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文言文探究式学习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文言文探究式学习模式

2020-08-13 来源:世旅网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 高中文言文探究式学习模式

榆次一中 李 霞

一、实施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变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 二、实施的现实背景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及其对写好文、做好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可见,学好文言文对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更具有现实意义。可现实却是:高中学生通过初中的基础训练,在进入高中后难以体验到进阶的喜悦,而教材本身又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悬在头顶的高考这把利剑令他们心情焦虑,急功近利。因此,对高中语文学习模式作顺应时代的变革已经刻不容缓。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探索协作——互相测评——讲评分析——课堂小结——课外延伸”的模式,收到了一定效果。 三、实施步骤

下面以《六国论》为例具体地说明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 (一)教师课前准备

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并下载有关以“《六国论》”“秦灭六国”和“苏洵”为关键词的各类资料,筛选、整理所得素材并制作课件。

(二)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在多媒体教室中,利用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展示“秦灭六国史实”“北宋时代背景”及“秦与六国形势图”“北宋地图”来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文的学习中。 2、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就课文的字词、内容自主学习,主要方法是“猜——联——读”。

猜读,揣摩词义。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文词语,只有把文言文词语的含义真正弄清楚了,才能正确无误的阅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和构想。 2.1猜读的方式主要有: (1)利用词性辨识来推测词义

汉字具有多义性的特点,词性不同,其词义往往也是不同的,因此,切实地掌握词的作用和特点,准确地把握语词的词性,就能根据整个句子的含义或词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出句子中词语的意义了。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判断得知词性为动词,理解为“加速、招致”之意;“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礼” 判断得知词性为动词,理解为“以礼相待、礼遇”之意。

(2)利用组词特点,猜测词义

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多数,而现代汉语则双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合成词中的联合式,有一种情况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组合在一起。如果现代汉语中的B词与被诠解的文言文句中的A词,可以构成同义的联合式合成词AB(或BA),则解释时,A词就可以用AB或B词去取代。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确定被诠解词在句中的词性,然后让学生根据词性,联想沟通组词,组成联合式结构。如:《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中“却”是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有联合式合成词“退却”,则可以用“退却”诠解“却”,结合语境,发现“却”在此处为使动用法,其意便知“使……退却”。 (3)根据字形特点,猜测词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字义和字形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从其构字

特点中,往往可以探求这个字的意义轨迹。采用字形法教学,往往能解说一组词。 如:《六国论》中“兵”是象形字,本意指“兵器,武器”,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餍”是形声字,本意指“吃饱”,引申为“满足”。 2.2联的方式主要有: (1)串联

所谓“串联”就是将被解释词串联成词组或成语。新旧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凭借已知去获取新知是增长知识,发展智慧的一条基本途径。如:《六国论》中“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一句中“诚”可依据“诚然”“诚如”来推断,可得“确实” 之意。 (2)比联

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比照教学,指导学生辨识系联,找出同形异义字或异形同义字的内在联系。

A、同形异义比联。 B、异形同义字归类系联。 2.3读的方式:

所谓读,就是诵读,就是把书面化的文言文朗读出来,还原成口头语言,直至变成读者自己的语言。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人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说明,文言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让课堂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是理解、积累的必要前提。通过诵读,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语言,同时通过点拨学生朗读时的重音、停顿、语调、语速,使学生触发对文章的风格、情景、意趣、主旨的深切感受。让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语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信息达到理解的拓宽和深入。

“猜——联——读”构成我们文言文课堂“自主学习”教学的流程,“猜、联”着重于课文的语词教学,强调外显信息的内化存储;“读”着重于“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强调信息的拓宽和深入。“猜、联”扫除文字障碍,为理解内容、思路提供条件;“读”是“猜、联”的深化,使理解畅通无阻。在“猜——联”释字的基础上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精思,在精思

的基础上“烂熟于心”,化为学养。 3、探索协作。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上网直接找寻。当然,老师需适时给以指导,告诉相关的网址和进入的途径。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网上探索”时遇到困难,可随时通过QQ或E-mail等方式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当然,最好是在经过自己努力后才求助。 4、互相评测。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中设置了字词综合测试题,按照一定标准给分,奖励成绩优异者。

5、讲解分析。

针对评测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请成绩优秀的学生讲解,教师从旁协助。同时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就文章的思路、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学习,依旧采取“自主学习”“探索协作”的方式,最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讲解分析。

6、背诵《六国论》。 7、课后小结。 8、课外延伸。

(1)要求学生将本文与苏轼的《六国论》、苏辙的《六国论》、李桢的《六国论》作比较阅读,重点分析苏洵、苏辙不同的观点。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理解,可以在同学间进行互助合作式学习。

(2)在以往学过的篇目中,看作者对天下兴亡的态度。

信息技术环境下文言文探究式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学习效果也有明显提高。但是作为一种尝试,它仍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如: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教师不是机械地电脑操作员,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等等。不过,我相信信息技术环境下文言文探究式学习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