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2、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3、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4、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5、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6、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7、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8、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9、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10、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11、 2、伞铺酒馆合写春联
12、 山西有两兄弟双合门面开了一家铺子,长兄经营纸伞,老弟经营汾酒。商店开张营业那天,兄弟俩特意请当地名流写了一副对联:
13、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 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
14、 春联贴出后,看的人特别多,都夸这联写得好。上联以“打得开,收得拢”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雨伞的形状,又诙谐地展望了店里的生意行情;下联用“醒的少,醉的多”绘声绘色地摹写酒馆的热闹场面,又劝谕人们保持清醒头脑,联语寓意深刻,因此招徕了不少顾客。
15、 3、巧借春联度过年关
16、 旧时代常有“过年如过关”的说法。某年除夕,一穷困长工怕债主上门纠缠,一大早在家门贴了一副春联:
17、 米无面无油盐酱醋皆无,如此贫寒,哪个小子敢讨账
18、 笔有墨有琴棋书画俱有,徒然富贵,何愁老子不还钱
19、 而另位寒士为了过个安稳年,门上春联为:
20、 是君子容我过年;乃小人找咱讨债。
21、 这副对联还配了“看刀子”的横批。“看刀子”三字用得好,万一逼得无路可走,不是自杀,就是杀人。按旧时代的惯例,春联一贴出,讨债的就不能再要账了,只能把债务推到下一年。
22、 4、两副奇特的春联
23、 综观千百年来,人们写春联,总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语。但也有与此相反内容的奇特春联。
24、 清代宁波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范文甫,他就写过两副奇特的春联。一副贴在自家大门上,曰: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25、 另一副贴在自己卧室门上,曰: 何必我千秋不老; 但求人百病莫生。
26、 这位老中医,在除旧迎新之际,不求自己的富贵康宁,却一反常情俗态,虔诚地去祝愿别人的“常健”,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27、 5、巧写春联“讨”来年货
28、 明朝时候,福州有个叫徐英的屠夫,因排行第五,人们都称呼他为徐五。他家一贫如洗,四壁悬空,凄冷之清,难于言状。但他很有文才,深得乡里称赞。
29、 一年除夕,家里无米过年,他面对穷困生活,徐英发出了感慨,写出一副绝妙对联,一大早就贴到房门上。那对联是: 鼠因粮尽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30、 对联一经贴出,众人议论纷纷,同情的人们将家里准备过年的食物拿出一些送给徐英。这一年,徐英过了一个好年。
31、 6、九九迎春联
32、 我国有数九的风俗,从冬至日算起,每过九天算一个“九”,算到八十一天,称为九九,到时,九九寒尽,春暖花开。有个农民创作一副“九体”对联:
33、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 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
34、 上下联各九字,每字皆九划。把这对联写成空心字,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全联填完,即八十一天,“九”已尽了,已到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时候了。
35、 7、“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为屠夫写的春联
36、 8、我国最早的春联
37、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10个字:
38、 新年纳余庆,
39、 佳节号长春。
40、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10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4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41、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
42、 孟昶的这副春联是公元964年写的,史书中有记载,所以保留下来。它离今天已经1300多年了,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43、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44、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45、 细羽家禽砖后死
46、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47、 粗毛野兽石先生
48、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 ’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49、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50、 纪晓岚为友释对
51、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接着,念了上联:
52、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53、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
54、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55、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56、 乾隆妙对赠长寿老人
57、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览西湖时,在灵隐寺见到一位长寿老人,这位老人时年一百四十一岁。乾隆即兴制了这么一副对联赠给老人:
58、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59、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60、 这是一副内含数字运算的对联,上下联不仅词句对仗,而且运算的方式相同,结果相等。上联中“花甲”,指六十岁;重开者,乘二,则是一百二十岁;外加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岂不正是一百四十一岁。下联中“古稀”,指七十岁;双庆者,两倍,再加一个春秋,则加上一岁,也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
61、 乾隆对联戏人
62、 相传,乾隆皇帝擅长对对联,且常借此戏人。一次,他乔装改扮,与张玉书在酒楼上饮酒。席间,他乘着酒兴指着一姓倪的歌姬出了上联:“妙人儿倪氏少女”,要张玉书接对。这上联是
“妙”“倪”二字的拆字联,张玉书一时苦思莫对。歌姬在一旁随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将“大“诸”二字拆开。乾隆大为赞赏,命张玉书赐酒三杯。不巧,酒已喝完,倾壶只滴出几点。歌姬见此,笑着对乾隆说:“‘水凉酒一点两点三点’,下联请先生赐教”。上联既暗含前三个字的偏旁,又冠以数字,窘得乾隆面红耳赤。幸好此时楼下走过一个卖花人,张玉书灵机一动,代言道:“‘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才算为他解了围。据说,打那以后,乾隆皇帝再不轻易用对联戏人了。
63、 乾隆与纪晓岚回文对
64、 清代北京人个叫“天然居”的酒楼。一次乾隆路过这家酒楼,称赞楼名的高雅,遂以楼名为题作对联,上联是:
65、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66、 但下联却苦索不得。因为下联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后五字是前五字的颠倒,既要语意完整,又要平仄协调,还要意境美好,的确困难,他便指令群臣属对。正当大家大伤脑筋之时,纪晓岚已经对出下联:
67、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68、 此联对丈工整,意境完美,博得随得群臣的称赞。据说后人对此也有一副对联是:
69、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70、 苏东坡哑联兴味
71、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
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72、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73、 狗啃河上(和尚)骨
74、 佛印下联的意思:
75、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76、 祝枝山对斗三个秀才
77、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祝枝山,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因此远近闻名。
78、 有一次,他来杭州游玩,人们慕名相邀,求联索书者络绎不绝,把个祝才子忙得不亦乐乎。不料好事多磨,无意中得罪了杭州城里的显宦徐某,说祝枝山卖弄学间,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一天,徐某邀集城中三个最富才学、自命不凡者,要与祝枝山斗对。
79、 三个秀才洋洋自得,有备而来。甲秀才欲夺先手,有心刁难,出一上联曰:
80、 屋北鹿独宿
81、 五个字全用的是同韵字,难度不小。祝枝山成竹在胸,随口对日:
82、 溪西鸡齐啼
83、 用的也都是同韵字。
84、 乙秀才见末难倒祝枝山,摇头晃脑地走上前来,吟一联日:
85、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86、 用的是谐音。祝枝山略加思索,也以谐音相对:
87、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88、 丙秀才看看还没有难倒祝枝山,他挖空心思出了一联:
89、 大丈夫半截人体
90、 指的是前三字的下半截,构思巧妙,并含鄙视之意。祝枝山笑问丙贵姓,丙秀才说姓“朱”。祝枝山即对日:
91、 朱先生三个牛头
92、 指的是前三字的上半截,不仅精妙巧合,工稳贴切,而且反唇相讥,嘲讽辛辣。
93、 三个秀才一听,面面相舰,张口结舌,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94、 解缙巧写春联
95、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96、 欧阳修妙对出关
97、 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十二岁那年,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很有点口才的小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老兵念出上联
98、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99、 欧阳修略加思索,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了城门。原来下联是:
100、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101、 五月黄梅天
102、 三星白兰地
103、 这最简单,只是字与宇对。复杂一点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对联:
104、 搞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毛泽东)
105、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周恩来)
106、 这就不只是字与字对,而且有巧妙的涵义。
107、 更深一点是清代名儒纪晓岚被一江船上武夫难倒的故事。这武夫乘的船有帆,纪晓岚的
船无帆用橹。武夫出联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里利用“橹速”与“鲁肃”谐音,“帆快”与“樊哙”谐音,说文不如武。纪晓岚一时无对,被困数日,闷闷不乐。直到数日后抵福州主持院试大典, 听到乐声才顿悟到,下联应是:
108、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
109、 这里“笛清”与“狄青”谐音,“萧和”与“萧何”谐音,说武不如文。这对联就不止
于形式,字与字对,而且通过谐音运用典故,达到对阵。
110、 乾隆微服私访,来到一个村庄,见一家门上写着一付春联:“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
人家”。横批上是:“先斩后奏”。乾隆一看,啊!目无朝廷,这还了得!乾隆气愤地走进院子,见一个老头坐在屋门口吸烟,就问:“你们能有多大的胆,敢写这样的对子?”老头一笑说:“这怕什么?怕也不写了。”乾隆想:“胆子可真不小。便问:“这,惊天动地门户是什么意思?”老头说:“我大儿是个更夫,夜间一敲梆子,惊天动地,家家户户都听得见就是这个意思。”乾隆又问:“那数一数二人家呢”?。老头又说:“我二儿子是个量斗的行人,整天给人过斗,一、二、三地记数目,这就叫数一数二人家。”乾隆说:“这与‘先斩后奏’有什么关系呢?”老头见他问得这样认真,便大笑说:“我三儿子是厨师,先杀鸡,后做菜,你说算不算先斩后奏(做)?”乾隆听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对老头一拱手,高兴地说:“听大伯一席话,胜读多年书。”就兴冲冲地告辞走了。
111、 老北京年俗
112、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
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
113、 “送信儿”的“腊八粥”
114、 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除按传说的纪念意义供奉外,还在亲友邻
居之间互相馈赠,然后是自家享用(举丧人家不熬粥)。粥里放入杂豆、杂米和多种干果,意味着一年之中五谷丰登。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还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坛子,搁在暖室,为的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用。据说食之可防瘟疫。
115、 “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
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
116、 “廿三糖瓜儿粘”
117、 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
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118、 “糖瓜儿粘”是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
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119、 “廿四扫房日”
120、 等。
“扫房日”实际指搞卫生。擦拭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粉刷裱糊,贴新画等
121、 “廿五糊窗户”
122、 “糊窗户”是过年时要重新买些高丽纸,把窗户糊得白白净净,再贴上春联、福字、窗
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挂签儿(剪纸),过年的气氛就特别浓了。
123、 其他就是把过年吃的大菜都做出来,过年的几天是不再做饭的。
124、 “卅晚上熬一宿”
125、 到了三十晚上(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要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
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126、 “大年初一扭一扭”
127、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
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128、 过年时,街上所有店铺都停业休息,只有卖鞭炮的商店开着门。
129、 “破五的饺子”
130、 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这一天晚上,回家过年的
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铺要开张了。各家在开业前,都要在门口挂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柜台里响起一片清脆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
131、 娱乐活动
132、 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老北京人过年头件事--逛。逛庙会、逛厂甸。
133、 春节期间,旧京的庙会很多,而且各个庙会都有独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钟寺庙会,人
们击打永乐大钟,用钟声迎接新岁的来临;在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用娱乐活动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
134、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
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后来,售卖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摊子越来越多,厂甸的文化色彩渐渐浓了起来。
135、 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
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厂甸特有的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逢春节,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围观者人山人海,笑语欢颜,十分热闹。
136、 在厂甸能买到可心的年货,各种小吃更令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精
选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137、 贴春联的故事
138、 春联,又名对联、门联、门贴、门对、对子等。按内容分类又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
楹联、堂联、庙联等。每适新春佳节,家家贴春联,更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风俗。
139、 这里说一件在春节时贴春联的故事:
140、 在清代时的北京城内,住着一位孝廉,很有学问。他在青年时期,就已满腹经论,著作
甚丰。可是命运不佳,考个举人,几次都落了第。幸亏遇到皇帝决定“大挑”(就是拣选下第的举人,
再经过会试后任命为低级官吏),这位孝廉得了一个县令的职位。他满以为从此就可以飞黄腾达、步步高升、光宗耀祖了,却不料官场上的礼节,他全然不懂;办事的程序,他全然不会,连审个案子都不知道怎么个问法,所以上任不久,就被削职返乡了。他的家里空空荡荡,除去炕上一片破毛毡,几件锅碗勺筷,别的什么物件都没有。生活更是朝不保夕。尽管如此贫困,他仍成天价摇头晃脑地读他的经书,不知道找个生存之路。
141、 一年的除夕夜,他看到左右邻居都在全家团聚,饮酒猜令,欢度佳节,感慨万千。于是
到邻居处乞得一张红纸,挥笔写下一幅春联贴在自家的门口:
142、 放千枝爆竹,把穷鬼哄开,几年来被这个小奴才,扰累俺一双空手;烧三柱高香,将财
神接进,从今后愿您老夫子,保佑我十万缠腰。
143、 路人见之,无不捧腹大笑。
144、 民间春灯
145、 当年,凡是用于庆贺新春的花灯,均泛称“春灯”。其主要是在旧历年(除夕至正月初
五日)和上元节(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期间,张挂于室内外,届晚燃点,以点缀年景。人们晚间外出时以手提之,以资照明。有的仅为儿童玩具。每年腊月十五日以后,街头闹市即有“春灯摊”(一直摆至正月十七日)。所售品种大致有如下几种:
146、 1.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
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当年走马灯,以细秫秸作架,糊上彩纸,状如小龛。中有竖柱,柱底扎一钉尖,立于下横梁卡住的一小块玻璃上;柱上端张一纸伞,伞下用细铁丝系四戏剧人物。燃烛直嘘其伞,伞转则人物亦转。从灯的正面可以观人,从背面白纸可以看影。
147、 2.走丝灯。这是上述走马灯的变种,灯作多角形,四面、六面、八面、十二面不等,
每面画上各色戏出,如《打渔杀家》、《三娘教子》及《八大锤》等武戏;或画上成语故事如“画龙点睛”、“守株待兔”等,也有画俏皮话儿(歇后语)的,如“狗咬吕洞宾——不认识真神仙”、“老和尚看嫁妆——下世见啦”、“老虎拉碾子——不听这一套”等;还有画时事新闻的,如“捉拿康小八儿”、“叹青水河”、“广姑子做寿”等等。做工精巧,画工纤细。内张纸伞,下燃红烛,纸伞的杆上缚扎着许多马尾儿(读作yě),焰腾伞转,带动其马尾儿,有条不紊地拨动每个画面上的铁丝机构,画面上的人物便随之而舞动起来,极为有趣。
148、 3.动物象形灯。最常见的是羊灯、狮灯、兔儿灯、叭狗灯,以竹皮、秫秸为骨架。上
糊彩纸,下端均有四方底架,装上四个泥轮,以绳牵之能走;背上有洞,腹内燃烛,借烛力头部能上下颤动,故有谚语“羊灯一点头”之说。
149、 4.吉利灯。因蒺藜与吉利谐音,所以按照野生草本植物蒺藜苟子的形状,以红纸糊成
多角形的灯,角与角之间作成绿地,镶一彩色玻璃泡,点起来五光十色,殊为可观。
150、 5.气死风灯。简称“气风灯”,即今天天安门城楼上挂的圆形红灯,是典型的节庆点
缀物。有人为图吉利,称它为“乞赐封灯”。当年,多是用红色桐油纸糊成的,半透明,上下饰以绿荷叶边,灯肚饰以鲜红色或金色“鸿禧”字样。旧时,大宅门在节日期间将它挂在街门两旁,上书姓氏“堂号”如“一善堂王”、“积善堂奎”等。
151、 6.油纸肖形灯。以竹皮扎架,糊以彩色油纸,巧做各式带有吉祥含义的象形灯。如龙
睛鱼灯、绿蝈蝈灯、喜鹊登梅灯、状元骑马灯、带蔓儿的西瓜灯、带花的桃子灯、带叶的石榴灯等等。内明以烛,可悬可提。
152、 此外,还有一种仅供观赏的“春灯”,不能燃烛其中,空有灯名,实际上仅是一种民间
工艺品。例由毡帘铺出售。灯分大、中、小三种,外壳以薄柳木煨成扁圆形;状如一层笼屉;其正面贴以厚纸,上绘戏曲故事。如“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白娘子水漫金山寺”之类,其风格与杨柳青
年画相似。背面糊以高丽纸,内贮细沙,有弦有斗,并有个粗铁铃铛。略触动之,则沙流铃响,人物便头摆臂摇,挥动兵器,仿佛厮杀状,十分有趣。
153、 节日期间,民间的艺人们将半年来积累的灯品艺术杰作,拿至街市展销,客观上形成了
一个商业竞争性质的“斗灯会”。顾客当是最好的评判者,一些足以赏心悦目,艺术性较高的灯种,届时必获高价。尤其是富家小孩,见到心爱的春灯,就会死乞白赖地让家长给买上一个,否则就“打坠坡”式的哭闹不走,这是卖灯人和一切卖应时耍货者所希望发生的情况。越是这样,越要高价,家长无奈,只好认头破费。
154、 到了灯节晚上,全家就会领着小孩,小孩提着新买的春灯,一起出游于天街月下,来个
提灯逛灯。旧时的上元灯会之所以热闹,就是因为它是由三部分“春灯”所构成的,一是铺户悬灯、张灯,供人观赏;二是夜间出游的逛灯人自发地汇成人流灯海;三是艺贩的春灯“展销”。这三者合一,就构成了“上林盛举”之一的上元灯会(现在的灯会仅仅是主办单位的灯展,没有游人自然形成的“斗灯”,所以比较单调)。
155、 过年的传说
156、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
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157、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只见
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158、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
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159、 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
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160、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
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161、 从此, 每年春节人们都贴红对联、穿红衣、放炮竹、整夜不熄灯,一家团聚在一起。
162、 这习俗越传越广,流传至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