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2022-04-01 来源:世旅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林业管理

【发文字号】洛政[2007]142号 【发布部门】洛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12.12 【实施日期】2007.12.12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XP10

【修改依据】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涉及行政强制的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失效依据】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洛政〔2007〕14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洛阳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十二日

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08-2012年)

1 / 15

第一章 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洛阳市位于黄河中游,河南省西部。介于东经 111O08 ′~ 112O59 ′,北纬33O35 ′~ 35O05 ′之间。北与焦作市、济源市相望,南接南阳市、平顶山市,西连三门峡市,东邻郑州市。东西长179公里,南北宽168公里,全市总面积15208.6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44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貌

洛阳市的地貌基本分为西南部山地地貌,东北部黄土丘陵地貌和川区平原地貌三大类。其中山地地貌面积6921.4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5.5%。主要由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四大山脉构成,绝大部分位于栾川、嵩县、洛宁、汝阳境内,新安、宜阳、偃师、伊川、孟津也有分布。丘陵地貌面积6194.4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0.7%,主要分布在新安县的北部、伊川县的东北部和孟津县的西北部及伏牛山到熊耳山山地的北部,黄河的南侧,洛河和伊河的中下游地带。河谷平川地貌面积2098.79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8%。主要由黄河流域的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淮河流域的汝河,长江流域的白河、老灌河流经的谷川平原盆地组成。 (三)水文

洛阳市境内干支流及沟、涧、溪等共2.7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9条,分属黄河、淮河及长江三大水系。流域总面积15057.10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面积12497.4平方公里,淮河流域面积2032.70平方公里,长江流域面积527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黄河流域的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淮河流域的汝河,长江流域的白河、老灌河。

2 / 15

(四)气候

洛阳市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表现出显著的大陆性、季节性气候特征。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全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降雨量600-700毫米,集中在7、8、9三个月,明显表现出冬春干燥少雨,夏秋雨水集中。年均日照时数2000~2600小时,积温4575℃,无霜期217天。 (五)土壤

全市广泛分布的主要是棕壤、褐土、红粘土、潮土四类,其它土类仅有零星分布。按地域分布,全市土壤资源可划分为以棕壤为主的西南部中山区,包括栾川、嵩县大部分地区,汝阳、洛宁、新安、宜阳部分地区,占土壤总面积的22.8%;以褐土为主的西南部低山区,占总土壤面积的39.6%,多分布在洛宁、嵩县、栾川、新安、宜阳、汝阳等县;以红粘土为主的北部黄土丘陵区,占土壤总面积的12.17%,遍及九县七区;以潮土为主的伊洛河平原区,占土壤总面积的3.82%,主要分布在黄河、洛河、伊河、汝河、涧河等河流下游滩地和两岸的一、二级阶地。 (六)植物

洛阳位于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土壤具有南北过渡的性质,属于暖温带植物区系。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并有不少稀有珍贵的植物种类。据调查统计,全市共有维管束植物 2308种,198变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18种,省级重点保护的36种。乔木树种主要有核桃、柿、栓皮栎、杨、柳、刺槐、泡桐、臭椿、楝树、槲栎、化香、鹅耳栎、漆树、楸树等;灌木类有酸枣、荆条、连翘、胡枝子、盐肤木、黄栌等。草本植物多是蒿类、白草、羊胡子草、白茅、山棉花等。 (七)动物

洛阳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365种(另9亚种),占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的15.32%,占河南省总种数的82.39%。其中,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12种,二级

3 / 15

野生保护动物58种,占全国野生保护动物种数的78.65%;河南省重点野生保护动物30余种,占全省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的83.33%。鸟类262种,占全省的83.17%。 二、经济社会概况 (一)社会概况

洛阳市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工业、科技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下辖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伊川县、宜阳县、嵩县、洛宁县、栾川县、汝阳县、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洛龙区、吉利区等一市八县六区,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全市共有35个街道办事处、143个乡(镇)、2980个村委会和222个居委会,总人口6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2.10万人,乡村人口393.90万人。农村劳动力301.77万人,占乡村人口的76.6%。 (二)经济概况

2006年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1333.6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15.97亿元(含林业产值1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6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2.32亿元。农民人均耕地1.13亩,粮食总产量229.4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08.48元。 三、生态环境概况 (一)水土流失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566.6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7%;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模数平均达2576t/km2·a。水土保持类型区可分为四类: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土石山区、黄土阶地区、冲积平原区。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主要有陡坡开荒、城镇开发建设、工矿企业建设、矿产开采、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贫困加剧,水库、河道淤积,全市每年因水土流失而直接注入黄河泥沙3500万吨。

4 / 15

(二)环境概况

全市共排放工业和生活废水2.5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24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34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2320.10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烟尘17.22万吨,二氧化硫30.45万吨,粉尘11.57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520.80万吨。 地表水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但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全市主要河渠14个监测评价断面中,有7个断面综合水质类别超过Ⅳ类标准。地下水质有所好转,但局部污染加重。

第二章 林业现状 一、林业资源现状

根据2006-2007年度进行的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截至2006年底,全市现有林业用地1161.93万亩,其中有林地914.39万亩,疏林地9.72万亩,灌木林地84.1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3万亩,苗圃地3.06万亩,无林地127.66万亩。森林覆盖率41.83%。全市活立木蓄积2894.99万立方米。全市湿地(不包括水稻田)面积60万亩。 二、主要成就

(一)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2000年以来完成退耕还林155.35万亩,实施淮防林、水保林、邙岭绿化、小型公益林等重点防护林工程7.85万亩,外资造林39.5万亩,天保封山育林78.5万亩。同时,实施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城郊森林等一批市级重点绿化工程,绿化乡级以上通道5000余公里,2980个村庄得到初步绿化。2007年与1998年相比:林业用地面积增加78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14.53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净增1011.43立方米。 (二)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南部、西南部深山区实施天保工程后,林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浅山、丘陵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小,强度逐年减轻。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通道沿线初步形成森林景观,县乡道、村

5 / 15

道实现初步绿化。村庄绿化初见成效,部分村庄绿化标准较高。城市郊区和县城周边初步建成了以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屏障。 (三)林业产业初具规模

全市现有经济林152.28万亩,年产量3.77亿公斤;种植花卉4万亩,销售额6000余万元;用材林61.80万亩。有木材加工企业95家,人造板年加工能力6.64万立方米。建设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和生态旅游景区15处,年接待游客101.60多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479.75万元,其中门票收入达1098.72万元。200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9.50亿元。 (四)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天保区严禁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火灾受害率一直控制在1‰以下;病虫害成灾率一直低于0.8‰;区划界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351.62万亩、省级公益林94.90万亩;建立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 三、林业所发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洛阳林业的综合效益包括森林的综合效益和湿地综合效益两部分。据测算,全市森林资源及湿地系统每年的综合效益达490.63亿元,其中森林资源年综合效益441.43亿元(包括:生态效益415.69亿元,经济效益19.50亿元,社会效益6.24亿元),湿地年生态效益49.20亿元。 (一)生态效益 1.蓄水净水作用

森林的复杂立体结构能对降水层层拦截,不但使降水发生再分配,而且减弱了降水对地面的侵蚀。通过林下枯枝落叶层的吸持和过滤,然后缓慢释放出来,提高降水的利用率。全市森林年涵养水源总量16.39亿立方米,年调节水量、净化水质效益价值134.42亿元。

湿地能将过量的水分储存起来并缓慢释放,从而将水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再分

6 / 15

配,减少洪涝灾害。全市湿地(不包括水稻田)可调蓄洪水5.20亿立方米,年效益价值31.78亿元;当水进入湿地后,由于水生植物的阻挡作用,流速减缓,有利于氮、磷、硫、重金属盐等污染物的沉淀、储存、转化,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全市湿地每年净化水质的效益价值为13.36亿元。 2.固土保肥作用

土壤是土地的根本,保护土壤就是保护土地生产力,全市森林每年固土保肥效益价值为22.59亿元。包括:全市森林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0.27亿吨,减少土地面积和土壤肥力损失、减少河床淤积、保护水利设施,年效益价值18.91亿元;全市森林年增加土壤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59.96万吨、17.61万吨和150.86万吨,年蓄积养分效益价值3.68亿元。 3.固碳释氧作用

全市森林资源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固定二氧化碳305.90万吨,全市湿地植物年固定二氧化碳9.78万吨,相当于燃烧197.30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在不影响我市工业发展的情况下实现减排目标,扩大了我市工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全市森林、湿地年固定二氧化碳效益价值37.88亿元。

在固定二氧化碳的同时,全市林木资源、湿地植物每年还释放氧气704.20万吨(其中森林资源年释放氧气697万吨,湿地植物年释放氧气7.20万吨),有效改善大气质量,维护大气平衡,年效益价值70.43亿元。 4.净化环境作用

全市森林每年可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分别为0.77亿公斤、229万公斤和388万公斤,滞尘99.74亿公斤,年效益价值16.2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人们对森林净化环境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

7 / 15

5.庇护农田作用

林业是保障农牧业生产的生态屏障,能有效降低田间风速、减少蒸发、增加湿度、调节温度,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避免或减轻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霜冻等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全市森林资源年增加农作物产量233.46万吨,年效益价值26.94亿元。 6.其他作用

(1)保护生物多样性

物种是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和人类未来的财富,森林和湿地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生物物种生活在森林里,五分之一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湿地里。全市森林资源和湿地系统每年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价值97.72亿元。 (2)旅游及休闲娱乐

森林是生态旅游的主体,林区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白云山、龙峪湾、老君山、天池山、花果山等生态旅游景区都位于林区。全市森林年旅游效益价值4.65亿元。 湿地生态系统多种多样、风光秀丽,碧水青山、林水相依,是人们休闲娱乐、疗养的好地方。全市湿地年休闲娱乐效益价值1.20亿元。 (3)节能减排

种植在城镇的林木可有效减少居民能源消耗,节约电力,进而减少电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全市每年节能减排效益价值达6.75亿元。 (二)经济效益

我市林业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3.10万立方米,年产林果产品14亿公斤,改善了群众的膳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为省、市药、果、油等加工企业提供了主要原材料。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6年全市来自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收益为19.50亿元,全市每个农民来自林业收入平均达到479元。

8 / 15

(三)社会效益

据测算,全市600多万亩集体林地和分布各地的200多家林产加工经营企业每年可为农村劳力提供5.20万个就业岗位,效益价值6.24亿元。林业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

退耕还林工程使农民不但提高了生态建设和保护意识,还从中得到了较大实惠。至2006年,全市退耕还林国家政策性投资达到5.03亿,有20.61万户,73.20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全市现有有林地面积914.39万亩,活立木蓄积2894.99万立方米,人均有林地面积仅1.40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4.48立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森林资源呈阶梯状分布。栾川、嵩县、汝阳、洛宁等南部、西南部山区县为第一阶梯,森林覆盖率均在40%以上,林相比较整齐;宜阳、新安为第二阶梯,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孟津、伊川、偃师为第三阶梯,森林覆盖率均不足10%。第二、三阶梯总体属黄土丘陵区,林相较差。目前,全市仍有111.36万亩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硬骨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状况还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有林地树种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山区尚有大量残次林分和灌木林,栾川、嵩县等县的大面积飞播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通道、村庄的绿化标准还比较低。

(三)林业投资渠道少,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我市相继实施了天保工程和

9 / 15

退耕还林工程,林业投入有较大幅度提高,但退耕还林工程投资大部分用于补助退耕农户,真正用于造林的投资比重较小,林木后期管护资金缺乏。林业发展主要依靠上级政府财政投资,地方财政、社会投资偏少。

(四)林业基础建设不健全,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林业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森林防火、森林公安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三防”体系不稳固。各级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少,经费紧张,基础设施落后,支撑保障能力不强,严重制约林业的健康发展。

(五)林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林业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水平低。现有产业经营规模小,层次低,产值少,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精深加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

第三章 规划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规划的背景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确立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目标。林业生态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全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仍比较脆弱;二是作为重工业城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容量和直接减排的空间有限;三是随着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城乡居民对生态产品、林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四是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提出了打造“绿色中原”、“锦绣中原”的目标,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为我市林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编制实施本规划对我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打造中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构建和谐洛阳,具有重

10 / 15

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木材等林产品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大力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是实现工业强市、旅游强市战略目标的需要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全省重要的工业制造基地,近年来,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电力、铝工业、石化及后加工等重化工和原材料、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大,环境压力日趋明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发挥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加固碳能力,减缓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提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洛阳还是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全市分布有白云山、龙峪湾、天池山、神灵寨、花果山等14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和被誉为“释源、祖庭”的中国第一个官办寺院白马寺,文化古迹数不胜数。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结合旅游开发,在风景名胜区、度假区等区域因地制宜营造风景林,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进一步提升全市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三)是实现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洛阳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又属黄河中下游的过渡地区,

11 / 15

境内分布有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四大山脉,地形地貌比较复杂。气候上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气候温和,降雨较为充沛。地理位置和气候上的过渡性决定了我市林业资源状况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造就了我市生物的多样性,是河南省典型的山区林业大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6.47%,有林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21.08%。近年来,我市抓住国家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机遇,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等一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昔日岩石裸露的荒山逐步披上绿装,道路沿线、村庄周围绿树成荫,城市也环抱在森林之中。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但总体仍比较脆弱,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仍比较低,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全市仍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地、沟河路渠两侧、田间地头、四旁隙地亟需绿化,林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不仅注重高标准造林绿化,扩大林业发展空间,而且把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农田防护完善提高等纳入规划,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科技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林业的保障能力,促进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 (四)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木材、果品的供给,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拉长森林食品、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培植)、苗木花卉、林药、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容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第四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

12 / 15

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抗灾、净化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走在中原崛起前列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少占用耕地

新增有林地全部安排在宜林荒山荒地(即国土部门控制的荒草地、沙地)和未利用土地中的部分滩涂地、裸土地及建设用地中的废弃矿山上。生态能源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全部规划在宜林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上;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安排在废弃工矿用地等建设用地上;生态移民工程需恢复植被的,主要在移民废弃宅基地和废弃道路、晒谷场等其他农用地上安排造林。农田防护林网工程根据农田防护技术规程进行规划,不多占用耕地。环城防护林、围村林、生态廊道工程遇到耕地地段时,按标准下限进行规划,尽量少占用耕地,且这些工程只安排造林规模,不改变土地地类,其林木生长所占用土地仍按耕地管理。 (二)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与各有关部门搞好数据衔接,充分吸纳和利用相关规划成果。城市建成区绿化规模与市园林局的数据相衔接;山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规划在吸收水利部门水保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廊道绿化依据交通、水利、河务等部门已建和规划的工程,工程建设到哪里,林业生态建设规划跟进到哪里。规划还利用国土部门的土地分类成果控制全市的造林规模。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南部、西南部山区以森林经营为重点,辅以人工造林。中部、北部黄土丘陵区坚持生态效益优先,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特优经济林和生态能源林。一般农区重点建设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发展用材林及工业

13 / 15

原料林。生态廊道绿化,在重点通道两侧、出入口等重要地段,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提高绿化美化标准和景观效果。 (四)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行政府主导,投资纳入市、县级政府财政支持体系;林业产业工程建设遵循市场规律,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生态与经济兼顾的生态能源林等建设,注重吸引社会投资,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 (五)自下而上,统筹安排

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先由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提出规划方案,经相关部门认可后逐级上报。根据省林业厅反馈的控制数据,市级将控制数据分解到各县(市、区),各县(市、区)再将数据分解到乡(镇)、到村庄、到路段(河渠),确保规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坚持统筹安排,分区域、分年度、分工程规划,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巩固和完善多功能高效益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使全市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城乡宜居生态环境和林业生态市。 (一)总体目标

到2012年,全市新增有林地84.47万亩,达到998.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45亿元。所有的县(市)建成林业生态县。

(二)具体目标

现有111.3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和0.15万亩宜林沙荒地全部得到绿化;73.55万亩低质

14 / 15

低效林基本得到改造;新增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7.15万亩,达到68.95万亩;新造生态能源林45.63万亩;新增名优特新经济林基地6.50万亩,达到158.78万亩;新增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8.28万亩,达到12.28万亩。

沟、河、路(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省道、景区道路、县乡道、村道等)、渠绿化率95%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以上,平原村庄林木覆盖率40%以上。 新增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54.17万吨,达到360.07万吨。

到“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7%,林业年产值达到70亿元。建设林业生态功能完善,林业产业发达,林业生态文化繁荣的较为完备的现代林业体系,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城乡一体的绿化格局。

第五章 总体布局 根据洛阳市自然区域特征、林业建设现状以及城乡绿化的特点,

规划“三大区域”(南部、西南部山区,中部、北部黄土丘陵区和一般农区),“一个中心”(洛阳

15 /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