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也知道发火、抱怨不好,可是事到临头就是控制不住。”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就不停地在缘着自己的身心串习“我执”,将身心的组合执著为“自我”;有了“自我”的感觉之后,就会不自觉地生起呵护自我的“我爱执”;在“我爱执”的驱使下,遇到凡是利益我的对境,就贪执;遇到凡是损害我的对境,就嗔恚;遇到既不利益也不损害我的对境,就漠不关心。所以,要想暂时减轻或去除贪嗔痴烦恼,就必须减轻或去除“我爱执”;要想究竟去除贪嗔痴,就必须通过修习“人无我”的空性法门去除“我执”,因为“我爱执”是建立在“我执”基础上的。 下面介绍五种去除贪嗔痴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其中,前三种方法可以去除“我爱执”,后两种可以去除“我执”。 方法一:经常与自己对话,劝自己遇到不如意事时不要生气。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经常自己与自己对话,是改变自己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好方法。例如,在思维嗔恚的不合理以及抱怨和指责所导致的危害之后,就默默地在心里这样劝说自己:从此之后,无论遇到如何危害自己的人和事,都要心平气和,坚决不生气、不抱怨、不指责,并且想像自己遭遇危害自己之事时能够心平气和。这样的对话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即便在控制不住自己而生气之后,我们也可以这样劝自己:“下次遇到不如意之事,再也不可以这样了。”这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次数越多越好,内心越诚恳越好。 方法二:通过禅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习气。禅修有很多种类和层次,比较常用的一种禅修就是心中保持着一种观想,能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一旦失去再重新开始。禅修是改变性格与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爱生气、脾气不好的人,每天应该抽出一刻钟或更多时间,在没有人干扰的房间专心正坐:先思维一下发火的危害,然后发愿自己从此之后,不再发火生气,并认真观想自己心平气和、面带微笑的样子。这种“自己遇事心平气和、面带微笑”的想像,在脑海中越清晰越好,保持得越持久越好。如果脑海中的这种想像失去了,就再拉回来,心里就这样,一直想像着自己“遇事心平气和、面带微笑”的模样。当座上的这种想像娴熟时,座下行走以及处理不复杂的日常事务时,也可以保持这种想像。这样的禅修训练,应该像演员表演一个角色之前,在导演的启发下不断酝酿情绪一样。通过禅修的方法酝酿好的这种心态,在座下遇到不如意之事必然会发挥作用。如果每天都这样观想一次,坚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此人遇到不如意之事发火的习气必然会得到有效控制,久久坚持,一定会变得柔和而悦意。 方法三:通过念佛的方法去除嗔恚的习气。观想自己身处极乐世界,坐在一朵庄严的莲花之上,阿弥陀佛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西方极乐世界的所有圣众,站在自己面前,自己一边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一边真诚祈祷阿弥陀佛加持自己去除内心以嗔恚为主的所有恶习;然后观想阿弥陀佛欣然接受自己的祈请,身放大光明,光明照透自己的身体,自己心中所有以嗔心为主的习气荡然无存,面对一切人和事,即便是不如意的,也能慈眼相看、慈颜面对。这样久久训练,自然会业障清净,面相变得慈悲而庄严,遇事稳重而柔和,使得见者欢喜。
方法四:通过修持小乘的“人无我”空性而去除嗔恚。人之所以遇到不如意之事会生气,就是因为觉得里面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外面有真实的人与事。经论中说:如果“自我”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众生保护自我的行为应该是有意义的;可是,“自我”只是众生的一个错觉而已,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就像龟毛兔角一样子虚乌有。众生觉得有一个“自我”存在,这种感觉在证悟了“人无我空性”的佛菩萨与阿罗汉看来,与精神病人觉得外面有一个鬼跟着自己一样,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异。虽然“自我”并不存在,然而众生却为了保护这个并不存在的“自我”发了无数的嗔心,吃尽了各种苦头,因此没有证悟“自我”不存在的众生,在佛菩萨眼里是可怜的。如果能修持“人无我”空性,就能渐渐减弱“我执”,以致“我爱执”的根渐渐枯竭,于是即便遇到伤害自己的事情,内心根本不觉得有一个自我受到伤害。 如何修持“人无我”空性呢?应该反复阅读相关经论,首先在道理上确信:“自我”确实只是自己的一个幻觉,本质上并不存在。一旦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应该在座上禅修,将自己的身心观为幻觉,一旦体验“身心无有”,就保持住这种体验;一旦消失,就再次觉照观察,找回这种体验。就这样不停地训练,“自我”的幻觉就会渐渐去除。 方法五:通过修持大乘唯识的空性来去除嗔恚。《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首先要阅读听闻“万法唯心所造”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身心以及外面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的幻觉,是自己做的一个梦,实际上并不存在。座上,自心安住于身心世界一无所有的体验中而不动摇;座下日常生活中,遇人遇事要时时提醒自己:“这一切都是自心做的一个梦,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久久训练,就能体会身心世界本自无有,一旦自心就这样的真实体验,非但嗔恚——一切恐惧、悲伤等轮回的痛苦都会消失殆尽,正如《心经》中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样的训练,不应该一曝十寒,偶尔为之。古人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初训练时,不要因为发火的脾气改变不明显而气馁,要坚持不懈地这样训练下去。要知道,遇到不如意之事就发火的习气,在我们内心根深蒂固,一两次这样的训练,犹如杯水车薪,难以根治发火的顽习。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遇事发火的习气当初就是一点一滴、经年累月培养起来的,如今要培养不发火的习气也必须一点一滴、经年累月地去培养。 这样的训练,最初开始的时候,为了以示慎重,应当在座上进行。等到渐渐熟练之后,我们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进行。例如,走路时,我们可以边走边想象自己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心平气和、笑容可掬的模样;乘车时、休息时、做家务事时,甚至上厕所时,我们都可以利用一切闲暇这样来训练。 荀子的《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这件事不可以停止,应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像蓝草通过提炼可以得到比自身更青的青色、水通过冷冻可以得到比自身更寒冷的冰一样,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升自己。木匠将木头按照墨线锯直之后,就用石头压在上面,使其渐渐弯曲成一个圆,最后做成车轮。对于用原先笔直的木材做成的这些车轮,即使放在太阳底下曝晒,也不会恢复成原来笔直的样子
了,这是经常用力弯曲与压迫的结果;同样,我们的一个习气得以改变,靠的也是坚持与锲而不舍。所以,木头经木匠的墨线与锯子修理之后就会变直,刀经过磨砺之后就会变得锋利,与此类似,君子之人经常用圣贤的道理来反省并修正自己,内心的智慧就会洞明、外在的言行也就没有过失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