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一章朱熹《诗集传》

第一章朱熹《诗集传》

2024-01-02 来源:世旅网
第一章 朱熹《诗集传》

第一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陈风、桧风、 曹风、豳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包括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305篇以外,还有6篇只有题目而没有正文,这就是《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通常称之为笙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1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2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礻颉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3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自孔子开始,《诗三百》被一代代学者诠释成了儒家重要经典,汉初更被立为官学。从那时起,它作为一部经学典籍,对古代中国发挥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而从文学发展方面看,它的成就和意义也是极为卓越的。

(一)梁启超说:“我国最古之文学作品,《三百篇》之外即数〈楚辞〉。《三百篇》为中原遗声;《楚辞》则南方新兴民族所创制之新体。《三百篇》虽亦有激越语,而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在将情感尽情发泄。《三百篇》为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则富有想象力之纯文学。 《诗三百》奠定了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

(二)《诗三百》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饥者歌食,劳者歌事。” (三)《诗三百》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赋、比、兴。

(四)《诗三百》擅长写人状物、刻画场面。

(五)《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

第二节 历代《诗经》研究以及朱熹《诗集传》的产生

汉初治《诗经》的学者,有今文三家,即传《鲁诗》的鲁国申培、传《齐诗》的齐国辕固以及传《韩诗》的燕国韩婴;另有古文一家,就是传《毛诗》的毛亨和毛苌。汉文帝时,申培、韩婴被立为博士。景帝时,辕固被立为博士。鲁国毛亨作《诗故训传》而授赵人毛苌,时人称为大小毛公;河间献王刘德立小毛公为博士。前三家在汉初即被立为博士,《毛诗》终两汉之世并没有跻身社会最上层,主要是在侯国和民间传布。

汉末大儒郑玄起初治《三家诗》,并以《韩诗》为本业,后来才治《毛诗》,他先用今文《诗》说注《礼》,其后笺释了《毛诗故训传》,卓然成为大家。毛郑之学兴,今文三家之学遂告式微。因此黄淖先生说:“自郑玄笺《诗》以后,《毛诗》独行,而三家废。”到了唐代,朝廷诏命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定《毛诗》为《诗》学之尊。而真正转变《诗》学风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就是南宋朱熹的《诗集传》了。

4

朱熹 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豚翁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诗人。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之后,朝廷令他监潭州南岳庙,其间致力于著述和讲学。

淳熙五年(1178年),任南康军知军,仍注意与士子论学,并访得白鹿洞书院旧址,奏请予以复修。此后,历任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等。光宗继位,他历任漳州知州、秘阁修撰、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宁宗继位,他因宰相赵汝愚的招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庆元二年(1196年),韩胄为相,朱熹被弹劾去职,进而被列为「伪学逆党」,庆元六年(1200年)病死。朱熹一生著述繁富,著名而影响最大的是《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它们成了后来历朝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说的核心就是一个「理」字,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他把传统的纲常加以理论化和通俗化,认为「三纲五常」应是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认为这是永存而不灭的。这套学说对专制主义和帝皇权力的强化有很大的作用,后来成了统治者的正统理论,影响深远而巨大。他的学说源自北宋的程颢、程颐,故学术界常以「程朱学派」称之。理学大师朱熹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婺源县城人,字元晦,又字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小名沈郎,小字季延。父朱松,宋政和八年进士,外任福建政和县尉。朱熹于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在龙溪出生。十四岁丧父,随母祝氏定居福建崇安五里夫。朱熹曾于绍兴二十年春和淳熙三年二月,两次回婺源故里省亲扫墓。今“文公山”上的古杉群即朱熹手植。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 ,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

5

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淳熙八年十二月,任直秘阁受命巡视台州时,上书弹劾前太守唐促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宰相王淮包庇,朱熹不畏权奸,连上书十次,终于罢免了唐仲友新任江西提刑官职。并上奏朝廷,指出当时南宋天下“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提出“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策。

朝廷识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学。先后主管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华州云台观、西京崇福宫、西太一宫、南京鸿庆宫,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著书立说。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关于理学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里

庆元三年,韩佗胄擅权,排斥赵汝愚,禁道学,朱熹受牵连被斥“十罪”,革职回家,于庆元六年三月去世,终年七十一岁。朱熹死后,宋嘉定二年诏谥“文公”,宝庆三年赠“太师”、封“信国公”,绍定三年封“徽国公”,咸淳五年诏赐“文公阙里”于婺源。元至正元年诏立“徽国文公之庙”。崇祯十五年诏称“先儒朱子”(后改称“先贤”),列为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朱熹词集

菩萨蛮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萨蛮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南乡子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水调歌头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6

水调歌头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记取渊水冰语,莫错定盘星。

水调歌头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空余千丈危石,高插暮云端。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水调歌头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只恐买山隐,却要链丹成。

水调歌头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

身老心闲益壮,形臞道胜还肥。软输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念奴娇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7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东风猛。帘半卷、犹嫌冷。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而今白发羞垂领。静里时将旧游省。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满江红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忆秦娥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忆秦娥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鹧鸪天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鹧鸪天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浣溪沙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8

第三节 《诗集传》的特点

传世《诗集传》有八卷本,又有20卷本。 1、分卷不同是这两种本子的重要差别。

2、其次,两种本子在标音方面也有大量不同。

3、更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本子在标举赋比兴时存在一些重要差别。

《诗集传》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他高度重视《诗经》的文本。

2、对六义做出了新的阐释。

3、凸显了《诗三百》的抒情特性。

4、在《诗集传》中有一个非常活跃、具有自主抉择和批评能力的读者。

关于《诗经》的文献

国风诗旨纂解 郝志达主编 卢志安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2 韩诗外传(全二册) (汉)韩婴撰 古籍出版社 1957.3 韩诗外传集释 (汉)韩婴撰 许维遹校释 中华书局 1980.6 韩诗外传选译 晨风 刘永平编译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3 毛诗传笺通释(十三经清人注疏)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清)马瑞辰撰 陈金生点校 中华书局 1989.3 毛诗品物图考 冈元凤辑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 1985.3 毛诗郑笺平议 黄焯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6 毛诗正义(附校勘记)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 毛诗正义(全六册)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 中华书局 1957.12 毛诗正义(三函十八册)(嘉业堂丛书)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 文物出版社影印 1982.7 诗广传 (清)王夫之撰 王孝鱼点校 中华书局 1964.2 诗集传 (宋)苏辙撰 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 1990.6 诗集传 (宋)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80.2

1958.7

诗集传(全二册) (宋)朱熹集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8 诗集传.楚辞章句 (宋)朱熹集传(汉)王逸注 (宋)洪兴祖补注

9

夏祖尧标点 岳麓书社 1989.12

诗经 (宋)朱熹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987.3

诗经百首今译 庄穆注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1 诗经百首译释 周蒙 冯宇编撰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8

诗经国风今译 蓝菊荪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9

诗经国风今译(中国古典文学今译丛书) 吕恢文译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9 诗经国风译注 邓荃译注 宝文堂书店 1986.6 诗经集传 (宋)朱熹撰 巴蜀书社影印 1989.7 诗经今注 高亨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2 诗经今译今注 杨任之撰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6.10

诗经评注(上) 王守谦、金秀珍撰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l989.12 诗经全译 金启华译注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11 诗经全译注 樊树云译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6 诗经通论 (清)姚际恒撰 顾颉刚标点 中华书局 1958.12

诗经原始(全二册) (清)方玉润撰 李先耕点校 中华书局 1986.12 诗经直解(全二册) 陈子展撰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诗经译注 程俊英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2 诗经译注 祝敏彻等译注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4.10 诗经译注 袁梅译注 齐鲁书社 1985.1

诗经译注(雅.颂部分) 袁梅译注 齐鲁书社 1982.6

诗毛氏传疏(全三册) (清)陈奂撰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 1984.6

诗切(全五册)(山左名贤遗书) (清)牟庭撰 齐鲁书社影印 1983.9

诗三家义集疏(全二册)(十三经清人注疏) (清)王先谦撰 吴格点校 中华书局 1987.2

诗问四种 (清)王士禛等撰 周维德笺注 齐鲁书社 1985.2 诗义钩沉 (宋)王安石撰 邱汉生辑校 中华书局 1982.9 诗义会通 吴闿生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9.6

魏源全集.诗古微 (清)魏源撰 何慎怡校点 岳麓书社 1989.12 雅颂选译(增订本) 陈子展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1

第二章 洪兴祖《楚辞补注》

第一节 屈原与《楚辞》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诗体“楚辞”,它的创始者屈原是我国第一位大诗人。他的代表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歌时代。

10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第二节 王逸《楚辞章句》

王逸《楚辞章句》 原书为16卷,现在流传的是17卷本。《汉书·艺文志》说屈原有25篇作品,而王逸《楚辞章句》 中归到屈原名下的25篇,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另外还收入了宋玉和一些汉代作家的作品:《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其中《九思》是王逸自己的作品,而且也有注,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不合情理,由此怀疑这一篇是后人增入的。

王逸注释《楚辞》的体例是,逐句作解,着重训诂,虽然说不上非常详细赅博,却大多言之有据。

《楚辞章句》 的每篇前都有序文,另外在《离骚》、《天问》之末还各有一序。王逸用汉代儒家经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楚辞,将屈原独特的人格精神和诗歌艺术都儒学化了。

宋代是我国文化大盛的时代,《楚辞》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最有名的注本要数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

第三节

洪兴祖与《楚辞补注》

自己阅读21、22页(不讲)

第四节 《楚辞补注》的特点

洪兴祖《楚辞补注》的体例,是在每句下先列出王逸注,然后自己接着加以补充,用“补曰”二字标明,以避免与王注相混。其特点,一是校正文字,二是补正旧注,三是保存遗说,四是发扬精神。

第三章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

第一节

《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出现了三部对其进行解说的著作,号称“《春秋》三传 ”。它们就是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和传为鲁人左丘明作的《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其中《公羊传》、

11

《谷梁传》都属于今文经,《左传》则属于古文经。

第二节

《左传》的早期流传与杜预《春秋左传集解》

西晋初年,出现了一部《左传》学巨著,即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

第三节 《春秋左传集解》的特色34——37页

《春秋左氏传序》是杜预注解《左传》的纲领。他指出《左传》吸引人之处,不光在于它解释了《春秋》大义,还在于其高超的文学成就。他总结了《左传》的三种传体:发凡正例、新意变例、归趣非例。完全抛开今文二家之说,纯以《左传》为依据,互相印证,转相发明,这在方法上比前辈们进了一大步。他之所以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和他广泛吸收前人成果分不开的。他还对经籍注解的体制也有重大革新。把《左传》附到每一年的《春秋经》文之下,都加以注解。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之举。在字词训诂、文章大义、名物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对地理的考证比较精审。总体风格是要言不烦,清通畅达,没有许多经学家那样烦琐芜杂的毛病。

第四章 高诱注《战国策》

第一节《战国策》的性质及其独特价值。

战国时期出现了《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它长于虚构故事、塑造人物,性质近于后代的小说,被视为一部奇书。东汉学者高诱为之作注。

高诱为《战国策》作注,他所做的工作,一是揭明人物、地理,二是解说一般词汇,三是训释章句大意,四是说明事情原委。

第二节高诱注《战国策》的意义43——47页

1)揭明人物、地理。 2)解说一般词汇。 3)训释章句大意。 4)说明事情原委。

12

第五章 朱熹 《论语集注》

第一节《论语》及其流传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历代为其注解疏通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在众多的注本中,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堪称是一部力作。

《四书集注》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第二节朱熹及其《论语集注》 第三节《论语集注》的特点53——59页

1)阐发义理、精细深微。与汉魏注书谨守经书藩篱,注意名物训诂之训释方式比起来,朱熹注最大的特点是其非常注重阐发书中义理。《论语集注》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用简要的语言非常清晰地表达复杂抽象的思想。

2)名物训诂、要言不繁。他的注不同于汉魏的烦琐考据,又不同于宋学的凭空生发。对于没有把握的地方或旧注中不能苟从之处,朱熹还具有阙疑精神。《集注》的另一个特点是学派色彩非常浓厚。

第六章 朱熹《孟子集注》

第一节孟子及《孟子》

《孟子》一书的内容是记录孟子言行的,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其作注的书很多,但影响最大的要数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

第二节《孟子集注》的特点63——69页

1)以天理来解释孟子关于性、命、天、心等概念。总的来看,《集注》虽然在阐释中加入了自己的许多思想,但由于孟子学说是程朱之学的直接思想源头,而朱熹又能从孟子原意出发进行发挥,将自己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融会贯通,所以并不给人以生拉硬扯、谬以千里之感。相反,由于朱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能力,能深刻把握孟子的用心,所以《集注》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13

2)《集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训诂方面用力不深。

第七章 郭庆藩《庄子集释》

第一节庄子思想和文章

现存庄子作品是传世《庄子》一书中的《内篇》、《外篇》和《杂篇》,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出自庄子后学之手。

有关《庄子》的著作很多,以清代为最,其中着重研究哲学思想者以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庄子通》最为重要。清代末年,为《庄子》注解做总结的著述有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以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75页

郭庆藩《庄子集释》收录了郭象《注》、成玄英《疏》以及陆德明《音义》三种极为重要的著述,并对前人著述进行了驳正。

第二节关于《庄》学

第三节《集释》所录郭《注》成《疏》的成就和问题76页

本书的价值,首先就在于它收录了郭象《注》、成玄英《疏》以及陆德明《音义》三种极为重要的著述。《庄子注》侧重于揭示义理,间或训释字词。《南华真经注疏》既训释字词、章句,又阐发义理。《庄子音义》侧重于训释字词、标注读音以及揭示篇题命名原则,其内容不局限于《庄子》本义,而涉及郭象注。从文学方面看,值得注意的是郭《注》、成《疏》还非常注重揭明《庄子》的艺术表现方式:1)关于寓言。2)关于譬喻。3)关于假设问对以及其他。

第四节《集释》对郭《注》成《疏》等前人著述的驳正82—87页

一)《集释》驳正《注》、《疏》、《音义》等前人著述例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这九万里„„”。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之二虫又何知!” 5)“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6)“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是也亦若此矣。” 二)《集释》发明《注》、《疏》、》《音义》等前人著述例 三)《集释》补足《注》、《疏》、《音义》等前人著述例

14

第八章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著作,共130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史记》第一次规模整理有“三家注”,它们是刘宋时代裴马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学者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史记》第二次大规模整理的重点力作是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

第二节《史记》第一次大规模整理:三家注

第三节《史记》第二次大规模整理:

泷川资言的《考证》及其基本价值和特点98——102页

1)它是迄今为止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是研究《史记》以及中国古代史非常重要的参考书。

2)它发扬了三家注原有的不少优点。它特别重视地理的解释,对书中每一地名都尽量注出当时的今名或今时方位。更加重视文献材料的来源,凡能注明出处的都尽量注明了出处。

3)富于批评精神并善于考辨,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4)比较注意《史记》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 5)撰有《史记总论》,放在《史记》卷130之后。

第四节泷川资言《考证》的批评精神102——107页

1)比较注意驳正三家注立足后代观念作出的解释。 2)“据后以议前”固不科学,泥古不化同样并不可取,《考证》对有关成果在这一方面的弊端也作出了批评。

3)泥古自然是一种过失,但不知古则是一种更常见的过失。《考证》对此有大量的驳正。

4)泷川氏严厉批评了《正义》等著作的虚诞倾向。

15

第五节泷川资言《考证》的缺陷107页

首先是不少材料,比如黄震、鲍彪、吴师道、张鹏一、雷学淇等学者的说法、金石文字以及一些近人论著(包括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重要成果),《考证》未曾罗致,颇有遗珠之憾。

其次,泷川氏选择材料有时偏守一说,而未能得其实际。

再次,从版本方面来看,《考证》参校了一些本子。他的失误在于往往不作校记,而径直改变或补正原文。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