于横中线之上,稍窄;下部的“心’要写得扁而阔。四、课堂作业 1.按笔顺描红。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
课文
10、 青蛙看海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使学生懂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教学内容:
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话感受他们顽强的毅力。 教学准备:幻灯片、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人
1.小朋友们,我们刚刚学过了《小鹰学飞》,那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应当不断地进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青蛙看海》,它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板书课题:10青蛙看海
3.领读课题后,问:小朋友们看到这个题目,想了解哪些问题?
(青蛙为什么要去看海?它是怎么才看到海的?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提出自学要求。
(1)依次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根据拼音轻轻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仔细看插图,再对照课文想一想:每一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l)依次说说各幅图的内容,最好能够引用课文里的话。
①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不知道大海是什么模样,它很想去看看大海。 ②一只苍鹰在跟青蛙说话,告诉它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青蛙说,它没有有力的翅膀和善跑的长腿,担心上不去。
③青蛙跟着松鼠沿着山间的石阶艰难地一级一级地往上跳。
④青蛙跟着松鼠终于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展现在它们面前的大海,是那么的辽阔,一眼望去无边无际。青蛙很高兴。
(2)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11个)按照“青蛙想看看大海,苍鹰给它指路---一青蛙跟着松鼠沿着山路上的石阶一级一级往上跳,终于到达了山顶——大海展现在它们面前”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至三自然段;第二段:第四至十自然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第三段) (3)逐段理解生字词。 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出示生字词。
必须掌握的: 苍鹰 登山 吸气 一双 善跑 展翅 暂不要求会写的:期 暗 哪
登山:一步一步向山上走。(结合生活实际讲)
吸气:生物体把气体从口或鼻孔引人体内。(以动作助理解) 一双:双,量词。用于成对的东西。(联系实际理解) 善跑:擅长、长于奔跑。(举例)
展翅:展,张开。展翅,张开翅膀。(联系鸟类的动作) 以上词语学生可在自学中解决。
教者讲“苍鹰”:鸟,属猛禽类,身体暗褐色,上嘴弯曲,爪尖锐,视力强。常猎取小鸟、野兔等为食。
以下词语要求学生能读并理解意思。
长期:长时期。
暗:叹词,表示让人注意自己所指示的事物。(以声音表示) 哪:多音字:天哪,哪,读 na;哪一个,哪,读响。 指名读生字词,结合正音。 指名读全段。 ②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学生质疑,提出生字词:失望 石阶 一级 喝水 累了 歇 领读生字词。
指名按照拼音拼读生字词。
哪些词语你们已经懂得了它们的意思?(石阶 一级 喝水 累了 歇) 教者讲“失望”: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 指名读全段,结合了解生字词读音掌握情况,正音。 ③齐读第三段。 三、课堂作业
1.习题3:读读,抄抄,再听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指名说说插图的内容。
2.听写:凉气 有力 石阶 不知不觉 草丛 到达 展现 一级一级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l)指名朗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青蛙想回大海,苍鹰给他指路) (2)青蛙想看看大海,苍鹰怎么给它指路的?(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 ①要能看到大海,有一个什么条件?(要登上前面那座山)
②填空:a.————只要,就能把身体练很棒棒的。
b.只要你用心写字,把每一笔写得规规矩矩,就——————。 ③起初,青蛙对登上高山有没有信心?(信心不足)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青蛙的话语和表情)
a.指名读青蛙说的话,体会他当时的心清,读出相应的语气。 理解青蛙的话:
“天哪,这么高的山!”谁能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
(我的妈呀,这山怎么这么高啊!白云在它的半山腰飘着。看F一眼,我的头就有点晕乎乎的啦!)
(啊!这山真高呀!简直有天那么高啦!) 小结:青蛙知道自己面临的任务无比艰巨。 理解“没有„„也没有„„怎么上得去呢?”
“怎么上得去呢?”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个说法吗?(上不去)
怎么会想到上不去的呢?(自己的条件很差:“没有有力的翅膀飞不了;“没有善跑的长腿”,跑不了。)
b.理解青蛙的动作:“吸了口凉气”,被眼前的困难吓住了。
④教者指出:苍鹰第二次说的话再次强调要想看海,必须登山别无选择。大海是可以看到的,关键在于努力。
⑤指名朗读第一段,要读出青蛙信心不足的思想感情。评议。 2.学习第二段。
(l)默读第二段,思考:哪一部分是青蛙和松鼠的谈话,哪一部分是它们的行动? (第四至九自然段写青蛙和松鼠的谈话,第十自然段写它们的行动)
(2)轻轻读第四至九自然段,体会青蛙和松鼠说话时的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①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说的是什么?
(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第四、五自然段,写松鼠和青蛙的第一次问答,青蛙说山太高,上不去。第六至八自然段是第二层,写松鼠一再让青蛙试着跳上石阶。第九自
然段是第三层,写松鼠肯定青蛙一定能看到大海) ②为什么松鼠对青蛙说“你一定能看到大海”?
(青蛙一再试跳,完全能跳上石阶。松鼠看出只要青蛙坚持一个一个石阶往上跳,它就可以看到大海。所以,它这样说了) ③分角色朗读第四至九自然段。 (3)指名读第十自然段。
①画出写它们不怕困难跳石阶的语句,说说理由。
②交流:“一级一级往上跳”,跳到山顶上,该是多少石阶,它们一级一级地跳,是很不容易的。“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歇一会儿”说明休息的时间短,“喝点”说明数量少,只顾跳石阶。这些都说明它们是很辛苦的。 ③齐读第十自然段。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面前。”
①大海是什么样的?你能用哪些词句来形容?(一眼望不到边 一望无边 辽阔) ②这时候,青蛙和松鼠在山顶上会怎么样呢?请看插图发挥@像进行描述。 ③交流,评议。 (2)齐读全段。 三、课堂作业
1.比较下面各组字的字形,再组成词语。 从()已()吸()歇() 丛()己()级()喝() 2.扩词。
(1)展()()()(2)登()()() (3)善()()()(4)苍()()() 3.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默读课文
重点体会苍鹰、青蛙和松鼠说的话,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些话? 你为什么喜欢? 1.学生发言。 2.小结:
(1)苍鹰:“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不登上 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他给青蛙指引了一条能够实现“看大海” 的愿望的道路。
(2)青蛙:“这么高的山!”“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它能看到自己面前的困难,看到自己的不足广这有什么难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它还是愿意努力的)
(3)松鼠:“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再试一下!”(青蛙原来信心不足,松鼠为了提高青蛙的信心,鼓励他进行尝试)“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松鼠的这一句鼓励的话,对坚定青蛙的信心起着很大的作用)
3.小黑板出示: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 指名朗读。提问:我们从这段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认准目标,不怕困难,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究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提问:《青蛙看海》里一共有几个人物?哪几个?它们说话时各是什么感情? 人物:青蛙、苍鹰。松鼠。
青蛙:看到困难时,信心不足,得到苍鹰的指点和松鼠的鼓励之后,又充满了信心。 苍鹰:实事求是地进行指点。
松鼠:看到青蛙的有利条件,予以启发,不断鼓励。 2.各自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说话时的语气,练习朗读。 3.分小组练习分角色读。
4.推选代表在全班当众分角色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级:共六笔。左右结构。须注意的是:第四笔为撇,第五笔为横折折撇。 展:共十笔。半包围结构。“尸”字头上面部分要写得稍扁,第八笔为坚提,第九笔为撇,最后一笔为捺。
善:共十二笔。上中下结构。由“羊”、“一”、“口”三个部件组成。不要把“一写成“一”。
登:共十二笔。上下结构。上面是新学的偏旁(登字头)下面是“豆”。右边部分的笔顺为:撇点、撇点、捺。不要把 “歼”误写成“似”。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双:共四笔。左右结构。注意:第二笔为点,第四笔为捺。
喝:共十二笔。左右结构。第九笔是横折钩,第十二笔为竖行,都是一笔连写。 3.描红练习。 四、课堂作业
1.选择下列多音字的拼音。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
课文
11、狼和小羊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认识反问句。
4.懂得跟狼一样的恶人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则寓言,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人 教学生字:“狼”,领读。
讲:狼是一种很残忍的动物,吃兔、鹿等,也伤害人畜,对畜牧业有害。 1.看到这一题目,你们马上想到了哪些问题?
课文一定写的是狠跟小羊的事;狼是很凶恶的动物,小羊很温柔,它们俩碰到一起会发生什么事儿呢?
2.教者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后讨论并小结:课文讲的是狼为了要吃小羊,故意找碴儿的故事。 教:碴(cha)“找碴儿”是什么意思?(找个理由跟别人争吵) 过渡:狼找了几次碴儿呢? 二、初读指导 1.看图说意。
(l)看课文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狼和小羊的样子。 (狼:瞪着大大的眼睛哪牙咧嘴耳朵和头上的毛都竖起来了) (小羊:低着头,眼神显得温顺)
(2)看教材上的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要求说出地点、人物和它们在干什么。
(地点:小溪边;人物:狼和小羊;干什么:狼正张牙舞爪、恶狠狠地向小羊身上扑去)2.根据拼音轻轻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l)想一想: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三次)用“(第X次)”在有关自然段后面做上记号。
(讨论后小结:第二、四、六自然段分别写狼第一、二、三次“找碴儿”) (2)教者指出: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狼和小羊在小溪边相遇。其余五个自然段是第二大部分,写恶狼寻找借口,终于扑杀小羊。 3.教学生字词。
(1)指名读狼第一次“找碴儿”、小羊申辩的有关内容。 ①提出生字词:
吃 弄脏 一惊 亲爱 倒流 温和
②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们已经理解了?(吃 弄脏 一惊 亲爱) 注意读音准确:“吃”,翘舌音;“脏”,平舌音。
③联系生活实际讲:温和(以表情助理解)倒流(向上游流,画简笔画助理解) ④领读生字词。指名个别读,正音。(倒流,倒,读ddo,不读ctoo。弄脏,脏,平舌音,读zong,木读zong)
(2)指名读狼第二次“找碴儿”、小羊申辩的有关内容。 ①出示:家伙骂可怜
②理解:可怜值得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③领读生字词。个别读,正音。
(3)默读狼第三次“找碴儿’、小羊申辩的有关内容。
①出示:争辩坏蛋扑去
②争辩(联系上文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理解)扑(结合插图理解) (4)自由练习读生字词,要求读音准确。 (5)指名读生字词。
4.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三、课堂作业
1.习题3:读读,抄抄,再听写。 2.给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注上拼音。 倒流( ) 倒下( ) 弄脏( ) 背地里( )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看见吃惊弄脏倒流扑去
2.读一读“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说说它是什么意思。(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
教者讲:“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是一种反问句。虽然最后用的是问号,但不要回答,读起来有力。 二、精读训练
1.教者读“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问:什么叫“找碴儿’?(找个理由跟别人争吵)什么叫“故意”?(有意识地;存心;成心)
2.提出分角色精读要求:同桌一人读“狼”,一人读“小羊”,读课文。 读前讨论:应该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练习朗读) 3.组织班级讨论:狼找了哪些碴儿?为什么说它是“故意”的? 通过讨论,板书下列内容:
4.再次提问:狼故意找碴儿,小羊是怎样对待的呢?(讲理)
5.该怎么读狼和小羊的话呢?为什么?
(1)读有关狠的话,要把狠的“蛮横凶恶”读出来。
①先找出写狼“找碴儿”、“蛮不讲理”的语言,并画出有关表现狼的神态和动作的词语。(除了“故意”、“气冲冲”、“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扑去”之外,还有“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不是。。。。。就是„··反正„„”)
②朗读狼说的话时,要把它“故意”、“气冲冲”、“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扑去”等蛮横凶恶的神态、动作体现出来。
(2)读小羊的话,要读出小羊的惊讶、善良、温和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了激发儿童朗读课文的兴趣,课前可准备头饰,指名登台朗读,要求读出恰当的感情、语气) (4)评议。
6.教者读“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提问: (l)结果会怎么样呢?大家发挥想像来谈谈吧!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小羊被狼吃掉,另一种是小羊得救,狼遭到可耻的下场。出现后一种情况,可以作如下处理:“好,请你说说小羊是怎么得救的吧!”只要说得合理,就予以肯定)
(2)小羊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有)既然有道理,为什么又会落得这样的结果呢?(一方是强者,一方是弱者。在蛮横无理、凶恶残暴的强者面前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的)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狼 吃 弄 脏 惊 亲 倒 伙 争 扑
2.领读生字。问:上面这些生字,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提倡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3.学生发言。
(l)记住字形:脏,月、庄。
(2)必须注意的:吃,右边下面部分是“乙”。“狼”字的“反犬分’笔顺是:撇、弯钩、撇。第三笔不出头。
4.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2.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1)这不是一间普通的房子吗? (这是一间普通的房子) (2)电脑的用场不是很多吗? (电脑的用场很多)
3.如果条件允许,可向学生介绍《伊索寓言》,启发他们课外到图书馆借阅。
课后小结:
课文
12、狐狸和乌鸦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部首“井”、“贝”,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发挥想像,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小故事。 3.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童话,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人
1.我们刚刚学过了《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学了这则寓言故事,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深刻的道理?(在蛮横无理、凶恶残暴的强者面前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的)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题目是《狐狸和乌鸦》。在你们的印象中,狐狸和乌鸦是什么样的人呢?(狐狸十分狡猾,很有欺骗性,稍不留神,就会吃亏上当;乌鸦比较蠢笨,叫声也惹人讨厌)
3.板书课题。教学生词“狐狸”。指名拼读。讲:“狸”是边音,单独读时是第三声,连词读时是轻声。
4.领读课题:12狐狸和乌鸦 二、初读指导
1.看图说意,结合讲生字词。
(l)请看课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狐狸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树枝上的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馋得口水直流)
出示:一棵叼着肉馋
根据拼音各自读生字,领读。 结合插图理解。
棵:量词,多用于植物。如:一棵树,一棵菊花。 叼:用嘴夹住。(结合观察插图理解) 馋:看见好的食物很想吃。
直流口水的“直”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 直:①从上到下的; ②成直线的;
③一个劲儿、不断地; ④公正的。
结合插图选义项③,意思是“一个劲儿、不断地”。
(2)再请看课文上的另一幅插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出示:一溜烟。理解:形容跑得很快用“一溜烟”。领读。
2.默读课文,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除了头尾两个自然段之外,中间的七个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狐狸三次说奉承话,说得乌鸦非常得意,忘乎所以,嘴里叼着的肉掉下来了) (l)这三次是怎么分的?
(第一次:第二、三自然段;第二次:第四、五自然段;第三次:第六至八自然段)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出示:眼珠一转。领读。 (3)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出示:赔着笑脸。领读。 (4)指名读第六至八自然段。
出示:尾巴 差 刚 漂亮 麻雀 哇
(上述词语的意思学生都能理解,教学重点宜放在生字词的读音上) (5)各自认读全课生字词,领读,指名读。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哪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第二部分是第二至八自然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第三部分) 三、课堂作业 1.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结合正音。 叼肉 眼珠一转 刚一开口 一棵 赔着笑脸 摇摇尾巴 3.比较下列各组字形并组成词语。 棵()直()内()珠() 颗()真()肉()株()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直流口水 眼珠一转 没有回答 赔着笑脸 摇摇尾巴 刚一开口 2.《狐狸和乌鸦》一文可以分为哪三大部分?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①画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主人公和它们各自所在的位置,说说故事的起因。 ②讨论后小结:
地点:树林里的一棵大树下。 主人公:狐狸和乌鸦。
位置:乌鸦在树上,狐狸在树下。
故事的起因: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肉,馋得直流口水。
(2)指名复述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狐狸想吃乌鸦嘴里叼着的肉,“他眼珠一转”,主意来了。是什么主意呢?我们继续往下读。
(2)上一堂课,我们已经知道狐狸一共说了三次奉承话。它是怎样说的呢?乌鸦有什么反应呢?请你们在狐狸的动作、话语下面画上“——”,在乌鸦的表现下面画上“——”。
①随学生发言先后出示下列板书:
②边读边思考:狐狸三次所说的话,有什么不同?乌鸦的表现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的?
a.研究狐狸第一次说的“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体会狐狸的话里的“尊敬、亲热”。乌鸦为什么“没有回答”?(乌鸦这时对狐狸多少还存有一点戒心)
b.后来呢?请小朋友仔细阅读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读后讨论:狐狸和乌鸦的表现是怎样的?它俩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怎样读出感情来?
(各自读书,自由展开讨论。同时可开展朗读竞赛,看谁体会得正确、深刻,读得好)
C.教者小结:狐狸赔着笑脸说话,是为了表示对乌鸦的态度友好。亲热,关心乌鸦的孩子也是为了进一步讨好乌鸦。狐狸明明知道乌鸦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并不好,硬是把不是乌鸦的优点安鹏鸦身上,目的是想让乌鸦开口,吃到乌鸦嘴里的肉。乌鸦尽管开始还有所警惕,但当狐狸问到孩子的时候,它看了狐狸一眼,说明它对狐狸已经有了好感。后来听到了一些奉承话,更是得意忘形,完全相信了狐狸的话,对狐狸丧失了警惕。 (3)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教者说:乌鸦上当了,狐狸的目的达到了。 (2)思考:①乌鸦是怎样上当受骗的?它为什么会上当受骗? ②从乌鸦受骗这件事,我们应该接受什么教训?
(一个人喜欢听奉承话,迟早是要上当受骗的)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教师:分角色朗读课文,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今天,我们要来选拔一下,谁能正确说出某一角色的特点和它讲话的语气,谁就可以当选。
(狐狸:狡猾。讲话言不由衷,别有用心。读他的第一、二次问话,表面上要显得亲切、关心;读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虚假的赞美,实质是讨好的语气)
(乌鸦:蠢笨。别人奉承他,他一点也看木出是别有用心,反而越来越高兴,直到最后上当。读有关它的语句,开始平稳,越来越上扬。“哇„„”声音稍稍放低、拉长)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两组)读后组织评议。 四、课堂作业
l.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意思不变。 (l)您的羽毛真()漂亮()。 (2)您的嗓子真()好。
(3)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4)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 2.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肉:共六笔。半包围结构。提问:写“肉”字时,要注意什么地
转:共八笔。左右结构。提问:写整个字的左右两部分时,各应当注意什么? (车:笔顺为:横、撇折、竖、提;专:第三笔为坚折撇,一笔写成) 差:共九笔。半包围结构。“劳”是一个新偏旁,叫“羊字头”。
(领读)提问:写第六笔时要注意什么? (长撇斜向贯穿,不要写断变成两笔) 赔:共十二笔。左右结构。“贝”是新偏旁,叫“贝字旁”。(领读)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须注意的有:
叼:和“叨”相同的是都是五笔,字形又相近,二者容易混淆。学生描红时要特别提醒:第五笔是提。
尾: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竖弯钩”的“竖”画要从竖中线上起笔,弯钩部分要超出上面的横。
珠:左窄右宽。“王”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 3.学生描红练习。 二、复述指导
1.回忆各部分内容并复述。 (1)第一部分写的什么?
(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 指名复述。
(2)狐狸为了想得到乌鸦嘴里的肉,讲了几次奉承话?乌鸦的表现怎样? 指名复述。
(3)结果怎样?大家一齐说。
学生齐答:“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2.各自练习复述。
3.指名当众复述,复述后评议。 三、启发想像,编写故事
1.教者:这则寓言的结尾说“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请大家想一想,乌鸦吃过这次亏以后,会怎样呢? 2学生相互讨论后发言。
(有的说,乌鸦从此接受教训了,以后不再听奉承话。狐狸也好,其他动物也好,在它的面前说好话,它都能认真思考分析,决不轻易上当。有的说,乌鸦还没有接受教训,下次又上当受骗了„„)
3.大家的想像力非常丰富,现在以“肉被骗走以后”做题目来编个故事好吗? 举例:《狐狸和乌鸦》续篇
老乌鸦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向它的女儿——小乌鸦叙述着当年它被老狐狸骗去一片肉的经过,要小乌鸦永远记住这件事。小乌鸦听了连连点头,心里暗暗地想:妈妈可真假,老狐狸耍了这么一点点伎俩就上当受骗,我才不会呢!
真是无巧不成书。一天,小乌鸦衔着一片肉,得意洋洋地站在树枝上。这时,老狐狸的儿子——小狐狸正好路过树下。它抬头一看,只见小乌鸦口中衔着一块肉,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C想:我何不用当年爸爸骗老乌鸦的一套办法来骗小乌鸦呢?于是,它又耍起当年老狐狸哄骗老乌鸦的那一套,可是,小乌鸦连理也不另想办法。只见它眼珠一转,便破口大骂:“小乌鸦,你们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谁碰到你们谁就倒霉,谁听到你们的叫声谁就遭殃!”小乌鸦一听,勃然大怒,开口还击:“你们才是„„”哪知就在这一刹那,小乌鸦嘴里的肉掉了下来。小狐狸叼起那块肉,得意洋洋地
小乌鸦呀小乌鸦,当年你的妈妈经不起夸,今天你为什么又经不起骂呢? 四、课堂作业
1.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关( )贝( )月( )车( )
2.编完故事《肉被骗走以后》,讲给小朋友听,请他们提意见。
课后小结:
练习3
教学内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了5道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学习字词句、读读背背、学写铅笔字、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教学要求: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照样子,学写铅笔字。 3.背熟四条成语和一句古文。 4.任选三个动词,各写一句话。 5.学会问路。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审题。
(1)通过自读题目,了解要求。 (2)师生共同讨论,弄清题目要求。 (3)教师讲明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己先尝试读对话内容。 (2)同组学生可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讲解用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4)教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典,巩固前面所讲的内容。 3.练习。
(1)教师让学生帮助小猴查几个不会写的字。 (2)开展用音序查字的比赛。 4.反馈。
(1)选出查得又快又对的学生进行表扬。 (2)教师再出几个字,进行小组接力查字比赛。 二、教学第三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龙、兔、亮”。 (2)启发学生辨析这3个字的特点。 (3)指导书写这3个字。 (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让学生按照要求练习仿影、临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注意纠正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1)审题。 ①指名读题。
②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读四条成语。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读。
③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讲解)
风吹草动:风一吹草就晃动。比喻稍有动静或轻微的变故。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成功。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比喻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会成功。 (3)练习。 ①学习自由练读。 ②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①集体齐背。 ③指名背。 2.《合抱之木》。 (l)审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①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范读。
④教师结合插图讲解这句古文的意思。
第一行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第二行意思是:高达许多层的平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逐步建造起来的。 第三行意思是:千里路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完的。 ③教师再次范读。
⑤教师指导:这句古文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最后取得成功的。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注意帮学生纠正易读错的字音:“生”、“行”都是后鼻音,“累”的声母是“l”)
②指名读。(全班每人轮到)
③朗读理解:同学们要取得成功,必须从小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 ④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 ①检查朗读。 ②指名背诵。
二、教学第五题(综合性学习)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一幅或投影片。 l.审题。
(l)揭示综合性学习的题目: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然后从下面的词中任选三个,照样子各写一句话。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要求。 2.指导。 (1)指导观察。
①出示挂图,要求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②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按一定的顺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表示动作的词。 做 种 踢 吹 写 投 跑 游 跳 着 唱 打 (2)指导说话。
①从以上的词中选一个练习说一句话。 ②范说例句:陈春明和李燕在图书馆看书。 ③指导学生练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3.练习。
学生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4.反馈。
(1)指名说,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到。 (2)评议。
(3)任选三个词语写三句话。
第三课时 问路
1.审题。
(1)揭示口语交际的话题:问路。 (2)学生借助拼音读题目要求。 2.指导。
(1)兰兰在路上遇到老爷爷是怎样和老爷爷打招呼的,怎样问老爷爷话的? (也可联系自己,在平时如果向别人问路时你会怎么问,怎么做) (2)引导学生想像老爷爷会怎样说? 3.练习。
(1)指导学生分角色练习说,相机指导。 (特别要注意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向别人问路时要文明、要有礼貌,还要跟别人讲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这样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下面我们分角色扮演文明的问路人和指路人,看谁当得最好?
(2)同桌练说。(可互换角色练习说,并要求大大方方地说)
(3)请表演好的同学上台表演,全班同学评议好在哪里,指出不足之处。 (4)同座位再练说,相互取长补短。
(5)请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表演,大家可以帮助他。 4.反馈。
(l)请学生上台汇报,进行比赛,看谁表演得最好。 (2)推选出最佳表演者。 5.总结。
课文
13、要好好学字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编旁(建字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干革命需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毛主席教育两位小八路要好好学字的事。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毛主席说的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人
1.板书课题:13要好好学字(领读)
2.现在,请小朋友按照拼音把课文轻轻读一遍,读过之后,看谁能一下子答出下面三个问题:(l)课文写的是谁叫谁要好好学字? (2)为什么要好好学字?
(3)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从哪句话里搞出来的?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毛主席教两个小八路要好好学字;因为参加革命了,所以就要好好学字;课文题目是从毛主席说的“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这句话中摘出来的) 二、初读指导
1.默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要求分别指出图上谁是毛泽东、安定宝、刘长贵?
(个子最高的是毛主席,两个小八路中个子高一点的是安定宝,个子矮一点的是刘长贵)
2.看书上的插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延安)
介绍延安:位于陕北高原,延河之滨,是我国的革命圣地。自1937年至1947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 3.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出示下列生字组成的词语: 毛主席 延安 遇到 安定宝 15岁 刘长贵 (1)各自拼读。领读生字词,指名读,结合正音。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上面这些生字?
①刘:文侧刀;②贵:中、一、贝;③宝:“。”下一个“玉”;④岁:山下半个多) (3)教师:记“席、延、遇”有一定难度,现在由老师来讲。
席:“广”字头,“巾”字底,中间是个“甘”。“甘”,四笔,请跟着老师书空:横、竖、竖、短横。
延:,笔顺是:撇、竖、横、竖折。(跟着老师书空)
遇:先写“曰”,再写下面的竖。横折钩,然后写一长竖,最后写提、点。 (4)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4.轻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生字词并质疑。 (l)生字词有:弯下腰毛泽东
(2)教师讲述:“弯”上面的“亦”字中间是两坚。 (3)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毛主席和小八路交谈,在手心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 5.齐读第三自然段。
(l)出示:革命 啊 领读。
(2)问:“革”字的上面部分和刚才学过的哪个字的中间的一个部件相同?(席) (3)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毛主席教导小八路要好好学字,小八路听从教诲) 三、课堂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下列偏旁组字 3.习题3:读读,抄抄,写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延安遇到宝贵毛主席小八路(结合指导写字)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l)第一段共有几句话?(两句)
师:第一句说,1939年春天,毛主席在延安—— 生:遇到了两个小八路。 师:第二句说,他们一个叫—— 生:安定宝,15岁,个子高一点。 师:一个叫——
生:刘长贵,才14岁,个子矮一点。
谁能简要说出每句话的意思?(第一句话说的是毛主席遇到两个小八路;第二句话分别介绍两个小八路的情况) 板书:遇)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两个小八路的? 顺序是:姓名——年龄——个子)
3)“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才”是“只有”的意思)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才”的含义,这位小八路真不简单。这么小的年龄就参加了革
5)小结: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
(2)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用“——”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
(3)毛主席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后,板书:问、说、写。 比较句子:
a毛主席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 b毛主席写了“毛泽东”三个字。
指名读句子后,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两个词语。第一句比第二句写得具体、清楚,突出了毛主席不摆架子,很认真,对小八路是非常关心的) (4)指导朗读。
“你们知道我是谁吗?”用疑问的语气读。 “我是毛泽东。”用陈述语气读。 “知道,您是毛主席。”速度要读快些。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指名读,评议后再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板书“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问:这句话是谁说的?(毛主席) 这里的“革命”是什么意思?(如果学生不太理解,教者讲:这儿说的是抗日打日本鬼子,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3)为什么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学字?
(识字是学文化的基础。干革命需要文化知识,不识字干不好革命) (4)指导朗读。读毛主席的话要读得恳切、语重心长。 (5)练习朗读。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岁:共六笔。上下结构。先在坚中线上写竖;第二笔是坚折,一笔写成。“夕”字撇的起笔也在竖中线上,紧靠“山”字的第一笔“竖’懒底部。
延:共六笔。半包围结构。“正”是四笔,笔顺是:撇、竖、横、竖折。 弯:共九笔。上下结构。上面“亦”字应写得扁平,第三、四笔为两短竖。 遇:共十二笔。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禹”是九笔。先写“曰”,再写下面的竖、横折钩,然后写一长竖,最后写提、点。 2,其他须描红的字。 刘:第四笔为“点”。
贵:上中下结构,由“中、一、贝”组成。 3.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l)毛主席————:“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2)他俩——————、:“知道,您是毛主席。”
(3)毛主席————:“参加——————了,要——————啊!” 2.练习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
课文
14、梅兰芳学艺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戈”(戈字旁)、“系”(绞丝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终于”说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不足,从小要刻苦练习基本功。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梅兰芳是怎样刻苦练功的。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磁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4梅兰芳学艺(领读课题) 教学生字:兰;芳,下面是“方”;艺.
2.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马上就会想到文章写的是谁,还会想到写的关于他哪一方面的故事。
3.看图,简介人物。
(l)看书上课题右边的照片,知道这是谁的照片吗?(梅兰芳)
(2)简介梅兰芳:男性,著名京剧旦角。原籍江苏泰州。演戏五十多年,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人洛神》等),发展和提高了旦角(联系书上插图理解)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二、初读指导
1.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各自然段所写内容,准备填空。 口头填空:
第一自然段写梅兰芳——去————---的情况。小时候)(拜师学艺)
第二自然段写梅兰芳决心_________,坚持_________的情况。(没有动摇)(勤学苦练) 第三自然段写梅兰芳终于成了的京剧。(世界闻名)(大师) 2.各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讲:“拜师”就是认师傅;“师傅”就是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术和本领的人。 领读生字词。
3.默读第二自然段,出示下列生字词: 紧盯 或者 注视 灵活 飞翔 鸽子 水底 领读生字词。
提问:有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飞翔、鸽子、水底)
教者讲:紧盯,注视。(以动作助理解)讲:“视”是“卓”字旁,是一点。
灵活:敏捷,不呆板。(举生活中的实例助理解)指出“火’字旁的笔顺:点、撇点、撇、捺。
4.教者读第三自然段,出示生字词:勤学苦练 京剧 领读生字词。
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 简介京剧知识。
5.认读全课生字词,齐读,指名读,结合正直。 三、课堂作业
1读读,抄抄,写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学艺注视灵活苦练动摇 二、精读训练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l)提问:第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口头填空:第一自然段写梅兰芳_________-去_______的情况。(小时候)(拜师学艺) (2)他拜师学艺遇到了什么情况?
(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3)这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眼睛没有神儿”指眼睛看东西木能传神,一般化;“料子”本来是指衣料,做衣服用的棉布、绸缎、呢绒等材料。这里比喻适于做某种事情的人才。“不是唱戏的料子”,说的是他不是学唱戏的那种人。(相机板书:“不是料子”) (4)师傅这么一说,在一般情况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从此就不再学了)
过渡:梅兰芳没有走这一条路,而是顽强地学下去,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2.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1)问:这一段写什么?(梅兰芳勤学苦练) 请画出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板书:勤学苦练)
出示: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这句话从哪两个方面写梅兰芳练眼力的?(看空中,看水底)
讲“或者”的用法(表示“有时这样,有时那样;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时用。)看课文上的插图,那是画的梅兰芳在干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梅兰芳抬起头,两眼紧紧地盯住那正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的鸽子,心里快活极了:这是练视力的好机会。于是,他看准其中一只,盯住它。它飞到哪儿,他就看到哪儿。一直到眼睛看得有点模糊了,他才歇一会儿)
为什么要“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呢?
(这是练眼力的需要。鸽子空中飞,鱼儿水底游,速度都很快,紧盯、注视着它们,可以练眼力)
“常常”这个词儿说明了什么?(时间长)
(说明:如果有学生问起插图中的梅兰芳为什么拖着一根长辫子,解释一下:梅兰芳1894年出生,学戏的那个时候,仍然是清朝时代。当时的男子,都要留长辫子) (2)这段话里,除了“常常”表示梅兰芳练眼力的时间长以外,还有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呢?(日子一长)
哪两句话写梅兰芳练眼力终于练出了效果?学生回答后指名读“日子„„会说话了”。
梅兰芳的眼睛真的会说话吗?“眼睛会说话了”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3)第二自然段一共几句话?(四句)各句说的什么?(决心——苦练——好转——练成)
(4)学生练习口述四句话。评议。 3.齐读第三自然段。
(l)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梅兰芳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出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谁能把“闻名”换一个词儿?(出名、有名)
讲解:“大师”指的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曾出国访问演出)
(2)一个被师傅认为不是唱戏的料子的人,能走到这一步容易吗?(不容易) 讲“终于”的用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比如:我国足球,在经过础多年的磨炼之后,终于在2001年成功出线了。 学生练习用“终于”说话。
4.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课堂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练习用“终于”说话。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空中终于或者大师梅兰芳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1.各自默读课文,画出应该读重音的词语。 第一自然段:没有、不是、料子
第二自然段:没有、紧盯空中、注视水底、都、会 第三自然段:终于、世界闻名、大师
2.指名朗读,要求做到中速、突出重音,读出赞扬的语气。 3.指名朗读,评议。 三、背诵指导
1.回忆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写梅兰芳拜师学艺。 第二自然段写梅兰芳勤学苦练。 第三自然段写梅兰芳成了大师。 2.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l)第一自然段写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遇到什么情况? (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2)指名试背第一自然段。 3.指导背第二自然段。
教者揭示:决心——苦练——好转——练成
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不断苦练,谁能把他苦练的情况说具体一点? (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为什么说他眼力“好转”了呢?
(原来眼睛“没有神儿”,现在“渐渐灵活起来”) 人们是怎么称赞的? (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指名按照“决心——苦练——好转——练成”的顺序试背第二自然段。 4.齐背第三自然段。 5.练习背诵全文。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芳:共七笔。上下结构。上面的“朴”,三笔写成,第一笔为横;下面的“方”,第三笔是横折钩。
灵:共七笔。上下结构。上面是“日”,“日”中间的横不出头。下面“火”字的笔顺:点、撇点、撇、捺。
或:由偏旁“戈”加上“口”和提组成,共八笔。半包围结构。写好一横之后,在横笔的左下方写“口”和“。”,再写斜钩、撇,最后写点。
紧:共十笔。上下结构。上面部分的左边是一短竖和一长竖。下面是新学的偏旁“系”(绞丝旁)。“妄”也是绞丝旁,做字的左偏分时用。 学生描红练习。
2.其他须描红的生字,重点指导。
者:共八笔。上下结构。第四笔撇要写得稍长。 3.学生写字。 五、讨论
1.师傅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但梅兰芳后来却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师傅是不是说错了?
(师傅并没有说错,当时的梅兰芳确实眼睛没有神儿,不适宜唱戏。因为京剧对演员的眼神要求是很严格的。梅兰芳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 2.我们从这件事上应该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来就有的不足,并不是可怕的。我们只要勤学苦练,就可弥补先天的不足取得成功)3.教师:(肯定学生发言,同时补充)我国的女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个子并不高,学打乒乓球的时候,有的教练也认为她木是打乒乓球的料子。但是,邓亚萍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了乒乓高手,连续三次获得世界冠军。这件事也生动地说明一个人的先天不足并不是可怕的,只要勤学苦练,就可弥补不足取得成就。
课后小结:
课文
15、孔繁森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请求”和“恳求”的异同。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懂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学内容:
本课讲述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歌词中所蕴藏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磁带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孔繁森
2.指名拼读:孔后鼻音,繁,前鼻音,森,平舌音、前鼻音。
(提醒学生:孔,四笔,左右结构。左边部分的第三笔是“提”,右边部分是竖弯钩,一笔写成) 3.简介孔繁森。
山东聊城人,1944年7月生,1961年8月参加工作,196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援藏干部,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1994年 11月对日,在赴新疆考察途中,因车祸不幸以身殉职。 二、初读指导
1.各自按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求: (l)标出各自然段序号。
(2)画出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读得正确。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生字词:优秀 援藏 (1)理解:优秀——(品行、成绩、学问等)非常好。 援藏——支援西藏地区建设。 (2)领读生字词,指名读。
(3)我们怎么记住“优秀”两个字?
(优:左右结构。左边单人旁,右边“尤”字的第三笔为“竖弯钩”,最后写右上方的一点;秀:上下结构。上面是“禾”字,下面是奶奶”的“奶”右边部分。着重指出“乃”的笔顺是:横折折折钩。撇) (4)书空练习。
3.各自轻声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生字词:拉萨市 曲尼 贡桑 地震 (l)讲:拉萨市——西藏首府,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记“市”,上下结构。第五笔(竖)与第二笔(横)相接不出头。 (2)讲:曲尼,和曲印、贡桑一样,是藏族小孩的名字。
怎么记“尼”?(半包围结构。上面是“尸”,下面是“匕”,)着重指出:“匕”的笔顺是:撇、竖弯钩。“撇”不穿过坚弯钩。 (3)讲:地震就是俗说的“地动”。 (4)书空练习。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画出生字词:献血恳求勉强
(l)领读:血。指出:“血”是一个多音字,用于口语,脓血、流了很多血、把血擦干净都读xie;复合词及成语读xue,如:血液、贫血、心血、血泪、血压、血海深仇、呕心沥血等。“血债要用血来还”前一个“血”读xue,后一个读xie。 献血:献出血。(联系无偿献血的事例理解)
(2)领读:恳求、勉强,教者讲“恳求”是“诚恳地请求”的意思;“勉强”在课文里是“不是甘心情愿的”意思。 5.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生字词:营养费 帮助 汉族 热泪 (2)领读生字词。 (3)教师讲:
营养费:献血以后有关方面给献血的人一些钱,让他补充身体里的营养。
帮助: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解) 汉族: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 热泪:因为非常高兴、感激或悲痛而流的眼泪。 (4)分析字形。
营:共十一笔。上中下结构。上面“一”字头,中间“一”,下面两个“口”。 费:共九笔。上下结构,上下部分各占一半。“弗”五笔,笔顺是:横折、横、竖折折钩、撇、竖。
助:共七笔。左右结构。“且”的最后一笔为提。 三、课堂作业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练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生字词。
孔 尼 汉 请求 优秀 帮助 献血 市民 营养费 2.口答。
(l)找出课文里用“藏”字组成的词语。(援藏、藏族、藏胞) (2)“血”字有几个读音?(xue x泪请分别组成词语。 二、写字指导
指导时须注意的是:一要联系学生听写生字词中的问题,二要调动学生识记字形的积极性,师生共同想出巧记字形的办法。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尼:怎么记“尼”?(半包围结构。上面是“尸”,下面是“匕”,)着重指出“匕”的笔顺:撇、竖弯钩。“撇”不穿过竖弯钩。
助:共七笔。左右结构。“且”的最后一笔为提。
秀:共七笔。上下结构。上面是“禾”字,下面是‘叙奶”的“奶”的右半部分。着重指出“秀”的第六笔是:横折折折钩,一笔连写。
费:共九笔。上下结构。上下部分各占一半。“弗”(fo)五笔,笔顺是:横折、横、竖折折钩、撇、竖。 2.其他要措红的生字。
市:共五笔。第五笔(竖)与第二笔(横)相接,但不出头。 汉:共五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优:共六笔。左右结构。第五笔是坚弯钩,最后一笔是“点”。
营:共十一笔。上中下结构。上面“一”字头,中间“H”,下面两个“口”,要写得稍扁。第二个“口”要宽于第一个“口”。 3.描红练习。 三、初读指导
1.全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说说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写孔繁森是优秀的援藏干部。(齐滚第一自然段,指出重音:优秀) 第二自然段写孔繁森收养了三个藏族孤儿。(指名读。重音:自己对待亲生儿女) 第三自然段写孔繁森到医院请求献血。(指名读。重音:悄悄请求再三恳求才) 第四自然段写孔繁森献血供孤儿读书,藏族同胞非常感动。(指名读。重音:感动热泪光明中国)
2.练习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
各自练习。同桌互相听读,提出意见。指名当众朗读课文,读后对照“正确流利”进行评议。 四、课堂作业
1.朗读课文,做好复述准备。
2.习题3:读读,抄抄,再听写。
第三课时
一、精读训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一段讲孔繁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优秀援藏干部)
教者指出:这样写,使我们对孔繁森有了一个总的印象。
过渡:孔繁森怎样优秀呢,文章着重写了一件事,是一件什么事呢?下面我们来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2.默读课文回答。(I繁森收养了三个藏族孤儿。一天夜里,他来到医院再三恳求献血,用营养费供孤儿读书,藏族同胞非常感动)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轻读第二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三句话。第一句讲拉萨市发生了地震,第二句讲三个孩子成了孤儿,第三句讲孔繁森把三个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抚养)
②指名读第三句话后,出示下列句子,要求:读一读,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a.孔繁森抚养他们。
b.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句a只是一般介绍孔繁森做了这么一件事,句b多了“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就写出了孔繁森非常关心、爱护藏族孤儿,像抚养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板书:收养藏族孤儿) 4.学习第三自然段。
(l)孔繁森是真诚地来献血的,我们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为什么? ①请大家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记号,准备回答。
(孔繁森的行动:夜里、悄悄、请求、再三恳求从医生方面看:没有同意、才勉强答
应)
②讨论:从“夜里”和‘稍悄”两个词语,我们能看出什么?她是自觉来献血的,并不想让人知道)
出示一组句子,要求:读一读,说一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a.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 b.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
请求:说明要求,希望得到满足。恳求:诚恳地请求。共同的地方是都有“要求”的意思,不同点是,“恳求”比“请求”程度上更加深一点,强调了态度上的“诚恳”。 出示“勉强”的几个解释: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不是心甘情愿的;③使人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④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想一想:课文中的“勉强”是哪一个意思呢?(②)
教者小结:从医生起初的“没有同意’倒后来的“才勉强答应”,也说明孔繁森献血是真心诚意的。
(2)男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l)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提问:
①“藏胞们知道了这件事”,指的是哪件事? 渐书:献血供孤儿上学) ②藏胞们是怎样感动的? (流下了热泪深情地唱) ③他们为什么这样感动?
(孔繁森年纪大,身体又不好,用献血换来的钱供三个孤儿上学,真是全心全意为了藏胞,所以藏族同胞非常感动) (2)齐读歌词。
教者讲:歌词赞颂了光明和中国,赞扬了民族团结。 二、总结
按课文内容填空。
孔繁森收养了( ),用献血换来的营养费帮助他们( )。孔繁森真是一位( )。 ( )的优秀干部。 三、复述课文
1.讨论课文各段主要内容。 (l)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地震——三个孤儿——抚养) (3)孔繁森去医院献血。(悄悄请求——医生没有同意——勉强答应) (4)孔繁森的事迹感动了藏胞。(流下热泪——深情地唱) 2学生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四、课堂作业 复述课文。
课后小结:
课文
16、大禹治水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并记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人”的传说。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 教学重点、难点:抓往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磁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我们刚刚学过了《孔繁森》,知道了他是一位—— 生:优秀的援藏干部。
对,孔繁森是新时代的楷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雄的故事,他的名字叫——禹。(板书:禹)领读。
2.简介禹:四千多年前,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大禹,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板书:大)领读“大禹”。 3.从课文题目可以看出文章写大禹的什么事呢?
(板书:治水。)领读后解释:“治水”是“治理洪水”的意思,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理几 4.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
1.各自按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得正确。
(2)标出各自然段序号,按照“治水前——治水——治水后”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3)画出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2.出示小黑板,指名填空。 第( )自然段写洪水危害老百姓。
第( )自然段写大禹带领老百姓治水,引导洪水流入大海。13年里,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第()自然段写洪水被制服,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非常感激大禹。 (依次填:-;二、三;四)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l)学生提出生字词,教者揭示:洪水害老百姓滔滔淹没冲倒房屋 2)问:上面这些词语,哪些你们已经懂得了意思?
(“老百姓”就是人民;“冲倒房屋”就是把房子冲得倒下来了。“淹没农田”就是水盖过了田地)
多音字:没有 没,读mei 跌倒,倒,读dao 淹没 没,读mo 倒立,倒,读dao
②教者讲:洪水——是河流因大雨或融雪而引起的暴涨的水 流,常常造成灾害。 害——使受到损害。(举例助理解) 滔滔——形容大水滚滚。(结合插图理解) (3)领读生字词。 4.默读第二、三自然段。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治理地形挖通仔细劈开引导
(2)领读生字词,着重指出:治Zhi翘舌音,仔,平舌音,形xing和通 tong都是后鼻音,引yin前鼻音。
(3)讲“地形”指的是地面起伏的形状。(其他词语结合“精读训练”理解) (4)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5.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1)揭示生字词:被制服伟大感激英雄 (2)指名拼读生字词。
(3)讲:被,,第四声,“丰”衣字旁。(其他词语结合“精读训练”理解) (4)齐读生字词。
6.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指名朗读课文。 三、课堂作业
1.根据下面多音字的读音组词。 倒 没 只
2.用下列偏旁先在上面一行的()里组字,再在下面一行的()组词。 3.读读、写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用下列偏旁组字,再组成词语。 季()()言()()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板书:无家可归)提问:“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无:没有的意思;归:回去的意思。“无家可归”是“没有家可以回”的意思) (2)老百姓为什么会无家可归的?联系课文插图回答。
(天空中乌云密布,下着大雨,洪水滚滚,大水淹没了无数的农田,冲倒了无数间房屋,害得老百姓没有粮食吃,没有房子住,只好过着到处流浪的日子)(板书:害) (3)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很久很久以前——四千多年之前)
(4)朗读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要重读?为什么?
(“滔滔淹没冲倒害无家可归”等词语要重读,突出灾害的严重) 各自试读,指名朗读,评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大家轻声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三句)
(2)(板书:决心)课文第一句话说“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大禹的决心很大? (3)揭示下列句子:
a. 他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b.他吃尽了千辛万苦,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人了大海。
讨论:这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不能)为什么?(句a写调查、了解情况,为治理洪水做的准备阶段的工作,句b写做治水的具体工作。调查在前,具体治水在后,不能调换)
(4)这两个句子中的“千”、’‘万”、“九”表示的是确切的数字吗? (并不是确切的“一千”、“一万”和“九”个,而是表示很多很多。) (5)“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是什么意思?
(“走遍千山万水”说明走的路很多,范围很广;“吃尽千辛万苦”说明什么苦都吃过了) (6)结合插图理解治理、挖通(“通”是“畅通”的意思)、劈开(破开)引导。 (7)教师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女生读第三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l)用小黑板出示。
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问:谁会填的?请把它填一填。
(2)(用彩色粉笔板书:13)问:13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大禹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干什么呢?(治水)
(3)13年中,大禹几次路过自己的家门?(板书:三过家门)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看一看”表示什么意思?(在家里停留的时间很短,只看一眼)他为什么一次也不回家看一看呢?
(因为他一心放在治水上)(板书:而不人)领读。 (4)他想的是什么?(学生发挥想像)
小结:大禹想的是广大的老百姓。为了解除洪水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大禹一直在外治理洪水,没有回家。
(5)禹的儿子十多岁了,怎么还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呢?
(l3年来,大禹一直在外治水,没有回家看过儿子,儿子不可能知道爸爸是什么样子) (6)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前讨论,明确表示数量的词语要重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板书“伟大英雄”,指名读,讲“伟大”是超过寻常、令人钦佩、了不起的意思;“英雄”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
“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是谁?(大禹)他的‘伟大”表现在哪些地方?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走遍千山万水,仔细察看水流和地形;吃尽千辛万苦,引导洪水流入大海。
13年里,三过家门而木人。原来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现在洪水被制服,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2)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课堂作业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每一幅图的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记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大禹治水”,默读课文想一想:很久很久以前,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治水的结果怎样?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板书:滔滔洪水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板书:走遍千山万水,仔细察看吃尽千辛万苦,挖通劈开引导)什么事情最使人感动? (13年里,三过家门而木人) (3)治水的结果怎样?
(板书:洪水被制服口子安定感激代代相传)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突出重音) 二、背诵指导
1.对照“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治水的结果怎样?”等三个问题,回忆全文内容。
2.逐段根据板书的重点词语,尝试记住各段内容。 3.试背,指名背诵。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伟:共六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制:共八笔。左右结构,左宽右窄。记住左边部分的笔顺:撇。横、横、短坚、横折钩,最后一笔长竖贯通上下。
被:“衫’字旁,“皮”字边。共十笔。左右结构。记住:“卓”字旁是两个点儿,撇点和点。不是一个点儿的“丰”。“皮”的笔顺是横钩、撇、竖、横撇、捺。 理:共十一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第四笔是“提”,第九笔写竖。 2.其他要描红的字,须提醒注意的有。
形:共七笔。左右结构。提醒:安排好右边部分的三撇,是写好这个字的关键。第二撇的起笔要对准第一撇的“腹”,第三撇的起笔又要对准第二笔的“腹”。
害:共十笔。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丰”字。三横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第一横稍长,第二横最短,第三横最长。点和“丰”字中间的竖笔要落在竖中线上,这样写起
来字形容易工整。 3.描红练习。 四、课堂作业 1.填空。
“被”字共( )笔,( )字旁,第五笔是( ),第七笔是( )。 “制”字共( )笔,第六笔是( )。
“理”字共( )笔,( )旁,第四笔是(2.讲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久》。
课后小结:
,第九笔是(。 ) ) 练习4
教学要求:
1.认识大写的数字,并学习填写汇款单。 2.照样子,练写上下结构的字。 3.背熟四条成语和两句名人名言。
4.观察一幅“买文具”的图画,练习口语交际。 教学内容:
这次练习共安排4道题,有学习字词句、学写铅笔字、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审题。
(1)小组讨论本题是什么意思和要求。 (2)师生共同讨论题目要求。 2.指导。
(1)启发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大写数字的。 (2)指导认读。 (3)指导描红。 3.练习。
(l)创新情境,学习填写汇款单。 (2)练习用大写数字填写汇款单。
(3)学习在汇款单“附言”里,写几句话。 4.反馈。
把学生填写得正确的汇款单放在展示屏上让大家观摩学习,对填写不正确的给予纠正与指导。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l)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热、盘、想”这3个字。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3)指导书写“热”。
①出示“热”。引导学生观察,用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写“热”,上半部分占位大,超越了横中线,下半部占位则小些。 ②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描红“热”字。 ③学生练习描红“热”字。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写“盘”、“想”。提示学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3.练习。
让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临写,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室里要注意保持安静,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写字。辅导时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l)审题。 指名读题。
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四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读。
④理解四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学无止境:学习是永远不会到尽头的。
一往无前:勇往直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地、无所畏惧地奋勇前进。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同桌相互练习背诵。 (4)反馈。
①集体齐背。 ②指名背。 2.名人名言。 (l)审题。 ①指读练习要求。
②让学生说一说学习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①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名人名言。 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范读。
④教师结合本组课文帮学生理解名人的名言。 ⑤教师再次范读。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让全班学生都轮到) ③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
①检查朗读。 ②指名背诵。
口语交际
买文具
1.审题。
(1)揭示口语交际的话题:买文具。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问题。 2.指导。
(1)指导观察图画。回答:
张小雨来到百货商店买文具,他是怎样和售货员阿姨对话的(可联系自己平常买文具时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引导学生想像阿姨会怎样说怎样做。 3.练习。
(1)指导学生分角色练说,相机指导。(特别要注意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2)同桌练说。(可互换角色练习两次,鼓励学生大方自然地练说) (3)请表演得好的同学上台表演,引导学生评议好在哪里,指出不足之处。 (4)同桌再次练说。
(5)请班上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表演。 课后小结:
识字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掌握新偏旁羽字头。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看图、识字写字、诵读韵文,认识冬季的物候特征,让学生感受到冬天虽冷仍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活情趣,培养学生不畏严寒的顽强意志。 教学内容:
本课将有关冬天的特征的词语用“词串”的形式集中在一起,组成韵语,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识字和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秋天刚过,寒冷的冬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想对它说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冬天里,冰雪覆盖的郊外别有一番景象,你们想去走一走吗?(放音乐,学生唱郊游歌,教师揭示挂图)小朋友,我们到啦!郊外怎么样啊? 二、看图说话学字词
1.小组学习,看图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按顺序仔细看图)再对应的卡片贴在图下面。 A.冬天到了,天气怎么样? B.哪些动物躲到洞里过冬了? C.哪些植物不怕冷呢? D.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呢?
(l)小组成员看图、讨论,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贴词卡。 (2)学生汇报,说图意,贴词卡。 2.学习生字词。
(1)小朋友,我们都看懂了图意,词卡也贴在图下面了,这些词你们都能读准吗? (2)请“小老师”教学字音。
①“小老师”领读,提醒小朋友要注意的音节。
②“小老师”带领小朋友巩固字词读音。开火车读,小组赛读,齐读。 (3)小朋友,你们有哪些词语不懂意思呢? ①学生质疑:“寒流”、“蟒蛇”不懂意思。 ②师生解答。
寒流:冬天里,有时气温会突然下降,让人感到特别冷,那是因为北方来了强冷空气,这强冷空气就叫“寒流”。
蟒蛇:是我国最大的无毒蛇,冬天要冬眠。 三、归类学韵文
1.小朋友,你们看看挂图上的词语,读一读,想一想:哪些词语是表示冬天气候特点的?哪些词语是表示不畏严寒的植物的?哪些词语是表示在洞中过冬的动物的?哪些词语是表示体育锻炼活动的?(教师板贴:气候、植物、动物、体育活动)
2.小组讨论,每组推选一人取词卡,并按顺序排列在黑板上,砧好后小组齐读,其他同学评议贴的是否正确。 3.练读韵文。 (l)按要求归类读。
(2)指导读出语气,领读,开火车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等读。 (3)去掉拼音读韵文。 4.背诵韵文,看图背诵。 四、发散思维
1.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冬天的气候、植物、动物、体8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还知道哪些描写冬天景物的成语和古诗?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搜集相关的资料在班级展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V”。 蜡梅 溜冰
2.背诵关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归类识字的韵文,帮助3生积累。 二、记忆字形
1.(出示本课生字)朋小友,这些生字你能组成词语吗?学生组词,教师板书在字下。 2.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吗? (1)小组讨论。
(2)汇报。(可采用编字谜、编顺口溜、换部件、分析结构等方式记忆字形) 三、指导书写,检测效果 1.认识新偏旁“羽”字头。
2.学生按笔顺描红书中田字格中的生字。 3.检查,说说“梅、翠、刺、滑”的笔顺。
4.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呢?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师生共同观察应如何写好它。教师范写并提示字间架结构应如何摆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6.听写生字,检测效果。
四、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看图填空,说话(用得越多越好)
1.例:今天清早,小朋友们在雪地里锻炼,有的(),有的(),有的()„„ 2.例:冬天到了,„„ 课后小结:
识字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生字词。
2.初步了解我国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各地的风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
本课所学的词语介绍了祖国大地不同地区颇具特色的风情。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各地的风情,认识本课生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小朋友,爸爸妈妈带你去过什么地方?哪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发言) 2.是啊,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风景优美。(出示中国地图)教师指图说(教师手指地图北部):在塞北草原上,骏马奔腾。(出示词语“塞北”)(教师手指地图东部)东部的江南,春雨绵绵,花儿开放。(出示词语“江南”)(教师手指地图南部)南部的海岛骄阳似火。(出示词语“海岛’*教师手指地图西部)西部高原上冰雪覆盖。(出示词语“高原”)
3.指名读四组词语,读准音,齐该。 二、指导看图
1.出示挂图,指导看图。 2.出示问题。
(l)图上画了()、()、()和()。 (2)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3.小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
4.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骏马”、“杏花”、“椰树”、“牦牛”。指名读准字音,齐读。 5.把词语—一贴在图的下面,开火车读。
6.出示词语“秋风、春雨、骄阳、冰雪”,指名读,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齐读。 三、指导读韵文 1.自由轻声朗读韵文。 2.指名读。
3.指导读,要读出景物的特点。 4.示范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记忆字形。 3.指导书写。
(l)仔细观察,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 (2)学习新偏旁:“山”(山字部)。 (3)重点指导。
骏:左右结构,要注意左窄右宽。 (4)学生练习书空、描红防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口头组词。
骏()塞()骄()岛() 俊()赛()娇()鸟() 二、学习韵文
1.自由读词语,指名读。
2.请同学们边看边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放课件)
(l)学生回答:“我看到了一匹匹奔驰的骏马,听见了风声、马嘶声和马蹄声。” (2)这些马个个长得怎么样?(学生回答) (3)出示词语“骏马、秋风、塞北”。
(4)指名读。、自由读,看每个词能否读出一个画面来。 (5)教师范读(配上音乐),指名读,齐读。 3.我国的塞北秋风瑟瑟,江南是怎样的景象呢? (1)出示图和词语“杏花、春雨、江南”。
(2)自由读。读了这几个词,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1)想不想亲眼去看看?(放录像)
(4)江南美不美呢?这几个词该怎么读呢?指名读,师生评议,配乐读。 (5)读到这儿,你想到了什么呢?齐背“忆江南”。 4.让我们向南去领略海岛风情。(放录像) (1)出示词语“椰树、骄阳、海岛”,自由读。 (2)有没有不理解的词呢?生质疑“骄阳”。
(3)“骄阳”是什么意思呢?夏天,太阳当头照,你有没有在马路上走的经历,你有么感觉?
(4)指名读,齐读。
5.我国西部高原又是怎样的呢? (1)出示词语“牦牛、冰雪、高原”。
(2)理解“牦牛”,出示图片和资料帮助理解。 (3)指名读,齐读。 6.总结。 三、指导背诵韵文 1.出示填空题。
我国北部有(),东部的江南有(),南部的海岛有(),西部高原有()。
2.齐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3.最后一个词是表示地点的,前两个词语是这个地方的特有的景物,自由背诵。 4.齐背。 四、作业
1.看课外书,了解我国各地的风情民俗。 2准备资料,参加“各地风情民俗展”。 课后小结:
识字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观察图画体会字义,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内容:本课是看图会意识字,即利用看图体会字义的形式帮助学生识字。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识字7(板书),口述目标:这节课的任务是看图学习生字,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二、看图识字
1.出示第一幅图。(把字盖上) (l)谁知道图上画了什么?
(2)图右边的字像什么?出示“亭”,这个字谁会读?指导读准后鼻音。指名读。 (3)这个字你能记住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呢?看谁说得最好?(把“亮”字下面的“几”换成“丁”就是“亭”) 2.出示“鸟”图和“鸟”字。
(1)“鸟”字的样子像不像图上的小鸟?写“鸟”时要注意什么?(要给小鸟点上眼睛) (2)小结:“亭”就像亭子,“鸟”就像小鸟,我们把这种根据国形的样子造出来的字叫做象形字。你们还知道哪些象形字呢?(舟、竹、石、泉、川、水、燕等) 3.出示第三幅图。
(l)谁能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出示“停”字,“停”是由“人”和“亭”组成的,表示人到亭子里休息。“停”
这个字你是怎么记住的?(一个人来到亭子边) 4.出示第四幅图。 (l)图上这个人在于什么? (2)出示生字“闻”,指名读。
(3)“闻”是什么意思呢?(表示打开门用耳朵听) (4)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呢? 5.出示第五幅图。
(l)这只鸟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呜”字,“呜”是什么意思呢?
(3)小结:“鸣”这个字是把“口”和“鸟”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呢?(笔、尖、歪等)我们把这些字叫做会意字。 三、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看清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描红,要做到笔笔到位。
3.你认为什么字比较难写呢?请你提醒大家注意。 4.教师范写“亭、呜”。 5.学生仿影、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老师出字谜,学生听写生字。 亮一半盯一半。(亭) 问一半联一半。(闻) 叫一半鸭一半。(鸣) 2.师生评议。 二、学习诗歌
1.过渡:小朋友们,这几个生字你们学得很好,这一课还有一首很美的诗歌,写的是什么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去拼音读,齐读。 (3)指名读诗,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看图,想想这首诗的意思,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l)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学生质疑。 ①“林深”是什么意思?“但”是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他只听见鸟叫声,而看不见鸟儿呢? (3)师生共同释疑,理解诗意。
3.自由诵读,读出林木茂密,环境清幽的意境来。 4.背诵诗歌。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耳、深”。 2.学生自由读,练习组词。
3.观察字形,提醒大家如何写好这几个字。 4.教师范写“深”。 5.学生描红、临写。 6.听写生字。 四、总结
1.小朋友,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看到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做汉字开花游戏。 课后小结:
识字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田字格上面的字见识不写。 2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内容:本课是形声字归类识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生率组成的词语,能按笔顺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2.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游戏引人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来做个游戏。(出示转盘)你们看,这是一个转盘,转盘上的这个字读什么?(学生齐读包) 2.这是什么“包”呢?
学生组词,教师出示字词:包书包 指名读准音,齐读。
3.这个“包”字可神奇了,它可以和许多偏旁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包’字和这几个偏旁组成的字。这是什么偏旁呢?出示,指名说。 二、学习4个形声字
1.下面我们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字,就让他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做游戏。
2.教师转转盘组合成“炮”字。这是什么字?指名说。(出示:炮 火 炮)“炮”还可以组成什么词呢?炮为什么是“火”字旁呢?看图片理解“火炮”。
3.教师转转盘组合成“苞”字。这是什么字?指名说。出示:苞 花苞)谁见过花苞的?学生说。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指着图介绍。再出示有关花苞的图片,让学生对花苞有
个感性的认识。
4.教师转转盘组合成“饱”字。这是什么字?指名读。(出示:饱 饱满)“饱”还可以组哪些词呢?“饱满”是什么意思呢?结合看图理解。
5.教师转转盘组合成“泡”字。这个字谁会读?指名读。(出示:泡 水泡)学生指图介绍水泡,“泡”还可以组什么词呢? 6.齐读生字、词语。 三、巩固字音,指导记忆字形 1.自由练读。
2谁来当小老师做转盘游戏?(请一名学生当小老师则借师带着大家开火车读字词,给生字组词,说古诗。
3.你们知道“炮、苞、饱、泡”字为什么是这些偏旁吗?指名说。
4.小结:这种一边表示字义,另一边表示读音的字叫形声字。你们还知道哪些是形声字吗?学生举例。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范字,仔细观察“包、饱、泡”字。 2.指导书写。
你认为要写好这几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书空、描红、仿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给“包”字找朋友。
2.把“勹、氵”和“包”字写成卡片,找朋友变成形声字。 二、学习儿歌
1.自由读儿歌,把字音读准。
2.教师范读,指名读。练习读给小组的小朋友听,看谁读得流利。
3.出示图画,引导看图,说说看到的景色。 (1)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按顺序连起来说几句话。
(3)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和古诗?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
4.练习读儿歌,看谁读得有感情。 5.指名读,齐读。 6.背诵儿歌。 三、练习写生字 1.指导观察“吐”字。 2.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四、课堂练习 1.扩词。
包()()()吐()()() 2.加偏旁组词。 包_()_() 课后小结:
练习5
教学内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了6道题,有按笔顺写字、学习字词句、学写铅笔字、读读背背、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 教学要求:
1.按笔顺写好汉字。
2.学习字词句,给独体字加偏旁,再组成词。 3.照样子,练写上下结构的字。 4.背熟四条成语和诗歌《蜡梅花》。
5.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和妈妈去买菜,并把买的菜名写出来。
6.让学生在小组里先讨论,然后说说,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工作?为什么?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按笔顺写汉字) 此项分散在各课教学中进行。 二、教学第二题(学习字词句) 1.审题。
(1)请学生读题目。 (2)师生讨论题目要求。 (3)教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l)让学生用“识字8”的方法拼一拼,再学一组字。 (2)各自尝试学习,同桌相互交流体会。 (3)学习练习中的儿歌,了解儿歌的意思。 3.练习。
(l)让学生动手为儿歌配上一幅画。
(2)让学生交流,用以上学习方法,再学习一组字,也画上一幅画。 4.反馈。
(l)教师把画得好的图画,放在讲台上展示。 (2)表扬鼓励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去再学习的学生。 三、教学第三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另”、“苍”、“家”3个字。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另”。
①出示“另”,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 ②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描写“另”。 ③学生练习描写一个“另”字。
(4)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苍”和“家”。指导写“苍”时,要提醒学生运笔时注意,最后一笔“U”要写得宽一些;指导写“家”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最后的“《’,两笔写成。
(5)教师让学生观察本题中这类上下结构的字的特点:上下结构的字的特点是:上小下大。仿写时既要准确,又要美观。 3.练习。
让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临写,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室里注意保持安静,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写字。(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辅导时,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①指名读题。
②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四条成语。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读。
④理解四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雪兆丰年:适时的好雪预示着来年庄稼大丰收。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①集体齐背。②指名背。 2.诗歌《蜡梅花》。 (l)审题。
①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②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 指导。
①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范读。
④教师结合插图讲解《蜡梅花》这首诗的意思:蜡梅花是黄色的,没有绿叶,别的花都
怕寒冷的冬天,只有蜡梅花迎着风雪开得旺盛。这首诗歌把梅花当做人来写,既写出了蜡梅花的颜色,又写出了蜡梅花开花后长叶和不畏严寒的特点。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注意读好儿化韵。 ②指名读。(让全班同学都轮到) ③练习背诵。 (4)反馈。 ①检查朗读。 ②指名背诵。
二、教学第五题(综合性学习) 1.审题。
(l)事先布置学生跟妈妈到菜市场去买菜,并要认真看看有些什么菜?妈妈买了些什么菜?
(2)让学生借助拼音,读明白题目要求。 2.指导。
(l)让学生交流,跟妈妈去菜市场看到些什么菜? (2)学生谈,妈妈买了哪几样蔬菜? (3)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4)让学生把两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3.练习。
(1)指名回答这两个问题。
(2)让学生动笔把说的内容写出来。 4.反馈。
(1)表扬说得好、写得好的学生。
(2)把写得好的练习,放在展示屏上让大家观摩、学习、评议。
第三课时 我长大了做什么„„
1.审题。
(1)揭示言语交际的话题,让学生弄清话题的意思,知道说话时应该针对着话题说。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两个问题。 2.指导。 (l)指导观察:
①启发学生弄清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②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少先队员 工人 农民 解放军战士 教师 医生 科学家 (2)指导说话。
①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 ②你为什么想做这个工作?
③联系自己,展开想像。(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说图中没有画出的工作) 提供说话的句式:
我长大了想当————,因为————。 我长大了要当————,因为————。 3.练习。
(l)指名练说。(扩大练说的面,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展开想像,大胆地说) (2)练习写话。(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用两三句话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读自己写的内容。
课后小结:
练习6
教学内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了5道题目,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学习字词句、学写铅笔字、综合性学习、读读背背、口语交际、 教学要求:
1.认识表示天气的几种图标。会看天气预报。 2.照样子,练写铅笔字。
3.背熟四条成语和古诗《长歌行(节选)》。 4.知道所收集标志的意思。
5.会和生病住院的老师进行口语交流。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审题。
(1)请学生自读题目,弄清要求。 (2)师生共同讨论题目要求。 (3)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讨论了解书中图标表示什么天气。
问个图标中,多云、晴、阴、雷阵雨、小雨、小雪容易认识,雾应是三条白线,霜冻则是“U”)
(2)动手把认识的天气标志与注明的天气词连接起来。
(3)讨论:为什么“霜、雾、雷、雪”都是雨字头?再找出有关雨字头的字。 3.练习。
(l)把有关雨字头的字写出来。
(2)用卡片分别画上不同的天气标志,让学生与有关天气的词儿对应找朋友。
(3)布置学生观看当晚的天气预报,于第H天,把天气情况填写在“小小气象站”专栏里。 4.反馈。
(1)评议,表扬当天填写气象专栏好的学生。
(2)让学生做一个“小小气象记录本”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本题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莫”、“菜”、“算”3个字。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莫”。
①出示“莫”,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
②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描红“莫”,并提示学生,上面的“、”的一横要稍长一些,下面“大”的宽度比上面的横宽一些。 ③学生练习描红一个“莫”字。 (4)指导书写‘噪”。
①出示“菜”,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
②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描红“菜”,并提示学生:上面“草字头”一横要稍宽一些,下面各部分的宽度不可超出上面横的宽度。 ③学生练习描红一个“菜”字。 (5)指导书写“算”。
①出示“算”,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
②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描红“算”,并提示学生:中间的“目”要稍窄一些。 ③学生练习描红一个‘算”字。
(6)教师让学生再仔细观察本题中这类上下结构的字的特点:各部分不能分开,每一
部分的宽窄要有差别,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漂亮。 3.练习。
让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临写,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室里注意保持安静,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写字。(可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综合性学习) 1.审题。
(1)提示综合性学习的话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文字,明确本题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出示标志,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标志。 (2)说说每个标志的意思。
(3)讨论:见到这些标志,我们应该怎么做? 3.观看录像。 4.扩展练习。
(l)让学生说说还见过什么样的标志,说说这些标志的意思。 (2)让学生动手画出这些标志。 (3)指名介绍这些标志。 二、教学第四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l)审题。 ①指名读题。
②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四条成语。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读。
④理解四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人一己百:别人做一次,自己做一百次。形容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勤能补拙:勤快能弥补笨拙。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①集体齐背。 ②指名背。
2.古诗《长歌行(节选)》。 (1)审题。
读题。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古诗,属于“汉乐府民歌”。 (2)指导。
①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朗读古诗。
②教师讲解。一、二两句用“百Jll东流入海再不西归”打比方,说明时间流逝了再也不能回头;人的青春也是一去不再复返。
三、四两句是主题,也是千古名句,劝人们要趁少壮时及时努力,不能等到老了才后悔、悲伤。
③结合观察图画,理解诗意。 (3)练习。
①学生自读、自背。 ②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看望生病的同学
l.审题。
(l)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读通读懂题目要求。 (2)师生讨论题目要求。 (3)教师讲明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各自借助拼音自学题目内容。 (2)小组同学讨论题目内容。
(3)丁大勇去看望李晓燕同学,会说些什么?
(4)王小妞有事不能去,请丁大勇带信,丁大勇该怎样对李晓燕说? 3.练习。
(1)同组同学分别担当丁大勇、王小姐和李晓燕角色练习对话。 (2)指名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评议,指导。 (3)学生各自找朋友进行口语练习,准备汇报。 4反馈。
(1)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大家观摩、评议,好的给予表扬鼓励。 (2)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评选最佳小组。 5、总结 课后小结:
古诗
17、登鹤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 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教学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教学重点、难点:会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奖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鹤雀楼》。板书课题:17登鹤雀楼,齐读课题。 4.简介鹤雀楼。
鹤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鹤。自雀楼原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鹤雀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洪水冲没。二、解题,简介作者
“登鹤雀楼”就是登上鹤雀楼。谁登鹤雀楼?(作者)作者是谁?看课文下面的注释就知道了。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鹦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看到了什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l)教学生字:依,指名拼读,指名拼读。 ①怎么记住“依”?
(“依”由两个部件组成:左边单人旁,右边是个“衣”) ②“人”和‘叭”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
(“人”的一撇在捺的上面,“入”的一撇在捺的下面) (2)组词练习:衣( )( )人( )( ) 依( )( )入( )( ) (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诗人想到了什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l)教学生字:欲,指名拼读;穷,指名拼读;目,指名拼读。 ①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欲:谷子的“谷”加上“欠”。注意把“谷”的一捺改为点。
穷:上面穴字头,下面一个“力”。注意“穴”字头的第四笔是撇点,第五笔是点。 目:方框里面是两横,人有两只眼睛,“目”有两横。 ②组词练习:日()()() 目()()() (2)指名读第三、四行诗句。 四、课堂作业
1.读读、抄抄下列词语,准备听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朗读课文,结合看课文插图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山 海 白日 黄河 千里目 一层楼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仔细观察插图,指图上自雀楼、太阳和黄河的位置。 (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出示:
①“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顺从。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靠)
②“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楚,明白;C·亮;d.空等。 “白日”中的‘泊”是什么意思?(明亮)
③“尽”的意思有:a.完;b.达到极点;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等。 诗中的“尽”是什么意思?(完,也就是“落下”的意思)
(4)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鹤雀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请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诗人想到什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①出示:
“欲”的意思有:a.欲望;b.要、希望;c.需要;d.将要。 “穷”的意思有:a.贫穷;n.完、尽;c.达到极点;a.推究到底。
“目”的意思有: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目录;e.标题。 “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②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 (要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③还得怎么样?(更上一层楼)
“更”的意思有:a.越发、愈加、更加;b.再、又。 ④“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中层:第二层) (3)把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
教者指出“更上一层楼”已经成为千古名句,人们常常用来指奔向更新的高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5)指名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教者讲:通常读五言诗,分为三个“小节”,也就是每一行中间有两次停顿,停顿处大都在第二、四字之后,但不能机械搬用,否则容易把关系紧密的词语拆开,反而影响了诗意的准确表达。读《登鹤雀楼》比较合理的安排是: 登鹤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人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根据上述停顿处理办法,练习朗读。 3.指名朗读,评读。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欲:共十一笔。左右结构。左“谷”右“欠”。“谷”独立成字的时候,第四笔是捺,做偏旁时,捺笔改为点。另外,“欠”字共四笔,要注意与“久”字区别开。 搂:共十三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其他要描红的字。
入:由一撇一捺两笔组成。独体字。与“人”字形状相近,容易混淆。写时“撇”和“捺”在横中线上方的竖中线上相接。
目:共五笔。独体字。方框内的两短横与第一笔竖相接,至坚中线止。
穷:共七笔。上下结构。写“穴”字头时注意:要写得扁而宽,底来的撇和捺,要改为撇点和点,下面的“力”要写得稍大。先写横沂钩,再写撇。
依:共八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部分要注意两点:笔须是点、横、撇、坚提、撇、捺。间架安排:第三笔撇从横的中点开始,竖提从撇腹起笔,紧靠竖中线。 3.描红练习。 五、课堂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
课后小结:
课文
18、青松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内容:
本首诗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坚强高洁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表现青松品格的重点词,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登鹤雀楼人
2.今天我们要学习陈毅爷爷写的一首诗:《青松》。 3.板书课题:18青松
4.简介陈毅:1901年生。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曾任上海市市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他不仅是国内外知名的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而且是有很高文学修养的诗人。L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毅诗词选集》,共收诗词150篇。 二、初读指导 1.教者范读。
2.自由试读,画出生字词。
3.出示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1)揭示生字:雪 压 挺 且
(2)联系上下文,结合着插图,初步理解“雪、压(从上向下用力)、挺(直立、高耸)”的意思。
领读:雪,第三声;压,第一声;挺,后鼻音,第三声。
领读:且有“暂且、而且、又”等意思,在“挺且直”中的“且”是什么意思?(而且、又)
(3)指名试读第一、二句。
4.出示第三、四两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化”是“融化”的意思。 (2)待到的“待”,读第四声,意思有:①对待;②招待;
③等待;④需要;⑤打算等。在“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中,“待”的意思是()(③等待)
(3)各自试读,指名朗读第三、四两句。 三、精读训练
1.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厚厚的大雪压着青松,青松仍然是直的)
2.你已经基本理解了意思。还有谁能联系课文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来讲讲诗句的意思?
(鹅毛大雪下了整整一夜,早晨起来,高高的松树枝上,厚厚地压了许多雪。这时的松树仍然是笔直笔直的,一点也没有弯下来)
(下了整整一夜的鹅毛大雪,好像还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地上白了,房顶上白了,大地一片雪白。这时,只有那高高的青松,不怕重压仍然昂着头,挺立在大地上,经受着大雪的考验) (板书一不怕重压)
3.指名读第三、四行诗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l)“高洁”是高尚、纯洁的意思,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要想知道青松是怎样的高尚、纯洁,还得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
(2)这是不是仅仅指青松来说的?(开展讨论)
(3)小结:通过写青松来赞颂跟青松一样的人,要经得起恶劣环境的锻炼和考验。 (板书:高尚纯洁) 4.朗读全诗。
5.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6.各自练说,同桌互说,指名当众讲诗的意思。评议。 四、课堂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和字,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且( )( )化( )( ) 2.比较下面的两组字,再分别组词。 且( )花( )青( )睛( ) 直( )化( )情( )晴( )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化:共四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三笔是撇,第四笔是竖弯钩。右边是“匕”不是“七”。记住,用“匕”作部件的基本字,除了“化”,只有两个:龙、叱。
压:共六笔。半包围结构。“厂”字头,“土”中有一“点”。全字有三横,第一横稍长,第二横稍短,第三横最长,与撇的收笔处平稳稳托住全字。
挺:共九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第四笔是撇,不是横;第八笔是横折折撇,一笔连写。 2.其他要描红的字。
且:共五笔。独体字。第五笔“横”最长。它的上面部分要写得稍宽,字形方才美观。框内是两短横,与第一笔“竖相接”。
待:共九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双人旁,右边是个“寺”,“土”字下面一个“寸”。
雪:共十一笔。上下结构,上下两部分各占一半。上面雨字头的第三笔是横钩,不要写成横折钩。第一笔横要居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十笔是短横,不出头。 3.描红练习。 二、朗读指导
1.在学习《登鹤雀楼》的时候,我们曾经讲过:通常读五言诗,
每一行中间有两次停顿,大都在第二、四字之后,但无论如何不能机械搬用,否则容易把关系紧密的词语拆开,反而影响了诗意的准确表达。根据这一点,请大家轻轻读《青松》,看看怎样处理停顿比较合理。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2.小结:讨论后的停顿处理。(见上) 3.研究朗读这首诗的基调:赞美青松。 4.练习朗读。指名朗读,评读。 三、背诵指导
1.熟读全诗,想想诗意,自己试讲。 2.试背、默写,对照纠正。 3.高声吟诵。 四、课堂作业
工.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诗的意思。 课后小结:
课文
19、小动物过冬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燕子、青蛙和蜜蜂等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三至七自然段,了解燕子、青蛙和蜜蜂等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磁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人
1.当冬天天气越来越冷的时候,人们是怎么防寒的?(穿棉衣、开暖气等) 2.大家一定很想知道,燕子清蛙、蜜蜂这些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吧?我们学习了《小动物过冬》以后就会明白了。 3.板书课题:19小动物过冬
4.师讲:物,读机,第四声。小动物指燕子、蜜蜂、青蛙、蚯蚓、蝙蝠等比较小的动物,不是鲸、虎、狮、牛之类的大动物。 二、初读指导
1.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l)根据拼音试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①天气渐渐凉了,小动物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②小燕子、青蛙、蜜蜂各自谈过冬的方式。 ③它们相约第二年春天相见。 2.检查自学情况。
(l)这篇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八个)
(2)哪几个自然段写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第三至七自然段) (3)教者小结: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八自然段是第 三部分,中间五个自然段是第二大部分。 3.学习第一部分的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刮、商量、跳舞、聚,指名拼读。 (2)理解生字词。
刮:三拼音,领读。(风)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商量:在“商量”一词中读轻声。领读。意思是“交换意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聚:声母是j,不是q,意思是“集合在一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 (3)指名拼读生字词。 (4)朗读第~、二自然段。 4.学习第二部分的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暖和、接着、哥哥、钻、趁、妹妹、藏、巢、够。 (2)指名按拼音拼读生字词。
(3)提问: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接着、哥哥、趁、妹妹、藏、巢、够) (4)理解生字词:
暖和:不冷也不太热。(联系实际理解)领读:和,多音字。在“暖和”一词中读hu。,轻声。
钻:平舌音。介绍青蛙是用头刨地,挖一小坑,“蹲”在里面。 (5)指名朗读第二部分,结合正音。 5.学习第三部分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约定、第二年、相见”。领读生字词。
(2)提问: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第二年、相见:互相看到) 教师讲解:约定,经过商量而确定。 (3)指名朗读第三部分。 三、课堂作业
1.习题3:读读,抄抄,再听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
商量 暖和 哥哥 第一 动物
2.《小动物过冬》介绍了哪几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燕子。青蛙、蜜蜂)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部分。
(l)默读第一部分,观察课文插图,思考: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青蛙、小燕子、蜜蜂)画的是哪一个自然段的事?(第二自然段)什么事?(商量过冬) (2)指名口述插图意思。 (3)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教师:青蛙、小燕子、蜜蜂平时是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冬天快要到了,‘它们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过渡: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让我们来—— 2.学习第二部分。
(l)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写小燕子、青蛙和蜜蜂过冬方式,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小燕子;第四、五自然段:青蛙;第六、七自然段:蜜蜂)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①小燕子怎么过冬?(飞到南方去)
为什么?(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
②“„„也„„”、“„„还有„„”表示说的是几个方面?(两个) ③练习用“„„也„„”“„„还有„„”说话
(3)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画出小青蛙过冬方式的语句,想一想:怎么把‘你不是也吃虫子吗?’换个说法,意思也一样?
(吃得饱饱的——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 (“你不是也吃虫子吗?”改为“你也吃虫子”,意思一样) 指名两人分角色朗读燕子和小青蛙的话。 (4)蜜蜂怎么过冬呢?
指名朗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蜜蜂过冬的方式。(吃储藏在蜂巢里的蜜) (5)填空。
冬天来了,小燕子飞到,————因为那儿——————。 青蛙——————。小蜜蜂吃cang在_________里的__________。 板书:
燕子 飞往南方(迁徙)(徙读Xi) 青蛙 钻到土里(冬眠) 蜜蜂 蜂巢藏蜜(备粮) (6)指名口述几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3.学习第三部分。
(1)它们作出了什么决定?(第二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
(2)默读全文,想一想:在介绍三种小动物怎样过冬的时候,上下文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第三、四自然段之间用“接着”联系,第五、六自然段之间用“又”联系) 三、作业
想一想:除了这篇课文介绍的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你还知道哪些?
第三课时
一、总结谈话
l.学习了《小动物过冬》,我们懂得了小燕子、青蛙、蜜蜂是怎样过冬的? 2.你还知道动物过冬的哪些方式?请你给大家说一说。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第:共十一笔。上下结构。上面不是“刊上。第七笔是横折,第九笔是竖折折钩,第十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商:共十一笔。上中下结构。
暖:共十三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要注意的是:“日”字旁容易误写成“目”字旁,可提醒学生,暖和一般跟太阳(日)有关,从“日”;“爱’港易写成“爱”。刚开始学时就记住:“、”字下面“-。友”。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着重讲。
物:共八笔。左右结构。左边是“牛’字旁,第四笔是提。
哥:共十笔。上下结构。要引导学生观察,看似两个“可”字,写时有哪两点需要注意。(第五笔是竖,第十笔是竖钩;上面部分比下面要写得小,第六笔“横”最长) 钻:共十笔。左右结构。左边部分是“午”字旁,第五笔是竖提。
量:共十二笔。上中下结构。“日”字要写得稍扁。第五笔是一横,最长。“里”字要注意笔顺,先写竖,最后写两横。 3.练习描红。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2.开展讨论,掌握感情基调:在读对话中几个问句的时候,要读出相互之间关心的感情。
3.小组练习朗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课堂作业
1.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竹()()()艹()()() 字()()()卞()()() 目()()()日()()() 2.继续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
课文
20、美丽的丹顶鹤
教学要求:
l.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珍稀禽类,初步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内容:
课文描写了丹顶鹤的美丽外形以及它们每年到黄海之滨越冬的迁徙习性,引起学生对丹顶鹤的喜爱,渗透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课文第二、三自然段里描绘的丹顶鹤的美。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磁带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板书:丹顶鹤)领读。鹤,读怕,第四声,鸟名。头小颈长,腿细长,善于飞,生活在水边。为什么叫这种鹤为‘均顶鹤”呢?请看课文插图。你们说:这些鸟的头顶是什么颜色?(红色)红色又称“丹”。红色的顶叫“丹顶”。所以叫—— 丹顶鹤。 教师讲解:丹顶鹤是我国一类重点保护动物。
2.(板书:美丽的)问:从这一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写“丹顶鹤”的什么?一齐说——美丽
3.过渡:你们想了解丹顶鹤“美丽”在什么地方吗?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会知道。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写丹顶鹤美丽的语句。 2.讨论并朗读有关语句。
(1)第一自然段: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从„„北方飞来。 (2)第二自然段: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鲜红鲜红的„„
(3)第三自然段:它的腿长„„显得那么高雅。
3.教师:第一自然段是点题,引出美丽的丹顶鹤。具体写丹顶鹤怎么美丽是哪几个自然段呢?(第二、三自然段)
4.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各是一个部分,中间两个自然段是一个部分) 5.学习生字词。
(l)默读第一自然段,提出生字词:遥远咳亮。领读。讲:遥远——很远;烧亮——(声音)清晰响亮。
(2)各自轻声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提出生字词:脖子却嵌。领读。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脖子: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联系实际理解) 却:教新偏旁。领读。
嵌: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结合实际理解)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提出生字词。 不论 引吭高歌 显得 传说 所以 逗人 高雅 旅伴 仙鹤 ①指名根据拼音拼读生字词。
②说说自己已经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传说:人民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
旅伴:旅途中的同伴。(传说仙人总是乘着仙鹤在天空中来来往往) 仙鹤:传说中成了仙的鹤子。
③教者讲:引吭高歌。引:拉、伸;吭,喉咙。问:“引吭高歌”是什么意思?(拉开嗓门,大声歌唱)
逗人:逗,第四声招引。逗人,引队。 高雅:高尚雅致,不俗气。
④“不论’湘“所以、显得”的意思放在精读训练时理解。 ⑤再次读第三自然段,结合正直。
(4)默读第四自然段。
①提出生字词:黄海之滨无忧无虑度过
②讲:黄海之滨滨,读bTn,前鼻音,水边,近水的地方。江苏省的东面是黄海,所以把靠海的一带称作“黄海之滨”。之,读ZhT,“的”的意思。
无忧无虑:忧虑,发愁担心;无,“没有”的意思。“无忧无虑”是什么意思?(没有忧愁、不用担心)教新偏旁:“卢”(虎字头)。领读。 度过:度,读叽,第四声,“过”的意思。 ③齐读第四自然段。
6.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三、课堂作业
1.读读写写课后习题3中的字词。 2.比较下面各组字形,分别组成词语。 摇()度()虎()传() 遥()席()虑()转()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着重体会丹顶鹤的“美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比较下面各组字形,分别组成词语。 摇()度()虎()传() 遥()席()虑()转()
2什么叫“引吭高歌”?“黄海之滨”指什么地方? 3.指名四人各朗读一个自然段。评读。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说的什么?(丹顶鹤飞来)
①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讲了关于“丹顶鹤飞来”的哪些情况?
a.时间:冬天快要到了。
b.数量:~群群。(与“一群”比较,“一群群”比“一群”更多) C.外形:美丽。(扣题——美丽的丹顶鹤)
d.怎么来?唱着烧亮的歌儿。(介绍特点:雌雄成对,边舞边鸣,鸣声呼亮,舞姿优美) e.从哪儿来?从遥远的北方。(黑龙江省扎龙) ②要求按照上述提纲口述第一自然段内容。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写了丹顶鹤身上的颜色,看着插图,指出它各部分的颜色。 (一身的羽毛是白色,脖子和翅膀边儿是黑色,头顶是鲜红鲜红的)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写丹顶鹤美在哪儿?(色彩美)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整体到局部:先是全身,后是脖子、翅膀边儿和头顶) (3)出示句子:
①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是黑的。指名填空。(却) 想想看,“却”是什么意思?(倒、可是)
填空:今天风很大,---------不冷。 我有许多话要说,一时---------说不出来。 ②口头填空:它的头顶就像嵌着-----------,鲜红鲜红的。(一颗红宝石) 什么地方像嵌着一颗红宝石?(丹顶鹤的头顶像嵌着一颗红宝石)
填空:飞机掠过云朵,我看见了地面上的小村庄,房屋-------鸽子笼,绿树-------小草,汽车-------甲虫,公路--------一条带子。 ③这一自然段一共两句话,请按照顺序熟记。 3.学习第三自然段。
(l)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丹顶鹤逼人喜爱的原因。 板书:腿 脖 嘴巴 长 (形体美) 地上 天上 高雅 (姿态美)
口头填空练习:
①丹顶鹤有三长:-----------长,----------长----------长。
②丹顶鹤 ———— 是在地上 ———— ,————在天上———显得那么高雅。
③研究“不论„„还是„„都”的意思。(结合实例讲“不论„„都„„”表示条件情况不同但结果一样,后面常常有“都、总”等呼应)
④教者讲“传说丹顶鹤是神仙的旅伴”。(相传仙人大多骑鹤) ⑤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四句话的关系。
(第一句总写逗人喜爱,第二、三句从两个方面具体说,最后一句引用传说证明丹顶鹤“逗人喜爱”)
(2)指名三人,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第二、三句,一人读第四句。 4.学习第四自然段。
(l)过渡:丹顶鹤色彩美、形态美,非常逗人喜爱。黄海边的人们都非常珍爱丹顶鹤,为它的生活创设了舒适的环境。每年冬天快到的时候,一群群丹顶鹤就会从北方飞到第二故乡——黄海之滨。
(2)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有“第二故乡”就一定有“第一故乡”,这“第一故乡”在哪里?(黑龙江省扎龙)
(3)从哪儿可以看出丹顶鹤把黄海之滨当成了“第二故乡”? 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地生活整整一个冬天) (4)这里为什么能成为它们的“第二故乡”?
人们爱护丹顶鹤,划出了大片滩涂,作为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让它们有鱼、虾、贝壳和植物根茎可吃,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到伤害) (结合进行保护珍稀动物、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教育) (5)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课堂作业 1.默读课文,质疑。
2.熟读课文,准备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 遥远洁白不论第二故乡 显得传说所以三五成群
2.根据第H段的描写画一只仙鹤,并涂上颜色。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却:共七笔。左右结构。须注意的是:左宽右窄,左高右低。“去”字的第三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至竖中线止。下边的“人”,偏小。右边是(单耳旁),不是(双耳旁)。笔顺为横折钩。竖。
所:共八笔。左右结构。第三、四笔分别为横折、横。第一、五笔均为平撇,第二、六笔均为直撇。
虑:共十笔。半包围结构。第一笔为竖,在竖中线上。第五笔为短撇,第六笔为竖弯钩。(合成“七”字,不是“匕”。)
遥:共十三笔。半包围结构。右上是(爪字头),右下是“缶”,须逐笔书空。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之:共三笔。独体字。笔画少,不易写好。须着重指导。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落笔,第二笔横撇的横、撇都较长,横在左上格模中线上方起笔,微微上斜,至横中线右上格接近中部处转折写撇,穿过田字格的中心向左下方顺势撇去。捺与撇的收笔处相接。 引:共四笔。左右结构。指导时须注意两点:左边部分的笔顺
是:横折、横、竖折折钩;右边的一竖,与“弓”字要保持适当距离,切忌靠得太近。
论:共六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二笔为横折提,一笔写成。右下是“匕”,先写撇,不出头。
显:共九笔。上下结构。“日”在横中线上方,“业”在横中线下方。“日”略小而
“业”显得扁而宽,稳稳托住上方的“日”字。 3.描红练习。 三、背诵指导
1.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
各写的什么?(第一句写丹顶鹤羽毛的颜色:一身洁白,脖子和翅膀边儿黑色森二句写丹顶鹤头顶的颜色,鲜红鲜红) 指名试背。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自然段内几句话的层次。(第一句总写——第二、三句分写——第四句总写) 齐读第一句。
问:丹顶鹤有哪三“长”?(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 为什么说它处处显得高雅?(不论„„还是„„都„„) 人们为什么又叫丹顶鹤是‘仙鹤”?(传说是神仙的旅伴) 试背第三自然段。 4.指名填空。
我国的-------是丹顶鹤的--------。丹顶鹤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至这里,它们-------,------地生活着,要在这儿度过---------。 5.分段试背,然后背诵全文。 四、课堂作业 1.境空。
(1)—————丹顶鹤有一身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所以人们叫它丹顶鹤。
2 、丹顶鹤的样子很逗人,—————。————、————和———— 都又细又长,不论在地上———,还是在天上————。都显得那么高雅。 2.背诵课文。 课后小结:
练习7
教学内容:
这个训练共安排了4道题目,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学习字词句、读读背背、学写铅笔字、口语交际。 教学要求:
1.能读懂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他、她、它”。会写一封简单的信。 2.背熟四条成语和《H十四节气歌入 3.照样子,练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4.会文明礼貌地接待客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审题。
(l)学生各自试读题目要求。 (2)同座讨论题目要求。 (3)老师评议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l)让学生各自读一读迈克的自我介绍。 (2)同座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让学生动手帮迈克填写“他、她、它”。
(4)在了解迈克以后,让学生学写一封简单的信给迈克。 3.练习。
(l)学生动笔试写一封简单的信。 (2)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3)教师个别了解并辅导学生。 4.反馈。
(1)“他、她、它”填写正确的学生练习。指出不正确作业的原因。
(2)指名朗读给迈克的一封信,大家讨论、评议,对写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3)对写得不够好的学生给予指导与帮助。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①指名读题。
②教师帮学生弄清本题学习要求。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四条成语。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读。
④理解四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言辞严正。
大义凛然:形容坚持正义,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①集体齐背。 ②指名背。
2.《H十四节气歌》。 (1)审题。
①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要求。
②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①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范读。
④教师对二十四节气的内容稍作解释。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
夏至、冬至:分别表示夏天里白天最长、冬天里夜晚最长的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人蛰,至第二年春回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惊醒的,故称惊蛰。 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
谷雨:降雨量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 小满:夏熟作物子粒开始他满,但未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终止。
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凝结较多,呈现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开始下雪,小雪时,开始下小雪;大雪时,地面可有积雪。 小寒、大寒: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般是一年中最冷的时 候,称为大寒。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习读。
②指名读。(让全班同学部轮到) ③练习背诵。 (4)反馈。 ①检查朗读。 ②指名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示卡片,让学生读“句”“达”“席”3个字。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席”。(这个字比较难写) ①出示“席”,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
②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描写“席”。提醒学生运笔时注意“席”的第三画“丿”要写得长一些,超过横中线。
③学生练习描红一个“席’宇。
(4)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句”和“达”。指导写“达”时,要提醒学生运笔时注意,里面的“大”字不要写得太大,要让走之旁的捺把它托住。 3.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临写,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室里注意保持安静,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写字。(可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辅导时,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口语交际
学会待客
1.审题。
(1)提示口语交际的话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要求。
(3)让学生明确本次说话练习的两个要求:一是说说“我”是怎样接待王阿姨的,二是根据图意,把一段话补充完整。 2.指导。 (l)指导观察。
①出示第一幅图,启发学生弄清图上画的是什么。(妈妈的同事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我请阿姨进屋)
②出示第二幅图,老师启发:阿姨进屋后,我是怎么做的?(我请阿姨坐在沙发上) ③出示第三幅图,老师后发:阿姨坐下后,我会怎么做?(我给阿姨送上一杯茶和一张报纸)
④出示第四幅图,老师后发:王阿姨会对我说什么?(王阿姨夸奖我真有礼貌) (2)看图,让学生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3)指导把一段话说完整。老师要求根据图意,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我请王阿姨进屋,———————王阿姨夸奖我是懂礼貌的孩子。
指名补充后连起来读。 3.练习。 (l)同桌互相说。
(2)全班同学交流(扩大说的面),教师点拨。 (3)分角色上台表演。 (4)练习写话。
课文
21、水乡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分“风”、“衣”,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人民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诵读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对水乡歌)
l.师讲:水乡,河流、湖泊多的地区。 2.提问:“水乡歌”是什么意思?
3.讨论后小结:“水乡歌”是歌唱、赞美水乡的歌曲。
4.过渡:水乡的哪些地方值得赞美呢?请小朋友们朗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 二、初读指导
1.各自轻轻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赞美了水乡的哪几个方面。(水多、船多、歌多) 2.指名读第一小节,提出生字词:渠、连、荡。领读。 (l)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连:(用简笔画助理解) 荡:(以手势作水波起伏状)
渠:水道。指人工开凿的水道,用来引水排灌。 (2)领读生字词,指名朗读第一小节,结合正音。 3.指名朗读第H小节。(出示:船白帆飘湖面驳) (1)读生字词,指名读,结合正音。 (2)说说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船飘) (3)教者讲解。
湖: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水。
帆: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可借助插图理解) 驳:也是一种船,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拉着或推着行驶。 (4)自由朗读课文。
4.默读第三小节。学生提问生字词:装、咱、箩,领读生字词。 (l)教者讲解。
咱:“我”或者“我们”。 装:(演示助理解)
箩:一般了解。用竹子编的器具,大多方底圆口。大的多用来盛粮食,小的多用来淘米。
(2)齐读第三小节。 三、课堂作业 1.读拼音,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2.指名两人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评读。
3.填空:《水乡歌》第一小节写水乡的多,第Th小节写水乡的多,第三小节写水乡的多。(依次填:水、船、歌)
二、精读训练
l.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首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水乡的水多,请说说是怎么写“水多”的呢?
(1)它先告诉我们“河、渠”有“千条、万条”,这是从哪个方面说的呢?(数量) 当然,这“千”和“万”并不是实指,而是说许许多多。
(2)接着用一句话来写水乡的水多,是哪一句呢?(池塘一个一个) 这说明水乡的河呀渠呀,真是太多太多了。
(3)最后一句“处处绿水荡清波”是什么意思?(到处的河水都是很清很清的) (4)小朋友们注意到没有,这一节是怎么写的呢?
讨论后小结:先提出一个问题并且回答,然后用“千”、“万”。“连”来表示数量“多”,最后写它是怎么美结束。
(板书:水多 千条 万条 连 处处)
2.各自朗读课文第二小节,模仿刚才的学法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1)相讨论。
(2)了解学习情况:第二小节写的什么多?(船多)从哪些方
面来写的?数量是“千只、万只”“白帆片片”。最后说什么?(飘满„„) (板书:船多 千只 万只 片片满) (3)轻轻吟诵第二小节。
3.第三小节和上面两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开始都是提出问题,作答,接着用数量来表示多。不同:结束句不同) (l)“装满一箩又一箩’塔什么意思?
(本来诗歌是不好用多来装的,这里是说明唱的歌太多太多,简直可以用箩来装。结束句是讲歌唱的内容是“唱咱水乡新生活”。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板书:歌多千首万首装满又(唱咱水乡新生活) 4.师生共同朗读全诗。教师读:水乡什么多?多。学生
5.读了《水乡歌》,我们知道了什么?(水乡美,人民生活幸福)
三、背诵指导
1.回忆各节写的什么内容。
2.想想每一节中的几句话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3.逐节试背——试背全诗。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船:共十一笔。左右结构。要引起学生注意的是:“舟”旁的笔顺,第四笔为“点”。“舟”做偏旁的时候,横不出头。第八笔是横折折,不是横折折钩。
装:共十二笔。上下结构。“壮”要写扁些,左上的笔顺是点。提、竖,右上是“士”不是“土”。下面的“衣”,点要落在田字格的中心。下面部分要略宽大,以托位上方的“壮”字。
飘:共十五笔。左右结构。为了把字写紧凑,写“票”与“风”时要注意:每一个部分都比它们作为独体字时要写得狭长。 2.其他须描红的生字,着重讲:
连:共七笔。半包围结构。先写“车”,笔顺是:横、撇折、横、竖。再写“辶”,第二笔是横折折撇,一笔连写。
荡:共九笔。上下结构。“艹”要写得扁些,一横要能覆盖下方的“汤”。第七笔是横折折折钩,一笔连写。 3.描红练习。 五、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为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作好准备。 课后小结:
课文
22、云房子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逗人喜爱;有风时,云朵散去,天空更显洁净艳丽。另外,天空还有小鸟的欢快飞动。这些使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板书:房子)领读后问:小朋友们,房子,你们住着,你们见过,知道有哪几种房子吗?
(茅草房、泥瓦房、钢筋混凝土的房子等)有谁见过云房子呀?
2.(板书:云)齐读“云房子”。看到这个奇怪的题目,你们感到奇怪吗? (谁造云房子?云房子是什么模样?造云房子干什么?)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
(1)回答:谁造云房子?造了干什么?后来呢? (一群小鸟;做客、玩耍;没有了) (2)用小黑板出示填空题,口头填空:
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第()自然段写造云房子,第()
自然段写小鸟在云房子里玩耍,第()自然段写云房子没有了。 (一、二;三、四;五、六) 2.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l)学生提出生字词:太阳公公来不及造一些礼堂横
①拼读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造,平舌音。“公、横、堂”都是后鼻音。 ②学生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的词语。 来不及:因为时间短促,无法顾到或赶上。 一些:表示不定的数量或不止一种、一次。 太阳公公:太阳。 造:建造。 ③教者讲解。
礼堂:供开会或举行典礼用的大厅。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正音。 3.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 (1)生字词:做客玩耍幢叽叽喳喳
(2)学生能理解的词语有:做客玩耍叽叽喳喳
(3)师讲“幢”:读Zhuang三拼音。房屋一座叫一幢。 (4)领读生字词。
4.指名朗读第五、大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忽然一阵洗干净咦剩下笑眯眯水汪汪 (2)让学生说说上述词语的意思。 (3)教者领读生字词。 5.自由朗读课文。 三、课堂作业
1.比较下面各组字,再组成词语。 耍()公()阵()及()
要()分()陈()极() 2.习题3:读读,抄抄,再听写。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造房子 太阳公公 来不及 二、精读训练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一群小鸟是什么时候造房子的?它们造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
(1)小鸟是什么时候造云房子的?(雨后)
你是怎么知道的?(“刚刚下了一场雨”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有一些就留在天上了。”这话是什么意思?(云还没有散尽)
“公公”本来指外祖父或者年老的男子,这里把太阳叫做“太阳公公”是什么意思呢?请说说你的想法。(这篇文章是把小鸟、太阳当做人来写的)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板书:雨过一些) (2)过渡:它们造的云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讨论。
①“一群小鸟飞过来,它们说: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应该怎么读呢?(是一种惊喜的语气)
各自练习朗读。指名读。教者范读。再次指名朗读。评读。 ②不一会儿,云房子就造好了。这些房子是什么样子呢?
轻轻读“有的„„有的„„一只小麻雀”,画出写这些房子“美”的词语。 观察插图体会房子的式样。
(像大冬瓜傻傻地像花儿美美地很高很宽也有一点点小的) ③口述云房子的样子。
(3)各自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板书:造有的„··审的„„有„„有„„也有„„) 三、背诵指导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雨后,云还没有散尽)课文是怎么说的?
轻轻读课文,边读边记。 试背第一部分。
2.朗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三句话)各写的什么?
(第一句说一群小鸟看到天空中还有许多云,就说要造云房子;第二、三句写它们造的房子的样子)
(1)试背诵第一句话。 口头填空。
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那样开着。有--------的------,有------的-------。也有---------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2)试背诵第二、三两句。
(3)同桌互相背,发现漏落,提出补充,再背。 (4)指名当众背诵。 四、课堂作业 1.填空。
一()雨一()小鸟一()麻雀 一()风一()太阳一()蓝天 2.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指名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二、精读训练
1.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这一部分写的什么?门、鸟在云房子里玩耍) 玩得怎么样?(开心极了)
2.“开心极了”是一句总括的话,课文是怎么具体告诉我们小鸟们开心的呢?情画出有关语句。
(1)关语句。侧重体会“飞出来”、“飞过去”、“叽叽喳喳”、“做客”、“玩耍”等词语的意思。(板书:开心飞出来飞过去做客玩耍)
(2)引导想像一群小鸟在天空中、在云朵里愉快地飞翔的情景。 (3)以愉快的语气齐读第三、四自然段。 3.轻轻读第五、六自然段。
课文里问“云房子哪儿去啦?”小朋友们能告诉小鸟们吗? 比较:(l)一阵风吹来,白云不见了。
(2)呼啦啦吹来一阵风。咦?云房子变小了,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哪儿去啦?
你喜欢上面的哪一句?为什么?(下一句比较吸引人) “没有了,没有了”指的是什么东西没有了?(云)
“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是什么意思? (天晴了,太阳出来了)板书:天晴 没有
师:对!现在我们用高兴的语气来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4.师:课后有一个小朋友问我,天空中有云房子吗?我想请你们来给他作回答。 讨论后小结:云房子是云,不是真正的房子。作者是把太阳和小鸟当做“人”来写的。我们要向作者学习,仔细观察自然现象,发挥丰富的想像,写出漂亮的文章。 三、背诵指导
1.回忆第三至六自然段内容。(开心——云房子没有了)
2.想想文章怎么写小鸟开心,云房子怎么会没有了,天空变得怎样等内容。 3.逐段朗读课文,试背,相互检查纠正。 4.背诵全文。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及:共三笔。独体字。第二笔是横折折撇,一笔写成。横折折撇的“横”不是与撇
相接,而是盖在撇之上。
阵:共六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右边“车”的笔顺是横、撇折、横、竖。可以告诉学生:“车”用作左偏旁时,横改为提,笔顺是先竖后提,如“轮、斩、暂、载’等。
净:共八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7”(两点水),不是“7”(三点水)。第六笔要出头。
耍:共九笔。上下结构。字中有两横,“而”的一横稍短,“女”的一横长,托住上面的“而”。还要注意的是:上面是“而”不是“M” 2.其他须描红的生字,着重讲。
公:共四笔。上下结构。上面是“八”字,不是“人”字。
然:共十二笔。上下结构。左上是“夕”字多一点,右上是“大”字多一点。下面部分的四点要安排好,第一点和其余三点,朝向是相对的。要能稳稳拖住上面部分。 3.描红练习。 五、课堂作业 六、背诵课文。 2.默写。
(1)云房子造好了:小鸟们,它们从这幢云房子里,又向那幢云房子。你到我的房子里来我到你的房子里去。
(2)云房子哪儿去啦?没有了,没有了。天空像一样,只剩下一个的太阳和一片的蓝天。
课后小结:
课文
23、夕阳真美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丬”,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本文生动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全文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体会太阳下沉时自身及其周围云朵色彩的变化。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磁带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夕阳”,教“夕”,读好,傍晚的意思。“阳”是太阳。“夕阳”指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时候的太阳)“夕阳”怎么样?(真美)
2.“真”的意思有:①真实②确实、的确③清楚等,“夕阳真美”的“真”是什么意思?(②确实、的确) 3.齐读课题。
过渡:夕阳真美,美在哪里呢?请看课文。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问: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夕阳的美丽?(第二至四自然段) 小结: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说各部分的起止)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写的什么?(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
(2)出示生字词:傍晚。领读。
提问:什么时候叫“傍晚”?(临近晚上的时候)怎么记“傍”?(单人加个“旁”) 3.各自轻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想一想: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
(光芒 深蓝 连绵起伏 壮丽 余晖 披)
(l)口头填空:第二自然段写的是()的景象。(太阳西斜时)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检查并相机讲解:
连绵起伏:连绵,(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起伏,一起一落。结合课文下方插图理解。
余晖:晖,揭阳光;余:剩下。余晖,指太阳将要落时的阳光。 壮丽:雄壮和美丽。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结合正音。 4.轻轻读第三自然段。
(l)口头填空: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的景象。(太阳往下沉时) (2)“往下沉”是什么意思?(朝下落)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生字:慢、沉、涨、染(由学生归纳:除“涨”字外,其余三个字都是前鼻音)
5.轻轻读第四自然段,提出生字词:更、轻轻、灿烂。
(l)口头填空:第四自然段写的是()的景象。(太阳走向西山背后时) (2)指名读生字词后,讲:“灿烂”指光彩鲜明耀眼。(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3)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6.教者读第五自然段。弓赋:这一段写爷爷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 7.各自练习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8.指名朗读课文。 三、课堂作业
1.比一比,再分别组成词语。
夕()已()皮()蓝()圆() 多()己()披()兰()园()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光芒()的西山()的霞光 ()的天边
3.读读、抄抄、写写生字词。
4.继续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比一比,再分别组成词语。 夕()已()皮()蓝()圆() 多()己()披()兰()园() 2.听写词语。
傍晚 光芒 起伏 慢慢 壮丽 二、精读训练
1.师:傍晚,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他们有什么感觉?(夕阳真美) 2.文章写夕阳的美,分哪几个时间写的?
(太阳西斜的时候;太阳慢慢下沉的时候;太阳走向西山背后的时候) (板书:西斜慢慢下沉走向西山背后) 3.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句子中“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这句话是说什么“壮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读书,互相讨论研究。当众谈自己的看法。
教者小结:(1)“收起了刺眼的光芒”不能去掉,太阳光很强的时候,肉眼是不能直接看的。只有等到它不刺眼的时候才能看。(2)这句话是说西山壮丽,不是说夕阳壮
丽。
指名用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着重读好“连绵起伏、壮丽”。 (板书:收起刺眼光芒山被余晖壮丽)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1)比较句子:①太阳往下沉。 ②太阳慢慢地往下沉。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讨论后小结:句①没有写“沉”的具体情况。句②“慢慢地”告诉我们太阳不是一下子就落下去,而是逐渐逐渐的。
(2)比较句子:①太阳圆圆的,变红了,它旁边的云变成了黄色、红色、紫色„„ ②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 你喜欢哪种说法?为什么?
讨论后小结:句②把“太阳”当做“人”来写,还有“脸”,还会“染”云,这样觉得生动。
(3)这一自然段的末了的省略号省掉了什么?你能说出来吗?(金灿灿、葡萄灰、橙色„„)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语气读得稍慢,读出在细细欣赏夕阳的感觉。 (板书:脸涨红染云黄、红、紫) 5.默读第四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有哪几个地方把夕阳当做人来写的?(脸变得更红了、轻轻地走向西山背后)
(2)这时的天边是怎样的景色?(充满灿烂的霞光)
(3)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突出“轻轻地、灿烂、遥远”。(板书:脸更红天边灿烂霞光)
6.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讨论
课文上的通版插图画的是第几自然段的情况?为什么? 教者小结:第三自然段。 四、课堂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读课文,准备背诵。
第三课时
一、背诵指导
1.回忆各自然段内容,口头填空。
第一自然段写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 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太阳()的景象。(西斜时) 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太阳()的景氛(往下沉)
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太阳()的景象。 (走向西山背后) 第五自然段。写爷爷说()。 (“夕阳真美呀!”) 2.再现板书内容:
夕 阳 真 美 西 斜 收起刺眼光芒 山披 余晖 壮丽 慢慢下沉 脸涨红 染云 黄、红、紫 西山背后 脸更红 天边 灿烂 霞光 3.教者逐段引背,学生分段试背。 4.对照板书,练习全文背诵。
5.全文试背。同座互背,互相指正,再次练习背诵。 6.指名背诵全文。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壮:共六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部分是“q”(“将”字旁),笔顺为:点、提、竖。右边是“士”不是“土”。
蓝:共十三笔。上中下结构。每一部分各占三分之一,都要写得稍扁。提醒学生注意:“蓝”和“兰”是两个不同的字。“蓝色”“蓝制服”不能写成“兰色”“兰制服”。 2.其他须描红的生字,着重讲:
芒:共六笔。上下结构。“一”占全字的三分之一。“亡”的第一笔“点”要点在田字格的中心位置,第三笔是竖折,竖折的“竖”要写得较长,让两“横”之间有较宽的距离。
伏:共六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六笔是点,用记“人大一点”的办法来记住‘嗽”。
余:七笔写成。独体字,上下结构。上面是“人’字,不是“入”字。第五笔是竖钩,不是竖。最后两点在竖钩的两侧,左右对称。
沉:共七笔。左右结构。右上部的“秃宝盖”的“横钩”的“横”宜稍长,右下部“横折弯钩”的“横”部宜短,形成上包下的态势。
涨:共十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须注意的是:“弓”的笔顺是:横折、横、竖折折钩;“长”是四笔,笔顺是:撇、横、竖提(上下贯穿)、捺。
慢:共十四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日”、“四”。“又”,从上到下,逐渐加宽,才能保持字的稳定性。“血”要写得稍扁。 三、课堂作业 1.继续背诵课文。 2.描红练习。
课后小结:
练习8
教学内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了4道题目,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学习字词句、学写铅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 教学要求:
1.仔细看图上的内容,然后再用几句话写出来,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 2.照样子,练写全包围结构的字。 3.背熟四条成语和两副春联。
4.分组讨论“我打算怎样过好寒假”,并推荐代表介绍。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审题。
(1)学生各自尝试读懂题目要求。 (2)师生共同讨论题目要求。 (3)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在学生明白题目内容的基础上,各自仔细看图,想想同学们在干什么。 (2)同桌相互讨论,说说图中内容。 (3)全班讨论、交流,老师指点、评议。
(4)学生可充当图中一位小朋友,向别人讲述进球时的精彩场面。 3.练习。 (1)指名讲述。
(2)大家评议,对讲述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讲述差的同学给予纠正与帮助。 (3)讲述之后,让学生动笔试写几句话。遇到木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 4.反馈。
(1)老师巡视学生,对个别学生给予及时指导。
(2)发现写得好的练习,放在展示屏幕上让大家观摩学习。 (3)对好的短文给予鼓励。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回”、“园”、“圆”3个字。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回”。
①出示“回”,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
②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描写“回”。提醒学生注意,里面部分不能写得太大或太小,左右的空间、上下的空间要基本相等。 ③学生练习描写一个“回”字。
④接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园”和“圆”字。仿写时要先看清楚范字,再动笔写。 3.练习。
让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临写,教师进行个别辅一些轻音乐)辅导时,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l)审题。
①指名读题。
②教师帮学生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四条成语。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读。
④理解四条成语的意思。(学生说出成语的大体上意思即 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火树银花:形容灯光和焰火绚丽灿烂。
观者如堵:观看的人四周都站满了,像围了一堵墙。形容有很多人围观。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同座练习背诵。 (4)反馈。 ①集体齐背。 ②指名背。 2.背诵春联。 (1)审题。 ①指名读题目。
②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①出示春联,让学生认读。
②老师结合插图讲解:春联是春节时门上贴的对联。对联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上、木头上、柱子上、石碑上的对偶句。 ③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第一副春联。 ④指名试读。
⑤老师讲解这副春联的意思。新年开始,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人间充满了幸福。 ⑤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第二副春联。 ①指名试读。
③老师讲解这副春联的意思:苍松、翠竹、蜡梅是隆冬时分傲霜斗雪的三种植物——所以称它们为三位朋友;桃花、李花、杏花都在初春时节吐芳争艳,所以说它们是一家人。 3.练习。
(l)学生自由练读两副春联。 (2)指名读。(让全班同学都轮到) (3)练习背诵。 4.反馈。 (1) 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口语交际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1.审题。
(1)各自借助拼音读明白题目要求。 (2)师生共同讨论题目要求。 2.指导。
(1)分组讨论“我打算怎样过好寒假”。 (2)每人在小组里要谈自己的打算。
(3)小组里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做介绍。 3.练习。
(1)小组里选的代表向全班同学做介绍。
(2)全班同学讨论、评议,对说得好的同学表扬鼓励,对说得差的同学给予纠正与指导。
4.反馈。
(1)教每个同学画个表格,把自己的打算填在里面。
(2)课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打算,放在家里醒目的位置,假期内按打算去做。 (3)假期过后,开学时,大家再交流做法与体会。 5.参考表格。(寒假每周活动安排表)
课后小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