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不同文体的不同读法

不同文体的不同读法

2022-01-19 来源:世旅网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

一般采用四分法,即根据它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的基本点,进行归纳分类,分别归入四个大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

诗歌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技巧小结】

1、关注题目

题目的内涵往往丰富,它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诸多重要信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居”明示了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秋”点明季节;“暝”点明具体的时间。“秋”与“暝”在古人的笔下往往流淌着悲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山居”那欲隐而难藏的惬意与满足就使“秋暝”的感情亮丽畅快起来了。

2、关注首尾句(联)

首句(联)经常开篇扣题、奠定情感基调,而尾句(联)则经常会隐含或点化主题。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是对题目的具体描述和和延展,月是秋之月,月半轮喻人之别,秋半轮指秋未深,月与秋给人“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寒意。尾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是对主题的点化,君即月,月即故里和亲人,因别而思,思而不见更显其情深意切。

3、关注表情、表意的关键词

古诗词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情藏之于景因而含蓄,但作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景的一角撩起,让情显出山形水貌。如李煜的《浪淘沙》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着一“寒”字,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古诗词最讲究的是炼字,“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是炼字的最高境界,而“奇、险、新、色”皆因诗文炼出了情、炼出了意,字淡而味浓、文浅而情深。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懒”表慵懒哀怨,“弄”表心绪不宁,“迟”表迟缓惆怅。 4、关注意象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之后,意与象的关系早已约定俗成。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当然,诗人用意象并

1

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子规的常意为孤寂哀愁,而在“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中,子规却是一个对美好事物留恋、热爱和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形象。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注释有对写作背景的必要交代,有对典故逸事的阐述,有对难于理解或易于误解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时能起拨云见月的作用。如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时,骤观题目即知本诗写的是离别之思,但细看诗文却又似云遮雾盖,难明其意。于是命题者在诗后题前附加两点注释:①此诗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②取次:任意,随便。注释②直言“取次”之意,使原本隐晦的诗意顿然明白晓畅;而注释①则如萤般轻掠过全诗的每一个字,使每一处暗喻都影影绰绰地明出情意,我们终于因注而释了:原来“离思”为夫妻的生离死别之思,字里行间满溢着恩爱、忠贞与怀念之情,温情脉脉、盟山誓海,感人至深。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如“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节选自张九龄《感遇》)的题干是这样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请联系这句话,说一说你对‘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本来初读时对“自有岁寒心”一句颇费躇踌,但《论语》之语让我们恍然顿悟:丹橘之所以经冬犹绿,并非缘于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具有像松柏一样耐寒的节操。 7、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为了融千情万绪于片言之中,为了纳沧海桑田于方寸之内,诗词往往用典。但若不知典故的来龙去脉,我们实难报以会心的一笑,更遑论拍案惊奇了。如读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果懂得中间两联所用四个典故的含义,那么我们就会因那天衣无缝的衔接、哀怨迷离的意境而由衷叹服诗人用典时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力了。

8、关注熟悉的作家的概况

时代在变迁,思想在传承,大凡杰出的诗人,其诗心总与时代之脉一起博动。因而要读懂作为思想载体的诗文,就必须能勾勒出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命轨迹及其思想流变,了解其为何喜极而泣又因何痛彻心肺,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其诗风诗意、诗情诗魂。教材所选的

2

篇目都是历代大诗人的代表作,以此为窗可以洞悉诗人沉浮悲喜的人生,感悟其诗词中的徬惶与呐喊。如陆游在《书愤》中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明志:恢复中原之志至死不渝;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剖心:忧愤之情深如江海,忠义之心耿如日月。当此二人的其它同类诗作奔赴眼底时,我们便可据此联读而悟。

【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见主题】 1、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宫中词》:寂寞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杜牧《泊秦淮》 2、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短歌行》、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尽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3、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

闺中怀人 如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4、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了解古代诗歌的主要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4、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冲淡、飘逸、沉郁、豪放、婉约等。 【了解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4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对比:目的是突出二者的不同。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 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古代诗歌十大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与模式

5

1.分析形象型。

提问方式:对这首诗中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试对诗所吟咏某某形象作简要分析,试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解答分析: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②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③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界定形象性质。

②分析诗歌是如何描写这个形象的。 ③揭示塑造该形象的意义。 答题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 2.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6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3.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意境含景、情、境三方面。答题不可或缺。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结合诗句抓主要景物,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7

③分析作者思想感情。要具体忌空洞。如不能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4.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8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清静寂寥(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达了内心孤独寂寞之情(步骤三)。 5、分析句意型

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步骤:

(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9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步骤一)。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步骤二)。 6.分析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真切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7.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10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8.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1)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2)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3)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4)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11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9.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提问变式: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好?请说明理由。

解答分析: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内容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步骤:

(1)表明观点(同意或者不同意);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2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10.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步骤:

(1)指出所给诗歌思想内容或写法上的异同点; (2)具体分析给定诗歌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13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小说

【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

14

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特点】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 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以上说的是传统小说的一些特点。

【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小说的文体特点。它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这是整体感知小说的基础,是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前提。也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它要

15

求考生能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常见的设题方式有:

①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 某段文字(或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③ 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有哪些伏笔或照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回答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方面的问题,必须掌握情节安排方面的基本知识。情节安排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考查的重点。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情节安排还包括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呼后应。 情节安排对刻划人物形象和突出小说的主题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16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17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典型性格的写作方法包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小说创作用间接描写方法塑造典型性格,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常见的还是用直接描写方法塑造典型性格,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考查这方面内容的设题方式通常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注意对中心人物是正面描写(实写)还是侧面描写(虚写)。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18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如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即人物活动的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对社会、历史,我们的认识越深刻,那么,对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也就越深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阅读分析作品时,应该自觉地将作品描写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进而认识社会环境。

考查这方面内容的设题方式一般有: 常见题型:

①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 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④ 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分析环境描写,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思想。要回答好这方面的题目,就必须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基本作用。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其对主题的烘托作用;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19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⑤ 奠定情感基调;

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四、领悟小说的主题。

中考中涉及到的小说往往是微型小说,却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以小事件或平常现象反映大主题或深刻的道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情节、人物和事件,概括出文章的大主题。 考查这方面内容的设题方式通常有: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寻找。题材中蕴含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 其次,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 第三,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四,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也是理解概括主题的重要方法。

20

第五,小说的叙述角度、结构和语言,都与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主题时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相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的结构、语言和叙述角度,主题也会有所不同。 第六,分析小说的主题,要注意发挥我们的知识水平和艺术素养。

最后,要注意对小说主题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分析,观察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导致了主题的模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五、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多在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方面设题。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①铺垫。②衬托。④对比。⑥渲染气氛。⑦制造悬念。⑧照应。此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21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小说的艺术特色包括小说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要回答小说艺术特色方面的问题,也必须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小说在谋篇布局(构思)上的特点表现在作者是否运用了倒叙、插叙、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方法,同时要了解这些方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过,在此不再赘述)小说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对比、烘托、讽刺、夸张、先抑后扬等,我们应该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例如运用对比手法,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等,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运用先抑后扬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22

六、小说的语言。

欣赏小说语言,可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 1.细细咀嚼品味,进入美感享受。 2.细心玩味,发现其不易察觉的妙处。

3.联系语境,想像情景,欣赏语言之美。优秀的小说描写人物语言总是高度个性化的,欣赏时要听其言,想其人,知其心,更要看作家是如何把握人物的身份与个性,借助什么样的场景让人物表现出来。

4.领悟小说的言外之意,欣赏其含蓄之美。 5.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七、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小说我们往往局限于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对文本主旨的归纳,事实上,读小说就是审美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因此,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下面可以介绍几种独到的阅读方法: (一)从醒目的标题解读。

标题是一篇课文中最醒目、最传神之点。常常被称为“文眼”、“题眼”,它以最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往往可以作为突破口来解读小说。 (二)从含蓄的结尾解读。

结尾常是文章的点睛之处,含蓄、余味无穷的结尾,常常最能体现作者的匠心

23

小说是情节因素较强的文学体裁,作者常常借助悬念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调节疏密,以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三)从精彩的高潮解读。

小说的高潮是文章最精彩、最动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也是矛盾最尖锐、最突出的地方,常常可以作为突破口来解读小说。由此入题,逆向分析,理解人物的异常行为,找出他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人物形象分析及典型意义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了。抓住了高潮这个“大”,其他的“小”,诸如开端、发展之类的就迎刃而解了。

八、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特别是其中较稳定部分的民族心理素质,是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的心理结晶或积淀,是整个文化圈的最深层的内容。 优秀的小说家往往以本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支撑点,把创作思想和文化价值取向深入地指向文化传统所蕴含的美德,通过对生活的挖掘和人生意义的揭示,展现了民族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也传达着一个民族在同社会命运、个人命运搏斗中的力量和坚强。阅读小说,我们就必须有意识在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使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得以进一步深入。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24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悬念的构成,主要依靠以下条件:①人物命运中潜伏着危机;②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均有可能出现,存在两种命运、两种结局;③发生势均力敌而又必须有结果的冲突;④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能引起观众在感情上的爱憎;⑤观众对未来事态发展的趋势清楚。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和对人物的强烈爱憎,是构成悬念的两个重要元素。

考点总结:

一、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同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二、考点

考点1: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考点2:分析评价认为形象。 考点3:感受分析环境描写。 考点4: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考点5:分析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考点6:从小说中获得的感悟. 考点7:赏析写作特色。 三、方法

考点1: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首先要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在叙事上可以顺序、倒叙或插叙。一般来说,顺序的作用是使文章脉络分明,条理清晰。例如: ;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例如 ;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例如: 。

25

情节的概括要完整,格式: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情节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 考点2:分析评价认为形象。

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动作、心理、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就能品味、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具体的事件表现出人物的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挖掘人物的深层含义,体会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特征。因为小说的人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在刻画人物特征、突出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能抓住对人物形象描写的特点来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例如孔乙己的“站着喝酒”和“长衫”);能体味小说细节描写在“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

考点3:感受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作用有:再现自然风光;交代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等。

阅读小说,要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

A:社会环境是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或暗含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的主题与之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一般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联系人为的思想情感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B:能理解人物的某一行为在大的环境,背景中有什么样的意义,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考点4: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能把握贯穿小说内容的主要线索(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变化等),揭示出“故事”深层的含义,知道作者在张扬什么、讽刺什么、反思什么、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考点5:分析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理解并表述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

26

体会含义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能联系具体语境或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联系小说的背景和主题,体会句子含义;结合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句子含义;从语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方法,体会句子作用。

考点6:从小说中获得的感悟.

能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如续写、补出人物的话语或心理活动,说说言外之意等)

考点7:赏析写作特色。

了解小说的写作特色分析,特别是文体特色分析。

了解小说的特点,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了解巧设悬念、欲扬先抑等叙事技巧;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其内容、写法、主题作适当的点评。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