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2023-06-06 来源:世旅网
幻灯片1

中国近代文学 第一讲 绪 论

幻灯片2

第一讲 绪论

一、概说

1、中国近代文学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艰难嬗变的转型时期,文学史家将其断代为中国近代文学。 幻灯片3

2、时代性质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奏折(同治十一年五月) 幻灯片4

2、时代性质

中国自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一直是在传统之中生活着,文化变迁相当缓慢,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定体系。然而,在这同一时期,西方世界于生活和思想方面都经历着激烈的改变。在这样的改变中,西方世界从它的中古走向近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邦的兴起,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工业改进。这些事实,对于西方本身以及全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入而广远的。尤其是工业革命所产生出来的力量,从17世纪开始,自西欧核心出发,像上帝的手似的重新塑造世界。 ——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 幻灯片5

2、时代性质:近代中国——过渡时代

过渡时代者,实千古英雄豪杰之大舞台也,多少民族由死而生、由剥而复、由奴而主、由瘠而肥所必由之路也。美哉过渡时代乎!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 幻灯片6

3、近代历史研究的热

与近代文学研究的冷

幻灯片7

4、近代文学非常重要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王德威 幻灯片8

5、近代文学的魅力:群星灿烂

“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绝世奇才龚自珍,有以文字耸动天下的过渡时代之英雄梁启超;雄才大略如曾国藩,气冲斗牛如康有为,悲歌慷慨如谭嗣同,英姿飒爽如秋瑾,哀怨凄婉如苏曼

殊;“并世译才数严林”的严复、林纾,身怀绝技却坎坷没世的旷代奇才刘鹗,才高八斗的晚清遗老陈三立、王国维„„

一时多少英雄豪杰

幻灯片9

6、近代文学的定位与价值

近代文学的总体定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终结,又是通向中国现代文学的纽带与桥梁。 近代文学的价值就在于:它一方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承续与终结,另一方面又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的奠基与先声。

幻灯片10

幻灯片11

1、民族生存危机 (外患)

幻灯片12

二、近代文学的历史语境:社会全面危机

历史回顾:近代中国 多事之秋

重大历史事件频仍

风云际会的年代

多事之秋

《晚清悲歌》视频 鸦片战争1840 太平天国1851 火烧圆明园1860 同治中兴1862-1874 甲午海战1894-1895 百日维新1898 庚子事变1900 辛亥革命1911

二.近代文学的历史语境:社会全面危机

二.近代文学的历史语境:社会全面危机

幻灯片13

二.近代文学的历史语境:社会全面危机

幻灯片14

二.近代文学的历史语境:社会全面危机

2、政治危机(内忧)

风雨飘摇 四面楚歌

北有捻军 南有天地会

太平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

杂税日增,民心不安;科举全废,士心不安;新学多偏,众心不安;洋货争衡,商心不安。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幻灯片15

二.近代文学的历史语境:社会全面危机

今日之中国,殆哉岌岌乎!政府棼瞀mào(混乱)于上,列强束胁于外,国民怨讟(dú怨恨)于下,如半空之木,复被之霜雪,如久病之夫,益中以沴[lì灾害]疠(lì瘟疫),举国相视,咸儳chán然(不整齐)若不可终日。志行薄弱者,袖手待尽,脑识单简者,铤而走险,自余一二热诚沈(chén)毅之士,亦彷徨歧路,莫审所适。问中国当由何道而可以必免于亡,遍国中几罔知所以为对也。 ——梁启超:《政闻社宣言书》 幻灯片16

3、传统文化危机(内忧外患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今者时势又剧变矣,学术之必变,盖不待言。世之言学者,辄怅怅无归„„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70寿序》

(清末)学界活力之中枢,已转移到“外来思想之吸收”。一时元气虽极旺盛,然而有两种大毛病:一是混乱,二是肤浅。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幻灯片17

3、传统文化危机

容闳:1828—1912,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中国近代著

名的教育、外交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促成和经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幻灯片18 自序

第一章 幼稚时代 第二章 小学时代 第三章 初游美国 第四章 中学时代 第五章 大学时代 第六章 学成归国 第七章 人世谋生 第八章 经商之阅历

第九章 产茶区域之初次调查 第十章 太平军中之访察

第十一章 对于太平军战争之观感

第十二章 太平县产茶地之旅行 第十三章 与曾文正之谈话 第十四章 购办机器 第十五章 第二次归国 第十六章 予之教育计划 第十七章 经理留学事务所 第十八章 秘鲁华工之调查 第十九章 留学事务所之终局 第二十章 北京之行与悼亡 第二十一章 末次之归国 第二十二章 戊戌政变 幻灯片19

近代中国的留学潮

幻灯片20

《中西闻见录》洋务运动期间北京创刊,美国传教士丁韪wěi良等人主编。“系仿造西国新闻纸而作。书中杂录各国新闻近事,并讲天文地理格物之学”,设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及各国近事等栏目。除刊载文章外,还附有插图,图文并茂,使得文中讲解的知识更为生动直观。这份杂志由广学会散发,在当时颇有影响。到1875年停刊时,共印刷36期。1876年2月在上海创刊的《格致汇编》前身即为《中西闻见录》,由英国人傅兰雅编辑,由格致书室发售。初为月刊,自1890年起改为季刊。

幻灯片21

是谁撬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

幻灯片22

三、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

(一)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匡时济世的经世思潮和洋务思潮):经世致用文学与爱国诗潮 (二)维新变法时期(新民救国的维新思潮):文学界革命 1、文学观念变革:文学进化论、情感取向 2、小说戏曲被引进文学殿堂 3、文学批评方式的更新 4、现代悲剧意识的诞生 5、语言出现变革趋势

(三)辛亥革命与五四(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潮):纷纭繁杂多元对峙;旧派文学的收束 幻灯片23

四、中国近代文学的特征

处于中国文学由古走向现代的过渡转折期的近代文学,其作为历史“中介物”的承先启后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本身也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过渡转折时代所特有的矛盾性、复杂性与多重性。

1.近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复杂性

1.近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复杂性

多元并存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急剧变动,给近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种复杂与矛盾不仅表现为新旧对立的两种文学形态、意识的并存与杂糅,不仅表现为近代文学思潮、流派的驳杂和思想、审美风貌的驳杂,而且也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文学观念、主题、风格以及思想家、文学家的思想行为模式之中。 幻灯片25

1.近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复杂性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表现了三种明显差异的心理价值取向。

他们或以板结的思维心理定势看待日益蓬勃发展的西学东渐浪潮,死死固守以夏变夷的僵死封闭的文化观念;

或在承认中国技艺落后的同时,却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礼乐教化的巨大优越性,在文化选择中恪守中体西用的原则;

或不仅承认中国技艺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文化与文学皆不如人,试图借助西方异质文化的冲击力量,荡涤传统文化的污泥浊水,建立适应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新型文化。 这三种心理价值取向,实际上也是中国近代作家心路历程的浓缩与概括。 幻灯片26

2.近代中国文学的功利主义与审美价值的二律背反

在三重危机形势下产生的近代中国文学,以巨大的热情与自觉,从各个方面去参与时代的进程,把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推崇扩展到如此之高且广阔的领域。

极端功利主义往往是以削弱甚至牺牲文学的审美品格为代价,这必然会导致文学发展的深刻缺陷甚至是危机。

幻灯片27

3.近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曲折性与演变的急遽性

近代文学变革的艰巨性、曲折性与急遽性的矛盾,决定这种变革进行得不彻底。但是,它却为后来者开启了道路,为濒临于困境的中国文学选择了新的历史出路——走向现代化之路。 幻灯片28

五.学习中国近代文学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文学谈文学。

2、抓住近代文学发展的线索:古典文学在近代的衰微和新的文学因素成长。 3、注意从作家群体的创作心态与心路历程的视角去感知时代精神的流向。 幻灯片29

思考题: 1、如何认识中国近代文学的复杂性?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文学的功利主义与审美价值的二律背反现象?为什么说中国近代文学的文化—历史价值远远超出其自身的纯文学价值?

3、如何定位“中国近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国文学的近代化”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幻灯片30

第二讲

龚自珍的诗文创作及其影响

龚自珍„„

何许人也丁香花公案

空山徒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 小注:“忆宣武门内太平湖之丁香花。” 一.青年时期(1792-1818)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 ,又号羽琌[líng]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生在三世京官的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父丽正,曾署江苏按察使,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自珍年十二,外公授许氏部目;年十四,考古今官制;十五岁,诗集编年;十九岁,开始参加科考,倚声填词;到21岁,编词集《怀人馆词》3卷、《红禅词》2卷。 一青年时期(1792-1818)

 主要著作:  《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尊隐》、《平均篇》等。在这些文章中,龚自珍对腐朽黑

暗的现实政治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向往、期待和呼唤社会的变革。  《明良论》(1813)是龚自珍写的一组有代表性的政治论文,深刻地揭露封建专制下的君

臣关系,朝廷风气,以及吏治、用人方面的种种弊端,对于吏治许多方面提出了很多改革性的思想主张。

四论皆古方也,而中今病,岂必别制一新方哉?耄矣!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恨矣。 ——段玉裁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盖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

——《明良论二》

少年尊隐有高文,猿鹤真堪张一军。难向史家搜比例,商量出处到红裙。——《己亥杂诗》第241首

猿鹤:被弃隐于山中的才德之士。 张一军:部署一支军队。

《尊隐》尖锐地指出封建社会已经到了

“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的“昏时”,清王朝的统治到了崩溃的边缘。通过对“京师”(代指朝庭)和“山中”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作者热情赞扬了“山中”的勃勃生机,认为“山中之民”正是消除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种种弊端、挽救封建王朝的末世命运的力量。 《乙丙之际箸议》(1815-1816)二十多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学术、个性解放等方面,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龚自珍深沉的忧患意识、彻底的社会批判精神和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1815年是乙亥年,1816年是丙子年、

文格渐卑庸福近,不知庸福究何如。 常州庄四能怜我,劝我狂删乙丙书。 ——龚自珍《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之二

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 ——《乙丙之际著议第七》 二.京居时期(1819-1839)

1819年从刘逢禄受《公羊春秋》;识宋翔凤。认识魏源、包世臣等;与王念孙相过从;花之

寺雅聚。

嘉庆二十四年(1819)三月,应会试,落第。嘉庆二十五年(1820)三月,应会试,落第。道光二年(1822)三月,应会试,落第。道光六年(1826)三月,应会试,落第。 道光九年(1829年;38岁 )三月,应会试,中第95

龚自珍幼承家学,治古文经学。认识刘逢禄后,从刘逢禄学习,接受今文经学《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对今文经学经世致用、托古改制精神多有颖悟。

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投宋于庭》

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做东京卖饼家。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之六》

经书确立以后,解释和研究经书的学问逐步兴起幷日益发展,这就是经学。经学本身衍生出很多学派,而贯串二千多年经学史的学派之争,只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二者主要区别

1、文字与版本不同:今文经就是西汉初年用当时的通行文字隶书记录的,由秦亡后幸存的儒生们口授的经书;古文经就是东汉初年据说在秘府图书中发现的和据说在孔府夹壁中发现的,用秦以前古代的籀zhòu文书写的经书。

2、治学方法不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不仅仅是所依据经书的不同,在学风上也不一样。今文经学派喜欢谈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而古文经学派则以训诂名物、考镜典章为主,西汉是今文经学的天下,东汉以后古文经学占据统治地位,直到清末今文经学才再度兴起。

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思潮

乾嘉汉学

1、产生原因 文字狱 整理书籍

思想发展本身规律 2、发展阶段

先驱——黄宗羲、顾炎武 奠基人——胡渭、阎若璩 典型时代——惠栋和吴派 高峰时代——戴震和皖派

延续——段玉裁、王念孙、焦循、阮元 衰落——俞樾、孙诒让 整理古代文化 3、社会影响 形成僵化泥古思潮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梁谋” ——龚自珍

常州学派的兴起

1、常州学派的师承关系 刘逢禄(1776—1829) 庄存与(1719—1788) (常州武进人)(常州武进人) 宋翔凤(1779—1860)江苏长州人)龚自珍 魏 源

2、常州学派的学术特点

①研究十三经中唯一的今文经学著作: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②不讲训诂名物,专求“微言大义”。 3、常州学派兴起的原因

适应改革需要,借经术以文饰其政论,为主张改革人士所欢迎。 龚自珍:“昨日相逢刘礼部,(刘逢禄) 高言大句快无加。 从今抛弃虫魚学, 愿作东京卖饼家。“ 重要著作:

 散文《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古史钩沉论》、《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等。  诗歌《能令公少年行》、《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咏史》、《西郊

落花歌》等。 受今文经学的影响,龚自珍更自觉地使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密切联系起来,研究的课题更为广泛,对现实政治社会问题也提出了更加积极的建议。其《西域臵行省议》和《东南罢番舶议》,主张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巩固西北边疆。

 《西域置行省议》主要针对新疆边境不宁,民族矛盾尖锐,力主在新疆设立省级

行政建制,籍以维护国土,保护人民。《西域置行省议》以及《东南罢番舶议》(已佚)是龚自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这龚自珍的理论兴趣转向社会现实。 首联:写文章应该要有浩阔而不平凡的才气。莫作句:我既不象马端临撰《文献迩考》,也不是效法郑樵撰《通志》。意说他们是搜罗历史典故,而我写的则是针对时弊的文章,两者截然不同,不可一律看待。鄱阳:指马端临,南宋乐平县人(乐平县宋代属饶州,饶州又称鄱阳郡),著有《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夹漈:指郑樵,他曾在福建莆田县夹漈山读书,著有《通志》二百卷。后人称为郑夹潦。 苍茫句:天地旷远无边,而我不过是个小官员罢了。暗指自己眼下没有实行这些主张的权力,但大势所趋,将来还是要实现的。

文章合有老波澜,莫作鄱阳夹漈jì看。五十年中言定验,苍茫六合此微官。 ——《己亥杂诗》第76首 《古史钩沉论》等则在深入探讨天地万物以及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把经史、百家、小学、舆地以及当代典章制度的研究统一起来, 显示出进步的历史观。

 1838年,林则徐奉命到广东查禁鸦片,龚自珍多次致函林则徐,并请求随其南下参加

禁烟行动,因“事势有难言者”而未成。后作《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主张严禁鸦片,坚决抵抗英国侵略者;主张和外国作有益的通商,严格禁止奢侈品的输入;并驳斥了僚吏、幕客、游客、商贾、绅士等等各式投降派的有害论调。

咏史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金粉:古代女子化妆用的水银铅粉,此形容奢侈靡丽。东南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一带地区。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牢盆:煮盐的器具,这里指盐官。狎客:封建君王或官僚身边特别亲近的帮闲之人。全算:全局谋划。团扇才人:东晋贵族子弟王珉二十多岁就做掌管机要的中书令,却不通政事,一无所能。平日喜持白团扇,曾与嫂婢私通,事觉,婢作《团扇歌》。见《宋书·乐志》。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避席:离座而起。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封候。

《史记·田儋列传》载,秦末田横曾自立齐王,汉朝建立后,率众逃入海岛中。刘邦派人招·降,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不甘心做刘邦的臣下,遂在半途自杀。留在岛上的五百多人,也全部自杀。列侯:汉朝制度,异姓有功封侯者称“列

侯”。

虽天地之久定位,亦心审而后许其然。苟心察而弗许,我安能颔彼久定之云? ——龚自珍《文体箴》

情之为物也,亦尝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己,而反尊之。 ——《长短言自序》 三.归隐时期(1839-1841) 道光十九年(1839), 48岁,辞官南归 。 道光二十一年(1841),50岁,暴卒于丹阳书院。 主要作品: 《己亥杂诗》《病梅馆记》《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己亥杂诗

1839(己亥)年被迫辞官南下,前后八个月,行程九千里,途中诗人回顾平生,以组诗形式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可以视作以诗写就的“自传” 。 315首。

弟去年出都日,忽破诗戒,每作诗一首,以逆旅鸡毛笔书于帐簿纸,投一破簏lù中;往返九千里,至腊月二十六日抵海西别墅,发簏数之,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中有留别京国之诗,有关津乞食之诗,有忆虹生之诗,有过袁浦纪奇遇之诗,刻无抄胥,然必欲抄一全份寄君读之,则别来十阅月之心迹,乃至一坐卧、一饮食,历历如绘。 ——《与吴虹生书(十二)》 己亥杂诗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 第123首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邪许yéhǔ劳动时众人一起吆喝的号子声。——第 83首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危机,揭露政治弊端。诗人以思想家的深刻和诗人的敏锐,清醒地看到“盛世”下面潜伏着的严重危机,并为这个病入膏肓的腐败时代感到愤怒,于是诗人怀着慷慨悲愤的情怀,把清王朝的腐朽本质及其没落形式,清晰地揭示给人们,特别具有警世、醒世和惊世的力量。

第二类是呼唤社会变革,追求朦胧理想。诗人深切地认识到要打破封建衰世令人窒息的政治局面,社会变革势在必行;要推动社会变革,就急需各类经世致用之士。为了寻求这些不世之才,他常在诗中歌颂义士豪杰、理想人物。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第5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125首

第三类是诗人的身世之感。表现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回顾自身遭际的复杂感受。诗人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立独行的精神与封建专制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其诗作也表现出难容于世人的时代先觉者的孤独感、忧郁感。

促柱危弦太觉孤,琴边倦眼眄平芜。香兰自判前因误,生不当门也被除。 ——第120首

齮龁:倾轧 。隋末大学者王通隐居于黄河汾水之间(今山西省西南部),聚徒讲学。相传唐代名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徵都曾是他的门生,而后世学者司马光、朱熹、洪迈等,却对此有所怀疑。这是因为房杜皆宰相级人物,声名显赫;而王通名位卑微,不过是一名处士,一

介书生而已。龚自珍感到庆幸的是生平没有谁来中伤于他,他只用文章来开启一代风气,从不曾聚徒讲学或好为人师。 河汾房杜有人疑, 名位千秋处士卑。 一事平生无齮龁, yǐhé

但开风气不为师。——第104首

毫霜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 ——第44首 觥觥益阳风骨奇,壮年自定千首诗。勇于自信故英绝,胜彼优孟俯仰为。 ——第29首 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闲慕遂初衣。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第135首 艳词可作,唯不可作儇[xuān]薄语。……其人之凉薄无行,跃然纸墨间。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四类是情诗。《己亥杂诗》中有三十余首,“是四十八岁北上途经袁浦时作,皆花月冶游纪事”《病梅馆记》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思想的束缚和对人才的压制、摧残,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与《己亥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病 梅 馆 记 龚 自 珍

玉雪为骨冰为魂。

——苏东坡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逋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陆游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

自古以来,孟浩然踏雪寻梅,林和靖梅妻鹤子,更传为佳话。 道不尽梅花的冰姿玉骨,爱不完梅花的雪月精神。悄然之间,一份孤高;默然之间,一份清秀;谈笑之,一份不群;无心之时,一份飘逸轻芳,洗却的是万古的凡尘,荡涤的是红颜的纯真,寻到的是那淡雅绝俗的出尘之美丽。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

疗梅也哉!

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重大的政治主题。

表层意------- 言外意(比喻义) 梅 —————— 病梅 ————— 文人画士 ———— 品梅标准:(曲、欹、疏)------ 人才

遭摧残、压抑的人才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之士、 豢养奸邪小人、扼杀新生力量)摧残梅的手段:(绳、夭、病、斫、 删、锄、养、遏)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疗梅的措施: 购、泣、疗、贮、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 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 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疗梅的愿望: 誓、必、甘、穷

本文表达了渴望自由,甘受垢厉、奋力改变现实的无畏精神。 四.龚自珍创作的精神内涵

 今文学之健者,必推龚魏。龚魏之时,清政府既渐陵夷衰微矣。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

辈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忧患意识  社会参与意识

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五.龚自珍创作的表达方式

气质精神及其创作风格的亢奋激昂与低沉哀婉:“剑气”与“箫心”。 歌哭无端的名士做派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龚自珍《湘月》 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龚自珍《又忏心一首》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龚自珍《秋心三首》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zhào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己亥杂诗》第96首

绝域从军计惘然, 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 负尽狂名十五年。 ——龚自珍《漫感》 舆皂稗贩之徒暨士大夫,并谓为龚呆子。 ——张祖廉《定庵先生年谱外纪》

集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此大不可也。„„甚至上关朝廷,下及冠盖,口不择言,动与时忤,足下将持是安归乎?足下病一世人乐为乡愿,夫乡愿不可为,怪魁亦不可为也。乡愿犹足以自存,怪魁将何所自处? ——王芑孙

少年哀乐过于人, 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己亥杂诗》第170首

名士作派 傲岸不群 任性使气 嬉笑怒骂 不依恒格 六.龚自珍创作的影响

综自珍所学,病在不深入,所有思想,仅引其绪而止,又为瑰丽之辞所掩,意不豁达。虽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稍进乃厌其浅薄。然今文学派之开拓,实自龚氏。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自珍承其外祖之学,又多交经术士,其识源流,通条理,非源之侪,然大抵剽窃成说而无心得,其以经为史,本之《文史通义》而加华辞;观其华,诚不如观其质者。若其文辞侧媚,自以取法晚周诸子,而佻达无骨体,然佻达无骨体,视晚唐皮、陆且弗逮;以较近世,犹不如唐甄《潜书》近实。后生信其狂耀,以为巨子。诚以舒纵易效,又多淫丽之辞。中其所嗜,

故少年靡然向风。自自珍之文贵于世,则文学涂地垂尽,将汉种灭亡之妖邪? ——章太炎《说林》

龚自珍自谓“但开风气不为师”,他所开启的,是嘉道之际议论军国、臧否政治、慷慨论天下事的文学精神,是倡言变革、呼唤风雷之风,是冲破藩篱、追求个性解放之风。其后我们将看到:“剑气箫心”所包涵的独立不移的人格理想、不屈不挠的救世意志、亦狂亦怨的审美追求,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新的一代志士仁人身上重放异彩,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看到:龚自珍对晚清文学家影响之广泛、之巨大、之深远,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位大家、名家。维新时期如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等,南社主要作家如柳亚子、高旭、陈去病、苏曼殊、宁调元、黄人等,无不是龚自珍的崇拜者。他们的诗文大量化用龚自珍的诗句文意。南社诗人集龚成风。连鲁迅也“少时喜学定庵诗”。可以说,20世纪初,龚自珍成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言人,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面影。 思考题:龚自珍为近代提供了什么有价值的思想? 以《己亥杂诗》为例,分析龚诗的艺术特色。 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龚自珍散文创作的文体意义。 龚自珍对近代文学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魏源与林则徐 魏源

 生平: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隆回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 文学家。与龚自珍齐名,人称“龚魏”。 魏源著作

《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古微堂集》《古微堂诗集》20世纪80年代末其诗文被辑为《魏源集》2005年《魏源全集》14册,岳麓书社出版 魏源思想

他的思想更为开放,对内主张发挥商人作用,对外既坚决反对西方的侵略,又主张学习其长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卷二)的方针,表现了近代优秀分子思想开明、不甘落后的品质与气魄。

无一岁不虞河患,无一岁不筹河费,此前代所无也;夷烟蔓宇内,贷币漏海外,漕鹾cuo以此日敝,官民以此日困,此前代所无也;士穷而在下者,自科举则以声音诂训相高,达而在上者,翰林则以书艺工敏,部曹则以胥吏案例为才,举天下人才尽出于无用之一途,此前代无也。

魏源思想——魏源语录 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魏源思想——睁眼看世界

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他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必须认真加以学习,而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后。 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可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逐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从而达到“制夷”之目的。 《海国图志》

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

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

魏源文学创作 江南吟·阿芙蓉

阿芙蓉,阿芙蓉,产海西,来海东。 不知何国香风过,醉我士女如醇醲。

夜不见月与星兮昼不见白日,自成长夜逍遥国。 长夜国,莫愁湖,销金锅里乾坤无。 溷六合,迷九有,上朱邸,下黔首。 彼昏自痼何足言,藩决膏殚付谁守? 语君勿咎阿芙蓉,有形无形瘾则同: 边臣之瘾曰养痈,枢臣之瘾曰中庸, 儒臣鹦鹉巧学舌,库臣阳虎能窃弓。 中朝但断大官瘾,阿芙蓉烟可立尽! 林则徐

1785-1850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 在京师为官七年中,写了《北直水利书》。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1839年5月18日,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开始。 道光二十一年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提出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

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

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 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

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 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 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

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林则徐文学创作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皮。

苏东坡被捕后,获准回家与妻子儿女告别,为了安慰大家讲的一个故事:宋真宗四处探访隐居的大学者。有人推荐杨朴但杨朴不愿入京,被押到朝中见皇帝.皇帝问:“临行有人做诗送行否? ”杨朴说:“只有老妻做诗一首.她说‘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

课外延伸

一代伟人呐喊的失败 林则徐北京故居

第三讲

桐城派古文的中兴与末路 桐城派的分期与代表人物

分期 初创期 承守期 中兴期 时段 康、雍、乾年间 嘉、道、咸之间 咸丰中至同治、光绪初年 代表人物 方苞 刘大櫆 姚鼐 管同 梅曾亮 方东树 刘开 姚莹 曾国藩 薛福成 黎庶昌 张裕钊 吴汝纶 复归期 光、宣年间

初创期与承守期的桐城派 方苞的行身祈向 学行继程、朱之后 文章介韩、欧之间 ——王兆符: 《方望溪先生全集序》 方苞(1668-1749)

吴汝纶 马其昶 姚永朴 姚永概 初创:桐城三祖

姚鼐(1732-1815),生于雍正十年,晚方苞64年,晚刘大櫆35年,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充四库全书编修官。未与方苞见过面,乾隆四十年(1776)拜在刘大櫆门下。嘉庆二十年卒于江宁钟山书院,享年84岁。方苞(1668-1749),生于康熙七年,康熙三十年入京师,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后因《南

山集》案入狱两年,因学问好能古文,被康熙赦免,官至礼部侍郎。享年82岁。

刘大櫆(1698-1779),生于康熙三十七年,晚方苞30年,雍正四年(29岁)游京师,拜在方苞门下。享年82岁。

方苞之“义法”说

  

桐城派的开山祖师方苞自定的“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的行身祈向,也是桐城派后学的学术与文学选择;而其揭橥zhū的“义法”说,则规范与奠定了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基础。

刘大櫆之“神气”说 因声求气之法

此法指示学古者以纵声朗诵和低声讽诵的方式阅读古文,从古文抑扬顿挫的音节字句中,体味精神气势,揣摩文脉法度,从而提高古文鉴赏与写作水平。

刘大櫆认为:古文之能事,可言论者为文法,可致意处为神气,文法可以言传,而神气则只可意会。行文之道,当以神气为极致。

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事合一

义理存乎 识考据赖乎 学词章本乎

义理、考据、词章三事合一的主张,是强调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古文辞类篡

初纂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其后三十多年中又随时修订,至晚年才定稿。全书七十五卷,分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赞颂、辞赋、哀祭十三类。

选文715篇,上自秦汉,下迄明清,而以唐宋八家为主。八家之后,明代仅录归有光,清代仅录方苞、刘大櫆,以明示古文传统所在及古文传绪所系。

承守:姚门弟子

姚鼐著籍弟子:桐城人姚莹、方东树、刘开,江苏上元人梅曾亮、管同。 活动年代:嘉庆、道光年间。嘉道之际,中国正处在鸦片战争的前夜。 文不能经世者,皆无用之言,大雅君子所弗为也 。 ——方东树 :《复罗月川太守书》

稼问农,蔬问圃,天下艰难,宜问天下之士 。 ——姚莹:《复管异之书》 思考题

方苞提出的“义法说”奠定了桐城派古文理论的重要基石,请谈谈你对“义法说”的理解。 曾国藩与桐城派的中兴

曾国藩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同治中兴第一功臣 桐城派古文中兴大将 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道光十八年就中了进士,1838年,后来入了翰林院,又当了内阁学士、当了礼部侍郎。咸丰二年他正在家里面为母亲守孝的时候,太平天国起义,就开始办团练,后来称为湘军。最后攻陷太平天国天京,就封了一等侯,一直到当了文渊阁大学士,“曾文正公”死了以后谥号是“文正”,所以又称“曾文正公”。

曾国藩之“坚车行远”说

所谓“义”,讲的是言之有物,“本经术而依事物之理”,而经术与事物之理,大凑于程朱之学。 所谓“法”,讲的是言之有序,即古文写作的程式、法度、规模,其中又以删繁就简、言明意赅、语言雅洁为至上。

周濂溪氏称“文以载道”,而以“虚车”讥俗儒。夫虚车诚不可,无车又可以行远乎?孔孟没而道至今存者,

赖有此行远之车也。吾辈今日苟有所见,而欲为行远之计,不可不早具坚车乎哉!

——曾国藩:《致刘蓉》(1843)

曾国藩之《欧阳生文集序》(1858)

是一篇为桐城文派重新溯源并画龙点睛的妙文,对“中兴”桐城文派起很大作用。该文有意凸显姚鼐在桐城派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肯定其文坛正宗地位,指出桐城事业濒于灭绝的原因在于洪、杨之乱,并委婉表露接续桐城派传绪的意向。这是曾国藩在桐城派命运式微之时试图重新掮起古文旗帜所走出的第一步。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也

曾国藩之《圣哲画像记》(1859)

 

是曾国藩思想与学术追求之总纲。

曾国藩所精心选择的古今圣哲三十二人,实际上是清代各学派所推尊的精神领袖的综合。如宋学家所崇尚的文王、周公、孔子、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汉学家推为鼻祖的许慎、郑玄等;经世派奉为楷模的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辞章家所推崇的左丘明、庄子、司马相如、班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其中,清代学者顾炎武、姚鼐等人被列入考据学科中。

《经史百家杂钞》(1860)

曾国藩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则选入经、史、诸子之文及辞赋,别辟取范门径,渐次露出其对桐城派的改造意向。

《古文辞类篡》是桐城派尊奉的古文学习范本,姚鼐严格按桐城义法编选,其中不收六经、诸子、史传及六朝辞赋。

曾国藩对桐城派文的两大改造意向

一、补救桐城派文内容空疏之病,将其引导到关心经世要务,摭zhí谈当代掌故,虚实相济,体用兼顾的路径上来

二、针对桐城派文规模狭小、气势孱弱的缺点,提出广开门径,转益经史百家,作雄奇瑰玮、气象光明之文。

曾国藩与桐城派的中兴

义理 德行 考据 文学 辞章 言语 经济 政事

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代掌故皆是也。 ——曾国藩:《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文者,道德之钥而经济之舆 。

怎么做到雄奇光明?

措施一:扩大学习的范围,编《经史百家杂钞》;

《古文词类纂》经、史之作,六经、汉赋、骈文,还有史政之作不收 措施二:不要拘守于骈散之辨,作茧自缚。 古文、骈文“名号虽殊”,而“无高下,”

“以力去陈言、戛戛[jiá]独造为始事;以声调铿锵、包蕴不尽为终事。”——清•曾国藩《复许仙屏》

曾国藩自己的文章,很少谈性理之辨,和梅曾亮他们散文正好不同,很少有写山水、以情遣兴之作。主要的是表现他的襟怀、学识、事功。

湘乡派

中国近代古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曾国藩在继承桐城派的基础上,对桐城派进行了重大的改造和修正,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散文流派,文学史上称之为“湘乡派”。代表作家有曾国藩及其“曾门四大弟子”,即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和吴汝伦 

思考题、一.试析曾国藩对桐城派的两大改造意向。二.以曾国藩为例分析中兴期桐城派文的创作特征。

三 桐城派的复归与末路

一)曾门弟子及桐城派的复归 二)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 “曾门四弟子”之张裕钊

张裕钊(1823-1894),字方侯,号濂亭,湖北武昌东沟镇龙塘张村人。道光举人,官内阁中书,历主江宁、保定等书院。曾门弟子中于文章之道用力最著,一生专攻文章之学 。著有《濂亭集》 。 “曾门四弟子”之吴汝纶

吴汝纶(1840-1903),清末散文家。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同治进士,官冀州知州。后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赴日本考察学制。曾师事曾国藩,为“曾门四弟子”之一,桐城派后期大师 。有《桐城吴先生全书》传

世。

“曾门四弟子”之黎庶昌

黎庶昌(1837—1896), 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同治禀贡生。曾任驻英使馆参赞(兼驻法、德、西班牙使馆参赞)、驻日本使馆大使、川东兵备道等职。他提倡洋务,力主革新,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外交家和文学家。散文文字简洁,清新流畅,传记体散文和记游散文尤为出色。著有《拙尊园丛稿》、《莼斋四种》。 “曾门四弟子”之薛福成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同治间副贡,参预曾国藩军幕。光绪间曾出使英、法、意、比等国,成为早期的改良主义者。其散文多为议政之作,亦有部分记事记游的文章,文笔简洁生动,流畅细腻,域外游记尤其脍炙人口。著有《庸庵全集》。 桐城派文的复归

吴汝纶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的复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尚醇厚而黜闳肆。2、义理考据,皆于古文文体有妨。3、重建辞约旨博、清正雅洁之义法。

学邃者,其文常醇以厚,而学掩才;学未至,其文常闳以肆,而才掩学。 ——吴汝纶:《与杨伯衡论方刘二集书》

后期桐城派代表人物之 马其昶

马其昶(1855-1930),桐城人。1910年任京师大学堂教习。1916年,清史馆聘为总纂。马其昶奔走于张裕钊、吴汝纶之门,转益多师,有着振兴乡邦文化的强烈意愿,是吴汝纶之后的后期桐城派主帅。马其

昶之文因沾溉桐城文体洁气舒、志和音雅之气,而被推为向桐城派文人之文回归的典范之作。

后期桐城派代表人物之 姚永朴

姚永朴(1862-1939),桐城人。少承家学,好古文辞,与弟永概同师事张裕钊、吴汝纶,曾任职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协修,从教于北京大学。1920年南归,教授于东南大学、安徽大学。有《蜕私轩集》、《文学研究法》及经学著作多种。《蜕私轩集》中,以传志之文最得桐城精神,传主或师或友,皆一代宿儒。作者记其逸事、旌其大节,谨厚沉挚。1914年,撰成《文学研究法》二十五章。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与林纾的《春觉斋论文》都是在桐城派韶华将尽之时,为桐城派古文辞理论作结,并以大学讲坛

作为布道之所。

后期桐城派代表人物之 姚永概

姚永概(1866-1924),字叔节,永朴之弟。1912至1913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著有《慎宜轩文集》。姚永概认为甲午前患西学不知,今患中学之全弃;西学中惟政、艺可学,中学则六经程朱韩欧之书、伦理纲常之道为不可弃。这一观点,代表着后期桐城派所共同的文化选择,这也是“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提

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何以以桐城派为攻伐对象的重要原因。

思考题 吴汝纶是如何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复归的?

第六讲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维新改良文学

    

一、维新改良文学发生的背景

二、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经历的三个阶段: 1、文学改良运动的酝酿发动期; 2、文学改良运动的发展及高潮期;

3、文学“联合战线”破裂,文学改良运动由盛转衰

一. 梁启超其人

梁启超不仅是晚清舆论界执牛耳者,也是文学界当然的领袖人物。梁启超以日本明治文学为榜样,以报刊为阵地,登高一呼,群山响应,使具有近代意识和近代色彩的启蒙文学成为晚清文学的主流。在文学创作,尤其是文学理论上,梁启超文以觉世的启蒙意识非常强烈,可以说,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最自觉、成就也最高的实践者。 一. 梁启超其人 

有挽联悼念梁启超:

三十年来新事业、新智识、新思想,是谁唤起? 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 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政治家、学者和作家于一身 ,在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而深远影响。

一. 梁启超其人

相关书目:         

《梁启超年谱长编》 《梁启超》(吴其昌) 《梁任公先生》(郑振铎) 《触摸历史》(陈平原等) 《觉世与传世》(夏晓虹) 《追忆梁启超》(夏晓虹) 《梁启超评传》(陈其泰) 《梁启超传》(夏曾佑)

《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陈鹏鸣)

二.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文界革命”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倡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是直接为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服务的。1899年11月,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文界革命”的主张。在散文创作上,梁启超身先士卒,斥责桐城古文和八股时文的腐朽僵化,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熔铸古今中外,创造出一种新体散文,时人号为“新文体”。 二.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条约》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

读德富苏峰所著《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书”数种。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1899) 

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比例,况此等学理邃赜之书,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得使学童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梁启超:《绍介新著·原富》(1902)

二.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寻常论者,多谓宋、元以降,为中国文学退化时代。余曰不然。„„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 ——饮冰:《小说丛话》(1903

二.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概而言之,梁启超为文界革命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在传统的抒写个人情志的文人之文和以经术为本源的述学之文之外,创造出会通中外,融汇古今,兼有“欧西文思”与“俗语文体”,热情奔放,悲壮淋漓,自由抒写,流畅锐达的文章新体。

“新文体”创作

  

新文体散文的特点:

1、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2、条理明晰;

 

政论文:《变法通议》、《新民说》等。 杂文:《呵旁观者文》、《少年中国说》等。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

诗界革命,指19世纪末兴起的一次诗歌的改良运动。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明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其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中国传统旧体诗的形式束缚,以利于表现新的社会生活、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理想。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诗界革命适应了维新改造的时代要求,

散文代表作

学者以觉天下为己任,则文未能舍弃也。传世之文,或务渊懿古茂,或务沈博绝丽,或务瑰奇奥诡,无之不可。觉世之文,则词达而已,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也。

3、笔锋常带情感。

传记:《戊戌六君子传》、《管子传》、《王荆公传》、《李鸿章传》、《意大利三杰传》等。

体现了诗歌发展的方向,为五四白话诗的形成、发展做了铺垫。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

梁启超前期的诗论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

《变法通仪·论幼学》(1896)提出“歌诀书”与“说部书”都应作为启蒙教材,便以提倡编写“爱国歌”、“变法自全歌”、“戒鸦片歌”、“戒缠足歌”等含有一定政治内容的歌谣。          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

“饮冰室诗话”连载于《新民丛报》第4至95期。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   

诗界革命的目标修订:

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饮冰室诗话》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

 

以夏曾佑、谭嗣同等人的“新学诗”与黄遵宪等人的“新派诗”作为正反两个方面的借鉴。 新学之诗:盖当时所谓新诗者,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

   

诗界革命在题材内容上,要求诗歌反映近代社会现实,为改良派的政治斗争服务。

综上,新意境指欧洲之精神思想(《夏威夷游记》)、新理想(《诗话》),包含新事物、新知识等,也包含西方社会新精神、新思想,更包含国民自新、民族文明进化而激发的新理想、新情感等未有之境。 新语句:指与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相辅相成的话语载体,包含新名词、新词汇、新句式。 旧风格:指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风格和审美特征。

稍后,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上开辟“诗界潮音集”、“饮冰室诗话”等专栏,推介诗歌作品,进一步阐发诗界革命的主张并推动诗界革命的发展。

诗界革命的纲领: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1899) 泱泱哉!我中华。

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堂我中华! 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 可爱哉!我国民!可爱哉!我国民!

——梁启超《爱国歌》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

到1899年写作《夏威夷日记》,首次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

在诗歌的语言形式方面,提倡通俗化和诗乐合一。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劫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梁启超:《太平洋遇雨》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题放翁集 》 献身甘作万矢的, 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 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 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 海天寥廓立多时。

——梁启超《自励》(二)

四.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

维新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对小说参与社会启蒙问题予以关注,始于政治变法的准备时期

今宜专用俚语,广著群书,上之可以借阐圣教,下之可以杂述史事,近之可以激发国耻,远之可以旁及彝情,乃至宦途丑态,试场恶趣,鸦片顽癖,缠足虐刑,皆可穷极异形,振厉末俗,其为补益,岂有量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说部之兴,其入人之深,行世之远,几几出于经史之上。——严复、夏曾佑《本报附印说部缘起》 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喻,当以小说喻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 四.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

东渡后的梁启超,对日本流行的“以稗官之异才,写政界之大势”的政治小说十分欣赏。

欧西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于是彼中缀学之子,赏塾之暇,手之口之,下而兵丁、而市侩、而农氓、而工匠、而车夫马卒、而妇女、而童孺,靡不手之口之。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彼美、英、德、法、奥、意、日本各国政界之日进,则小说为功最高焉。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 四.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

1902年10月,小说界革命的宣言:《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四.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

思想和理论贡献:

一是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二是推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三是将小说种目区分为写实派与理想派两类; 四是以薰、浸、刺、提四字概括小说支配人道之力。

四.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 《新中国未来记》 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 中国第一部理想小说 内容:新小说之意境        

政治小说的特点:

一是以小说为载体吐露政治思想;

五. 戏曲界革命

 

从改造国民品格,振刷国民精神的愿望出发,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身体力行于戏曲革新,创作了《劫灰梦》、《新罗马》、《侠情记》传奇三种,《班定远平西域》粤剧一种,分别在《新民丛报》《新小说》上刊出。

六. 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

文学界革命以国民启蒙、国民自新、国民变革为基本目标,以文体革命为触介点,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并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性,因而得到了世纪初文坛的积极响应。

文学界革命是20世纪中国文学自我更新、艰难变革的起点,它借助西方异质文化的撞击力量,打破了中国文学的因循死寂,勉力担负起民族精神革新、民族文明再造的重任,并在历史的废墟上,初步构造新文学的殿堂。 六. 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

随着进化如飞矢观念的深入人心,明清以来愈演愈甚的拟古、复古主义思潮受到唾弃。

随着维新志士把政治革命的热情转移到以新民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上来,文学因其具备左右人心之“不可思议之力”而被认作是开启国民智识、振刷国民精神、改造国民品质最好的形式和最便利的途径。       

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情感与想像的观念被普遍接受。 小说戏曲被引进文学的殿堂。 创作方法的区分与文学批评的更新。

文学变革张扬“雌黄古今,吐纳欧亚”思想自由、融汇兼收的气度精神,文体革命则遵循旧风格含新意境的基本规制。 语言出现变革的趋势。

一、试析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的基本纲领。 二、试析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思考题

梁启超在《释革》中,将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并提。 形式:旧小说之体裁 结构:双重叙事结构: 倒叙的框架 顺叙的故事 文人趣味:小说的文雅化

新小说报社对政治小说的界定:“昔者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论皆以中国为主,事实全由幻想。”

四.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

二是创作方法以表现理想表现未来为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