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兴领域知识流动与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

新兴领域知识流动与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

2021-12-04 来源:世旅网
第40卷第5期国防科技Vol. 40, No. 52019年10月NATIONAL DEFENSE TECHNOLOGYOct. 2019新兴领域知识流动与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张帆,杨越,曾立(国防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73)[摘 要] 海洋、太空、网络、新能源、生物、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是当前我国国防和经济社会建设由高速增长转向高

质量发展折动能的重要动力源泉。要实现新兴领域产业发展,必须走军民融合的路子,在技术创新上实现玄大突破,而技术创 新的本质源于知识创新。本丈基于知识创造的视角,从祈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鈴学理逻辑,知识创新机理、模式以及路径等方

面进冇•阐述,探索新兴■领域产业发展的内生机理和持续动力,推动靳兴领域产业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关键词] 新兴领域;知识沐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图分类号]E0 - 054, 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4547 (2019) 05 -0055-10D0I: 10. 13943/j. issn 1671 -4547.2019. 05. 09业领域,是形成非对称优势和新质作战能力的重

要源泉,也是大国军事竞争的重要领域。与我国

引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已

从初步融合进入深度融合阶段的总体形势和格局

近年来,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受到了前所未有

相比,特别是与海洋、太空、网络、生物、新能

的重视。习主席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

源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需要

次和第二次全体会议中指出,海洋、太空、网络

总结的丰富实践和需要破解的矛盾问题相比,基

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军民共用性强,要在 础理论研究的探索仍相对薄弱,新兴领域军民融

筹划设计、组织实施、成果使用全过程贯彻军民

合产业发展亟需科学指引。融合理念和要求,加快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

要实现新兴领域产业发展,在海洋、太空、

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格局。要 网络、生物、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占据 抓紧解决好突出问题,抓好战略筹划,突出抓好

国际竞争制高点,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实现重大

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谋篇布局。2018年3月2 突破,而技术创新的本质源于知识创新⑴。因

日,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

此,本文聚焦海洋、太空、网络、生物、新能源

会议上,将新兴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列为重点推进 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知识流动和创新机制,研

的七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任务之一。究新兴领域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从学理逻辑、

习主席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

创新机理和实现路径等主要方面展开分析。为我

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增强技术敏锐度

国制定新兴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

和理解力,做到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争取

依据和决策支持,对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

实现弯道超车。”新兴领域产业是国防领域里具 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世界

有战略性、前瞧性、先导性以及探索性的核心产

一流军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实现经济高质

[收稿日期]2019 - 06-18[作者简介]张帆.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民融合;杨越.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民融合;曾立,男.教授.博七生导师,研究方向:军民融合、国防经济。56国防科技2019年第5期(总第318期)量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现军民通用。基于系统工程的角度,产业发展能量耗散最

一、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学理逻辑小化决定了新兴产业发展应该走军民融合的路

子。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

新兴领域国际间的竞争和冲突既有发展问

系统。子系统规模庞大、内容复杂、子系统与子 题,也有安全问题,必须统筹考虑,坚持安全与

系统之间的衔接关系类别繁多,主要表现在各参

发展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因此,“军民融合” 与主体之间跨区域、跨层次、多组织、多方面协

是推动新兴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要

调的复杂性,各参与要素之间流动、集成和反馈

求。目前,军用和民用在技术上的界限愈加模 的复杂性以及系统的开放性带来变化的动态性。 糊,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尤其在高新技术

而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要进行

领域,此特征表现得愈加明显。新兴领域既事关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在新兴领域产

安全也事关发展,必须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业发展的过程中,更要打破军事工业系统和民用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规模经济和范围经 工业系统之间自我封闭、自成体系、条块分割的

济存在的可能性决定了新兴产业发展应该走军民

状态,使得相互之间更好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

融合的路子。军民融合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存 息的交换,将国防工业系统与整个国家的工业系

在的原因就是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联合生产比单

统深度融合,降低系统融合门槛,减少交流过程

独分开生产时效益更高、成本更低。新兴领域产 中的能量耗散。业军民融合发展能够在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之间

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虽然军地之间在科研

二、新兴领域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的机理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但在产业形

成过程中存在着通用共性。在生产过程中,民用 新兴领域产业发展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而技

产品的成熟生产链上某些生产要素一旦用于军品

术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军民融合深度融合发

生产,能够与军品生产同时分摊更小的单位成 展实质上是各知识质点之间进行知识溢出、转移

本。或者军品生产链上的一些优势技术通过转化

与价值螺旋增值的过程。知识创造需要在一定环 运用于民用市场,那么民品市场就会得到正的技

境中实现,因此,这里我们引入“知识场”的概

术溢出效益。随着军用经济资源和民用经济资源

念。享有世界“知识运动之父”盛誉的日本学者

通用性的不断增强,联合生产比军民分离时的单

野中郁次郎将“场”定义为分享、创造以及运用

独生产能产生更大的经济增量,从而实现相关产

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境。Hayek (1945)⑵提出知

业或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识将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知识互补、技术两

移位。Suchman ( 1987)提出知识并非无意识的 用和资产互通决定了新兴产业发展应该走军民融

行动,而是带有行动性和目的性的具体指向⑶。

合的路子。威廉姆森曾经提出,就水平一体化角

就时空及与他人的关系而言,创造知识的过程也

度而言,技术复杂程度是市场交易以及内部管理 一定是以情境为转移的。知识不能凭空而生,新

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正相

兴领域的“知识场”提供能量、质量及场所,加 关的关系,复杂程度越高,对应的管理费用越 速知识的流动、转换、吸收过程及知识的螺旋运

高;就垂直一体化角度而言,资产专用性是市场 动,形成知识增值。交易以及内部管理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它们

新兴领域知识场中的参与主体就是知识质 之间也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资产专用性越高,

点,以“产学研”为核心主体.“政介”为辅助

那么管理费用也越高。由于军地两系统在产业发

中介的开放式复杂知识创新组织模式。它将政 展各个要素层面都存在着很强的资产通用性,如

府、产业、学校、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都纳入创

设备、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等。如863项 新主体的范围。其中,产业包括民用企业和军工 目中,军民之间的信息技术部分通用性达到 企业;学校包括地方院校和军事院校;研究机构

70%。《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法》中也提到在 包括军队科研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科研机 俄罗斯军工系统中,约四分之三的技术都可以实

构;政府包括国务院及其所属的科技部、国防科

张 帆,等:新兴领域知识流动与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57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有关地方各级政府与部

H;中介机构包括各类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各类组 织服务机构。这些军民融合产业链上的主体发挥

其优势,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通 过各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

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⑷。新兴领域知识流动总体上是一个过程,是一

个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知识势能高 的知识质点方将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有偿或者无偿

等相关途径转移到知识势能相对较低的一方,使

得先进知识和技术在融合之中能够广泛推广和运

用甚至进行第二次再创新,达到先进知识和技术

最大化利用,最终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相应影响 的过程。由于知识扩散及溢出过程不仅是知识的

生产、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还是关于资源成 长与企业提高技术产品附加值以及增强竞争优势 的过程。因此,知识流动、扩散及溢出是知识创

新以及技术进步的具体实现机制,尤其是新兴领 域产业军地双方之间的知识流动,既是促进科技

进步与经济发展相联结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兼顾

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富国强军相统一的途径和 方式,这样才能使得“知识充分涌流”,激发我

国的创新活力。为了充分探讨新兴领域知识流的流动过程,

我们从知识流本身所具有的流体力学性质岀发究

其本源。要想让新兴领域产业中知识的源泉“充

分涌流”,我们要考虑流体所形成两种基本形态,

即流体的层流形态和紊流形态。基于流体流动不

同的形态特点,本文提出了与层流形态相适应的

新兴领域知识流动的链式结构,与紊流形态相适 应的新兴领域知识流动的连锁一回路结构,以及 层流、紊流相融合式的新兴领域知识流动的螺旋

增值结构三种类型。(-)知识流动的链式结构流体力学中,1883年雷诺用实验方法证明,

流体存在两种不同的流动形态,即层流和紊流。

层流发生于相邻流体层做相对运动之时,形成光

滑的但不一定笔直的流线,无宏观掺混。紊流的 特征就是流体质点有不规则的近乎随机的脉动运

动,且其对应的轨迹线不定,沿主流方向和其横 向都有宏观的掺混。在层流和紊流之中,流体呈

现出不同的流动损失和阻力,也叫流动粘性。流

体的动力特性常常涉及流体传输现象的某些方 面,如运动中的流体到处输送物质与特性的能力

以及这些物质特性通过流体介质得以扩散与传递

的机理。以流体力学的角度来看,流体传输分为 两类,一类是迁移,即通过某一流动系统流体及

其任一性质整体地驻点移动的直接过程,另一类

是传导或者扩散,就是指质量或者热量或者动能

朝着浓度、温度或者动量减少的方向迁移的过 程。在新兴领域知识流这个特殊的流体中,具备 这种“驱动力”而引起传输的梯度差就是知识势

能的高低。这一共同特征导致了把传输率与梯度

大小联系在一起的类似表达式,一般可以表 示为:面积_ ds在上式中,魏为垂直于传输方向的单位

面积上力的传输率;K为流动常数;学为沿着

as传输方向单位体积流体内4的梯度;A可以代表

质量、热量或者动能,这里用来代表知识的存量

或知识势能。在这个式中,知识流动常数K取决 于流体运动的模式,即层流与紊流。倘若流动以 层流流线运动而不存在宏观的掺混,那么整个知 识的流动过程就类似于知识流动链式传递的过

程,倘若流体运动过程中存在紊动漩涡,伴随着 由它引起的流体质点的有形掺混,则整个传输过

程就类似知识流动连锁回路传递过程,知识质点

之间相互碰撞形成紊动,继而回流。流体层流的特点是流体运动过程中的流动粘

性小。流体粘性即流体在运动过程之中,临近流

层之间因生成粘滞力而产生流动的阻碍性质。在

知识流动过程中,形式知识(显性知识)的流动

往往属于层流,在层流形态中,知识流的粘滞力 不大,各个知识质点之间互不掺混。在新兴领域

知识类型的表现多以成熟应用性知识为主,形式

知识的流动主要借助的是各种实物载体,例如成 型产品、专利技术、报刊杂志出版物以及先进仪

器设备等实物载体,通过技术合作、专利转让等

方式实现知识的流动和共享。在层流模式中,新

兴领域知识场中的各个质点之间粘滞力并不大, 且互不掺混,因此知识能够顺畅有序稳定地 流动。对此,我们提出新兴领域知识流动的链式过

程,就是由流体的层流模式引申而来,通常指新

国防科技2019年第5期(总第318期)58兴领域中的知识创造主体向潜在知识接受主体扩 散和溢出的过程。溢出始于初始创造主体,随着

溢出和扩散过程的进行,创新知识逐渐被潜在知 识接受者所接纳采用,新的知识接受者变为潜在 的知识创造者,因此可以将其视为溢出过程中的 一个分子。由此可知,溢岀量随着溢岀过程而不

断扩大,而潜在知识接受者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

越少,此时这种创新知识的溢出过程将宣告结

束,这也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知识在市场中的转化

运用已经成熟,完全被市场吸纳完毕。除此之 外,在新兴领域知识溢出及扩散的过程之中,中

介平台的衔接支撑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

情况下知识溢岀及扩散的过程如下:I |知识创新主丽^>(V)©

i--------------------J !图1新兴领域知识流动链式过程结构图在上图中可以看到新兴领域知识溢出的过程

是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向知识接受主体进行扩散转

移的过程。图中的知识创新主体就是知识势能高

的一方,新兴领域产业中的体现也就是拥有创新

知识的一方,往往军方的可能性比较大,A、B、

C三个主体并非指单个知识接受体,而是拥有相

似特征、相似接纳能力和学习意愿的同类的集

合。就链式结构而言,新兴领域知识流动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知识创造主体将其创造的知识进行一

步步扩散和溢出,将其先进的知识或者技术成果 进行一种纯粹转移和外化。新兴领域知识流动的

链式结构多适用于成熟应用性知识,其显性程度 比较高、知识粘滞性小,通过直接转让、技术转

让等方式就可以实现。当然,就新兴领域产业而

言,在军技民用的过程中还涉及到国防高新技术

通过不断地解密、脱密后,才能将其创造的知识

向地方和民用领域层层转移和溢出。在民技军用

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对准军口需要,为加强军队 战斗力这个目标服务。(-)知识流动的连锁回路结构紊流的特点相比于层流而言,就是流体运动

过程中的流动粘性大,如下图所示,即为流体紊

流的过程示意图。上面已经界定,流体粘性即流 体在运动过程之中,临近流层之间因生成粘滞力

而产生流动的阻碍性质。在紊流模式中,知识流 的粘滞力很大,各个知识质点之间相互掺混。在

知识流动过程中,暗默知识(隐形知识)的流动

往往偏向于紊流形态。在新兴领域知识类型的表

现多以基础科学性知识为主,暗默知识的流动传 递主要借助的是非正式交流、经验分享和人员流 动等虚拟载体,通过“干中学”等方式实现知识 的流动和共享。在这种知识流动方式之中,知识

质点之间的粘性比较大,知识能够在各知识质点

之间不断地碰撞,因此知识质点的运动呈现出随 机性和扩散性,生成无序性的紊流状态。与此同 时,由于暗默知识的隐形化个性化程度比较高,

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会因为知识的粘滞性大而

形成知识的损耗。对此,我们提出新兴领域知识流动的连锁-

回路过程,就是由流体的紊流模式引申而来,通

常指新兴领域中知识创造主体向潜在知识受体进

行知识溢出和扩散,两种主体进行交融,进行两

方之间的知识碰撞,继而形成二次知识改进和完

善的过程。新兴领域知识流动的连锁-回路模型

就是将这种知识碰撞的火花形成反馈链考虑在

内,对原有的创新知识进行进一步优化改进以适

应知识受体的需求。随着知识溢岀的过程,各知

识受体也参与知识修正完善和更改的过程,相比

于链式结构而言,连锁-回路过程对于创新知识

的利用更大化,更加考虑了知识链的溢出过程 中,由于新兴领域知识场中知识传播体和知识接

受体的知识差异而形成的知识碰撞,而这种知识 碰撞的反馈将更加有利于知识创新主体对于创新 知识的完善。因此,在新兴领域中,连锁-回路

过程相比于链式结构而言,其知识增量和价值再

创造表现得更加明显。图2新兴领域知识流动连锁-回路式过程结构图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兴领域中知识溢 出的连锁-回路过程涉及正向的知识链的传递, 以及负向的反馈链的传递。在新兴领域产业,

张 帆,等:新兴领域知识流动与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59这种知识流动的双向反馈似乎更加贴合实际情

以及先进仪器设备等形式,借助实物这个媒介进

况。在新兴领域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质点之

行传导,或者通过虚拟载体如各创新主体之间以

间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知识碰撞,继而进行反馈, 人员交流共享的形式提供知识分享或者技术支 这种知识碰撞也能够使知识的创新成效更加显

持。知识流动有助于促进知识创新,创造高新科

著。尤其是暗默知识的传递表现为这种连锁回

技成果。路的模式,由于暗默知识隐形程度高、知识粘

两种类型的知识流态在新兴领域知识场中互

性大,所依附于人本身的部分的程度比较高。

惠共存,并在场中各知识质点中进行双向流动。

因此,在新兴领域知识流动过程中,仅仅通过

新兴领域知识场中高势能主体基于知识势差向低

少次如非正式交流、人员流动等虚拟载体方式

势能主体进行知识转移和流动。其中形式知识通 进行尚且不够,这个过程就会形成知识回流情

过层流将其内化形成暗默知识,暗默知识通过紊

况,需要重复循环流动,让暗默知识中的隐性

流外化形成形式知识。也就是形式知识在这个过

部分充分释放。程中进行具象化和实际化,暗默知识在这个过程 (三)知识流动的螺旋增殖结构中进行显性化。新兴领域知识场中的各个知识质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新兴领域知 点通过形式知识的流动不断学习、消化、吸收和

识流体包括两种基本流动形式,即层流和紊流。

理解,内化为自身的暗默知识,也同时将自身的 由于知识势能差的存在,在实际的高势能主体向

经验、技术、想法和直觉通过概念、模型、文字

低势能主体进行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形式知识的

等实际化有形的形式传递出去。总之,新兴领域

层流和暗默知识的紊流往往都隐含其中。在实际 知识场中层流流态的形式知识和紊流流态的暗默

的新兴领域知识创造过程中,两类知识流相互转

知识是一个整体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知识形态,二

换,互利共生。形式知识通过层流模式可以内化 者碰撞、交融、互通,对于自身知识存量的累加 为暗默知识,即通过借助实物载体如各创新主体 以及知识增值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实现知识创 之间通过成型产品、专利技术、报刊杂志出版物

新和技术突破。新兴领域知识流屮军用扃识库民用知识库中介服务网络知识池新知〈'ZT政策支持1 ▼

政重构;::综合识;划值优仮4\"*流协同作用-塑值金创新驱动i i螺旋增值风呛投资机螺旋知识池构图3新兴领域知识流动螺旋增殖过程结构图新兴领域知识流动之中,军用知识库和民用

都能获益。在这个过程之中,离不开外在环境如

知识库中的新兴领域知识流通过知识溢出和SECI

中介平台的中介服务、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金

螺旋形成了公共的网络知识池,知识流在军地双 融机构的风险投资等等。知识场的优化能为新兴

方之间的协同作用下通过层流形态实现知识综合

领域军民两方知识流的交融创造更好的环境,加

和知识重构,在军地双方自身知识存量的基础之

速知识增殖。上再通过知识不断交融碰撞形成粘滞力更强的紊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处于由工业时代向信

流形态,继而在紊流过程中实现螺旋增殖,产生 息时代、智能时代迈进的过程中,随着世界多极

新的知识流同时增加军民两地的知识存量,双方

化、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产60国防科技2019年第5期(总第318期)业革命和军事变革迅猛发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 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知识类型

键核心技术亟需创造性的突破。新兴领域产业发 的不同,其对应的属性也有一定的差异,继而导

展方兴未艾,如何更好地协同军地双方力量优势

致知识创新突破模式也有区别。根据本文提出新

资源,产生知识创新的“倍增效应”或“共振效 兴领域三种不同的知识类型,即成熟应用性知

应”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专业化分 识、复合交叉性知识和基础科学性知识,我们区

工和市场的差异,使得国防工业和民间工业之间

分三种不同对应的创新形式,即渐进式创新、突

的各个知识质点有不同的知识势能,通过知识协 破式创新和革命式创新。新兴领域渐进性创新源

同、溢出和再创造机制实现国防工业和民间工业

于成熟应用性知识研究(应用研究),是基于原

的企业之间知识的交互、转换、积累、螺旋和再 先技术轨道上的扩展和延伸。新兴领域突破性创

创造,从而增加国防产业系统的知识存量,形成 新源于复合交叉性知识研究(基础与运用融合), 新的知识流,推动新兴领域产业科技创新。国防

是技术创新周期中的不连续点。新兴领域革命性 产业链知识协同可以充分利用军地双方的各个主

创新源于基础科学知识研究(基础研究),是对

体的知识优势,整合知识资源,共担科研任务,

原先技术形成革命性或者颠覆性突破。分散研究风险,实现产业链内知识整体协同,提 (-)成熟应用性知识与渐进性创新高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国防工业可持续

新兴领域产业发展中的成熟应用性知识是一 发展。种已经趋于成熟完备的,具有产业应用能力和市

场发展潜力的知识类型。这类知识已臻于成熟,

三、新兴领域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的模式并且能够进一步在市场中进行推广和运用。它主

要是存在于国内外具有高知识势能的先进技术企 新兴领域知识创造过程是不同知识主体之间 业之中,并且由于市场中具有此类知识的需求,

的互动和学习,进行知识资源的利用与有效内化

使得知识从高势能一方向低势能一方的流动成为

和重组的过程。在这个重组过程中产生内化与质

可能。成熟应用性知识的流动对于我国发展新兴

的飞跃,完成知识的螺旋式转化与其知识涌现效 领域产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国家属于发展 果。对于新兴领域产业而言,要实现知识突破式

中国家,改革开放也不过四十余年的时间,相对

创新,就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区分,这里

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等 我们根据知识的现存量、知识的增值量、知识的

方面都相对落后,因此,成熟通信性知识的引进

粘滞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以及知识流动路径不同 消化吸收、模仿再创新对于我国高新技术的产业

将创新知识分为成熟应用性知识、复合交叉性知

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

识和基础科学性知识三大类。代初期,日本企业就展开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这

不同知识流类型之间的知识特性存在差异。

些研发活动基本都是围绕技术革新进行的,如日

不同类型的新兴领域知识流之间通过交汇、碰撞

立、东芝、佳能、NEC等,它们模仿美国一些大 等化学反应之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企业的做法,是在引进技术上进行的二次创新。 Dutton⑸就提出了知识的深度、广度,部门部署

当然,成熟应用性知识的流动不仅涉及到国与国

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知识创新 之间,在国内也存在技术先进的各行各业的龙头

类型。Shanthi和Paul提出知识的创新可以凭借 企业,尤其是“高知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

知识的显隐性程度来进行区分,根据知识创造主

但对于这类知识资源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程度还不

体的共享意愿以及知识接受主体接受程度的不同

够,知识的力量并没有充分涌流,实现最大化的 建立了显性和隐形、复杂和简单以及系统和自动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相关标准⑷。Morten Berg Jensen也提出显隐

知识创新、技术先进的领先企业在市场中往

性知识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就能够更好地实现知 往凤毛麟角,要实现知识的引进、消化、吸收和 识创新(文章中的程序性知识即显性知识,经验

再创造,必须破除利益的藩篱,很多企业掌握核

技术即隐性知识)[7]o Franz也做岀了相关研究, 心知识和先进技术,往往出于经济视角和独占优

提出知识流动有利于创新,引进外部先进知识如 势,没有驱动力进行知识分享,其中可能涉及到 高校、科研机构等有利于实现知识创新⑷。一些知识专利的购买以及转化成本。但知识产业

张 帆,等:新兴领域知识流动与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61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就是知识共享的创新——知识

产业迅速增长的发动机。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

知识化都是不可逆的客观规律,技术专利、新实

用方案、信息转让的交易,将会越来越多,并且

这种这类知识的科技含量越高,所创造的价值和 对应的经济利益就将越大。成熟通用性知识的流动、交融、碰撞和增值

实现的创新往往是渐进性的,它表现在短期内新 的技术组合与选择要素关系发生变化,实现功能

改变、材料或要素改变。渐进性创新是指通过充

分利用原有技术,降低现有产品生产成本并提高 原有工艺和产品性能的一种创新。它更侧重于利

用知识积累的优势,具有连续性、持久性等特 点⑼,主要扩展现有的产品或工艺,对现有产品 的改变相对较小。渐进性创新在科学原理上并没

有什么新的突破,但是通过一系列积累性的经 验,企业仍然能够有效维持现有竞争力。尤其针

对于先发优势不足,技术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中 国家而言,渐进性创新不失为适合发展中国家科

技发展的基本模式。(-)复合交叉性知识与突破性创新新兴领域产业发展中的复合交叉性知识是当

前产业技术发展中最广泛的一种知识类型,它既

强调了企业知识创新主体的地位,也没有忽视高

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这里,新知识的创造

往往要借助产学研联盟的网络在各主体之间进行

知识的流动、转移、转化和增值。复合交叉性知

识的创造基于各方主体知识存量的异质性和互补 性,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打破知识流动的组织

边界,扩展知识流动的维度,为各方搭建一个知 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企业可以有效地学习和利

用高校、科研机构创造的新知识和技能,加速技

术创新的速度,促进产业的发展。高校、科研机

构则可以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和成果商业化等相关

应用性知识,有利于缩短今后新的创新知识成果 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加速知识成果的价值传递和 实现。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可以将外部的知识 内部化,活化各主体自身的资源,提高高校和科

研机构的知识构建能力以及企业的组织竞争能 力。并且有效的产学研联盟合作可以促使企业与

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和互惠的关 系,这种信任和互惠的关系会强化知识主体之间

的相互作用,推动产学研知识联盟和合作向广度

和深度发展。Cassiman和Veugelers米用调査数据

对1993年比利时的制造业进行了实证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较高的外部知识溢出对企业与大学、

公立和私立研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合作的可能性

具有正面影响,企业可得到的公共知识池对于企

业来说更为重要,原因是其创新过程更可能从企 业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协议中获得收益\"°)。

Etzkowitz和Leytesdorff提出的三螺旋理论强调了 工业化国家的创新系统内产学研各主体之间交互

作用存在互惠效应W Etzkowitz进一步指出机构

之间加强联系,彼此间分享知识能够实现在更高

层次的技能水平。复合交叉性知识流动、交融、碰撞、增值实

现的创新往往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它表现在会产

生新的技术领域或者实现大量技术组合与要素改

变,技术全新、功能与要素极大地改变。突破性

创新也称重大创新,是指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技术

创新,它常常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

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 化⑴】。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实现需要经历不断试 错的过程,它基于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基础,常常

与科学上的重大发明相联系,它能对经济产生一

定的溢出效应。在我们国家,这种创新形式是最

普遍的。(三)基础科学性知识与革命性创新新兴领域产业发展中的基础科学知识的研究 具有巨大的社会回报,Bush认为基础科学知识的 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先决条件和催化剂,也是知识

创造、技术创新的重大推动力W杨立岩、潘

慧等提岀应用技术的增长受到基础科学知识储备

的制约,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作为基础,经 济就不会有实质性的长期增长〔⑷。尽管基础研

究具有巨大的社会回报,但是其本身并不具有创 新的反馈回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研发能力作为

支撑条件,基础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就永远无法 实现。因此,基础科学性知识的创造主体往往是

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当然,政府的扶持也是

基础科学研究重要的驱动力和支撑力。20世纪

80年代,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就是政府提供 支持,将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和科研机构的

纯研究紧密结合。这表明,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最

本质的基础科学知识的创造,往往离不开政府引 导和投入。在政府定向自主的杠杆作用下,高校 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主体进行研究,成熟之

国防科技2019年第5期(总第318期)62后与相应的产业领域结合,最后实现新兴领域产 业的发展〔⑸。由于知识内生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和知识

溢出效应,利润导向的组织如企业并不愿意在这

种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过多投入,基础科学知识研

究往往被认为是和应用研究、试验发展、销售 额、营销和基础性开支相冲突[⑷,除非他们期

望能够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或者知晓不

确定性的合理边际范围,从基础科学研究中获得

商业上的重大回报。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

在支持基础科学方面失灵,政府必须对基础科学

研究给予支持,而基础研究往往被看作是纯研究

性的。因此,对应企业支持它的热情之火就会熄

灭口。因此,自Arrow的相关理论之后,人们普

遍认为私营企业没有投资于研发的动力,因此,

基础科学的研究就将大部分由大学和科研机构来 完成。基础科学性知识的流动、交融、碰撞和增值

实现的创新往往是革命性的。它伴随着新的技术

领域的突破,实现技术的巨大跳跃,生产岀全新

的产品。当然,这个周期也是相对漫长的。革命 性创新是指采用新技术开发出新的工艺、产品和

产业的一种创新,能极大地提高产品价值,显著

提升技术水平。革命性创新具有不连续、非线性

和高速度等特点。这种创新的实现往往需要建立

一整套全新的科学技术原理方法,因此常常来源 于基础科学领域的巨大突破革命性创新一般 需要较高的前期成本,风险性高、周期性强,更

多地萌生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因此,企业、客

户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强关联,深化各知识主 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推动隐形知识的吸收传

递,将更加促进此类创新的突破。对比而言,发

达国家更加重视革命性创新的研究。早在1995 年以Rensselaer教授为首的由美国产业研究协会、 斯隆基金会联合资助的研究小组就开展过大规模

的类似创新研究,其中数十家企业如知名的IBM 公司也参与其中,效果不同凡响。结果显示,美

国的技术创新有78%的比例均为首创或技术革命 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国际 事务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必须更多地进行革命

性创新,实现基础科学领域的巨大突破。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的路径知识创新是指在知识流动过程,通过引进外

部较为先进的知识并消化吸收和再创造或者在自

身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对内外技术及其相关因

素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以知识创造主体 为核心的各生产要素的有机配合。各因素之间协 调配套为知识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平台。在此

基础之上,本文根据新兴领域发展的学理逻辑、

知识创新的机理、知识创新的模式等将新兴领域

中创新知识的获取形式分为知识交易、联合创造

和自主研发三种。探索新兴领域军民融合知识创 新的选择路径,为实现新兴领域产业高质量高水

平发展提供参考。(-)知识交易知识交易是指新兴领域知识供求双方之间按 照协商,有偿实现知识流动的方式,主要包含技

术转让、并购、合作入股等形式。转让是指获得

创新知识源专利权的技术、商标或者专有技术、

管理方法等非专利技术。这种方式形成的知识流

动多以显性知识为主,知识的粘滞性小,即知识

依附于人身上的粘性弱。知识创新需求方可以通

过这种方式实现知识的引进,在融合自身知识基 础上消化吸收、二次创新。并购主要是指以获取

对方核心技术资源为目的实施的兼并和收购行 为,它是实现知识转移的重要方式。自军民融合

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军

工企业的方式进入军工领域,军工资产证券化的 大背景下,知识资产也随之不断地融合创新。合

作入股主要是指知识创造主体的知识或者知识产 权、技术诀窍、经验资历等折合为资本股份,投

入联营或者合营企业从而获取相应股份权的行

为。这种方式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风险性相

对较大,在知识创造主体知识含量的衡量中,隐

形知识依附于知识主体,其贡献程度难以合理有

效地评估出来。总的来说,知识交易的方式主要

是有偿地实现知识转移的过程,其中多以显性知

识为主,通过贸易的方式,能够将外部的知识转 移到自身,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基础进行合成和内

化,迅速快捷地拉近与高知识量主体之间的差

距,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实用性。(-)联合创造联合创造是指新兴领域中具有一定资源互补

的知识主体之间事先约定合作目的、组织方式、

任务分工、要素投入、风险承担等,继而形成合

资、合作等行为。它是在合作联盟中形成知识流 动、碰撞和增值的方式。主要形式包括产学研间

张 帆,等:新兴领域知识流动与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63的合作,如企业和高校之间、企业和研究机构之 间。通过组建知识共享联盟,可以打破军民领域

的壁垒,实现知识互补融合,特别是粘附于人身 上的隐性技术知识的获取,同时不断内化融合创 造出新的知识。新兴领域产学研联盟中各个知识

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并不是简单系统,而是一个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政府、金融机构和

中介平台为辅的各主体相互耦合和关联,层流和

紊流相互交织融合的复杂巨系统。通过产学研之

间的联盟,能够从知识创造目标的源头具象化, 针对特定的技术领域,集中攻坚,减少了知识创

新过程路径中的阻滞因素。由于联合创造的知识 流动只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组织模式,具有

明确边界,并且常常有政府支持,金融机构支持

和中介平台服务等外力的推动,为联合创造形成

知识创新构造了良好的环境,大幅提高知识流

动、碰撞、增值创新的效率,知识含量和质量都

呈现出不断增长的集聚特征。(三)自主研发自主研发是指新兴领域中各知识主体借助自 身的知识储备、要素资源、资产设备等进行独立 设计、研发、实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独特

核心技术的过程。它不再通过知识引进、模仿等

方式依赖于外部知识主体,而是依靠自身力量和

实力,通过独立研发活动而形成。这样的好处就

是将核心知识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掌握了其核

心知识的所有权,拥有较高的保密性。自主研发 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一旦某个知识

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它保留创

新部分的所有权不将其外泄,那么由该项自主研 发形成的创新成果在该领域就具有极强的垄断

性。但是若只有一个知识主体进行自主研发,其 创新效率往往不高。如中国移动作为一家举足轻

重的国有骨干企业,一直高举自主研发创新的旗

帜,但是其在创新过程中,并非仅凭一己之力,

而是积极地与其他民营通信企业进行联合创造。

这也表明知识创造链上各个主体之间的参与合

作,能够更好地加快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步

伐,形成一系列创新重大成果。参考文献[1 ] Takeuchi H , Nonaka I.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 J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5 ( 1 ) : 14 -37.[2] Hayek F 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 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35(4) :519 一 530.[3] Suchman L A.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 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M J. 1987.[4]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的新领域一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 : 3-10.[5] Dewar R D, Dutton J E. The adopti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 J ].

Management Science, 1986,32( 11) : 1422 - 1433.6] Gopalakrishnan S, Bierly P. Analyzing innovation

adoption using 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 J ].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1 , 18 ( 2 ) : 107 -130.[7 ] Reichstein T, Jensen M B. Firm size and firm growth rate distributions—The case of Denmark J j. Industrial & Corporate Change,2005,14(6) : 1145 - 1166.[8] Brentano F. The Origin of our knowledge of right

and wrong ( Routledge Revivals ) [ J ].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2009.[9]

Zhou K Z,Li C B. How knowledge affects radical

innovation: knowledge base, market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2,33(9) : 1090 - 1102.[10]

Cassiman B, Veugelers R. Complementarity in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Internal R&D, 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cooperation | .1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2.[11 J Etzkowitz H , Leydesdorff L A. Universities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 J ]. Scientometrics, 1997,58(2) :191 -203.[12] Chandy R K, Tellis G J. Organizing for radical product innovation: The overlooked role of willing ness to cannibalize[ J ] .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8 ,35

(4) :474 -487.[13 ] Bush L F. Dislocations of the shoulder [ J ].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1945 ,67 (3 ) :520 - 523.[14] 杨立岩,潘慧峰.人力资本、基础研究与经济增 长[J].经济研究,2003(4) :72 -78.[15] 马佰莲,曾国屏.“基莱问题”与政府资助基础

研究的理性[J].科学文化评论,2007,4(5) :90 - 101.[16 ] Wittebom F, Cohen M, Bregman J, et al. Liberalisation, indusliy turmoil and the balance of R&D

activities j J ]. Information Economics & Policy, 2001 ,13 (2 ):

199 -230.[17 ] Stokes D E. Pasteur * s quadrant [ J j. Brookings64国防科技2019年第5期(总第318期)Institutio, 1997,17(4) :734 -736.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 J ].[18 ] Dewar R D , Dutton J E. The adoption of radical Management Science , 1986,32( 11) : 1422 - 1433.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industry

in emerging fiel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flowZHANG Fan,YANG Yue,ZENG Li(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Abstract: Emerging fields such as ocean, space, network, new energy, bi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

important power sources for China' s national defense. And it helps our country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from high-speed growth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in the

emerging field, we must take the road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and achieve major breakthrough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owever,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ems origins from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cre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cademic logic of the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emerging fields, the mechanism, model and path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explores the endogenous mechanism and continuous driving for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emerging fields, it will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in emerging fields.Key words: emerging fields ; knowledge flow ;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 industrial developmen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