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及自拟顺胆和胃汤的组方分析
2024-07-16
来源:世旅网
第36卷・第2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GCTCM No.2 Vo1.36 Mar 2014 140・ 2014年3月 脾虚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及 自拟顺胆和胃汤的组方分析 詹亚梅 ,游绍伟 ,何鲜平 (1.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02;2.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3) 摘要:自拟顺胆和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在临床有较好疗效,本文从脾虚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基 本病因病机入手,详解顺胆和胃汤的组方原理,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有效的方药。 关键词:顺胆和胃汤,脾虚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 Doi:10.3969/j.issn.1002—1 108.2014.02.067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108(2014)02—0140—03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知名专家何鲜 平主任医师经数十年临床验证,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 (BRG)因脾胃虚弱,渐酿湿生热,易致中焦湿热,故以脾虚 湿热型常见;针对其病因病机,治疗上应健脾益气、清热燥 湿、和胃降逆,并总结出在王氏连朴饮基础上加减化裁而 成的顺胆和胃汤内服治疗脾虚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经 过治疗使脾气健,湿热除,胃络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 效…。在此基础上,笔者综合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对 脾虚湿热型BRG的病机、证治规律进行总结归纳,从脾虚 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基本病因病机入手,详解顺胆和 胃汤的组方原理,现归纳如下: 1病机分析 气得升,浊气下降,有助于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正常。若脾 胃虚弱,健运通降失司,则可出现胃脘痛、痞满、嘈杂之证。 《医学正传・胃脘痛》中说:“致病之由,多由纵容口腹,喜 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博,复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 故胃脘疼痛。”《景岳全书》日:“嘈杂一证,多由脾气不和, 或受伤脾虚而然。”由上可知,胆汁反流性胃炎虽然表现为 胃脘痛、嘈杂、痞满等症状,究其病因,当为脾胃虚损为本。 由上可见,在外邪侵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失 调等诱因的影响下,中气受伐,易导致脾胃虚弱,脾虚无权 履转输之功,致中焦转输无权,气弱不能御升清之用,胃虚 不能司和降之职,健运通降失司,胆胃相互制约失常,胆汁 反流入胃。所以脾胃虚弱,健运通降失司乃发病之本。临 床观察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多有饮食减少,体倦乏 力,体重下降等脾虚表现,并见胃脘胀满、嗳气反酸、恶心 呕吐等脾胃升降失调之表现。 1.2湿热蕴结致胆汁上逆是发病之标 脾胃虚弱,劳倦过度,中阳不足,鼓动无力,升降失常, 脾虚胆乘,胆汁逆胃;由于胆胃气逆,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1.1脾胃虚弱,健运通降失司为发病之本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呕吐等范畴。脾居 中焦,为五脏之至阴,喜燥恶湿,体阴而用阳,以升为健;胃 为燥土,喜润恶燥,体阳而用阴,以降为顺。故叶天士云: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 胃喜柔润也。”脾胃为仓廪之官,刚柔相济,燥湿相合,阴阳 互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共司受纳腐熟运化水谷 之职。脾胃中气健旺,则水谷精微善消能运,气血化源充 足,周身得以充养,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中说: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食而不饥。脾胃俱旺,则 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 致津液输布失常,留而化生湿浊,日久化热,邪热湿浊蕴阻 中焦,胃腑滞满,胃携胆逆,病发呕恶酸苦,胃脘灼热,痞满 等湿热内阻之象,或肝胃气滞日久,渐酿湿生热,致中焦湿 热,成肝胃郁热之证,湿热中阻导致胆汁反胃。如张璐《张 氏医通・呕吐哕・吐酸》亦谓:“若胃中湿气郁而成积,则 湿中生热,从木化而吐酸。”朱丹溪《丹溪心法・吞酸》“附 录”一节也说:“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 气郁结而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李东垣《兰 四肢不举。”张仲景亦云:“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论》所 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机升降之枢,脾主运化以升为用,胃主受纳腐熟以降为 顺,脾升胃降具有枢纽作用,故《医门棒喝》云:“升降之机 者,在于脾土之健运”,土旺者阳升阴降,营卫周流,百骸康 室秘藏・中满腹胀论》指出:“有膏粱之人,湿热郁于内而 成胀满者。”可见湿热与本病的发病关系十分密切。《黄帝 内经》云:“善呕、呕有苦、长太息,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泻 则I5I苦,胃气逆则呕吐,故日呕胆”。后世医家将该病的病 泰。否则痞满不化,如天地不交而成痞,非浊气而生膨胀, 则清气下而为飨泄,百病所由生。故脾胃要升降相因,清 收稿日期:2013—09—24 第2期 詹亚梅,游绍伟,何鲜平。脾虚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及自拟顺胆和胃汤的组方分析 ・141・ 因归结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素禀体虚;基本 猛。主治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等。《本草从新》 云:“大补元气。”《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江 苏植药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独脚莲,即蚤 休,为贵州苗药,民间用于治疗胃痛有较好疗效,出自《神 农本草经》,为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的根茎;性味为苦、 寒、小毒;归肝经;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本草求原》云: 病机为脾胃虚弱、肝气犯胃、胆胃郁热及湿热瘀结中焦,其 病在胃,其因在胆,其源在肝。临床通过胃镜观测到本病 患者均有黄色或淡黄色胆汁样十二指肠液自幽门呈泡沫 状或喷射状,间断或连续涌人胃腔。大量黄色或黄绿色混 浊的液体滞留胃腔,为湿热阻滞脾胃的中医理论提供了最 好的佐证。 胆气以下降为顺,胆汁的正常疏泄赖以肝的疏泄功能 及脾胃之气的正常升降。故中医治疗以健脾理气、清热利 湿泄胆、和胃降逆为基本原则,且有很好的疗效。 2辨证要点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上腹 部隐痛,或上腹部灼热样疼痛、恶心、呕吐胆汁或伴有腹 胀、早饱、嗳气、厌食,晨起口苦,食欲减退,口苦口臭,大便 秘结或溏而不爽,尿黄,身重倦怠,舌质红苔黄腻,脉多濡 数或滑数。其中以胃脘饱胀、烧灼、疼痛、吐酸嘈杂、食少 纳呆、嗳气、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为辨证要点。 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脾虚导致湿 热蕴结中焦,纳运失司,升降失常,故胃脘饱胀,食少纳呆; 湿性粘腻重浊、滞涩缠绵,致病多见病势缠绵难愈,易反复 发作,故胃脘饱胀、疼痛常反复发作;湿邪易留滞脏腑,难 以祛除,严重影响所涉脏腑的气机运转,进而影响一身气 机之运转。湿邪粘腻,与热邪相合,胶结难解。湿热内生, 影响肝胆脾胃正常气机升降,肝失疏泄,胆汁失布,胃失和 降,则吐酸嘈杂;脾气壅滞,气逆向上,则嗳气;肝胆脾胃功 能运转失常,气机不畅,湿热郁积,不通则痛,则胃脘烧灼 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多濡数或滑数为湿热之征。 3顺胆和胃汤组方分析 3.1基本药物组成 太子参15g、厚朴lOg、黄连4g、苍白术各12g、法夏 12g、独脚莲9 g、龙胆草lOg、佛手lOg、吴茱萸6g、炙甘 草6g。 3.2方解 本方是在王氏连朴饮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王氏 连朴饮为清代医学家王盂英所创制,载于其1838年撰著的 《霍乱论》一书,其基本功效是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王氏 连朴饮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清利、宣透融为一法。一则燥 湿化浊,清透湿热,二则理气宣通,调达中州。方中太子 参、苍白术、法夏、炙甘草健脾益气除湿,黄连、独脚莲、龙 胆草清热燥湿,佛手、厚朴和胃降逆、理气止痛,吴茱萸配 合黄连,一温一清,辛开苦降、降逆止呕,全方共奏健脾益 气、清热燥湿、和胃降逆之功。 方中以太子参、独脚莲为君药,共凑健脾益气、清热祛 湿之功。太子参始载于《本草从新》。为石竹科植物孩儿 参的块根。性昧为甘苦,微温。归心、脾、肺三经。能补 肺,健牌。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以“清补”见长,特点为益 气但不升提,生津但不助湿,扶正却不恋邪,补虚又不峻 “益脾汁,升胃之清气,上行于肺,以益血行气。壮精益肾, 巳痨嗽内伤。活血,止血,消肿,解毒。”《本草正义》日:“蚤 休,乃苦泄解毒之品,濒湖谓足厥阴经之药,盖清解肝胆之 郁热,熄风降气,亦能退肿消痰,利水去湿。”二者合用,有 很好的健脾清热祛湿之功。 方中臣药有三组,首先为吴茱萸配黄连。吴茱萸出自 《神农本草经》,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及疏毛吴茱萸 未成熟的果实。性味为辛、苦、热;归肝、胃、脾经;能散寒 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黄连,出自《本经》;为毛茛科 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性 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朱震亨云:“黄连,去中焦湿 热而泻心火。”《本草经疏》:“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 胃、脾三家之湿热也。”《本草汇言》:“呕逆恶心,吞吐酸苦, 乃脾之邪热也”;“黄连,解伤寒疫热,定阳明、少阴赫曦之 传邪,退心脾郁热。”吴茱萸配黄连出自《丹溪心法》,即左 金丸,原方功能清泻肝火,重用黄连苦寒泻心火,此即“实 则泻其子”之意,少佐吴茱萸,既能疏肝解郁,又能降逆止 呕,并治黄连之过于苦寒,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一寒一热, 相反相成,一温一清,降逆止呕。黄连性味苦、寒,吴茱萸 性味辛、苦、热,根据古代中医药理论组方的配伍原则,黄 连、吴茱萸配伍属寒热配伍的经典方之一,在顺胆和胃汤 中能起到清热燥湿,疏肝和胃止呕之功。 其次是半夏配厚朴。半夏,出自《本经》;为天南星科 植物半夏的块茎。性味为辛,温,归脾、胃经。能燥湿化 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等。《药 性论》云:“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日华 子本草》日:“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本草 图经》云:“主胃冷,呕哕。”《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 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成无己日:“辛者散也, 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厚朴,出自《本经》,为木兰 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性味为苦辛,温。 归入脾、胃、大肠经。功能主治是温中,下气,燥湿,消痰。 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 痢。《别录》云:“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 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 满,厚肠胃。”《药性论》日“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 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 吐酸水。”《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 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李杲日:“厚朴,苦能下气,故 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本草汇言》日:“厚朴,宽 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 第36卷第2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No.2 VoL 36 ・142・ 2014年3月 JGCTCM Mar 2014 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 苍术白术二者合用,古今文献有诸多记载,《玉楸药 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解》:“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 云:“厚朴,治胃气上逆,恶心呕哕,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 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 温中下气之要药。” 长。”《本草通玄》:“苍术,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 而厚朴配半夏,源于《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厚朴汤,该 湿,其力不及白术。大抵卑监之土,宜与白术以培之,敦阜 方有很好的行气降逆的功效。半夏厚朴二者合用,则半夏 之土,宜与苍术以平之。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 降逆和胃,厚朴下气消胀并有助于半夏之降逆,起到燥湿 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苍术健脾平胃,燥湿 行气,和胃止呕之功。据报道,半夏厚朴同时与吴茱萸黄 化浊;白术健脾燥湿和中。苍术苦温辛烈,燥湿力胜,散多 连合用时,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很好疗效。因为半夏 于补,偏于平胃燥湿;白术甘温性缓,健脾力强,补多于散, 厚朴汤与左金丸两方合用时,半夏、吴茱萸、厚朴能辛开散 善于补脾益气。二药伍用,一散一补,一胃一脾,则中焦得 结,宽胸理气,降逆止呕,使气机升降如常;黄连苦降热结 健,脾胃纳运如常,水湿得以运化,不能聚而为患,人则康 以和阳…,故具有很好的健脾行气,燥湿降逆之功。 复无恙。故能使脾虚湿热型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其纳 最后是苍术配白术。苍术,出自《证类本草》,为菊科 差反胃,恶心呕吐的症状得以改善。苍术白术合用,同中 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性味为辛、苦、温。归入 有异,事半功倍。 脾、胃经。能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治湿盛困脾,倦怠嗜 以上三组药相配,辛开苦降,调畅气机,燥湿健脾,能 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等。《珍珠囊》日:“能健胃安 协助太子参、独脚莲健脾和胃、清热祛湿、降逆止呕。 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李杲云:“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 方中佐以龙胆草清热燥湿,疏肝,佛手理气止痛,甘草 痿要药。”《玉楸药解》日:“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 调和诸药,全方合用,能健脾和胃、清热祛湿、降逆止呕,恢 郁,去漏,化癣,除瘕,理吞酸去腐。”朱震亨日:“苍术治湿, 复脾胃功能。 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总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 综上所述,在王氏连朴饮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的“顺 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药必兼升降, 胆和胃汤”内服治疗脾虚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以使 将欲开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故苍术为足阳 脾气健,湿热除,胃络和,能有效减轻脾虚湿热型胆汁反流 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人诸药,疏泄 性胃炎患者的胃脘饱胀、烧灼、疼痛,吐酸嘈杂、嗳气、食少 阳明之湿。”《药品化义》:“苍术,味辛主散,性温而燥,燥可 纳呆等症状 ,顺胆和胃汤对于脾虚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 去湿,专入脾胃。”白术,出自陶弘景处,为菊科植物白术的 炎的作用机理,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根茎。归人脾、胃经。能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治脾胃 气虚,不思饮食,倦怠少气等。《日华子本草》日:“治水气, 参考文献 利小便,止反胃呕逆,除烦长肌。”李杲云:“去诸经中湿而 [1] 陈平,崔秀梅.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非糜烂性反流 理脾胃。”《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 病42例[J].光明中医,2010,25(7):1284—1285. 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不思饮食。”王好古 [2] 游绍伟,詹亚梅,赵琦,等.自拟顺胆和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 云:“理中益脾,主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 胆汁反流性胃炎36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水痞,逆气里急,脐腹痛O”《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 2011,33(2):60. 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 参芪扶正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 赵咏梅,贺国文,张红燕 (黄冈市中心医院呼吸消化内科,湖北黄冈438000) 关键词:参芪扶正注射液;过敏性休克 Doi:10.3969/j.issn.1002—1 108.2014.02.068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108(2014)02—0142—01 收稿日期:201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