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辛弃疾词的主题研究三稿

辛弃疾词的主题研究三稿

2024-05-12 来源:世旅网
. . . .

江师学院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院 别:

专 业:

年 级:

指导教师: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前言2 1爱国词3

. 本科毕业论文

三稿 辛弃疾词的主题研究 建华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2010级3班 奎

目录 .word资料. ..

. -

1.1抗击金人侵略,收复祖国河山3 1.2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5

1.3 对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懦弱进展无情的批判6

2农村词7

2.1热爱秀美的农村风光8 2.2赞扬朴实的农民形象8

3 送别词8

3.1在悲情和激昂中隐含着对家国的思念9 3.2表达怀才不遇的压抑感9

4婉约词10

4.1以女性为中心10 4.2咏物词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1 后记12

摘 要: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是中国文坛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其次为

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辛弃疾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多达六百余首词。他的词形式风格多样,主题鲜明,贴近生活创作,其中以豪放词最具代表性。辛弃疾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志士,是词坛领袖更是军中将才,却一生怀才不遇,他的词抒写抗击金人侵略,收复祖国河山的热情,忠君报国,收复失地是他一生的使命。也有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之作。对当权者的苟安求和不思进取也进展了无情的挖苦。还写下不少送别词。他的送别词往往

. . word.zl-

. -

离别时的愁情和思绪为主题,但并不仅仅沉浸在这种愁情中。晚年闲居时也写下不少名篇。如歌颂农村风光的,赞美秀丽风景的农村田园风光词。还有其柔婉含蓄的婉约词,意境含蓄蕴藉。刻画婉转柔美,有伤感怀时的少女形象,也有托物言志的咏物词。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豪放;怀才不遇;送别;农村风光 ;婉约

Abstract:xin qiji is a great patriotic poet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a bright pearl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s, second left a huge wealth for later generations.Life, xin qiji was a prolific writer, producing up to six hundred more than the first word.His words form style diversity, theme and bright, close to the creation of life, of which most representative bold words., xin qiji was a loyal patriot who is luxuriousness leader is the army generalship, talent is his life, his golden words express the fight against aggression, to recover the motherland rivers, passion and loyal to re-create its lost his life's mission.Have all ambition resentment and anguish.The authority of the summation adventurous also the relentless irony is certainly.Also write down some farewell words.In his later years also wrote many elegant recluse.Praises such as rural scenery, admire the beautiful scenery.Its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word also painted meticulous chic, full of euphemism.Also at the literature of the high altitude.

Keywords:xin qiji;Patriotic;Bold; His talent.Farewell; View of the countryside;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前言

辛弃疾是文坛的旷世奇才更是爱国豪杰。稼轩体更是独步词坛。爱国忠君是辛弃疾一生的标签,辛词豪放却不脱离现实,爱国词是他的词做做中最富有号召力量的,辛弃疾的爱国词与其说使用比去写的不如说是用心血和宝剑铸刻成的,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感。渴望中原早日统一,百姓安居乐业。仅仅把爱国词作为辛词研究是不全面的,辛弃疾为人耿

. . word.zl-

. -

直豪爽,重情重义。其一生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中晚年过着闲居的生活。本文除爱国词外,从重情重义的送别词,热爱和赞美农村风光与生活的农村词。细腻温婉的婉约词几个方面浅略分析研究辛弃疾的词。力求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辛弃疾和其词。

1爱国词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地区早已沦陷,再加之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懦弱。。恢复中原、报国雪耻成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同时对统治阶级也进展了无情的批判与揭露。这些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1抗击金人侵略,收复祖国河山

辛弃疾一生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大宋河山。辛弃疾行伍出身,从小苦练剑法,天生魁梧高大,一身侠气。最终以文为业。辛弃疾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将才,年仅22岁就号召一只几千人的队伍参加了耿京领导的抗金队伍,不久耿京被判将杀害,辛弃疾率领仅50铁骑夜闯几万人的敌营,将当场处决,带回耿京旧部万余人。[1]辛弃疾晚年闲居时爱国之心不减,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写下了?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在辛弃疾年轻的时候带着成千上万的士兵、骁勇剽悍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才开场准备他们的箭袋,可是他们为时已晚,没等他们准备好汉兵的金仆姑箭早已射入燕兵的心脏。这就是当时激战的场面就仿佛电影般投影在我们的眼前。

思念着在沙场的自己,看看现在的自己也就只剩下感慨了,焕发生命力春风也没有方法把我这白胡子吹黑了。想想自己尽心竭力写下的几万字的抗敌良策没有被采纳,还不如拿去东边人家换几本关于种树的书呢。

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有很大的视觉冲突,也有很大的思想冲突。上片写的是作者年少时义豪情万丈血气方刚的岁月。“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第一句写作者在年青时参加和领导抗抗金义士,队伍数量庞大;下一句写其率领骁勇剽悍的骑兵。与金兵激战不畏生死的壮烈场面。金兵晚上加强工事,正准备箭袋,辛弃疾率领的汉兵一大早发动进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结果汉箭朝飞金仆姑。何等的豪情万丈,字句间透露着自豪。下片怀古伤今,如今的自己再不复当年,自己对大宋的一片忠诚,抗敌良策被弃之不纳。使得他痛苦至极。反响了辛弃疾深爱自己的祖国的情感。

辛弃疾同时又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政治家,曾献策于统治者,?美芹十册?: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那么处之常有于;事既至而后计,那么应之常缺乏。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臣之家世,受廛,代膺阃寄荷国厚恩。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毫,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常令臣两随计利

. . word.zl-

. -

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常鸠众二千,逮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夏,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官闲心定,窃伏思念:今日之事,朝廷一于持重以为成谋,虏人利于尝试以为得计,故和战之权常出于敌,而我特从而应之。是以燕山之和未几而京城之围急,城下之盟方成而两宫之狩远。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那么战,倦那么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惟是浚符离之师粗有生气,虽胜不虑败,事非十全,然计其所丧,方诸既和之后,投闲蹂躏,由未假设是之酷。而不识兵者,徒见胜不可保之为害,而不悟夫和而不可恃为膏肓之大病,亟遂[齿乍]舌以为深戒。臣窃谓恢复自有定谋,非符离小胜负之可惩,而朝廷公卿过虑、不言兵之可惜也。古人言不以小挫而沮吾大计,正以此耳。

恭惟皇帝陛下。聪明神武,灼见事机,虽光武明谋,宪宗果断,所难比较。一介丑虏尚劳宵旰,此正天下之士献谋效命之秋。臣虽至陋,何能有知,徒以忠愤所激,不能自已。以为今日虏人实有弊之可乘,而朝廷上策惟预备乃为无患。故罄竭精恳,不自忖量,撰成御戎十论,名曰美芹。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先审其势,次察其情,复观其衅,那么敌人之虚实吾既详之矣;然后以其七说次第而用之,虏故在吾目中。惟陛下留乙夜之神,臣先物之机,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典冠举衣以复侯,虽越职之罪难逃;野人美芹而献于君,亦爱主之诚可取。惟陛下赦其狂僭而怜其愚忠,斧质余生实不胜万幸万幸之至。

南宋对金发动的第一主动进攻是浚北伐,辛弃疾一直反对求和,因此对于此次的北伐特别关注。可是事与愿违前线战事节节败退,投降派力求自保与金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2]辛弃疾听到此噩耗异常悲愤,用笔写下了一万多字的?美芹十论?,它从审势、 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十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当前敌我形势,提出了如何养兵富国,如何抵御外勤。

辛弃疾出言慎重又言之有理,微臣听说在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事宜。防患于未然的话就得心应手,不然等到发生才了才准备处理,那么就会虎头蛇尾。蛮横的金人侵占我大宋河山,作为您的臣子,大宋的子民这没有放弃过这样的志向。辛弃疾并不是直接的开门见山而是从自身的一些感受出发。从他们自己的先辈史慢慢引入正题,他的祖辈族人因太多有的被掳走不得不担任了金国的一些职位。但是这些都不是其志向所在,祖辈们教诲他们要和金人抗战到底。大有越王勾践之志。可惜事情没有准备好,祖父就死了。高宗时,蛮夷完颜亮入侵我宋,大宋百姓团结起来对抗,当时有抗金义士耿京号召大家驱除鞑虏,收复祖国山河,臣也各处召集了几千不甘被蹂躏的爱国人士追随耿京,当时还做了掌书记,和他一起决心收复中原,很多人参加了抗金队伍,共二十五万多人,归顺朝廷。可就是因为没有做好提防准备工作。叛将叛变投金还杀害了耿京。辛弃疾智慧与胆识超群是词坛领袖更是军中将才。有勇有谋。他对当时的大宋形式,金进展了全面的了解,对两国的战争进展了透彻的分析,对大宋的强兵富国提出了非常富有创造建立性的意见。足见其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及人民,他说金人贪得无厌,我们一直是被动的求和或者被动的战争,收复祖国河山只是早晚的问题,而我们当下该做的就是要慎重行事,合理行事。分析好当前的时局。抗金斗争的现实很残酷,当前的金战线太长金兵苦于长期作战

. . word.zl-

. -

正好有利于大宋,其分析深刻,当前朝中就是有太多的人一味的力求自保而主求和,接着辛弃疾从审视、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旧任、详战十个方面进展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辛弃疾对大宋的一片忠诚,有勇有谋,他审时度势,富国兴兵,优越的军事才能表露无余,知己知彼芳能百战不殆。可叹可惜的是昏庸的统治者并没有采纳其建议。

1.2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一生主抗击外侵,希望大宋河山早日统一,收复失地。但是当时统治阶层部出现主和派与主战派,主和派掌握着朝权,辛弃疾这样的主战志士自然得不到重视与任用。辛弃疾用他的笔宣泄着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愤怒之情。[3]辛词中对怀才不遇的描写最为直接的当属?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南归的时候二十三岁,官居闲职朝廷不曾重用他,符离溃败第二年献?美芹十论?,深入全面分析敌我形势献抗金良策,统治阶级还是没有采纳。这首词创作于乾道四年至六年,当时辛弃疾29岁到建康上任通判。[4]作者一生都想为国效力,可是一直被安排在没有作为的职位上。有一次辛弃疾登上建康亭,遥望下阳下,倍感忧伤与孤寂,忧伤祖国河山的沦亡,孤寂一身才学武艺,满腔爱国无处施展。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词。

辛弃疾放眼望见的是幅员辽阔的南宋国土,但是在秋日的天空下却像得格外的凄惨和悲凉。江水随着天空流去,秋天是望不到边际的。用力的看看远处的那些山峰和树林,并没有引以为傲勾起的只是对国土沦丧的忧和恨,玉簪和螺髻写的是山。本来这些山想女人头上的玉簪,有的像螺髻的盘发,本来是很美的,可是当下形势,作者心中怨、忧、恨。向北望去是战事前线,是收复无望的北疆故土。再美的景象也只能给人忧愤。还有那可怜可恨的哀雁在夕阳西沉时发出真真哀怨,仿佛在可怜这个孤寂的人也在可怜这个悲催的国家。其实辛弃疾是自嘲就像这些悲怨的孤雁,即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还是无人会登临意。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杀敌的利器如今最多也只设个摆设罢了,辛弃疾报国无门,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苦闷很自然的不言而喻。

下片作者用“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将自己对祖国的感情表到达了极致。时间如白驹过隙,自己的志向没有达成却已经老了。国家处在生死存亡时刻,自己却又一直被排挤压迫,他担忧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在悲叹自己恢复中原的梦想无法实现。

. . word.zl-

. -

感慨自己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如今连孤雁也不如,塑造了一个寂寞,悲愤忧恨的游子形象。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写于辛弃疾六十六岁时。此时执政的是侂胄,侂胄当时任枢密院都承旨,深得宁宗信任与重用,积极筹划北伐。很久被闲置的辛弃疾在这一年春初被任命为知府,,驻守在重要的京口要地。乍一看去,辛弃疾施展抱负的时机到了,实那么不然,南宋用辛弃疾目的是因为辛弃疾是主战派的老元老了是块好招牌。到任后的辛弃疾还是很负责的,在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里很积极;其实他自己也知道如今的朝中投降派与主派争权。他明白自己身处在一个孤立无援的环境里面,要收复沦丧的国土根本不可能,想要有大的作为也只能是一种梦想。对北伐抗金的决策他是持支持态度的,侂胄并不是一个很优秀的军事领导者,有些轻敌冒进,辛弃疾深通兵法,知己知彼芳能百战不殆,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万不可冒进。不然,失败将又会是北伐的结局。但是辛弃疾只是个门面根本没有人重视他的意见。一天辛弃疾来到京口北固亭,突然心潮涌动,怀古伤今,万千感慨不禁溢于纸上。全词从对仲谋和裕赞美崇敬到对挖苦南宋朝廷草率出兵或苟安求和。两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比照。最后以廉颇自比,宣泄着自己被大宋闲置已老仍不能被任用的愤懑之情。

辛弃疾从怀古开篇,历经了多少江山,可是向权那样的英雄再也找不到。物是人非歌台依旧,那些千古风流的英雄被随着岁月一去不再有。人们说这个不起眼的长满了草的简陋小巷是当年裕住过的地方。想起武帝当年两次率军北伐,收复、长安,这事迹是何等的威武。接着下片转入伤今,“草草〞、“仓皇〞等次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此人对此汉不满之意,细究而谈,好大喜功的义隆很草率的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北伐,结果溃败而回,而且北太武帝乘虚而入。率军南下,这件事过去很久了,当时的烽烟战火却还历历在目,心中已经烙下了南侵的印。最可悲的是这个被侵略者用铁蹄践踏的地方如今却是一片祥和宁静。丝毫没有杀敌报国之心。呜呼哀哉!最好以廉颇自喻,廉颇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才,因奸人谗害没被王起用,辛弃疾已在怒骂当权者不识才,表达的是忧愤。廉颇的自喻到达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3 对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懦弱进展无情的批判

投降派〔主和派〕当道的南宋是个屈辱的朝代,南宋的苟且偷生与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辛弃疾背道而驰。辛弃疾用他的利笔对其进展了无情的挖苦。

. . word.zl-

.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造口壁?〕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连绵不绝,有多少是四处逃难的人的眼泪啊。远眺可怜的古都长安,只能看见重重的山峦,重重的山峦也无法阻断水的流走,向东流去的江水再也无法挽回。此时暮色降临辛弃疾沉郁苦闷,在这样的心情下又听见深山野林中的鹧鸪声。沉郁之感倍增。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它的意思是说:郁孤台下连绵不绝的清江水啊!水不是水而是参杂了太多流离失所的百姓眼泪!辛弃疾把眼前看到的一江清水,和百姓痛苦不堪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说明百姓生活于水深炽热之中,常年兵荒马乱,不说生活生命都没有保障,大好的河山被金人占去,金人奴役着大宋子民,而这个时候宋朝的统治者在哪里?他们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力求自保,苟延残喘的度日,他们不知道百姓是多么希望祖国统一,希望过上没有杀戮的日子。面对这样的景象,辛弃疾横笔写下“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达对国土沦丧的痛惜,“毕竟东流去〞辛弃疾坚信有朝一日必会收回被抢走的国土,在豪情过后,其实他并没有脱离现实。“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对一位忠君爱国的志士而言,投降派一味的求和苟安,无异于背叛,因此词中暗含着挖苦朝廷的懦弱无能。

辛弃疾的仕途是坎坷的或者说是悲剧的,孝宗淳熙八年被劾退居一带,三年后友人元吉六十七岁寿,借祝寿之名写下这首?水龙吟.甲辰岁寿南涧尚书?: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波。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一眼看上去是一篇寿词,不过细细品味发现另有目的。除开下片有些祝寿之词实那么借题发挥。“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自南宋建立以来,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怀揣经世治国之才。辛弃疾蔑视朝中哪些酒囊饭袋、下片中有一句“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很明显是在说现在国家山河破碎,等到收复河山再为先生您祝寿,是在挖苦当权者丧权辱国。

2农村词

辛弃疾41岁时遭遇贬谪隐居在,宁静安详,朴素清新的生活环境让他的词风和以前有了变化,农村的一草一木,清新脱俗的青山绿水,朴实无华的农民成了他关注热爱的对象。[5]这也成了他词文中的主人公。

. . word.zl-

. -

2.1热爱秀美的农村风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6]视觉、听觉和嗅觉三全方位描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近在眼前的画面。寓情于景,清新自然。真情实感。是宋词中不可或缺的农村词佳作。

这首词以最简单不过的几个意象,明月、鹊、清风、蛙声、星星、雨、茅店、溪桥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副如诗如画洋溢着喜悦的农村夜色图。明媚的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喜鹊正在树枝却被明月惊飞了。远处的蝉叫声伴随着清凉的晚风。稻谷飘香,人们乐得合不拢嘴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就连耳边传来的青蛙叫声也仿佛在诉说着丰年,天空中掠过轻盈的云朵,隐隐约约的能看见闪闪的星星,此时山前下细雨蒙蒙如诗如画,辛弃疾急忙从小桥过溪想要躲会儿雨,哎,往日熟悉的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原来在这边,过了一个弯。茅店小屋突然出现在他的的眼前。黄沙道上的路径虽然走过很多遍也相当熟悉了,可就是因流连忘返于那片清新自然的图画,蛙声庆丰年的和谐气氛中,所以对旧时熟悉的茅屋小店的突然出现感有意外。说明了辛弃疾对,缓缓清风,妩媚明月,惊飞的喜鹊,庆丰年的蛙声的喜爱和留恋,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无比热爱。 2.2赞扬朴实的农民形象

这类作品主要是赞美哪些淳朴的劳作人民。如?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间温润之情和宁静的生活情趣。作者从一对老夫妇的谈话入手,让读者感这个农村家庭和睦祥和的生活。生活气息浓厚 ,朴实无华。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一对真正白头偕老的夫妻,静静地 ,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天,何等的闲情逸致。他们聊天的容很平淡很朴实,但是,就是这样的难得的宁静淡雅,祥和,才能感受到人间的那份真情,永结同心,和睦的气氛、温暖、淡雅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三个儿子都不一样。大儿子扮演家中的主要劳力角色,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只能帮主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最与世无争,只知任意地淘气玩耍。字字句句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和谐的家庭的赞美。

3 送别词

一说到辛弃疾大家的第一反响应该是爱国词豪放词,其实送别词在辛词的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三次被罢黜,终生都没受重用,但是“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辛弃

. . word.zl-

. -

疾依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与人民,与爱国词的豪放激昂相比,送别词将悲情溶于其中,在深爱着祖国的同时也抱怨着自己的怀才不遇。其送别词主要表达着三种感情。 3.1在悲情和激昂中隐含着对家国的思念

如在这首词中:

宝钗分,桃叶渡, 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 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将愁归去?〔?祝英台近·晚春?〕

作者借“闺怨〞以抒情怀。上片着意描绘春景,抒写伤离恨别之情。暮春时节,烟雨凄迷,落红片片;莺啼不止,声声断肠。下片着意写人。分写醒时与梦中,表现了盼归念远之情。花卜归期,音问难通;梦中哽咽,相思不已。春带愁来,却未将愁归去。词中托物起兴,通过春意阑珊、闺怨别情,表达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关心与忧虑. 如在?满江红·送正之提刑入蜀?中: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攻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正之常驻信州。是年冬入蜀,改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稼轩作此词送行。“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暗含此行之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上阕后两句辛弃疾用诸亮、司马相如勉励友人要他向他们那样报效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庐山山色、千古浪、铜鞮月。看似辛弃疾是在给友人介绍一路的秀丽风景,当时时局南方一带没有被金人所占领,辛弃疾实那么说这么美丽的祖国山水风光,要爱惜它保护它。 3.2表达怀才不遇的压抑感

如?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茂嘉是辛弃疾的家族兄弟这首词创作于茂嘉调任之时,词的开篇作者说了辛家的世代祖先都是忠肝义胆之人,有史为证辛是一个老家族,时间应有,芳甘浓美,为何不到吾家门户?好好的想想原来都是和家族的这个形式密切相连,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

. . word.zl-

. -

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原来是这个辛字害苦了他们,辛家人就像辣椒一样,个性耿直火辣,不招人喜欢。其实是话中有话,实质朝中投降派苟且偷安,卖国求荣,椒桂捣残堪吐。借此次抱怨着自身怀才不遇。宣泄着有志难伸的无比痛苦情感。

再看一篇?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端仁给事饮饯席?: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这首词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前在端仁为其饯行的宴会上写的,开篇直抒胸臆“长恨复长恨〞狠的是什么呢?人民生活在金人的铁骑下生不如死,懦弱的南宋为求自保不但不奋起抵抗反而压制像辛弃疾这样的抗金志士。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统治者者却本末倒置,拥有兰蕙节操的辛弃疾感到的除了耻辱就只剩下了悲叹,他悲叹自自己忠贞的报国理想破灭。悲叹南宋的苟且偷安,悲叹自己壮志难酬。

4婉约词

辛弃疾的词多以豪放著称,但是把其次全归以豪放是不全面的,在其作品中婉约词也占据了一定的数量和地位,其婉约词创作相当成熟。情感细腻,妩媚缠绵风格清晰艳丽。 4.1以女性为中心

如在?青玉案.元夕?中: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首词作者用艳丽的辞藻为我们勾画出了扰闹的元宵灯会画面,繁花,烟火月,悠扬的凤箫声,玉壶般的明月,美人身上的芳香。细腻温婉,辛弃疾塑造了一个笑语盈盈暗香去的少女形象,实在是在说自己不与朝中乌合之众同流合污。[6] 4.2咏物词

雍容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是花中之最。成为许多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在中国传统意识里象征着繁荣兴盛、幸福和平。辛弃疾笔下却不尽然。

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欲笑还愁羞不语,惟有倾城娇韵。翠盖风流,牙签名字,旧赏那堪省。天香染露,晓来衣润谁整。

. . word.zl-

. -

最爱弄玉团酥,就中一朵,曾入咏。华屋金盘人未醒,燕子飞来春尽。最忆当年,香亭北,无限春风恨。醉中休问,夜深花睡香冷。〔?念奴娇•赋白牡丹和廓之韵?〕

全词其意在挖苦南宋掌权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结语

辛弃疾词的研究是一个立体化的解读辛词,不仅仅局限于为人称道的豪放词,辛弃疾的词形式风格多样,题材丰富,此篇文章从四个大方面来解读辛词,第一个爱国词,在爱国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了碰撞,可是他杀敌报国的使命感未曾改变。接着是以送别为主的送别词无时无刻不关心这国家的前途命运。农村词中对农村安逸祥和生活的赞美,婉约词含蓄委婉的伤感情怀。

参考文献:

[1]辛更儒.辛弃疾研究[M].:人民,2008:15.

[2]王春庭.辛弃疾的?美芹十论?[J].师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78. [3]郭月风.浅议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思想[J].师学院学报,2001(1):19. [4]碧霞.爱国英雄、词坛豪杰---辛弃疾[J].学院学报,2006(1):40. [5]家树.辛弃疾传[M].:中国工人,2011:283.

[6]朱立新.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成就[J].改革与开放,2010(6):193.

. . word.zl-

. -

[7]瑾.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点及成因[J].播送电视大学学报,2005(3):69. [8]辞书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辛弃疾辞典鉴赏?[M].:辞书,2013:66.

[9]尚继武.论辛弃疾送别词的抒情风貌及文学意义[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26.

[10]郭月风.浅议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思想[J].师学院学报,2001(1):19. [11] 徐秀华.浅析辛弃疾的婉约词[J].雁北师学院学报,2003(4):59. [12]希群.论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J].师专学报,1997(4):32.

后 记

辛弃疾词的研究历来是学者们很感兴趣的题目,本文参考借鉴了很多关于辛弃疾的资料和知识,包括历史材料。文章从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条件下。简单分析研究和品位辛弃疾的词。但是过程中有不少问题。应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求更深入的去理解和归纳。

毕业论文对我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我的论文指导教师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奎教师,他细心热情的指导让我开场找到突破口,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对文学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和蔼可亲的亲切感都对我产生了影响。不

. . word.zl-

. -

仅让我懂得了根本的研究方法,还学习到了对待学习和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

此文从无法入手到完成每一步都离不开奎教师的指导,在此,谨向奎教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

是为后记。

建华

2014年3月18日

. . word.z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