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操练不仅要使学生身强力壮,更要求发育匀称,胃个人的和谐发展打基础。”P5
洛克(1632-1704)《教育漫话》——
“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是对于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P8
新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的教育活动,“体”字意味着整个机体的活动,而不仅只有智力才是教育的手段。”
第一章
问题:1. 二战以后学校体育的新特点: 1.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2. 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3. 推行体育测试制度
4. 课外活动得到广泛的重视
问题:2.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 1.学校体育思想的概念:
人们在一定社会和世代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或看法。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1.军国民教育的定义:
是军国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即对学生施行军事训练与教育,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使之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 2.提出的时间及标志
1902年奋翮(he)生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军国民篇》和蒋百里发表的俄《军国民之教育》二文为标志
3.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实践
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仿照日本建立新教育制度,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体操课,实施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这是军国民体育的实践体现。 4.鼎盛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激发了社会各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提出要加强军事训练和体育,实行全民皆兵。 5.特征:
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 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 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6、对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评价
1)赋予进步的内容,反映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 2)唤醒国民重视体育
3)促进学校体育地位的确立和学校体育体制的形成。 4)推动了体育专门学校的建立
问题3. 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1.时代背景及其传入的时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广泛传播,认识到军国民体育的机械、呆板及其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工具的性质。同时,“五四”前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麦克乐,我国留美学者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著书立说和培养学生,使“自然体育思想”广泛传播,成为这段时期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 2.特征:
1)强调体育育人的教育目的。 2)强调体育融于生活
3)推崇自然活动动作为体育的重要手段 3.对“自然体育思想”的评价 积极:
1
1)从生理、心理、社会、伦理学等多种视角透视、分析学 校体育,扩大了体育的教育价值。 2)将重心放在学生方面,适应并服务于儿童个体生长的需要
3)把体育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建构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而且提高了理论的可操作性 消极:
1)因“儿童中心论”衍生了“放羊式”教学,抹杀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副产品”说。 体育混同于一般的教育。带有体育超阶级论色彩。 3)排斥体操
问题4. 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1特征
1)强调学校体育的“阶级性”和“工具性” 2)强调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统一性 3)强调学校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 4)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技巧的传授 5)主张手段多样化,面向全体学生 2、社会主义体育思想的评价 不足:
忽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强调统一性、实用性,缺乏灵活性
重视运动技术教学,未能区分掌握技术与发展身体的不同之处。 问题5.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体质教育”
1、内容: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身体。 (二)、“三基”为主的体育思想
1、内容: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主。 (三)、终身体育
1、提出: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朗格朗在其著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体育”一词 2、定义: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 3、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1)打好身体基础,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形成正确姿态和掌握立、走、跑等基本活动技能。
2)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 3)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 (四)“健康第一”思想
问题6.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
(一)以服为素质教育务为主线
1. 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 2. 在学生观层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3. 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第二章
问题1. 现代社会地现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良好的健康素质 2. 终身学习的意识 3. 高超的智力
4. 乐观创新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 5. 高尚的道德情操
2
问题2. 学校体育的使命与责任
1. 学校体育要坚定地按照“健康第一”的思路开展工作,倡导终身体育,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有机地将学校体育的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协调起来。
2. 重视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情感智力的培养,使学生的IQ与EQ协调发展;加强学生个性教育,培养学生竞争、拼搏、协作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注重体育过程教育,以发展性的、过程性的体育学习评价引导学校体育的各方面工作,努力培养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逐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坚持体育学习和锻炼习惯。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衔接做准备,最终推动体育的终身化、生活化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问题3.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区别 1.概念不同
学校体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比较强的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是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牵头,以若干相邻的企事业单位为轴心,与周围各界、各单位组成地区性体育组织,为增强居民体质,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就进开展地区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
2.对象不同
3.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 4.管理体制不同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 1.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 2.社区体育带动学校体育的改革 (1)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以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根本目标,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 构建民间主导型的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倡导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2)社区体育促使学校体育进行相应的改革
现代学校体育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为根本目标。 学校体育在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上,要体现主体多元性的要求 学校体育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 (二)竞技运动教材化 1.简化性原则
首先要简化竞技运动的技战术难度,其次是适当降低负荷量。 2.普及性原则
改制的经济运动要适合全体学生参与,以参加中体验乐趣、体会体育文化为要旨。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增加娱乐性、有用性,使广大青少年儿童都能参与活动。
3.适应性原则
改制的竞技运动要适合学校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等条件,形式灵活多样,运用方便,有广泛的适应性。要根据学生身心的特征,抓住运动项目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技术越高的项目,越要根据体育教学需要改变其规则。
4.教育性原则
改制的竞技运动要强调其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从身心群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教材化的竞技运动比那种直接按照标准竞技运动进行的教学效果要好,其原因在于:
3
1. 教材化了的竞技运动,切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够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在反复练习中学生运动素质增强,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
2. 教材化了的竞技运动,动作难度虽然降低了,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容易形成运动兴趣,久而久之,学生技术水平也就提高了。
第二节 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
一般认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一、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1.全体性 2.全面性 3.主体性 4.基础性
(二)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三)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 4.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体育与终身教育 (一) 终身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1.终身教育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终身体育正在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3.立足长远与落实“健康第一”密切结合
4.确立大、中小学想衔接的体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体系 5.注重过程与结果、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媒介教育
一、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目标
(一)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树立媒介教育思想 (二)帮助学生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 (三)培养建设性地使用大众媒体的能力 (四)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 二、学校体育与媒介教育
(一)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目标
(二)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三)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要求
1.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课外大众传媒教育的关系 2.在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中,对接受体育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加以选择和规范 3.注意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结构 一、学前教育阶段体育
(一)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二、初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初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4
(二)初等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初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三、中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四、高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高等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 “功能”是指功效、作用。它是某一事物在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能力。所谓“学校体育功能”,则是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它与学校体育的过程结构和学校体育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体育功能是学校体育本质的反映,它影射出学校体育对人的物质机体与人的精神思维及社会物质与社会精神的多种作用。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又是国民体育的功能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一)教育功能
1.促进智力发展 2.促成优良品德 3.培养审美情趣 (二)健身功能
1.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 2.提高技能水平
3.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4.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 娱乐功能
三、学校体育的其他功能 (一)文化功能 (二)辐射功能 (三)经济功能
第三节 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学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与作用
目标或者目的是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它是人们通过努力,期望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开展体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评价学校体育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学校体育目标制定得正确与否,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学校体育的改革,首先应该是目标的改革,因为其对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具有指导、定向、激励、定位、标准等重要作用,对评价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实施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层次
学校体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系统,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它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
学校体育的目标按照结构,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子目标;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按照学段,可分为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目标、初等教育阶段体育目标、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目标和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目标;按照性质,又可将学校体育目标划分为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
第一层次,学校体育的总目标;第二层次,学校体育的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 二 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5
(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五)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三、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二)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2.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3.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第四节 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一、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课外体育活动
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协同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 (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五) 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经验的总结 [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
课堂讨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第四章 体育课程
第一节 体育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对体育课程概念的基点理解
1.体育课程不仅应包括系统的运动知识和规范的运动技术要求,还应包括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经验。
2.体育课程设计应是有计划、有目的,但不是僵化的。体育课程计划应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3. 体育课程强调在活动中产生体验,积累经验。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产生运动体验模式体育课程设计的关键。
4.为了让学生掌握现有的体育文化,学校体育应把体育文化转变成适应学生水平和发展的内容。 体育课类型是指体育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体育课程的种类。由于课程工作者的课程观不同,学校的具体的情况不同,因而所设计的体育课程类型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6.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
6
(二)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 (三)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 (四)课程教材多样化
(五)课程内容组织化、生活化 (六)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第二节 体育课程编制 一、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标的总要求,确定的指导各级、各类、各地区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准则。其目标内容既不能只是体育教育目标的重复,也不能只是对体育教学目标的概括,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体育教育学科的特点。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作用
课程目标的首要作用是为了体育课程的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才是为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参考。也就是说它对体育教学不起直接的指导作用,因它并没有把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学生个体情况考虑进去。因此,课程目标对学校教学只具有间接指导作用。
体育课程目标不仅规定培养人才的标准,更主要是提出体育课程编制的要求和规定,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活动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二)现阶段我国的体育课程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体育课程内容
(一)体育课程内容分类 1.体育知识与技术类 2.运动参与类 3.体育活动经验类
(二) 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1.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 2.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适应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
4.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支资源的作用 5.贴紧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
而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二:1.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相统一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相统一。 三、体育课程实施 (一) 课程实施取向 1.忠实取向 2.相互适应取向 3.创生取向
(二)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的特点 2.外部环境特点 3.教师的培训
4.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
四、体育课程评价
(一)对学生课程的评价 (二)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三)对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
第三节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7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素材性资源如知识、技能、经验、生活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和条件性资源如直接决定开除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器材、设备、环境等。开除资源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围绕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1.丰富多样性 2.价值潜在性 3.具体性 4.功能多元性
(三)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功能与特点)1.体育内容课程资源2.体育课程条件资源 (空间分布)1.校内体育课程资源2.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性质)1.自然体育课程资源2.社会体育课程资源 (存在方式)1.显性体育课程资源2.隐形体育课程资源
(管理要素)1.体育课程人力资源2.体育课程物力资源3.体育课程财力资源4.体育课程信息资源
二、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
(一)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实体与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二)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
(三)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 2.引进新兴运动项目
3.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4.整合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造新的体育课程内容 5.让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进入体育课程
(二)对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对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2.对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的开发
3.对体育课程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
第五章 体育教学过程、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体育教学过程概述
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体育教学过程在时间上表现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流程或程序,在空间上表现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成要素与活动结构。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
(一)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统一过程 (二)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运行的动态过程
(三)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以身体练习为重要媒介的交往实践活动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构成性要素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要素
1.体育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它反映了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为体育教学指明了追求的方向,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2.体育教学内容 3.人际关系
4.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5.体育教学环境
8
6.体育教学反馈
另外,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体育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 2.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
3.体育教学过程的检查与评价阶段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 (三)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 (四)人际关系的多边性 (五)教学效果的综合性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交往
(一)体育教学中交往的概念及含义
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指师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以特定的符号系统为中介,为传递体育知识技能、沟通情感及交换意见而发生的直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
其含义有以下几层:1.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交往主体2.体育教学中交往,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的人际交往。3.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交往是借助特定的符号作为中介。4.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内容,包括体育知识、运动技术与技能信息、情感、态度、意见等。
(二)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特点
1.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身心综合性2.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自由的自由度大喝多样化3.体育教学中交往双方本质力量的互动性4.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特质性5.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触觉感知性
(三)体育教学中交往的功能
1.传递信息,增加学生的知识与经验2.调节行为及协调人际关系3.心理保健功能4提高自我认识、促进个性发展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教育大辞典》中教学目标背界定为“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因此,我们可以把体育教学目标理解为,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有:1.预期性2.结构化3.具体化4.灵活性
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有1.激励功能2.定向还能3.评价功能 对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发展的反思
1.目标结构过于单一。从纵向上看,一方面表现为体育教学目标和学校体育目标的表述之间缺少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目标缺少明显的区分性;从横向上看,目标内容的维度仍有待完善。
2.不同年龄段之间的目标缺乏衔接性
3.目标的确定普遍重视教的目标,对学习目标的确立或对教与学目标合理转换有所忽略,导致学习目标本身所具有的激励功效、指导和反馈功效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4.目标的缺少与表述不够具体明确,提法较为笼统和模糊,目标缺少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5.目标的设计见着眼于达成目标,缺少对发展性目标的设计。 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发展方向
1.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2.体育教学目标的人文化3.体育教学目标的个性化4.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纵向结构(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 1. 学段体育教学目标水平一(1-2年级)、水平二(3-4年级)、水平三(5-6年级),初中、高中、大学各自为一个学段。相应把初高中划分为水平四、水平五和水平六(只对少数体育发展特长和爱好的学生),每个水平规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这种划分较前者,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因此目标也更为科学。
2. 学年(学期)体育教学目标 3. 单元体育教学目标 4.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横向结构
9
1.认知目标 2.情感目标 3.技能目标 4.体能目标
二、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设计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1.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学校体育的功能影响着体育教学目标维度的确定。随着对学校体育多向功能的挖掘,教学目标的维度也将趋向多元化;
2.学校体育总目标及每一目标层次的上位目标:每一上位目标都是其下位层次目标的累积,每一下位目标必是其上位目标的细化,因此,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以其上位目标,包括学校体育目标位依据;
3.学校体育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认真分析,通过对教学内容基本结构与特点的整体把握,分析其中的教育元素,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建立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4.学生的条件:主要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已有的学习状态,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态度、需要、学习倾向性等个体因素。
5.学校物质条件的制约: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应考虑到学校现有的物质条件,主要指满足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设施等。
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可测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 4.表现程度
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1.主动参与游戏与运动动作的学习,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
2.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学习简单的体育保健常识,初步建立卫生保健和安全的观念 3.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并能说出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 4.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并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行为。 5.通过体育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体育教学目标
1.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2.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技能的影响;能对健康的营养食品进行简单的选择;在运动中注意到安全问题
3.了解所学习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发展运动技术战术能力;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4.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通过体育树立自尊、自信和团结协作精神
5.理解并担当不同的运动角色,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能作出简单评价 高中体育教学目标:
1.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能多体育锻炼效果作出简单评价
2.了解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掌握运动创伤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3.提高一两项运动技战术水平,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4.自觉通过体育活动调控心理状态,在体育活动中与同学友好交往 5.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凝聚力和荣誉感 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1.形成良好锻炼习惯,并能制定个人简易的运动处方
2.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文化素养,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3.提高运动水平,掌握2-3项运动技术、锻炼方法及裁判方法,并能指导他人进行锻炼
4.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提高抵抗疾病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形成较科学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和健意识,能够自觉通过体育调适生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10
实现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条件 1.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2.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3.制定适切的下位目标
4.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及时反馈,适当调节 第三节 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教学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应根据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特点来合理安排;学生主体应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
1.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体育教学规律的反映
(二)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要求
1.学生和教师呀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2.重视教学设计与准备,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要学练、问相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3.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解决问题,掌握体育学习的方法 4.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5.在大中小不同阶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精神是一致的,但不同学段的教师指导方式、教学策略是有区别的
二、身心全面发展原则 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阿基呕血重点不仅指向学生的身体发展与运动技能掌握,而且更要指向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
(一)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提出的依据 1.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2.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还有社会性。 3.体育教学多功能的体现
(二)贯彻身心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
1.教师在指导学生的体育学习时,要注意学习内容的全面性,避免单从兴趣出发,喜欢什么就只学什么的倾向,要使学生了解身体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及为下阶段体育学习打基础做准备的重要性
2.教师在选择内容和方法时,要注意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开发教学内容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多种价值,能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3.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在体育教学评价时,教师和学生应从身心发展的多维角度去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三、技能教学为主原则
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重点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尽快掌握,为学生课后的学习锻炼乃至为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技能教学为主原则提出的依据 1.体育学科的技能性特点 2.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贯彻技能教学为主原则的要求 1.防止体育教学竞技化
2.学生学习掌握动作技能时,应遵循时间短、人数多、场地器材受限条件下的技能学习规律,突出“全员参与、初略掌握、基本运用”的原则
3.学习掌握体育动作技能时,要注意合理安排生理、心理负荷及其强度和量,同时也要注意休息方式的安排,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4.运动技能教学,要适当与相关知识教学、兴趣培养和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相结合。
11
四、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
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着力引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然后再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进行强化,使这种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长久,确保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提出的依据 1.现代学习理论 2.终身体育要求
(二)贯彻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的要求 1.教师应广泛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个体的不同兴趣来选择和安排多样化的教学
2.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特别是课的开始),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能善于捕捉时机,因势利导,对学生兴趣进行积极强化。
3.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同时也要避免单从兴趣出发而忽视全面发展。 五、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
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都力求把当前的教学活动和终身体育目标相结合;既要完成该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又使其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打下基础,为其学校后的体育生活提供体育知识、兴趣和能力准备。
(一)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提出的依据 1.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 2.《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
(二)贯彻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的要求
1.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不仅着眼于当前课堂、单元学期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放眼于几年、几十年后的体育学习效应
2.要突出教会学生学习体育的方法。 3.注意特长培养,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六、全面效益原则
全面效益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体育教学的多方面功能或其中的主要功能,结合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以获得体育教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效应。
(一)全面效益原则提出的依据 1.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2.体育学科的多功能
(二)贯彻全面效益原则的要求
1.结合体育学科特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多功能综合效应
2. 体育教学评价中不仅要注意学生体质、体育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要注意其道德、心意志品质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3.以全面效益作为指导思想,应渗透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但具体到某一特定阶段可以有所侧重,不能单纯最求面面俱到。
第六章 体育教学方法
第一节 体育教学方法概述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含义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目的和任务性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三)体育教学方法结构性和层次性
体育教学方法结构有目标、媒介、教学手法(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工具)教学等。 (四)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体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2.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3.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公平化和民主
12
化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讲解法 (二)问答法 (三)讨论法
(四)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2.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3.多用设问和解疑
4.适当结合黑板、挂图等进行讲授和讨论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动作示范法 (二)演示法
(三)纠正动作错误帮助法
(四)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 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
3.做好总结,将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分解练习法 (二)完整练习法 (三)领会教学法 (四)循环练习法
四、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运动游戏法 (二)运动竞赛法 (三)情景教学法
五、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发现法
(二)小群体教学法
第三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一)根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 (二)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三)根据学生实际来选择教学方法
(四)根据教师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五)根据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来选择教学方法 (六)根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 二、正确或错误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实例与分析 (一)正确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实例与分析 (二)错误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实例与分析
第七章 体育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室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从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体育教师、学生、场地器材、体育教学环境以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等各方面的因素,详细分析体育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行动方案,并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行动方案的可靠性,同时做出修正,直到体育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为止。这一针对体育教学而改进的教学行动方案的设计过程就是体育教学设计。它既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又必须遵循体育教学
13
的特殊规律;它既具有教学设计的一般性,又具有体育教学设计的特殊性。体育教学设计的意义在于:1.体育教学设计有助于突出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主题地位2.体育教学设计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3.体育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体育叫徐效率和体育教学效果。具体程序是1.制定体育教学目标2.选择体育叫徐内容3.进行体育教学任务分析4.选择教学策略5.体育教学场地设计6.开展教学评价
一、学期教学设计
(一)学期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学期教学设计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 三、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一)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 (三)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体育教学的实施 一、体育教学常规
(一)体育教学常规的主要内容
(二)制定和贯彻体育教学常规的注意事项
1.分析教学过程,控制影响因素2.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依据素质教育理论3.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根据体育课教学特点,遵循体育课教学规律4.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具有可操作性
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运用 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 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一)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 (二)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五、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 (一)体育课密度的控制 1.体育课密度的概念
体育课密度也叫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它是只在体育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
2.体育课密度的安排与调控
(1)认真备课,周密安排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2)改进和提高组织水平 (3)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技巧
(4)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教育 (二)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 1.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概念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负荷量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身心发育水平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2)根据体育课的类型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3)根据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性质安排体育的负荷量度
2.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安排与调控
(1)改变练习的某些基本要素,如速度、速率、幅度等(2)改变练习的顺序组合,调整间歇时间、练习与休息交替节奏(3)改变练习的内容的难度(4)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5)改变练习的限制条件(6)改变练习的组织教法与形式(7)调整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
第三节 体育教学评价 一、体育教学评价概述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
体育教学评价是一般教学评价在体育学科的具体运用。它是依据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评价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对体育教学评
14
价的理解有以下几点:1.体育教学评价是判断体育教学活动价值及优缺点的过程。2.判断的根据是体育教学目标及有关标准。3.体育教学评价是一个过程,系统调查及其在此基础上的评价和调整,构成了这一过程。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类型 1.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
3.内部参与者的评价和外部参与者的评价 4.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5.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6.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评价的功能有1.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功能2.教学评价的动机强化功能 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
(一)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目的 (二)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三)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与原则 1.评语法 2.调查法 3.观察法 4.评分法
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指导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 三、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
(一)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1.体能
2.体育知识与技能 3.学习态度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二)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 1.测验法 2.档案袋评定 3.评语法 4.观察法
5.学生成长手册
四.体育教学评价的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问题:(1)体育学习的内容不全面,难以体现体育学习目标达成的整体性要求(2)学习评价中考核内容和教学内容不统一(3)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4)重视绝对评价,忽视自我评价
发展趋势:1.评价理念的不断更新2.评价内容不断扩展3.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4.科学评价,重在激励
第八章 课余体育
第一节 课余体育的地位与特点 一、课余体育的地位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早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它只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
(一) 课余体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1.课余体育是学校课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2.课余体育是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3.课余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二) 课余体育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
1.课余体育是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2.课余体育是开展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3.课余体育是发现和培养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 二、课余体育的特点
(一)学习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 (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 (三)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 (四)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 (五)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 (六)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第二节 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课余体育的功能
(一)课余体育对个人的功能 1.健身
(1)课余体育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健康水平 (2)课余体育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活动能力
(3)课余体育能有效地提高青少年学生对哦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2.健美
(1)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美
(2)塑造青少年学生的体形美和轮廓线条美 (3)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状态美 (4)培养青少年学生身体动作美 3.健心
(1)课余体育能有效地调节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快乐 (2)课余体育能有效地发展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
(3)课余体育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二)课余体育对集体的功能 1.赋予角色地位,规范集体行为 2.增强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3.形成校风校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课余体育对社会的功能
1.优化社会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活跃体育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课余体育的价值
(一)课余体育的多元化价值 1.课余体育的教育学价值 2.课余体育的体育学价值 3.课余体育的文化学价值 (二)课余体育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 一、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 (一)早操(早锻炼或晨操) (二)课间操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 (四)班级体育锻炼 二、全校性课余体育活动 (一)体育节、体育周
16
(二)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 三、校外体育活动
(一)本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 (二)校外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 (三)家庭体育活动 (四)个人体育活动
第九章 课余体育锻炼
第一节 课余锻炼的特点与原则
特点:1.灵活性2.开放性3.综合性4.兴趣性5.自主性 原则:(一)自觉性原则1.提高认识、明确目标2.培养兴趣、激发动机3.加强指导、提高技能(二)经常性原则1.科学安排、加强计划2.提高认识、坚定信心3.科学锻炼、提高能力(三)差异性原则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2.因人制宜、实时调控3.统一要求、区别对待 第二节 课余锻炼的内容与计划 一、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 (一)体育课教学有关内容 (二)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1.喜爱的项目多样化与喜爱的项目存在着不同学段的差异3.喜爱的项目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二、课余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 (一)明确目标 (二)注重实效 (三)兼顾全面 (四)加强趣味 (五)适时调整
三、课余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一)全校课余体育课锻炼工作计划 (二)班级体育锻炼计划 (三)个体体育锻炼计划 第三节 现代余暇体育
第十章 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体育竞赛
第一节 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原则与管理 一 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一)业余性 (二)基础性 (三)相对系统性 (四)亚极限负荷
(五)负荷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特点 二 课余体育训练原则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统一原则
一般训练与专项统一原则是指,根据项目的特点、对象的水平和训练是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任务,把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起来,以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其科学依据在于(1)人体的统一性。(2)运动技能的相互迁移。贯彻的要点在于(1)安排好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重(2)选择好一般训练的内容(3)形式方法多样 (二)周期性原则
周期性原则是指课余训练安排应按照一定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进行。每一个周期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对运动员的要求都在前一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科学依据在于(1)依据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形成、保持、消失三个阶段(2)依据比赛时间安排。贯彻的要点在于(1)依据重大比赛确定训练周期(2)结合学期划分特点安排训练周期 (三)事宜符合原则
17
根据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 给予相应适量的负荷,并使打、中、小负荷科学结合,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科学依据在于(1)人体适应规律(2)根据训练任务。贯彻的要点在于(1)负荷要逐渐增加(2)处理好负荷量和强度的关系
(四)区别对待原则
指在课余训练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身体条件、训练水平、不同专项、不同训练任务和不同训练条件等方面,有区别地确定训练任务,安排相应的训练内容、手段、方法和负荷。其科学依据在于(1)运动员个体情况的差异(2)运动训练外在的条件的多变。贯彻的要点在于(1)全面了解先的个人特点(2)训练要反映全队和个人的特点(3)区别对待训练的不同阶段 (五)直观性原则
指在课余训练中充分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提高学生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其科学依据在于(1)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2)儿童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贯彻的要点在于(1)重视儿童少年早期训练的示范教学(2)采用挂图、现代影像技术等直观方式。
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机构与职能 一、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与职能 (一)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
(二)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 二、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与职能 (一)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
(二)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 第二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体育课程管理 二、体育教学管理
(一)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 (二)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 (三)体育教学质量评估 三、课余体育管理
第三节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简介 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意义 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结构和内容
第十章 体育教师
第一节 体育教师地位与劳动特点 一、体育教师的地位
(一)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中体育教师地位的确立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教师地位随体育学科地位不断改善而提高 (三)当代学校教育对体育教师地位的要求 二、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体育教师“一育兼一科”的工作广泛性 (二)校内外体育工作的多样性 (三)对学生教育影响的全面性 (四)室外工作的艰苦性
第二节 体育教师的类型特征
一、按不同学制划分的体育教师类型 (一)大学体育教师工作及其特点 (二)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及其特点 (三)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及其特点
二、按不同成才特征划分的体育教师类型 (一)以教学为特长的体育教师
18
(二)以训练为特长的体育教师 (三)以科研为特长的体育教师 (四)复合型的体育教师
第三节 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 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 (一)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高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知识 1.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知识与技能 3.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4.横向学科知识
(三)良好的专项技能技术
(四)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五)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 1.教学能力 2.教育能力 3.训练能力 4.运动能力 5.组织能力
6.科研和创新能力 7.社会交往能力
(六)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健的体魄 二、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
(一)贯彻各项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各种教育教学文件 (二)优先做好体育教学工作 (三)组织知道课外体育锻炼 (四)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五)从事学校体育科研
(六)配合开展学生体质检测和健康教育工作 (七)体育宣传与器材设施维护 (八)参与社会体育工作
第四节 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一、体育教师的培养 (一)培养机构 (二)培养目标 (三)培养模式 (四)课程设置 二、体育教师的培训 (一)培训机构 (二)培训目标 (三)培训模式 (四)课程设置
三、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行体制的弊端 (二)发展趋势
1.建立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 2.确立教师专业化的教职观 3.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教育观摩:观看一堂体育课,分析课中教师对体育原则的运用特点。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