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2023-05-23 来源:世旅网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一、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1、中国与西方早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可持续发展理念就已初显,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指只用一个钩的而不用多个钩的鱼杆来钓鱼,只射空中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宿鸟。见《论语·述而》)。孟子也曾批评过“竭泽而渔”的做法,提出了“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的观点,《孟子见梁惠王五章句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周逸书·文传解》中写道,“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等等。都清晰地体现了古代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古人从社会实践中已经悟出了关于自然资源需要休养生息方能永续利用的道理。

在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李嘉图(Micardo,1817年)、马尔萨斯(Malthus,1820年)、穆勒(Mill,1900年)等在其著作中以已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存在着生态边界。1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理论核心为“资源相对稀缺论”,认为自然资源不存在均质性,即资源的品质有优劣之分,优质的资源不存在绝对稀缺,只存在相对稀缺,只要合理的利用这种相对稀缺并不构成对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制约。马尔萨斯也是英国早期著名的经济学家,与李嘉图同时代,但在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分析和结论上与其有较大的差别,认为“资源绝对稀缺”。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的增长在数量上可以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受到生活资料(自然资源、环境)的限制。人口论表面上论述的是人口生产与生活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但实质上已经在论述人口生产、生活资料生产及其相互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他竭力主张人口生产应服从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生产,只有两者和谐,社会才会发展和进步。穆勒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之一,其理论综合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思想,反对无止境地开发自然资源,认为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均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而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水平,以防止出现食物缺乏和自然美的大量消失,不仅如此,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含义

20世纪60、70年代后,随着“公害”的显现与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争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及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认识加深和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

1

转见:洪银兴主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7-22页。

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消失等)的渐渐浮现,当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渐渐形成。1960年,福伊斯特(Forestetr)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世界末日:公元2026年11月23日,星期五》的论文,但当时的社会认为该文发出的警告是一种危言耸听的奇谈怪论。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世界趋势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认为按照当时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速度继续下去,世界将会面临“灾难性的崩溃”,避免这种灾难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或“零增长”。该报告的发表引起了世界性的反响与“是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其中的观点一度成为当时环境保护运动的主要理论根据。2

“可持续发展”概念一经提出,各国政府和理论家纷纷投入时间和精力加以研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3:

1、 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 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于1991年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性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for Sustainable Living)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3、 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于1992年在《世界资源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

4、 世界银行在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称,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政策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

5、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的第27条原则中有2条原则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就享有以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求。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6、 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1993年所著了《世界无末日》一书中提出了以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应至少包含六层含义:一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强调这种发展应保持在自然与生态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即“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下,使经济发展的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二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使人类的发展与地球承载能力平衡,使人类生存环境得以持续。三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持续发展,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善,即“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四是回归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人类中心广义的否定,也是对主体性原则的否定,人类只能放弃对自然界的发行和控制,回归自然而成为“自然界普通的一员”,才能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五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内的系统整体的全面、协调、持续性发展为宗旨的新的发展观”,即以人为中心的

23

参见: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参见: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系统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以人为本”。六是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根据《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归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发展是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基础和前提,停止发展人类就难以继续生存,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第三,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第三,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

第五,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六,社会公正、公平原则。社会公正、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两种层面,即“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人”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当代公正、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够被公正合理地对待,都有机会享受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利益带来的好处,无论国籍、种族、社会地位、财富有何不同,在发展的机遇上是人人平等的。当代与后代的公正、平等即是指当代人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身的发展,在当代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人”与“自然”的公平是指“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为代价,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为自然环境与资源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二、 可持续发展大事记

任何理念从产生到形成必然是有历史的根源,有一定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同样如此,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理念的成型是也有其必然与偶然性的,是在历经了一系列事件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本节主要介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件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重要国际公约。

1、可持续发展简明大事记:4 有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记 18世纪 19世纪 1972年 4

西方工业革命开始 关于林木的“可持续产量”的研究 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在工业城市发现酸雨 资料来源: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126页。

20世纪初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60年代 1962年 1970年 境 1972年 1974年 1980年 1981年 1984年 1985年 1987年 关于渔业的“可持续产量”的研究 氯氟烃(CFCs)开始合成 公害事件不断在欧美日出现 美国科学家R·卡逊《寂静的春天》出版 4月22日,美国2000多万人上街,要求保护环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出版 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联合国环境署(UNEP)成立 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在温哥华举行 IUCN/WWF发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个词 美国布朗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出版 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UNEP组织缔结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WCED公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一系列以此为中心的建议 UNEP组织谈判并通过关于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乐议定书》 1988年 1989年 UNEP及世界气象组织(WMO)设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 69年国家的环境部长聚集荷兰,就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发表《诺德威克宣言》 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28号决议,决定筹备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 UNEP通过《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赛尔公约》(1992年生效) 1990年 1991年 UNCED第1次实质性筹备会议在内罗毕召开 世界银行、UNEP、联合国开发署(UNDP)设立“全球环境基金”(GEF)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开始第一次谈判 在北京召开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通过《北京宣言》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森林原则》,《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开放签字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发表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成立 《巴塞尔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第一次年会,评议《21世纪议程》的进展情况 《中国21世纪议程》发表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 《蒙特利尔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确定中国为1995年多边基金执委会成员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 《荒漠化公约》谈判结束,开放签字 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在伊斯坦布尔召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次缔约方会议通过《柏林授权》《巴塞尔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UNCSD等继续召开会议 联大第19次特别会议,对《21世纪议程》5年来的进展作“综合评议”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四次缔约方会议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在波恩召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在海牙召开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约一百五十名世界领导人签署协议,发表了《千年宣言》,确定了一系列有时限的指标,包括把全世界收入少于一天一美元的人数减半,以及把无法取得安全饮水的人数比率减半,并进一步指出:将促进性别平等和赋予妇女权能,作为刺激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WTo多哈部长级会议通过的《多哈宣言》 非洲国家领导人推出《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以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 2005 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与发达国家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使非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法国的倡议下,2001年八国首脑会议通过了《热亚那非洲计划》,表示赞同与非洲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并决定制订具体行动计划。在同年6月于加拿大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上,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积极倡议并推动会议通过了《非洲行动计划》,明确支持《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承诺增加对非洲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并减免非洲穷国的债务。 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会议是里约会议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会上,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192个国家的1.7万名代表就全球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大会通过了《政治宣言——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声明》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实施计划》。其中《实施计划》提出了一些新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并设定了相应的时间表。约翰内斯堡首脑会议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它要求各国采取具体步骤,并更好地执行《21世纪议程》的量化指标。 UN-FCCC一C0P8(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约)通过的《气侯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宣言》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南非政府等机构主办的“可持续发展与法律作用全球法官研讨会”于2002年8月18日至22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 2002年12月,联合国第57届大会通过了第254号决议,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英文缩写DESD)。指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活动的开展并组织制定“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由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兰州举行。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和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12个国家的20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出席。 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通过了《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北京宣言》 2006 2007 12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经过艰难谈判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年底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为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2、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要国际公约

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要国际国际会议中形在了诸多重大的国际性文件,主要有: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通过日期:1997年12月21日(在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三大缔约国大会中通过)

主要内容:

一、 管制38个已开发国家及欧洲联盟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 管制气体包括:CO2、CH4、N2O、HFCS、SF6 三、 目标:在2008年至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9年减少5.2%,其

中欧盟削减8%,美国7%,日本6%。

气候变化纲要公约(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limate Change,FCCC)

签订日期:1992年6月(地球高峰会议) 生效日期:1994年3月21日 主要内容:

一、 抑制温室气体排放。

二、 公约强调对应气候变迁是世界各国责任,但因各国发展状况不同,

容许各国负有不同的责任。

三、 附录一(Annex Ⅰ)成员(共38个,包括OECD的24个国家,13

个经济转型国家及欧盟)于2000年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量至1990年水准。

四、 非附录一(Non-Annex Ⅰ)国家(共134个)进行本国温室气体排

放资料统计。

巴塞尔公约(The Basel Convention on the Control of Fransboundary Movements of Hazardous Wastes and Their Disposal)

通过日期:1989年3月 主要内容:

一、 禁止有害废弃物越境移动及规范在国内处理的原则。 二、 越境移动须事前通报。

三、 如有违法的越境移动,则将废弃物送回原产生国。

四、 为了协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相关技术,特别设立基金会。 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 Protocal)

签订日期:1987年9月 生效日期:1989年1月 主要内容:

一、 控制氟氯碳化物(CFCs)排放量,明定CFCs和海龙的削减日程。 二、 1994年1月全面禁止生产海龙。

三、 1996年1月1日起,除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外,全面禁用CFCs。

四、 成立多边信托基金,援助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的引进。 生物安全议定书(The 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logical Safely)

通过日期:2000年1月29日 主要内容:

一、 依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9条制定。

二、 在现代生物技术及基因改造生物体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下,确保生

物多样性。

三、 基因改造活生物体在进出口贸易上建立事先告知协议(AIA,Advance

on Certai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程序,提供进口国决策依据。 四、 成立生物安全资料中心,以交换相关资讯并协助落此议定书。

斯德可尔摩公约(Stockholm Convention on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 Action on Certai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通过日期:2001年5月 主要内容:

一、 拟定一项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协定,以便针对十二项持久性有机

污染物(POPs)采取国际管制行动。

二、 纳入管制的十二项POPs多数为杀虫剂或工业化学品。

三、 本公约列管期日将不限于前述十二项POPs,审查委员会将根据最新

的科学依据考量纳入管制清单的项目。

鹿特丹公约(Rotterdam Convention on the Prior Informed Consent Procedure for Certain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Pesticid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简称PIC)

通过日期:1998年9月 生效日期:2003年 主要内容:

一、 管制的化学及农药共计三十一项。

二、 要求缔约国在输出受禁用与限制使用之化学品与农药前,必须先通

知进口国并获得预先同意方可输出。

生物多样性公约(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

签订日期:1992年6月(地球高峰会议) 生效日期:1993年12月29日 主要内容:

一、 主旨为生物多样生的保育与其成分的永续利用,透过适当的基金,

公平合理分配基因资源使用所获得的利益,包括基因资源取得的管道及相关科技的移转。

二、 各缔约国应配合其特殊国情与能力,整合相关部门的策略,计划方

案以达成生物多样性保育及永续利用。

三、 恢复与重建濒临绝减的物种,采取一定之措施以保护区域内的多样

性生物资源。

二十一世纪议程(Agenda 21)

通过日期:1992年6月(地球高峰会议) 主要内容:

二十一世纪议程,除了序言以外,包括全球社会经济问题、资源的保护及管理、各主要团体角色与贡献的发挥,以及各种实施方法四大部分,共计四十章,规划如何于1993年到2000年执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蓝图,以进入

二十一世纪。

里约宣言(Rio Declaration)

一、 揭示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公民参与并兼顾未来世代。 二、 各国可基于主权且不损害他国的前提下使用其自然资源。 三、 强化全球技术与资讯合作,慎用国际贸易达成可持续发展。 森林原则(Forest Principles)

通过日期:1992年6月(地球高峰会议) 主要内容:

一、 对全球所有类型的森林如何维持可持续经营达成初步共识。 二、 强调原住民权利与生物保持的重要性。

三、 建议各国评估森林开发对环境与经济的影响,并采取降低损害的措

施。

华盛顿华约(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nd Fauna and Flora,CITES)

生效日期:1975年 加盟国:101个 主要内容:

一、 限制各国进行野生动植物贸易,以保护濒临绝种的野生动植物。 二、 将限制的动植物列于附件1、2、3中。

三、 附件1主要内容为:禁止以商业目的的国际动植物贸易,以学术目

的为主的要际贸易则需要取得进出口国政府的许可证明。

四、 附件2、3则规定可行之商业性贸易,但必须取得出口国政府的许可

证明。

伦敦海抛化约(London damping Convention)

通过日期:1972年11月13日 生效日期:1975年8月30日 主要内容:

一、 限制因船舶、海洋设施等所造成的海洋污染。

二、 界定含重金属、有机氯化物等有害废弃物的投弃标准。 三、 1978年修订追加禁止在船舶上焚烧陆上废弃物的规定。 国际船舶污染预防公约(MARPOL)

通过日期:1978年2月17日 生效日期:1987年10月2日 主要内容:

一、 限制船舶及其他海洋设施所排放的油污及有害物造成海洋污染。 二、 列管物质详列于附件1(油)、2(散装的有寡味液体物质)、3(包裹

的有害物质),4(污水)、5(废弃物)中

联合国海洋公约(UNCLOS)

通过日期:1982年12月10日 签约国:117个 主要内容:

一、 详细规定有关海洋环境的保护。

二、 将对人类和生物资源有害,对海洋活动产生障碍,以及污染海洋物

质划分成六类(陆地起因、海底活动、海洋底活动、投弃、船舶、大气),

针对第一种污染成因均有制约规定。

维也纳公约(Vienna Conventio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Ozone Layer)

通过日期:1985年 主要内容

一、 国际间应互相协调,进行有关臭氧层和破坏臭氧层物质的研究。 二、 各国应制定适当且可实施的共通对策。 拉姆萨尔公约(特殊水鸟休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生效日期:1975年 加盟国:52个 主要内容:

一、 重视特殊水鸟,加强湿地及动植物保育,适当利用湿地。

二、 各缔约国在其领域内必须划出湿地保护区,并明定采行的措施。 三、 缔约国在加入时,至少要登记一个以上的湿地。 海牙宣言(地球大气)

通过日期:1989年3月 参加国:24个 主要内容:

一、 必须采取强硬手段来推展地球温室效应的防止对策。 二、 组织具有决策力的国际性权威机构。 三、 呼吁各国制定实施因应对策。 赫尔辛基宣言(保护臭氧层)

通过日期:1989年5月 主要内容:

一、 对破坏臭氧层物质加以限制,氟氯碳化物在2000年前全部停用,尽

可能迅速废除海龙。

二、 拟定防止地球温室效应的必要措施。 那德威克宣言(大气污染与气候变迁)

通过日期:1989年9月 参加国:68个 主要内容:

一、 对于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浓度予以稳定化的观念获得共识,具

体目标于IPCC中讨论。

二、 立即停止滥伐熟带林,以二十一世纪初过到森林正成长为暂定目标

(每年一千二百公顷)

第二节 国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

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均是以1992年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为目标来制定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考证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形

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5

第一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等等以单一的部门规划、法律法规制定为主要特征。当时,虽有“寂静的春天”的呐喊和“增长的极限”的警告,但并没明确地提出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纳及思潮。发达国家仅仅为解决工业化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资源巨大消耗等问题,制定了一些诸如环境无可非议、节约资源的规划和政策、法规,环境、资源只是孤立地被考虑或仅仅为支撑经济发展中应附带解决的问题来对待。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国内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导向为特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诞生期。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共识的公理,各发达国渐渐从孤立的环境、资源政策转到人口、环境全面发展的战略上来,开始了制定、实施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进程。不过,此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更多地是多本国利益出发,很少顾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缺乏人类社会的进化史观和国际合作。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伊始,以国内、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协同探索为特征,是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共同作用的时代。这一时期出台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纲领《21世纪议程》,号召全世界各国行动起来,共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此,发达国家开始较多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在可持续发展政策中注入了国际合作的内容,且重视把国际、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协助发展中国家顺利地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就发达国家而言,现已基本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主要包括:适度鼓励生育,以稳定人口的增长;加强自然保护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以保障特种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寻求替代资源和新能源,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以保障其可持续性利用;增加环保基金和技术开发,推行清洁生产和治理污染,以便遏制环境消纳能力的退化和提高质量;利用经济手段,控制城市规模化膨胀和消费、污染;加强社会保障能力,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等 (一)美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美国自二战后,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致使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而其可持续发展事业起步较早,也收到了一定成效。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前,美国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庞大繁杂、包罗万象,内容涉及面颇宽,但缺乏一套总体的纲领性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响应联合国大会的倡议,1993年6月克林顿总统下令成立了“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PCSD)”,要求其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阐明“我们所面临的,对于经济增长的要求与保护世界环境的义务之间存在的困难。”其使命是提出并向总统推荐一个有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制定一个年度“总统荣誉方案”(Presidential Honors Programs)以表彰在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且提高公众对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关注程序并给予其更多的参与机会。该委员会致力于以下八个方面的探索和推动:经济效率、能源与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基本的目标与概念、人口与消费、公众参与、对话与教育、可持续农业。重点在于克服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三者之间的矛盾。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和审议,1996年6月一份题

5

参见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917-918页。

为《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争取对于未来的繁荣、机会和健康环境的新共识》的美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出台。报告共分七章,分别介绍了美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目标、信息和教育、自然资源管理、人口与可持续性等内容。美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主要有以如下特点:

第一:在人口可持续发展方面,强调突出稳定人口增长的目标,主张由政府提供更多的计划生育和生育卫生方面的服务,为妇女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且改进移发政策,减少非法移民数目。此外,还主张通过各种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教育机构,为人们提供终生的学习会;通过全民文化科技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科技移民,来克服劳动力短缺造成的经济萎缩,以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PCSD提出了八项政策建议,并拟定了相就的行动措施。这八项建议概略为:协作途径;生态系统的完整;促进“管理工作”的鼓励手段;农业资源管理;实现2000年林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目标;恢复渔业;自然资源信息;保持生物多样性。

第三: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重视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以防为主”,环保政策以环境效益为出发点,以直接控制和经济调节为手段。从源头控制污染,强调措施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重视市场机制的运用,以及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实施现有法规的成本收益率,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开发新产品,逐步转向采用环境税收机制,更多的运用市场激励措施促进环保,加强环保科学决策,促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二)日本、法国和加拿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

日本、法国、加拿大也是当今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走向如何,不仅决定着自身发展的和命运,也影响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但由于各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经济状况的不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上也有所区别。

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二战后经迅速发展,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遂成为日本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焦点。此外,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在发达国家中不算高(1.5%),但由于日本国地面积狭小,因而人口压力相对较大,且是世界上人口对耕地压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人口问题也是日本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另一焦点。在环境对策上,日本很重视凭借自己的经济、科技实力,从经济、技术上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推行绿色技术、环保产业。

法国是西欧国家中领土最大的国家,但人口总量揭却只占共同体人口的1/5,因而适度鼓励生育及移民往往是现行人口政策的主要方面。由于法国的核电量占全世界核能发电总量的72.9%,水能开发率则几近100%,皆为世界之最,因而较多地使用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污染相对较轻,于是对环境问题较少关注。但是,法国的山区面积大,山区人口外流严重,田地荒芜,山区生态环境呈现恶化均势。因此,如何整治山区,实现山区和平原地区协调发展则成为法国可持续发展对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加拿大地广人稀,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由于加拿大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因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较注重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此外,注重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公众参与程度,也是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最大特色。

虽然日本、法国和加拿大的国情不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方面各有倚重,但由于三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且又是发达国家不同地域的典型代表,因而

分析总结这三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特点,则更有助于我们把握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趋向。归纳起来,这几个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点:

第一, 轻人口,重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 注重依靠科学技术。 第三, 发挥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 第四, 充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第五, 重视教育的基础作用。

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人口压力与贫困,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经济、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们所说的“发展”并非仅仅限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因为环境与资源在全球范围来说都是有限的。

人口膨胀与贫困恶化、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经济、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等都是相伴而生。据联合国资料,当世界人口1999年10月达到60亿时,按照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平均每天生活费少于2美元的人口多达30亿,少于1美元的人口为13亿。显然,这30亿人口属于贫困人口,而其中13亿人口生活在疾病和营养不良的绝对贫困中,他们分别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63%和27%。当今世界人口每年增长约7800万人,其中95%的新增人口出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且这种人口剧增浪潮还将持续50年。因此,人口和贫困问题将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而同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环境,生存环境、资源环境以及科学技术水平较之发达国家都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均衡导致的贸易不公平等原因进一步的加深了贫富的差距。

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进步又使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众多人品却在饥饿和温饱中求生,不可避免地破坏着已较脆弱的环境,从而陷入愈加贫困和不可持续的发展危机中。

发展中国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人口最从的中国与仅次于中国人口的印度,中国的可持续展战略对策将在下节中予以介绍。

印度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在20世纪中后叶形成,自1972年,印度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制定了治理污染的“恒河行动计划”,积极推行人口增长控制和解决贫困的系列政策,从而逐渐形成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国家保护战略和政策声明》。这事实上是印度的“21世纪议程”,但她诞生于里约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前,且基本内容与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相似。

在这份行动纲领中,印度政府特强调了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的紧迫性,为此确立了诸与防止生态破坏,加强环境治理和持续发展能国建设方面的行动议程,以及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和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根据自己的国情,确立了行动计划的优先领域及其目标任务,这些优先领域主要包括:

控制人口特别是农村和贫困人口的增长,保护土地和水资源,保护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除此这个,该声明还就如何在兼顾环境及生态资源保护的情况下,进行工业、交通、能源、农业、养殖业等行业的发展,阐述政策,且提出了以保护环境和质对发展为目标的行动计划及具体措施。

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印度政府未再制定新的21世纪议程,但在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又采用了一系列步骤,以加快实施行动计划的进程。其主要工作为:成立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有效实施;设立“特别奖励制度”,对那些实现了最小污染控制的工艺过程及产品给予特别奖励,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国家成立了特别工作组,专门指导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此外,印度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些行政计划,如“国家河流行动计划”,将烟尘、机动车及化学物污染列为三个重点控制领域,实施“使空气的污染度降至近零级水平”,开展环境保护的“绿色预算”,以及人口控制和解除贫困的行动计划等。

在全球环境问题与自身发关系的处理上,印度政府坚持认为:印度的经济发展不应受到来自国际上以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为名义的任何阻碍。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 理论篇

1、《中国21世纪议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经济的发展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突现了许多的问题,人口控制、环境治理和保护、资源有效利用及其区域间的协同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高度关注。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开始了计划生育,取得人口增长控制的显著成就。20世纪80年代起,以环境机构,管理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为核心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以规模扩展和粗放经营为主体的经济增长,在环境保护和资源日渐短缺的压力,以及市场利益调节的驱动下,逐步转入以经济效益产提高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保障就业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相继出台,且逐步得以完善。因而,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率先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

《中国21世纪议程》文本是在与全球《21世纪议程》相呼应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编制的,共20章,20余万字,设78个方案领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由序言、战略与对策、立法与实施、费用与资金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团体公众参与等章组成,设18个方案领域。 这一部分论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经济,同时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提出了各主要产业和环保的发展目标。还包括:建立相应的立法体系和行动计划;制订技术、经济政策,实行导向性的财务和税收政策,建立国家基金,争取国际资金支持;完善管理体系、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能力建设,建立信息系统;通过立法保障妇女、青少年、少数民族、工人、工会、科技界参与可持续发展;采取扶助政策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由人口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卫生与健康、人类信区和防灾减灾等章组成,设19个方案领域。

这一部分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包括: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改革分配制度,发展第三产业,适度发展耐用消费品,实施住房商品化;建立流通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提高贫困地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完善卫生防疫保健网络,控制传染病,防止职业病,减少地方病危害;控制大城市过快增长,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人类住区功能;发展节能建筑;实现城市污水的综合和集中处理;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供社会和经济发展安全保障,避免不合理开发造成灾害。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由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工业与交通、通讯、能源生产和消费等章组成,设20个方案领域。 这部分包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综合核算体系,把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经济决策过程;完善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农业自然资源核算并提供价格依据;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技术装备,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控制并逐步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工艺,推动清洁生产的发展;开发和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开展企业能源审计与管理;开发低污染的煤炭利用技术和清洁煤技术,挖掘可再生能源。

(四)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保护大气层和固体废物的无害化管理五章组成,设21个方案领域。

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这部分中提出了对土地、森林、淡水、海洋、矿产等资源实行保护、开发、增值并重的政策,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挖掘资源潜力,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特殊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作物野生亲缘种群;利用科学技术开发重点流域和进行区域治理;继续进行五大防护林带建设;采用新型技术和设备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逐步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发展替代产品和替代技术;通过提高能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面积造林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达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保护气候的目的;制订废物最小量化、鼓励清洁生产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害废物收集、存贮、运输、处理、再利用或回收及最终处置的法规、技术标准;建设有害废物安全填埋场和焚烧场。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11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加速社会发展,尽快地由粗放型经济过渡到集约型经济,是当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在这个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突出了产业部门,包括钢铁、有色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物资流通等行业,特别注重能源和农业两大支柱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保护与发展这个既矛盾又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战略。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强调尽可能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

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危害;强调可再生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和生态资源的开发,着眼于开发与增殖的协调,扩大资源的再生能力,确保不因开发规模扩大而导致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枯竭。

高度重视区域性和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积极加入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等有关国际公约,并制定了履行公约的战略措施。

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础上,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史表明,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既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既是中国社会广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而不是以牺牲后代人的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6

二、 实践及其行动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各国主要参照方案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我国在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署(UNDP)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支持下,先后完成了多项重大研究和计划,《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表,宣告了中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阶段。近年来有关中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研究、决定和计划可见下表:7 序名称 批准机关及日期 主要内容 号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中共中央、国务指导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纲领1 策 院,1992.8 性文件 中国环境保护战略 国家环境局、国关于环境保护战略的政策性2 6

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812-813

页。 7

主要资料来源:1998年前引自: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150页,1998年以后由作者整理。

3 4 5 家计委,1992. 中国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国务院,1993.1 层物质的国家方案 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1993.9 (1991-2000) 中国21世纪议程 国务院,1994.3 6 7 8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城市环境管研究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 中国林业21世纪议程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第一期) 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 关于限期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车用含铅汽油的能知 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文件 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具体方案 全国分领域的10年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国务院,1994. 履行《公约》的国家级行动计划 国家环保局、建围绕城市汗水和垃圾的研究 设部,1994. 国家环保局、国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家计委,1994. 削减费用的分析研究,提出控制对策 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级的《21世纪议程》 局,1994. 林业部,1995. 部门级的《21世纪议程》 国家海洋局,部门级的《21世纪议程》 1996.4 国务院,1996.8 国务院的法规性文件,共10个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和措施 国务院,1996.9 指导今后5年和15年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国务院,1996.9 国家环保“九五”计划的具体化,有项目,有重点,有措施 国务院,1996.9 “九五”期间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指令性的国家计划 中共中央,国务共7条,强调只能增加,不院,1997.4 能减少,要严格管理、审批与监督 国务院1997.7 共5章,包括现状、威胁、保护工作、经济价值、资金需求等 国务院,1998.1 在“两区”内要求一氧化硫达标排放,并实行排放问题控制 国务院,1998.9 共9条,在全国范围内限期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车用含铅汽油 国务院,1998. 坚决保护原始林,保护林地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毁林开荒和乱占林地的通知 全国生态建设规划 国务院,1998.11 农业、森林、水利有关生态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国家环保总局,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任务1998. 和措施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诉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准之一,法律总是不断的在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同时也是全新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必然会要求法律予以一定的变革。因为经济行为者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并不会将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所引起的环境资源价值的减少纳入企业核算,这就产生了所谓的经济外部性问题,要减少这些外部不经济即环境资源的破坏而带来的社会成本,除了利用经济政策对有关经济活动加以诱导之外,对一些重大的外部性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和法律强制规范每个经济行为者或

个人的行为,一旦违犯,将要受到惩罚。8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的发展应当是一种平衡的发展,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同样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当代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应当妨害到他人,包括后代人的权利,而且社会的发展不能仅限于经济的增长,同时也要保护环境与资源,以及弱势群体的照顾。这无疑是对传统法律的严峻挑战,必须对现行的法律进行重大的改革,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行政法诉述求主要体现在机构与立法变革方面。

《我们共同的未来》认为,“通过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老办法来维护社会和生态的稳定将更增加不稳定。安全必须通过变革才能得到。”9

《我们的共同的未来》的第三篇“共同的努力”中,呼吁各国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加强对“公共资源的管理”;二是将“和平、安全、发展”与“环境”一并予以考虑;三是提出了机构和立法的变革建议,以走向共同行动。

可持续发展立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定型化、制度化的基础,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包括两个过程:10一是从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地评估,推动其向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变迁。这是立法程序上的变革。即通过在立法程序上,加入对地方立法的可持续性评估这一环节,实现可持续发展评估这一立法过滤器,用一个有效可行的标准测定出立法所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再根据此环境影响来调整立法的具体内容,力图使法律在制定阶段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避免或减少由于法律的制定失误结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进行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创新。

联合国《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必须发展和执行综合的、有制裁力的和有效的法律和条例,而这些法律和条例必须根据周密的社会、生态、经济和科学原则”;《中国21世纪议程》第三章专门就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与实施作出了规定。以下将择其要点,分别就立法与实施两个方面予以简要的介绍。

1、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

(1)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的行动依据 一是机遇:中国制定了大量的经济法律法规,对各种经济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已制订了《科学技术进步法》、《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法》等法律,依法推动了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截止目前,中国已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在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内,中国已制订大量的法规和政策,初步形成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

二是挑战: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法规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得以更充分、更全面的体现;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已有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进行调整完善,引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要求的法律调整手段;地方立法需要进一步加强,使全国性的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各地区得到有效的实施;随着中国逐步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在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以及技术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中,中国需要尽快与国际立法和惯例接轨;中国加入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际公约,需要通过国内立法和国家行动计划予以施。

89

洪银兴主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38页。 参见WCED:《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5页。 10

汪劲著:《地方立法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原则、制度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2)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的目标

在2000年前后初步建立起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体系,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加快经济领域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完善环境和资源保护立法,并通过对社会、生态、经济和科学原则的综合分析,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纳入经济发展、人口、产业、社会保障等立法中;

第二,完善地方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 第三,基本实现与国际立法的接轨,积极吸收国外行之有效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的做法和内容;

第四,通过传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资料以及培训等措施,增强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能力。

(3)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的行动 国家变革立法的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六点:

第一: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现状、趋势和需要,并根据研究结果制订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行动计划:

近几年在国家一级继续开展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研究,协调现有法律法规的关系,重点对环境、资源、能源、产业等领域的立法进行审查,审查重点包括有无遗漏和不协调之处,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在统一指导下对现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立法进行审查,审查重点包括是否已把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地方环境与发展立法,地方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是否与国家战略相互协调;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分别制订国家和地方方案,具体安排制订、修改与完善有关可持续发展领域立法的计划、方案和措施。

第二:有计划地进行可持续发展领域内的立法活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2000年前研究制订出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的法律,并继续完善人口数量控制的法规;

在有关立法中规定建立“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要求政府部门在制订政策、规划过程中和企业立项时,对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估;

在将来制订的《计划法》中,要求政府必须把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

通过立法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尽快研究制订清洁生产法、清洁能源法以及其他重要产业立法,在制订公司法、市场管理法等重要经济法规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继续加强环境立法,制定并施行防沙治沙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争取在21世纪初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环境法体系;

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修订完善现行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并着手研究制订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法律,如资源综合利用法、节能法、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海岸带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资源开发基本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

完成实施中国加入的国际公约的国内立法,如制订臭氧层消耗物质管理法规等,履行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承担的国际义务;

地方应继续根据国家法律,制订地方环境与发展的配套法规,以完善多层次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体系。

第三,提高各级政府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立法方面的行动能力。加强立法队伍

建设,并通过对各级人大代表、政府的法制工作官员和其他有关行政官员的培训,把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立法体系之中。

第四,进一步扩大公众和社会团体在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中作用。 发展和完善立法征求意见制度,广泛听取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意见,并将意见的采纳情况及时与其通报;

建立和完善立法反馈系统,及时对实践中反映出来的、公众和社会团体提出的立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区别情况,作出立法对策。

第五,加强法制科学研究和教育,推动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理论建设,为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提供科学的指南。

根据可持续发展领域立法的具体需要,加强对有关环境和发展的重大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组织专家编写有关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法律知识普及教材,通过学校教育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人才。

第六,扩大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有关国际组织的资助下,开展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的国家方案研究,建立相应的资料文献信息系统;

与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合作,对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人员进行培训; 与有关外国政府或研究机构合作,研究外国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促进中国法律与国际间的接轨,为中国采用国际通行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标准和准则提供依据;

与联合国及有关机构合作,对中国所加入的国际公约与国内相应的立法和实施问题进行研究;

开展国际合作,提高中国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的能力,建立数据信息基地和培训设施。

2、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的实施 (1)行动依据

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只有真正得到实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把执法和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中国在现行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实施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实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有待于不断解决; 中国从国家到地方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执法保障体系上都有待于加强和完善;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执法手段需要经受社会实践考验,并通过执法反馈立法,使立法不断走向完善。

(2)目标

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法律的实施体系和保障支持机制,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通过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的实施,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得以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行动

第一,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的实施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理论体系,探求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办法与途径。

第二,加强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和

可持续发展意识:将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法律宣传纳入国家普法计划,广泛宣传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在一项新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公布之后,要组织大规模的宣传和培训;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列入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之一,使可持续发展理论落实到基础教育之中;通过新闻媒介公开报道环境与发展执法中重大典型案件,以实际司法活动扩大影响,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守法自觉性。

第三,加强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的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建立健全基层执法机构,改善执法条件;严格考核执法人员,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培训,提高执法人员、司法人员的执法能力。

第四,促进司法和行政程序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实施的结合:把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的实施纳入行政程序,并建立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政府首长责任制和有关制度,保障行政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要在有关的法律条文中,明确各类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使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真正落实;把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的实施纳入司法程序,司法机关通过处理违法案件、处理纠纷等,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五,扩大公众和社会团体在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实施中的作用。包括:完善信访、举报制度,扩大质询制度在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中的作用,切实保证为有法律理由的个人、团体和组织,提供可靠的参与渠道,保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扩大律师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专业律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通过律师的法律服务促进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的施行。

第六,加强对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制度,定期对执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使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更有成效。

第七,建立健全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实施执行的监督体制: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功能,执法部门要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汇报执法情况;完善政协的执法监督程序,政协委员随时可以对执法情况提出质询;建立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执法情况的考核制度,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其工作人员的升级、降级、处罚等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公众和社会团体的监督机制,尤其要建立公众参与对违法行为处理过程的制度,公众和社会团体有权对执法提出建议;扩大新闻监督作用,对违法行为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公开曝光;鼓励各级执法机构和社会团体及研究机构对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建立有效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实施的信息网络。

第八,扩大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实施中的国际合作:在有关国际组织的资助下,开展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实施的国家方案研究,建立相应的资料文献信息系统;与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合作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执法人员、司法人员进行培训;与有关外国政府或研究机构合,研究外国的可持续发展法律的执行情况,吸收行中有益的经验及教训;开展国际合作,提高中国与可续发展有关法律实施的能力,建立执法反馈系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