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2019-2020学年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校际联合质量调研
初三语文 2019.11 第一部分(26分)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7分)
在人的一生中,困难总是会伴随左右,根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人之所以会在困难中痛苦纠结、不知所措,就在于他被困难震慑住了。困难多带来的恐(jù) 往往比困难本身更让人害怕,所以人们会把困难当成难以(yú) 越的障碍。只有保持安然的心态,才能更从容地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心静了,事业才能更开(kuò) ;心静了,才能(bō) 开云雾见青天;心静了,天地之间的所有困境便能为你沉酣。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恐(jù) (yú) 越 开(kuò) (bō) 开云雾 【参考答案】惧、逾、阔、拨 【考查内容】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解析思路】考察学生对常见词语的记忆,注意写字工整避免出现错别字,特别注意“拨”和“拔”的区别
(2)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从容 (A、cōngB、 cóng) ○2 处理 (A、chǔ B、 chù) ○..
【参考答案】B A 【考查内容】多音字
【解析思路】考察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正确读法。“从”只有第二音,“处”作为名词“处所”读第四声,作为动词时读第三声。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1)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 》) (2)秋草独寻人去后,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云横秦岭家何在?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槲叶落山路, 。(温庭筠《 》)
(6)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7)其必曰“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8)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1)长风破浪会有时 (2)寒林空见日斜时 (3)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4)沉舟侧畔千帆过 (5)枳花明驿墙 《商山早行》(6)人有悲欢离合 (7)先天下之忧而忧 (8)醉翁之意不在酒
【考查内容】考察课本内古诗名句记忆背诵
【解析思路】课本必背古诗的考核,没有难度,注意不要有错别字。 3.根据材料内容,画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是哪一项?(3分)
(1)我曾经踮起脚尖远望,结果远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我登上高处向人招手,胳膊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的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更加激昂,但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因此,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要 。
A、勇于多方尝试,不断激发自我潜能 B、立定远大目标,确立人生未来的方向 C、善用周遭资源,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D、结交学习伙伴,获得他人指点帮助 【参考答案】C
【考查内容】语言综合运用
【解析思路】读懂原句的含义,总结出人生哲理。原句中“登山高处”“顺着风”都是借用了其他资源,得到更好的效果。所以选“C” 4、名著阅读。(6分) (1)下面哪一项不是宋江的绰号?
A、宋公明 B、孝义黑三郎 C、及时雨 D、呼保义 【参考答案】A
【考查内容】名著人物形象
【解析思路】宋江,字“公明”,所以宋公明不是绰号,是名字。选A
(2)《水浒传》中有很多看似闲笔实为伏笔的交代。下面这段话中“岳庙间壁”就是一出重要的交代,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都与之有密切关系。请结合有关故事情节作简要说明。 请长老对他(鲁智深)说:“我这敝寺有个大菜园,在酸枣门外岳庙间壁,你可去那里住持管领。每日教种地人纳十担菜蔬,余者都属你用度。”
【参考答案】菜园在岳庙间壁,林冲陪娘子到岳庙上香,才得以见识鲁智深的武艺,二人因此结拜为兄弟,并因为在岳庙间壁,当高衙内欺辱林冲娘子时,鲁智深才能及时赶到,救出林冲娘子。
【考查内容】《水浒传》故事情节
【解析思路】埋伏笔,可以让人物出场、故事情节展开变得顺畅、合理。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5-7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
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②,长是人千里。
3,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
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砌:台阶。②练:白色的丝绸。○3敧(qī):倾斜。 5.阅读下面的诗句后,概括说说古人写月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 (1)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参考答案】通过塑造“月”这个典型的意象,表现了人物内心孤独惆怅,表达了了对亲人或家乡的思念之情。 【考查内容】意象和意境题
【解析思路】古诗词中诗人通过塑造特点的意象,赋予它特定的含义,进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活动和情感。
6.下阙以“愁”字开篇,通过具体描写,将词人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请选择一处作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事例一 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考查内容】表现手法及作用
【解析思路】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三部曲:1、明手法 2、阐运用 3、析情感。 7.有人认为这首词是作者久居他乡,触景生情的“思乡之作”;也有人认为它是作者在外任职时,念朝廷无人,君王无佐,忧心如焚的“思君之作”。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2分)
【参考答案】赞同第一种观点。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人情,情景交融。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上片月光相映照,亦倍增伤感。末尾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考查内容】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思路】从上阕和下阙所写内容、采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两种观点均可,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2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②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⑤;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这时任凤翔府判官。②忭(biàn):喜乐。③属(zhǔ)客:这里指劝客饮酒。④荐:通“洊”屡次、接连。⑤襦(rú):短衣、短袄。
8.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2分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古代汉语词典》中“遗”的部分义项:
A、遗失、遗漏 B、抛弃、遗弃 C、遗留、剩余 【参考答案】B
【考查内容】文言实词解释
【解析思路】对于常见的文言实词需要牢固,一词多义需结合句子和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义项。 9.下列关于文意的理解,有误的是哪一项?(3分)
A、古时候的人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常常喜欢用这个喜事为事物命名。 B、苏轼到任扶风的第二年,在屋子的北面造了喜雨亭,作为休憩之所。 C、春天里岐山南面下了一场麦雨,百姓占卜认为这是好年成的预兆。 D、岐山麦雨之后的三个月里,扶风之地都没有下雨,百姓忧心忡忡。 【参考答案】D
【考查内容】文章内容理解
【解析思路】根据文章内容“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D项中说是三个月,所以是错误的。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参考答案】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考查内容】文言文句子翻译
【解析思路】文言文句子翻译直译为主,义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关键实词和特殊句式。 11、写出文中具体描写“喜雨”之“喜态”的句子。(2分)
【参考答案】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考查内容】文章内容理解
【解析思路】通过描写人物的喜态反映了人们对于雨的喜爱之情。
12、简述“喜雨亭”名字的由来,并说说这一命名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志趣。(3分) 【参考答案】当时天旱,亭子修成时,适逢下了一场及时大雨,人们皆大欢喜.因此作者便把这亭子命名为喜雨亭.。表现了作者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 【考查内容】情感分析
【解析思路】从人物所做事情当成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情感倾向,这是写人文言文主旨把握常用技巧。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6题。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也听见 龙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醒也听见 梦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O型 哭也听见 笑也听见
13. 如果要朗诵余光中的这首《民歌》,下面哪一项语气最适合?(2分)
A. 宛转悠扬 B.雄浑高亢 C.活泼欢快 D.沉郁顿挫 【参考答案】 B
【考查内容】 诗歌朗读基调
【解析思路】余光中的诗是承继五四新诗起步的,50年代投入现代主义诗潮,后来又转而回归中国古典传统,最后他选择了一条中西融汇、古今结合的诗歌道路。《民歌》这首七十年代创作的
作品就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探索和追求。是在传统与自我、个性与共性的交融点上表现和歌唱了中华民族雄强自主、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构成,是历史的,也是自然的。因此,它的朗读基调应该是雄浑高亢的。
14. 诗人说“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句中的“红海”喻指什么?如何理解“我的红海在呼啸”?(3分)
【参考答案】 “红海”喻指诗人的血液;“我的红海在呼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即使长江冰冻,还有“我”的血液在流淌,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表达诗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 【考查内容】 对诗歌意象地理解
【解析思路】 “还有我,我的红海在呼啸”.以红海喻血,比喻大胆瑰丽,激扬豪迈之情溢于言表.随着诗歌的铿锵的节奏,和清新凝重的意象,诗人的大中华意识自然意识流露出来,表达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和爱国情怀。
15. 本诗从结构形式上看,与余光中的《乡愁》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两首诗结构上都是共四节,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节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诗歌音乐美,《乡愁》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四次重复,《民歌》中“……也听见”八次重复,旋律优美;句式整齐,长句与短句相结合,整齐中有参差之美,情感表达铿锵有力,便于抒发诗人浓厚的爱国之情。 【考查内容】 诗歌结构形式特点
【解析思路】 此题适合从课内《乡愁》入手分析,延伸至课外这首《民歌》:在结构上两首诗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求那些活泼、流动而生机勃勃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间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四次重复。《民歌》这首诗也不例外,其中“……也听见”八次重复,旋律优美。 16.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全诗借助“长江”“黄河”“我”“青海”“黄海”“高原”“平原”等意象,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崇敬和热爱,表达传承中华文化的决心和中华民族精神永不衰败的信心。
【考查内容】 诗歌情感 【解析思路】
诗一开始就从我们民族的发祥地写起。正是那莽莽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这首“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民歌。它自诞生以来,响彻华夏大地,“风也听见/沙也听见”。这里的民歌是我们民族起源时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它有最古老的自然源流。正如人们所说:“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民族精神的演化,是从原始的自然理想而进入到社会文明的人文系统。这一进步,诗中是“黄河冰封”、“长江发出母性鼻音”两个意象的转换来表现的。从黄河到长江,不单是地域的扩大,而是展现了我们民族精神所经历的艰苦悲壮的历史行程。因此,“鱼也听见/龙也听见”。鱼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说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传统已深入到整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底层结构。
历史长河流到今天,民族精神汇入现实个体。传统从自然本源出发经历了历史的磨砺和充实之后,又进入更高层次的生命自然。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确认,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它使民族精神的传统化为生命的血液,在个人的心海里激动。因此,“醒也听见/梦也听见”。这说明个体的人生已同民族精神溶为一体。
民族精神从河流进入血液,并没有到此终止。个体意识的张扬,正是民族整体灵魂苏生的重要表现和先兆。诗中的“自我”也不是纯粹的个人,它是个性化的共性。因而,进一步发展,就能超越个体的局限,而进入民族精神的永恒。这就是“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所以说,民歌的传唱不会断绝,它永远与我们民族的命运共哀乐:“哭也听见/笑也听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玫瑰与胶囊 沈奇岚
这几乎是一个悖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的阅读量大幅下降。并不是人们的阅读力降低,而是人们愿意给予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参加了一个在瑞士举行的国际论坛,有一位非常年轻的企业家介绍自己的新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替人读书”。许多大企业的管理人员总是非常忙碌,却很想读书。这家公司就为这些想读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把三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十页的“精华”,并获取高额报酬。负责读书、摘选和撰写“精华”的人都是具有相当高学历的研究人员,这样可以保证浓缩的一定是精华。这个公司一时间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
摘要,犹如读书界的营养胶囊,小小一粒,让人们心理上觉得获得了所有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当时我就想,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否则《安娜·卡列尼娜》的摘要精华,就是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而《简·爱》的摘要就是“家庭教师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如果抽去了这些故事的细节,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尽管这样的阅读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能够回馈至生命本身的阅读。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或许可以压缩成“精华”,让无暇与心灵对话的读者迅速吞咽,立即获得营养。这是兔子吃胡萝卜式的阅读,是占有性的阅读。另外一种阅读,是更从容的阅读。这样的阅读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在这场近乎舞蹈的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了生命的联系。由此,读者找到了阅读的意义,获得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的增强。生命因此而丰富起来。
读书是个选择。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是选择如何度过这一段生命时光。或许在一个节奏加快的世界里,选择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获得信息和知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是容易的,而取得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当网络渐渐分担甚至取代了图书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时,滋养心灵成了书籍更重要的功能。那些不可压缩的是什么?那些不能变成“精华摘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写书人和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17.下面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是哪一项?(3分) A.人们应当要给予阅读更多的时间。
B.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精华的,真正能够回馈至生命本身的阅读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 C.更从容的阅读,能使读者找到阅读的意义,获得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的增强。 D.书籍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播信息和知识,更能滋养心灵。 【参考答案】 B 【考查内容】 中心论点
【解析思路】 文章开头以阅读量大幅下降的现象引出论题;接着论述了这种现象使得人们只注重“精华摘要”;再次,对比论述占有性阅读和从容的阅读的区别;由此最后得出结论: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精华的,真正能够回馈至生命本身的阅读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 18.阅读全文后,说说标题中的“玫瑰”和“胶囊”分别指什么。(2分) 【参考答案】 “玫瑰”指“经典书籍”;“胶囊”指“精华摘要” 【考查内容】文章重要词语的理解
【解析思路】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二段即指出“这个公司一时间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读书界的营养胶囊”;结合第三段和最后一段得出结论:这里标题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经典书籍比喻成玫瑰,将精华摘要比喻成胶囊,用语形象,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9.仿照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为《水浒传》和《骆驼祥子》分别写一句摘要。(4分) 【参考答案】《水浒传》: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悲剧故事,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 【考查内容】 文本概括能力
【解析思路】 首先要熟悉《水浒传》和《骆驼祥子》这两本初中必读名著;其次,观察本文例句格式: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最后按照格式表述通顺即可。
20.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是选择如何度过这一段生命时光。”请从你的阅读经历中举出一例,来印证这个说法。(4分)
【参考答案】 这句话指:读书不应只是为功利性德获取知识而读书,更重要的是在付出时间的同时,对阅读对书本产生美好的情感,引发共鸣,真正地享受这份阅读的过程。比如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不只是因为它是必读名著,更多的是被保尔柯察金钢铁般的意志所震撼、所鼓舞,沉浸在这个角色的悲伤与喜悦,落寞与振奋中,同时它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不断鼓舞我前进,给我坚持的力量。 【考查内容】 主旨理解以及联系实际题
【解析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里不仅要解释“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是选择如何度过这一段生命时光。”这句话, 同时要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事例进行佐证。
第三部分(60分)
21.作文。(60分)
和风细雨,鸟语花香的日子总能令人心生愉悦。可若是天伦共享,若是心意顺遂,若是……那么,即使眼前是暴风骤雨,草木凋零,又何尝不是人间好时节呢?
请以“______________,便是人间好时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后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⑤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考查内容】半命题作文
【解析思路】 这篇半命题作文的标题出自宋代无门和尚的《颂》,原诗如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译文如下,春天有百花盛开,秋天有明月高悬,夏季有凉风阵阵,冬季有大雪飘扬。
如果没有闲事扰乱心绪,那么每天都是人间最好的时节。
同时,从提示语上也可得出如果能够活在当下,珍惜当下,欣赏当下,就是最好的。 【参考例文】
金秋十月,正是人间好时节
金秋十月。金黄的麦附和着金黄的阳光,在原本灰暗的土地上,映出一片灿烂辉煌。秋,正是人间好时节。
在这喜悦的季节里,却有一个格格不入的我。闷闷不乐地坐在椅子上,脑海里全是母亲的身影,那身影转着转着,扭曲了……耳畔是那焦急而尖利的叫喊声:“你看看这次数学考的!跟人家最高分差多少?数学还能不能学了!我都替你着急!你能不能有点出息……”一句一句的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纵有千百种委屈,也只能默默地哭泣。秋,只是一个万物凋零的秋。
奶奶进来了,她用粗糙的大手,轻轻拉住我冰凉的小手,往麦田走去。我紧跟着奶奶的脚步,不知走了多久,抬头,璀璨的金色刺痛了我的眼。一簇簇的麦虽低着头,但那挺直了的脊梁却昭示着它们的不屈,蓦然,一股金黄的暖流似乎通遍了全身。我直直地注视着它们……
奶奶继续往里走,我也回过神来,一路踏过的土地有些贫瘠。终于,在一小簇麦前,奶奶停下了。那一小簇麦比其他的麦要小很多,是因为土地的关系吧,这里的土比其他地区的土要贫瘠得多。奶奶从那一簇麦中捏下其中的一个麦穗,我接过去,观察他。一颗一颗的麦的结晶紧密排列,是那么的饱满,全然不像是从那么贫瘠的土地中长出来的麦穗。我的心,为之一震,那股金黄的暖流似乎是流到了心里,流着,不停歇……
奶奶轻抚我的头,动了动嘴,说:“孩子,不要放弃,加油……”我也用坚强的眼神看着奶奶。霎时间,奶奶的脸,也如金黄色的,闪耀着光芒,伴随着氤氲的麦香,奶奶融入这金黄的麦香麦中,而我似乎也随着金黄的麦香,融入这麦中,也融入这秋中……
万物凋零,不代表衰败,而是为了积攒能量,在新一轮更替中涅槃重生!金黄的麦映照着灰暗的土地,那灰暗土地,也变得灿烂了。正是人间好时节,秋就该如此……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曾有一位禅者曾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首小诗也揭露出简单生活的真谛。若心无挂碍,简单生活,便能安享生活。静享生命之欢愉。
淡泊外物唯有简单生活才能让我们眼明心清,尽享生命之欢愉。
泰戈尔曾说,如果给鸟儿的翅膀镶上黄金,那鸟儿就再也飞不起来了。如果我们过分的关注,万物。就再也不能过上简单的生活。反而会被物欲横流蒙住了双眼。有一古籍曾说,
雁渡寒潭,燕雀而潭不存影。风过疏竹,风去而竹不留声。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是去而心随空。倘若人人都能以此种态度对待生活中的诱惑。波澜。何须愁眉不展?心烦意乱?自会有眼明心清,喜笑颜开。著作等身,钱钟书仍处荒山老屋行二三素心之事。声名震耳。南怀瑾依旧潜心向道。常伴清灯古佛。荣誉加身。袁隆平仍躬耕于农田,喜看稻菽千重浪。他们虽是一代大家却在简单的生活里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眼明心清。自能看到更多别人不能看到的美景。
摒弃浮躁,唯有简单生活才能让我们新专如一,尽享生命之欢愉。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跟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是浮躁让人喋喋不休。如同招摇的枝桠。而简单的生活,却让人沉稳下来。专注下来。如同沉稳的根系。冯骥才独坐庭院。耳听清风鸟语。悟出。月如何缺,天如何老。弘一法师。静立寺前,独赏皎洁明月。感慨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莫言疾笔案前。一灯为陪笔耕不辍。诺奖实至名归。是简单,甚至有些孤寂的生活,让他们沉心静气,心沉似海。听见心中花开。纷繁人世要做一棵树,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一半在土里深埋,一半在风中张扬。用最简单的姿态沉默而立。才能站成一道永恒的风景。
心思纯洁。唯有简单生活才能让我们灵感迸发,尽享生命之欢愉。
丰子恺曾说,孩子的心是最美的,天堂。原因是孩子拥有最纯洁的心灵。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如此简单。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而如今。大多数人功利心太重。且急于求成。不停地与时间抢效率。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而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简单的生活。给了他创造的源动力。湖畔微风袭来。是简单生活让黄宾虹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暗香阵阵浮动。是简单生活让林和靖写下暗香浮动月昏黄的动人诗篇。灯会上流光溢彩。是简单生活让沈三白留下《浮生六记》的恬淡篇章。对美最真切的感受,往往不是在香车宝马。鬓影摇晃中觅得。反而是最简单的生活中蕴有惊喜。
手把青秧插稻田。抬头便见新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只要你简单的看待它。就能看到云白山青。川行石立之景,尽享生命之欢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