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阅读答案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卫鞅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缘:因为
B.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被:遭受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具:详细制定
D.所利不能药其所伤药:治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常以身翼蔽沛公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以信为宝”思想的一组是
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②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③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④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⑤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⑥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向秦孝公进言申述变法理由,甘龙对其进行反驳。卫鞅认为不能和常人、学者商讨开创大业之事,最终秦孝公认同了卫鞅的观点并同意其变法。
B.为了让百姓相信法令,卫鞅在南门立杆悬赏,先为十金,后增至五十金,有人将木杆搬到北门而获赏,这才颁布变法法令。
C.秦国很多百姓在变法之初指责新法带来不便,卫鞅借太子犯法之事加以惩戒,使秦人接受了法令,并让那些质疑新法的人改变了态度。
D.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天下,建立天下者不欺四方;战国乱世的四位君主以信服人,司马光借此提醒一统天下的当政者更应该这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5分)
(2)民怪之,莫敢徙。(2分)
(3)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3分)
参考答案:
9.A
10.C
11.D
12.C
13.(10分)
(1)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愚笨的人被法规制约(或“受制于新法”);贤德的人改变礼制(或“规则”,“礼法”等均可),无能的人拘泥于(陈旧的)
礼制。(5分)
(2)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奇怪,没人敢动手去搬。(2分)
(3)不讲信誉无法统治(“领导”也可)人民,没有人民便无法守卫国家。(评分标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