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天安门广场升国旗
作者:杨菊花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12期
摘 要: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状态令人担忧,他们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与当下简单粗暴、急功近利、唯成绩论成败的学校教育有关,亦与当地严重缺失的家庭教育和家长的素质有关。
关键词:精神状态;学校教育;信念
在我们伟大祖国成立64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升国旗仪式,不同于往年的一个新变化就是增加了少年儿童齐唱《中国少先队队歌》这一环节。 看着他们一个个纯真的眼神,听着这熟悉的曲调,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心中升腾起的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反观现在的“80”“90”“00”后与我们“60”“70”后有太多的不同。就拿我家来说,文娱品味格调上,我们热衷于看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爱国影视剧,而儿子热衷于搞笑的港台剧;我们在高唱红歌而他们却沉迷于歇斯底里的流行情歌里;每次远行,我们在抬头看天,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而他们却在低头玩手机,无心顾及外面的风景。每每这时,我总会生气,替他们发愁,最终闹得不欢而散。
再看看单位上,中老年人注重奉献,奉行集体主义,而年轻人多功利思想,干工作现实利己主义当头,患得患失;中老年人注重实干,而年轻人热衷于空谈,网上谈、饭桌上谈;当我们在感叹他们太过算计时,他们也在笑我们愚忠、不会享受、不懂生活。到底是该质疑上一代人的吃苦受累,还是指责当代人的享乐颓废,还是怪这个世界变幻太快?
纵观几千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创造奋斗的结果。随着社会进步,人类越文明,改造世界的任务就更需要创新精神的支撑和引领。要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就得有创新精神,我们就需要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但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上已经看不到了。谈及原因有很多,我只想从我从事的职业——学校教育和生活的地域环境、家庭方面谈谈认识: 一、学习教育渐渐偏离育人的轨道,把学校当工厂,把学生当机器
开学政治第一课《新学校、新同学》作业要求学生谈谈对新环境的感受,大多数学生表达了自己对新校园的向往喜悦之情,课堂发言此起彼伏、叽叽喳喳、好不活跃。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两周,学完《享受学习》这节课,大多数作业中反映学习苦,在课堂上是启而不发、死气沉沉,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是种享受,本该生龙活虎的学生变得少年老成,缺乏应有的生气与活力。再深入实际去了解,社会唯成绩论、激烈的竞争,导致教师为了追求成绩,急功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利。也让小小的他们生活在高压的态势中,感到压力、恐惧、紧张,体味到的是自卑、枯燥,哪还来的学习乐趣可言。 二、当地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本地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移民区,家长的流动性大,外出务工,居无定所,扔下孩子独立生活,还有很多在问题家庭、残缺家庭成长的,困苦挣扎,家庭成分相当复杂,对子女也是简单粗暴教育多,无力不管的居多,而恰恰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受教育场所,作用大于学校教育。
反思自己和孩子幼小时所受的家教就能得到印证。我小时候,爷爷是个觉悟很高的老党员、村干部,他老人家抓住每个机会对我讲历史人物故事,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夸我懂事乖巧,奶奶经常借用我父亲小时候胳膊上的三道红杠来激励我,所以幼小的我怀揣梦想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再看看作为有较高知识、教书育人的我,恰恰在自己的子女上没有做到这点。在孩子眼里,我是个讨人厌的“家庭严师”,不是善解人意的妈妈,对孩子很少注重情感的沟通,连我的父辈给我的朴素教育档次都没有,更别说科学智慧地进行有效的家教了,所以导致孩子缺乏理想信念、学业不尽如人意,问题多多。综合我周边的知识分子家庭,谈及子女教育也多数头疼,和我有同感。
我们尚且如此,更别提多数农村老百姓、问题家庭的家庭教育了。大多数老百姓对子女还是注重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子女情感需求,也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的也无从着手,缺乏手段、耐心和足够的包容心,反过来,也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孤掌难鸣。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回民中学) 编辑 郭晓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