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事业是培养和教育人的事业,教育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问题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经济社会要持久健康发展就必须正确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教育 问题 原因 解决途径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机会不公平
1、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较大
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区域之间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拉大,随着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的教育也与城市的教育在拉大。虽然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主要表现为:
(1)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由于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难度极大,“暗房子、破桌子、石凳子”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农村教师工
资水平较低,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大。
(2)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有所反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一是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二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厌学情绪大;三是部分教师缺乏师德师风,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师生抵触情绪大。这几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支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当然,家庭经济贫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新的“读书无用论”等因素也是造成学生中途辍学的主要原因。
(3)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的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2、农民工子女在基础教育中遭受诸多不公平待遇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基础教育时,因户籍的限制往往会遭受诸多不公平的待遇。例如:在学前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并不能在其父母工作的辖区内顺利地入学。学校在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设置了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困难。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资金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不足等情况,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接受基础教育上的不公平。
3、学校教育不公平
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不公平。重点学校一直是各级政府投资的重点,而非重点学校则因政府不重视、投入少而无人问津,师资队伍较差,教育质量低下,人为地把学校、
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就近入学”和愈演愈烈的“择校”大战,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在经济实力和社会背景的竞争,固化了社会阶层间的差别,使教育资源配置人为地出现倾斜。
(二)教育腐败影响教育公正
1、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监管缺失
中国历来非常重视教育,教师也被认为是道德楷模,而随着市场化进入教育领域,原被认为是一方净土的学校也成腐败高发区。教育腐败是指教育领域中的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之便以权谋私,主体是行政部门和公职人员,手段是滥用权力。我国正在进行社会转型,新旧制度更替有很多的欠缺和问题,简言之,就是改革没按预期设想的速度较快的实现全面转型,应确立的制度还没建立完全,制度供给滞后需求不足,许多法律尚须完善。加之腐败暗箱操作很难对其进行彻底清除。
2、资源紧缺下的利益驱动
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是教育腐败产生根源之一,学校是一个公益性机构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在物质利益最直接驱动下,以权谋私、乱用职权等不良风气会滋生,并最终导致腐败。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有一定的困难,学校可想办法利用各种可利用资源自筹部分经费来弥补国家投资不足,作为暂时缓解和补充。从教育战略地位来看只要财力允许,国家还是应该加大其投入,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家、社会、个人都开始加大对教育投入,教育经费和学校收入来源必将多元化,从而增加了各级财政管理难度,致使腐败蔓延,改变这一现状,须充分发挥监督机制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堵住教育“黑洞”。
3、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社会,人与人团结的基础。社会转型使控制个人道德的规范越来越松弛,原本存在与个人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这就是失范现象。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项制度未完善,在以直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原来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都被推翻,而新的观念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法制建设很难与改革同步,此种状态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东西在侵蚀着人民心灵,给人们的价值观代带来变化。作为社会人的老师,一方面受着师德要求,另一方面又有金钱、商品、服务等物质利益诱惑,其价值取向难免有偏颇。
二、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体制使教育发展更加不公平
所谓城乡二元体制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先进城市与落后农村的巨大反差。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在城乡分治的行政建制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户籍制度、粮食供应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婚姻制度、财政税收制度以及金融信贷制度等。这十几种制度性的城乡差异,将中国农民置于近乎二等公民的境地。城乡二元化造成了城市繁荣,但使得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存在着天壤之别。因此城乡发展的差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实施的城乡二元体制。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在我国,教育经费一般向城市、重点校倾斜,对于农村、非重点校而言,由于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这些学校的学生必然在教育起点、过程以及结果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虽
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这部分教育的投入,但由于附加条件多且程序复杂等原因,并未能实际投入运作。
(三)利益因素也是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
受利益的驱动,获得较多教育资源的学校会想法设法收取择校费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投入。如此一来,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向拥有金钱、权力、社会关系的优势阶层倾斜”,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不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合理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合理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建立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不同地区教育水平差异。第一,加大扶持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财政拨款,派遣优秀教师到农村。第二,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给予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逐步缩小西部与东部的教育差距。第三,加紧发展薄弱学校建设,薄弱学校应向上级单位申请资金与师资,尽快缩小与重点学校间距离。二是把教育公正作为一种重要指导思想。我国历史上的重点学校制度,完全违背了教育本应该拥有的公正公平的价值。现阶段教育公正的追求须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把教育公正作为教育发展灵魂和思想。三是实现资源共享,有效解决资源配置不平衡。现代先进的网络条件,为优秀资源的共享提供良好条件。无论学校和政策间如何去平衡优秀的师资,但作为个体的教师,在能力上存在差异是不得不去面对。在一定区域内,这种优质资源的共享,会提升了教育效率。同样在教育经费有限情况下,学校硬件配置不可能完全相同,但资源共享的理念会对一定区域内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用政策保证教育公平
对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采取补偿措施。在教育中,处境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这些群体和地区的扶助应该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在这方面,韩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韩国政府首先将有限的公共资金用于收益率最高的初等教育,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教育的普及和均等化并举的目的。我国也在不断地学习借鉴,如,“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两免一补”政策等。在政策上体现了一定的倾向性,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分级管理体制和重点校政策和质量评价标准不合理等多种原因,导致目前我国的教育公平还存在严重的问题。
(三)加强教育入学体制的改革
现行的考试制度过分侧重于精英教育,同时在考试制度的某些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性。应试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最后在科目和内容改革中适当增加能力和素质测试的比重,维护教育的机会公平。
(四)打击教育腐败,坚持依法治教
解决教育腐败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我国现阶段教育主要问题是有限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矛盾,集体和各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以权谋私,从根本上清除教育腐败的土壤必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越是教育发展落后地方,越容易产生教育腐败行为。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透明的监管体制。有必要建立清楚明了的规章制度,透明的运作程序和对经费的划拨、分发和使用等环节的责任作出明确界定的政策框架。
打击教育腐败的同时须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教育领域内的具体要求,是实现教育公正的重要保证。依法治教一是重视和保护不同群体的受教育权。首先要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我国贫困学生和残疾儿童在受教育群体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一费制”的实行虽为很多贫困家庭减轻负担,但生活费仍是部分贫困群体很大负担,残疾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困难重重。二是加强民主建设,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公民受教育权利。在依法治教的过程中,政府和学校要做到真正落实关于教育各项法律法规,对接受教育的学生保证相近或一致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确保他们受教育权利和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学校自身的建设上,应尽量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管理和参与学校相关政务,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对教育公平理论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2002(3):21.
[2]王本陆.教育崇善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顾自安.制度主义的公平观――一种\"统合公平\".2004(12).
[4]谢新国,周敦文.论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5]邱伟华.权力制衡与教育公平之实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28.
[6]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