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①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面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边。②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
方。
③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④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在语段中的□里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2、依次找出这几段文字中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心情的变化。
( ):是因为 ; ( ):是因为 ; ( ):是因为 ; ( ):是因为 ; ( ):是因为 。 3、注意语段中标有①②③的句子,完成填空。
①句可以改写成“被”字句: 。
②句朗读时应读出 的语气。
③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我”的 。
④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4、第二段中加点字的都是描写人物 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
5、“窃读”的“窃”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这个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 。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阅读理解
2010-09-18 15:17:50| 分类: 五上 课文阅读 训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苗 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 ]你喜不喜欢,[ ] 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材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着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1、这段话出自课文《 》,作者 。
2、在于段中的[ ]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3、季羡林老先生提出21世纪的人才三贯通的人才。你知到下面每个字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吗?
中:指 ;西:指 。 古:指 ;今:指 。 文:指 ;理:指 。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偏科: 贯通: 5、联系上下文人物的对话,说一说你对文中这两个人物的评价。
苗 苗: 季羡林: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阅读理解
2010-09-18 15:21:37| 分类: 五上 课文阅读 训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①真像与
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②是你自己
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1、文中省略号的用法属于:( ) A、列举内容的省略 B、语意未尽或话未说完 C、声音断续不连贯 D、话题转化或语意转折
2、文中与课文的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的一句话是: 。
3、标有①②的加点字在文中各具体指代什么。
⑴“这”,指的是 。 ⑵“它”,指的是 。
4、从文中找出和下面名言警句所表达的意思相近的的语句摘抄在下面,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5、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启发?
。
6、从文段摘录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背一背。
⑴ 。
⑵ 。
4 我的“长生果” 阅读理解
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忽然掠(luo lue )过了不安分的一念:
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 fo fu )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
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
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1、这几段文字出自课文《 》,作者 。
2、在文中括号里用“√”选择正确的注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千篇一律: 。 别出心裁: 。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⑴“不安分的一念”具体指的是 。 ⑵“这小小的光荣”具体指的是 。 ⑶第 段是作者对自己作文内容的介绍,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写作时采用了 、 等修
辞方法。
⑷从整体上看,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这几段文字运用的是 的写法。
5、读了这几段文字,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
5 古诗词三首 之长相思 阅读理解
长 相 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词又叫 ,这一首分为 两阕。 2、“榆关”指的是 ,从“ ”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行军途中。 3、“故园”指的是 ,“故园无此声”中的“此声”是指诗中的 ,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4、“山一程,水一程”表示征途 ,“风一更,雪一更”表示征途 。 5、读着这一首词,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写和反映将士戍边生活的诗歌,我还能将 写的《 》这首诗默写下来: , 。 , 。 6 梅花魂 阅读理解
一)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
.
开花,她却不一样,愈( )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 、最有 、最有 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
.
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 ,不肯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
.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 )性才好!”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2、根据课文原文将内容补充完整。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秉性: 境遇:
4、仿照课文里的写法,用下面关联词语造句。 不管„„不管„„都是„„无论„„总要„„
5、梅花所表现出来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摘抄课文原句作答)
6、“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两位这样的人物以
及他们有气节的事迹。
( ): ( ):
7、给文字拟一个简短的小标题,恰当的是:( ) A、《一幅墨梅图》 B、《梅花精神赞》 C、《临别送画》 D、《中华精神颂》 8、临别送画,对我谈论梅花,外祖父用意深刻: ⑴ 。
⑵ 。 7 桂花雨 阅读理解 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一)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①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给这几段文字加上一个小标题: 。 2、文中标有序号的两个加线的句子,朗读时各应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第①句: 第②句: 3、第一段文字重点交待了 ,第二段文字重点写 ,第三段文字重点写 。 4、作者为了突出桂花之“香”,文中两次用到了一个字“ ”。 5、这几段文字对“我”的 和 进行了描写,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 。 8 小桥流水人家 阅读理解
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一)
..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 )地环绕( )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
..
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 )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
.
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 )着,
发出悦耳的声音。
……
故乡的居民大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1、在括号内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完成句子练习。
⑴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缩写句子:
.... ⑵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仿写句子:
. 3、“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⑴句中的“它的腰上”指的是 。 ⑵模仿这个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4、“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⑴“那段日子”指的是 的那段时间。 ⑵“那些美好的印象”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① ② ③ ⑶你认为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⑷读这两个句子中,你能够从中感受到什么? 5、第一段文字扣住了课题中的“ ”两个字,第二段文字则扣住了“ ”二字。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给两段文字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各限在5个字以内) ⑴ ⑵ 9 鲸 课文阅读理解: (一) 鲸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2、画“——”的句子属于:( ) A、疑问句 B、设问句 C、反问句 3、在文中的□内用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4、根据文字的内容,完成右边的表格填空,做出判断。 通过填写上面表格,我发现鲸的进食方式主要取决于它种类 须鲸 齿鲸 吃食的特点(填动词) 主要食物 原因 1、给这两段文字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们 。 5、这两段文字中没有用到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打比方 D、分类别 (二) ( )鲸生活在海洋里,( )体形像鱼,( )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 ( )哺乳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1、用“ ”这段话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根据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填空。 时间的推移 地点的变迁 形体的进化 3、通过填写以上表格,我知道了鲸的生活地点由陆地转移到海洋且外形变得像鱼一样,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 4、在段中( )内选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虽然 所以 而且 而是 因为 但是 5、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鲸的:( ) A、名称的由来 B、环境的变迁 C、形体的进化 D、所属的种类 10 松鼠
一)
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①它们是十分警觉的,[ ]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 ]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②‖松鼠的叫声很
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1、在文中[ ]里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2、根据意思从语段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⑴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 ) ⑵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 )
3、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敏捷( )锐利( )警觉( ) 反义词:轻快( )光滑( )敏捷( )
4、根据用“‖”分好的层,试着给每层添加一个小标题,并指出各层分别表现了松鼠的什么
特点。
例: 横 渡 溪 流 :( 智 慧 ) :( ) :( ) :( ) :( ) 5、指出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填序号)
A、举例子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列数字 ⑴松鼠不像山鼠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 )
⑵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 )
⑶松鼠叫声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
.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
...
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
(二)
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是 国的著名博物学家 ,他的闻名于世的作品是《 》。 2、根据“地点的选择、搭窝的过程、窝口的特点”用“‖”将文段分为三层。 3、摘下描写松鼠搭窝动作的词语,说说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词语摘抄: 我的感受: 4、用上写松鼠“搭窝的过程”时用到的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自己再创造一个句子:
。 5、写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 遮蔽( )舒适( )宽敞( ) 坚实( )足够( )狭窄( ) 6、把划线的句子改写成“被”字句和“把”字句。 “被”字句: “把”字句: 11 新型玻璃
(一)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宝贵 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 急切 急促 )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 意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 特别)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人划
.
破玻璃,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
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1、在文中划去不恰当的词。
2、用“‖”将这段话分为两层,两层之间有一个过渡句,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3、用“~~”画出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工作原理的句子,用“=====”画出介绍其用途的句子。
4、用上文中加点的词造句。
5 、这段文字采用故事开头的方法,其作用有二:
一是 ; 二是 。
.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尽...
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1、相当于文中带点词语意思的一项是:( ) A、即使„也„ B、不管„都„ C、虽然„但„
(二)
2、指出下面各句采用的说明方法。(填序号) ①举例子 ②列数字 ③打比方
⑴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
( )
⑵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
( )
⑶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
3、画线的句写出了“吃音玻璃” 的特点。
4、“临”字按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这个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到,来;②挨着,靠近;③照样子摹仿字画;④面对,对着。请你根据
每种解释各组一词。
⑴ ⑵ ⑶ ⑷
5、说说你由第二段中的“正在”和“将会”两个词语分别体会到了什么。
正在: 将会:
12 假如没有灰尘
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一)
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会面临怎样的(情形 情景 情况)情形呢? 灰尘的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是的庞然大物,(细小 微小 渺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灰尘的主要来源是土
..
壤和岩石。它们经过风化作用后,分裂成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其他有机物颗粒一起在空中
(飘浮 飘荡 飘扬)。此外,工业排放物、燃烧烟尘等,也是灰尘的重要的来源。 1、第一段是一个 句,它的作用是 。 2、在括号内选择词语(打“√”)。 3、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列数字 4、文中加点的“它们”指的是:( ) A、土壤和岩石 B、灰尘 C、工业排放物 D、燃烧烟尘
5、写一写:读这两段文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⑴ ⑵
13 钓鱼的启示
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
.
小时。①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de dé děi)把它
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②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③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④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
再次把(乞求 请求 恳求 哀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⑤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
水中了。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是 国建筑师 ,这篇文章在
入选课文前题目是《 》。
2、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和注音。
3、写出你对文中标序号的画线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① ② ③ ④ ⑤
4、把标⑤的画线句改成“被”字句。
5、用“~~”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想一想,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简要概括: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7、你认为文中这位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把你对他的评价写下来。
(二)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①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
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②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诱惑( )抉择( )启示( ) 反义词:沮丧( )永久( )简单( )
2、像“月光如水”这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四字词语,你还能写出多少?(至少要写出4个)
3、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给其换一种说法。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4、作者提到自己“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指的是什么?
5、文中标有①②的两个画线的句子,朗读时应分别读出怎样的感情? 句①应读出 之情,句②应读出 之情。 6、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有一次,父亲带着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
活也是一样,[ ]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 ]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
……
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写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 环抱 —( ) 教导 —( ) 2、在[ ]处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读画线的句子作答。 (1)这个句子写的是 。
(2)该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句中把村庄比作 和 ,把 比作蛛网。
(3)缩写这个句
子。 。
4、通过父亲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带 “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
5、“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联系课文填一填:父亲的教导给“我”到来的益处。
(1)当“我”知道维戴安太太两个星期不能完成四十件毛衣时,我想到了这样的办
法: 。
(2)当“我”准备举办时装展览,缝纫姑娘跑光了的时候,我想到了这样的办
法: 。
5、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这句话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广场”比喻 ,“路”则是比
喻 。
(2)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两次出现,想一想,在朗读时各应注意些什么?
开头处,朗读时应读出 ; 结尾处,朗读时应读出 之情。
15 落花生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了,也不能立
刻分(辨 辩)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 需)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 ]你们要像花生,它[ ]不好看,[ ]很有用,不
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这几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 ,笔名是 。
2、用“√”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的汉字。 3、在[ ]内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4、“成熟”一词有两种含义:○11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22人或事物发展到完善的程度。请根据这
两种不同的含义,各写一个句子。
(1)
(2)
5、这几段文字重点记述的是:( ) A、种花生 B、收花生 C、品花生 D、议花生
6、根据语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1)一家人在议花生时,所站的角度各不相同:姐姐、哥哥和我分别从 、 、 方面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而父亲的话则是着眼于花生的 来讲的。
(2)父亲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将花生的 与桃子等水果的 相较而论,突出了花生品格的可贵之处:
。
(3)父亲议论花生的品格时,用了 、 的修辞方法。
(4)父亲跟我们议花生的目的是借谈论花生的好处,来启发我们如何做人,从写法上看,这是一
种 的写法。
7、句子模仿秀。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人要做 的人,不要做 的人。 人要做 的人,不要做 的人。 8、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人,他们具有和花生一样的品格。学了课文后,你最先想到了那些人? 16 珍珠鸟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倍 陪 赔)伴我;天色入(暮 幕 墓),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
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突然 居然 果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jiào jué )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 竟 竞 )趴在我的肩头睡着(zháo zhuó)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mó móu)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bǔ pú )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
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解释词语中加点字的含义。 伏案写作( )生怕( )睡得好熟( ) 2、在括号内选择音、字、词(打“√”)
3、文中的“它”指的是 ,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重点写了“它”的 ,第二段则重点写了“它”
的 。文中作者称呼“它”为“ ”,让人从中感受到作的 之情。
4、对第一段中的“再三”,正确的理解是:( ) A、能进一步表现出“它”的淘气贪玩的特点。
B、能更好地表现“它”对自有的热爱。 C、表现出“它”对“我”的信赖与留恋。
5、“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文中“它”对“我”的信赖,具体是通过什么事来表现的?
有趣的汉字
传说仓颉创造了文字。仓颉在野外的泥地上看到了鸟的足迹,它们有直有斜有交叉,富有变化,而且每个线条都那么均匀、那么优美。于是他模仿鸟的足迹( )创造了字的笔画。这是造字的开始。后来,
他又根据龟纹、虫蛇、黍( )禝( )、山川、草木等的形状或动态,创造了文字。
当仓颉把造的字写给人们看时,大家高兴极了,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说这个字躯干弯曲,末梢放纵;那个字修长,躯干矮短;这个字外部轻灵,内部紧凑;那个字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这个字如龙蛇盘绕,那个字似鹰隼( )雄立……还有人评论说,远看这些字,有如鸿( )鹄( )群游,迂回绵延;近看
这些字,好像布阵排兵,井然有序。 就这样,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汉字诞生了。 1、给前两段各添加一个五字以内的小标题。 (1) (2)
2、在括号内给红色的字注音。
3、根据对文段的理解填空。
(1)第一段,写仓颉造字,重点介绍了造字的 ;第二段,写人们的议论,重点议论的
是 。
(2)第二段文字中运用了排比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请指出它们各自的作用。
排比:写出了 比喻:写出了
(3)最后一段文字的作用是 。
4、由“当仓颉把造的字写给人们看时,大家高兴极了”一句展开想象,完成下面题目:
(1)写出形容人们高兴心情的词语。(至少四个)
(2)想象一下当时人们还会说些什么?用上“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这样
的句子写一写当时人们的语言。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谁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对下面传出孩子
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 ]我爸爸活着,[ ]一定会来救我,也能
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们现在这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夹成疙瘩三角形,
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
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 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2、 由文中的“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这些交代时间的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3、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从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4、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5、“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类似的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其用意是什么?
6、文中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了不起”这三个字的含
义的?
父亲“了不起”,因为
他 。
儿子“了不起”,因为
他 。
7、展开合理的想象,完成问答。
(1)不顾别人的劝阻,只身一人在废墟中坚持挖掘了38个小时,当时父亲一定是这样
想的:
(2)14个孩子得救后,其他孩子的家长在内心里充满感激的同时,一定也有一些话要
对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说,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家长,你会怎样说?
我要对这位父亲说: 我要对小阿曼达说:
8、除了感动,故事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启示。从这个故事,你得到的启示有哪些?(至
少两点)
(1) (2)
18 慈母情深
.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 蹋)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来,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ɡònɡ ɡōnɡ)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
“你看你妈这时再怎么挣钱?你忍心向你妈要钱买书哇?”
.
母亲却已将钱塞(sāi sè)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
的!” .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qū qǔ)了背,立刻又将头(伏 俯)在缝纫
机板上了,立刻又(陷 馅)入了忙(碌 禄)……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y
īnɡ yìnɡ)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 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汉字和读音,打上“√”。
2、 文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内容省略 B、话题转换 C、话没说完 D、话被打断
3、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母亲的负担是多么的沉重,请用“——”在把它画出来。 4、用“~~”画出文中表现母亲辛劳繁忙的句子,这个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
法。
5、“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猜想一下:当时我心里会是怎样想的?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 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
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
努力地向前驶去。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谨慎: 断言:
2、指出标点符号在这段话中的用法。
省略号: 破折号:
3、“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中“他们”指的是 ,这个句子用
了 的修辞方法。
4、这两股风怎么会把“我”生活的小船刮倒?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5、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
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6、读了这段文字,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20 学会看病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 ]不帮助他,[ ]给他雪上加霜。我[ ]想锻炼他,[ ]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 ]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 ]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
分分秒秒呢?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
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劲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缩成一团。
1、在[ ]里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写出3个和“雪上加霜”意思相近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按图索骥: 忐忑不安:
4、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你能体会出“我”当时怎样的心情?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在括号
里面。
(1)我想我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 )
(2)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劲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缩成一团。
( )
5、这两段文字,属于人物描写中的(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21、圆明园的毁灭 一、看拼音写词语。
Sun shi huang jia xiang zheng hong wei ( ) ( ) ( ) ( )
tang dai yi shu xiao hui qin lue ( ) ( ) ( ) ( )
二、读句子,再造句。
1、圆明园中,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有-------也有------( )
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不但------还------( )
3、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是------也是------( )
三、按课文填空,再背一背。
1、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 ),饱览着( );流连其间,仿佛( )。 2、圆明园在北京( ),是一座( )的皇家园林。它由(
)、( )和( )组成,所以也叫( )。此外,还有许多( ),分布在圆明园( )、( )、( )三面,( )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3、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圆明园。他们把园内( )能拿走的东西,( )掠走,拿不动的,就用( )或( )搬运。( )运不走的,就( )破坏、毁掉。
22、狼牙山五壮士 一、我能感受。
我读了( )遍课文。我想说( )。
二、不同的qi。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 )驱不平 琴( )书画 ( )自行车 各得( )所 ( )心合力 红( )飘扬 误入( )途 ( )形怪状 三、动词串串烧。
掷( ) 掷( ) 掷( ) 跳( ) 跳( ) 跳( ) 打( ) 打( ) 打( ) 四、挑战理解力。
1、从“班长夺过胡福才手里的手榴弹,命令用石头砸”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 )。
2、从“跳崖前,班长把那枝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 )。 五、填上合适的词。
( )地瞄准 ( )的怒火 ( )地撤退 ( )的声音 ( )地打击 ( )的山路 ( )地指挥 ( )的地形 六、信息窗。
1、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挂在半山腰的树枝上而活了下来。葛、宋两位同志苏醒后,忍着剧痛,坚持赶路,经群众帮助,最终回到了部队。
2、聂荣臻司令员给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题的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赵燕英雄光荣传统”。 23、难忘的一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