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华师教育心理学期末真题,06-08

华师教育心理学期末真题,06-08

2024-01-12 来源:世旅网
1. 在下述各项行为中,通过学习获得的是 。 A. 蜜蜂造蜂房 B. 狗对灯光分泌唾液 C. 暗适应现象 D. 吃兴奋剂提高运动成绩

2. 在下列各陈述中,包含了学习的迁移的思想的是 。 A.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 举一反三

C. 长善救失 D.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3. 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

A. 建立得快,消退得也快 B. 建立得快,消退得慢 C. 建立得慢,消退得快 D. 建立得慢,消退得慢 4.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

A.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B. 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C.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D. 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5. 学生在已具备“哺乳动物”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鲸是一种哺乳动物” 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 派生类属学习 B. 相关类属学习 C. 并列结合学习 D. 总括学习

6.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维纳提出的归因 3 个维度的是 。 A. 内外源 B. 普遍性 C. 可控性 D. 稳定性

7. 用列课文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促进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 复述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资源管理策略

8. 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 A. 数学 B. 历史学 C. 教育学 D. 心理学

9. 小童在几何课上学会了使用圆规画圆,这一结果属于 。 A. 概念学习 B. 动作技能 C. 言语信息 D. 规则学习

10. 作为陈述性知识最小单元的命题,相当于 。 A. 一个句子 B. 一个词

C. 一个概念 D. 头脑中的一个观念 11. 为了打击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可能是 A. 经典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反射 C. 替代惩罚 D. 人的悟性

12. 动作技能学习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 A. 发现法 B. 讲解法

C. 示范法 D. 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二、判断改错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前的括号内打“√”,错的打“×”,

并改正。每题 2 分,共 24 分)

( ) 1 、尝试错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顿悟式解决问题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

( ) 2 、 教育心理学是将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识、原理和原则应用到教育中。 ( ) 3 、智力高的人创造力必定高。

( ) 4 、在下位学习中,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会导致原有认知结构

的实质性变化。

( ) 5 、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主要依靠外反馈调节动作;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后期内反馈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

( ) 6 、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没有动机,学习便不能发生。 ( ) 7 、关系转化说认为迁移的实质是学习者必须发现存在于两个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

( ) 8 .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练习越多越好。

( ) 9 .为了便于记忆,将的值 1.41421 „„记作“意思意思而已„„”这是一种有意义学习。

( ) 10 .认知学习理论所强调的认知结构,实际就是指的知识结构,也就是书本的结构系统。。

( ) 11 、某中学生 13 岁开始学跳高,当时身高 1.6 米 。跳高成绩为 1.7 米 。两年后身高为 1.75 米 ,通过训练,跳高成绩为 2.00 米。他所提高的30 厘米的成绩是通过练习产生的行为变化,所以可以用学习来解释。 ( ) 12 、科尔伯格认为,有相当多的人,其道德判断能力一辈子都很难达到后世俗水平。

五、论述题( 2 题 , 共 24 分)

1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2 分)

2 .班图拉关于品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的理论对当前的道德教育有何启示?( 12

华中师范大学 2006-2007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 )卷答案

一、 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2 分)

1. B 2. B 3. D 4. C 5. A 6. B 7. C 8. A 9. B 10.D 11. C 12.D

二、 判断改错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1. × 两种解决问题的类型都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2. ×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 3. × 智力高的人创造力不一定高。

4. × 下位学习中的相关类属学习会导致认知结构发生质变。 5. √

6. × 动机对于长期学习来说是必要条件,但对于短期学习来说,没有动机学习也可以发生。

7. √

8. × 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并非练习越多越好。 9. × 这是一种机械学习。

10. × 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观念的内容及其组织。 11. × 这位中学生跳高成绩的提高是由学习和成熟共同造成的。 12. √

(正确项判断正确得 2 分,错误项判断正确得 1 分,修改正确得 1 分)

三、 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 、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 、纵向迁移:低级概念和规则向高级概念和规则的迁移。

3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

4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5 、命题网络:是享用同一些主题的若干命题发生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 6 、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四、 简答题( 3 题,共 22 分)

1 .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请各举一例说明。( 8 分)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1 分),正确举例( 1 分)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 1.5 分),正确举例( 1.5 分)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 1.5

分),正确举例( 1.5 分)

2 .谈谈发现学习的利与弊。( 7 分)

积极方面:发现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内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适合于问题解决学习。( 4 分)

消极方面:发现学习耗费时间多,不能成为传授系统知识的主要方法;发现学习的教学指导难于为教师掌握;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3 分)

3 .试述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 7 分)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新知识习得、知识的巩固与转化、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注意,激活原有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出现了新意义的建构。

第二阶段,通过变式练习,命题转化为产生式系统。

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包括智慧技能的应用、认知策略的应用。

五、论述与问答题( 2 题 , 共 24 分)

1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2 分) ( 1 )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 ( 2 )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新异性 ( 3 )学习的反馈

( 4 )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 ( 5 )合理的组织竞赛

( 6 )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

每个观点 2 分。没有联系实际要扣 2 分。

鼓励学生超出标准答案。只要答案合理可行,就适当给分。 2 .班图拉关于品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的理论对当前的道德教育有何启示?( 12 分)

(1) 大部分被称作道德行为的东西是通过对榜样的模仿而习得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影响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背景、榜样和强化。( 4 分)

( 2 )恰当地提出这些理论对德育工作的 3 点以上的启示。( 8 分) 利用榜样进行道德教育。 社会环境对道德的影响。 道德教育方法。 „„

3 .简述教学工作中惩罚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7 分)

答案:惩罚的积极作用:( 2 分) ( 1 )减少或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 2 )让其他学生知晓做出不良行为的后果,抑制不良行为的产生。 惩罚的消极作用:( 5 分)

(1) 惩罚只能禁止一个错误的反应;

(2) . 过多的惩罚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常常故意地对

抗教师,拒绝学习;

(3) 连续的惩罚造成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损害了其心理健康;

(4) 惩罚有时候满足了学生 “ 设法引起他人注意的需要 ” ,强化了学生错误的行为;

(5) 体罚给学生提供了侵犯行为的榜样; (6) 经常性的惩罚会造成学生不良人格。 (列举出 4 条及以上给 7 分)

4 .何谓自我效能感?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 分)

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五、论述与问答题(第 1 题必做,第 2-3 题选做 1 题。每题 12 分 共 24 分) 1 .结合教学实际说明,如何运用迁移的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12 分) 一、两项学习具有共同因素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学习的定势

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五、学习的精熟程度

5. 班图拉关于品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的理论对当前的道德教育有何启示?( 12 分)

(1) 大部分被称作道德行为的东西是通过对榜样的模仿而习得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影响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背景、榜样和强化。( 4 分)

( 2 )恰当地提出这些理论对德育工作的 3 点以上的启示。( 8 分) 利用榜样进行道德教育。 社会环境对道德的影响。 道德教育方法。 „„

3. 联系学校教学实际,谈谈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2 分)

( 1 )正确陈述皮亚杰、科尔伯格的观点(一种或几种)( 6 分) ( 2 )恰当地提出这些理论对德育工作的 3 点以上的启示。( 6 分) 华中师范大学 2008–2009 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B 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你将选择的答案写在每题的横线上。每小题 1 分,共 12 分)

1. 罪犯改造表现好,给予减刑是一种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替代强化。

2. 第一个用实验证据批判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家是 。 A. 贾德 B. 桑代克 C. 苛勒 D. 詹姆士

3. 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

A.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 胆小鬼喝酒后胆子变大了 C. 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变声 D. 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 4. 规则学习中的变式的含义是 。

A. 无关属性的变化 B. 规则陈述方式的变化 C. 适合规则的情境的变化 D. 教学方法的变化

5. 在学习三角形后学习等腰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A. 派生类属学习 B. 相关类属学习 C. 并列结合学习 D. 总括学习

6.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

A.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B. 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C. 拉依的《实验教育学》 D. 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7. 动作技能学习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 。 A. 发现法 B. 讲解法

C. 示范法 D. 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8 .下面说法代表内控特征的是 。 A. “老师出的怪题把我难住了”; B. “我从来不管老师怎样评分”; C. “我准备好了,我能对付考试”;

D. “我看过一些卷子,我想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问题”。 9.

小东一直不喜欢学习数学,三年级换了一个数学老师后,他逐渐喜欢上了数学。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 言语信息 B. 智慧技能 C. 认知策略 D. 态度

10. 场依存性者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 A. 自主学习 B. 合作学习 C. 探究学习 D. 有意义学习 11.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 A. 命题 B. 命题网络

C. 产生式 D. 图式

12. 下列属于连续动作技能的活动是 。 A. 射击 B. 打开收音机 C. 开车 D. 写字

二、判断改错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前的括号内打“√”,错的打“×”,并改正。每题 2 分,共 24 分)

( ) 1 、接受学习多为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因此,它是被动学习。

( ) 2 、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 ( ) 3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人在 25 岁以后,其道德判断能力可达到后世俗水平。

( ) 4 、在教育中,对学生行为进行表扬是运用的正强化,批评则是运用的负强化。

( ) 5 、成就动机是从原因来谈论行为的引发,归因理论则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的激起。 ( ) 6 .一位历史老师指导学生把明朝迁都北京的年份 1421 年,记作“一事二益”,这里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是组织策略。

( ) 7 、根据形式训练说,电话接线员经过长期训练,记忆数字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但不能保证他们记忆外语词汇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 ) 8 、在心理学中,传统上被称为技能的东西,在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中被称为程序性知识。

( ) 9 .在学习了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 ) 10 、六年级儿童在学习圆概念时,学会用圆规画圆,这是智力技能学习。 ( ) 11 、机械学习就是记忆数字、年代的学习。

( ) 12 、问题解决就是陈述性知识和智慧技能的综合运用。

华中师范大学 2008-2009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 )卷答

一、 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2 分)

1. B 2. D 3. A 4. C 5. A 6. A 7. D 8. B 9. D 10.B 11. C 12.C

二、 判断改错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1. × 接受学习不一定是被动学习。这要看学生在接受学习过程中是否在新旧知识之间进行了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

2. ×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

3. ×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人在 25 岁以后,其道德判断能力不一定达到后世俗水平。 4. × 在教育中,对学生行为进行表扬是运用的正强化,批评则是运用的惩罚。 5. √

6. × 运用的是精致策略。

7. √ 8. √

9. × 这是一种并列结合学习。 10. × 这是动作技能学习。

11. × 机械学习是指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的联系是人为的非实质性的。 12. × 问题解决是三类知识的综合运用。

(正确项判断正确得 2 分,错误项判断正确得 1 分,修改正确得 1 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 成就动机:个人对于他认为是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并力求有所成就的动机。 2. 认知结构: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内容及其组织。

3.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的主观

判断与信念。

4 .场独立性: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不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场独立性。

5 .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同仁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6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四、简答题( 3 题,共 22 分)

1 .什么是正迁移、负迁移?请举出一个正迁移实例、一个负迁移的实例,一个既有正迁移又有负迁移的实例。( 8 分)

答案:正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2 分) 负迁移 也称干扰。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 2 分)。

每个实例 1 分(共 3 分)

2 .谈谈发现学习的利与弊。( 7 分)

积极方面:发现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内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适合于问题解决学习。( 4 分)

消极方面:发现学习耗费时间多,不能成为传授系统知识的主要方法;发现学习的教学指导难于为教师掌握;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3 分)

3 .简述教学工作中惩罚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7 分)

答案:惩罚的积极作用:( 2 分) ( 1 )减少或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 2 )让其他学生知晓做出不良行为的后果,抑制不良行为的产生。 惩罚的消极作用:( 5 分)

(1) 惩罚只能禁止一个错误的反应;

(2) . 过多的惩罚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常常故意地对

抗教师,拒绝学习;

(3) 连续的惩罚造成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损害了其心理健康;

(4) 惩罚有时候满足了学生 “ 设法引起他人注意的需要 ” ,强化了学生错误的行为;

(5) 体罚给学生提供了侵犯行为的榜样;

(6) 经常性的惩罚会造成学生不良人格。 (列举出 4 条及以上给 7 分)

五、论述与问答题( 2 题 , 共 24 分)

1. 联系学校教学实际,谈谈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2 分)

( 1 )正确陈述皮亚杰、科尔伯格的观点(一种或几种)( 6 分) ( 2 )恰当地提出这些理论对德育工作的 3 点以上的启示。( 6 分)

2 .联系学科教学实际说明变式、正反例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12 分) 变式:在直观的过程中,不断地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保留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过程。( 2 分)

正例(肯定例证):一切包含概念本质特征的事物叫概念的正例。( 1 分) 反例(否定例证):一切不包含概念本质特征的事物叫反例。( 1 分)

变式目的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更丰富、更有典型性。( 2 分) 正反例出现有利于知识的分化。( 1 分) 联系实际,正确举例( 5 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