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 A.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B.化学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C.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能源 D.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葡萄酿酒 C.光合作用 D.木炭燃烧
3.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 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水冲洗
C.实验药液溅进眼睛立即用纸巾擦拭
D.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失火立即用湿布覆盖
4.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都能发生,其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葡萄糖+氧气→水+二氧化碳
B.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镁+氧气→氧化镁
D.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5.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B.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C.矿泉水,河水
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6.如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C.该实验可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
7.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六个主要操作:
①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②熄灭酒精灯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里,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并将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将导管从水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④①⑤②⑥ B.③④①⑤⑥② C.④①③⑤②⑥ D.④①③⑤⑥②
8.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电子数 B.质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9.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不正确的是( ) A.氢原子:
B.钠离子:
C.氯离子:
D.氧原子:
10.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11.小林同学通过课外书查到了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资料: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⑦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固体二氧化碳“干冰”.用序列号填空:以上叙述中, 是物理性质; 是化学性质; 是化学变化; 是现象; 是用途.
12.现有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a b c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A还需做的一点改动是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可用的发生装置是 ,请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其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试写出验满的方法(包括操作、现象、结论) .
(4)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气氧气的文字表达为: ,若要收集到干燥的氧气,应将发生装置与F装置的 (填“m”或“n”)相连(提示:浓硫酸可干燥氧气).
13.如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字说明下面装置图中有什么错误?并说明改正的方法. ①错误 改正: ②错误 改正: ③错误 改正: (2)实验完毕后,应该先移去酒精灯,还是先把导管从水里拿出来?为什么? .
14.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于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
15.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实验室制取氨气,常采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物的方法.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小,是制取氮肥的一种基本原料.
(1)实验室制氨气可用到的仪器有:①大试管;②酒精灯;③量筒;④集气瓶;⑤水槽;⑥导气管;⑦漏斗;⑧天平;⑨药匙.下列选择正确的一组是 . A.②③④⑥⑨ B.②④⑤⑥⑨ C.①②④⑥⑨ D.①②④⑤⑥⑨
(2)收集氨气的方法是 ,原因是 .
16.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小红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可以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除MnO2、CuO外,Fe2O3也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
按下表进行实验,并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试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A 580 KClO3 B 350 KClO3、MnO2(质量比1:1) C 370 KClO3、CuO(质量比1:1) D 390 KClO3、Fe2O3(质量比1:1)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由实验 与实验D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②实验所用的三种金属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 【反思】
①若要证明Fe2O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 和 没有改变.
②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
2015-2016学年安徽省安庆市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
学试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 A.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B.化学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C.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能源 D.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考点】化学的用途.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化学的用途来分析本题,知道化学对人类和社会的作用. 【解答】解:A、化学的发展会对环境有保护作用,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为破坏造成的,故A错误;
B、汽车排放的尾气,可以通过化学研制出的催化转化器转化为无污染的气体再排放,所以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故B正确;
C、水在一种催化剂和太阳能的作用下可制出氢气,氢能就是一种新能源,故C正确; D、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能够研制出新材料,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掌握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学习了化学知识后,如何使其服务于社会,为人类造福.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葡萄酿酒 C.光合作用 D.木炭燃烧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湿衣服晾干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木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 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水冲洗
C.实验药液溅进眼睛立即用纸巾擦拭
D.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失火立即用湿布覆盖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加热器皿-酒精灯.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酒精灯内有酒精蒸气,用嘴吹灭时,会把火吹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爆炸;
B、烧得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破裂; C、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注意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D、酒精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盖,可以有效的隔绝空气,灭火.
【解答】解:A、酒精灯内有酒精蒸气,还可能混有空气,用嘴吹灭时,会把火吹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爆炸,故A错误;
B、烧得过热的玻璃试管,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试管会骤冷而破裂,故B错误; C、实验中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药液),要立即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提倡使用防护眼镜,故C错误; D、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可以有效的隔绝空气,灭火,操作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考查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了解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
4.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都能发生,其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葡萄糖+氧气→水+二氧化碳
B.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镁+氧气→氧化镁
D.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氧化反应.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D、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B.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C.矿泉水,河水
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
B、冰水混合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五氧化二磷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C、矿泉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河水中含有水和一些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D、净化后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受污染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污染物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6.如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C.该实验可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所选物质要具备以下特征:(1)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2)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3)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C、根据氮气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红磷的量不足不能消耗完瓶内氧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B、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实验可说明氮气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的量不足时,燃烧时就无法将瓶内氧气全部消耗掉,进入水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难度不大,掌握测定原理(通过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瓶内压强变小)、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气密性要好;红磷要足量;要冷却到室温再读数)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六个主要操作:
①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②熄灭酒精灯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里,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并将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将导管从水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④①⑤②⑥ B.③④①⑤⑥② C.④①③⑤②⑥ D.④①③⑤⑥② 【考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移、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④①⑤⑥②.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制取氧气的步骤的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电子数 B.质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考点】元素的概念.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解答】解: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即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9.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不正确的是( ) A.氢原子:
B.钠离子:
C.氯离子:
D.氧原子: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阳离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阴离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据此解答. 【解答】解:A、该结构表示的是氢原子,正确; B、该结构表示的是钠原子,错误; C、该结构表示的是氯离子,正确; D、该结构表示的是氧原子,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0.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新信息筛选题.
【分析】A、根据纳米车的作用考虑;B、根据分子和原子的联系考虑;C、根据分子的大小考虑;D、由题给信息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A、“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并不是说必须在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故A错误;
B、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B错误;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故C错误;
D、“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在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说明了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人类已经能够控制分子的运动了,可以通过控制纳米车来为人类服务.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11.小林同学通过课外书查到了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资料: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⑦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固体二氧化碳“干冰”.用序列号填空:以上叙述中, ① 是物理性质; ② 是化学性质; ③ 是化学变化; ④ 是现象; ⑥ 是用途.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性质决定用途;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质变化,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等属于实验现象; 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属于结论;
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属于二氧化碳的用途;
⑦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为:①;②;③;④;⑥.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2.现有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a 试管 b 酒精灯 c 集气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A还需做的一点改动是 试管口要放棉花团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可用的发生装置是 B ,请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其中二氧化锰起 催化 作用.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
试写出验满的方法(包括操作、现象、结论)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来验满,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在瓶口能复燃,则证明该瓶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
(4)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气氧气的文字表达为: 氯酸钾氯
化钾+氧气 ,若要收集到干燥的氧气,应将发生装置与F装置的 m (填“m”或“n”)相连(提示:浓硫酸可干燥氧气).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决此题;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要放棉花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受热飞溅进入导管,堵塞导管;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为固液反应,其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试写出验满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来验满,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在瓶口能复燃,则证明该瓶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4)根据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需要加热进行解答;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解答. 【解答】解:(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决此题.故答案分别为:a试管、b酒精灯、c集气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要放棉花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受热飞溅进入导管,堵塞导管;反应的文字表达为: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为固液反应,反应装置选择B;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
水+氧气;其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试写出验满
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来验满,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在瓶口能复燃,则证明该瓶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4)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择A;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若要收集到
干燥的氧气,应将发生装置与F装置的m相连. 故答案为:
(1)试管; 酒精灯;集气瓶; (2)试管口要放棉花团,高锰酸钾(3)B,过氧化氢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水+氧气,催化;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来验满,如果带火星
的木条在瓶口能复燃,则证明该瓶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4)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m.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比较综合,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发生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并能据装置特点分析其优越性,能较好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如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字说明下面装置图中有什么错误?并说明改正的方法. ①错误 试管口向上倾斜 改正: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②错误 试管口没有一团棉花 改正: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错误 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倒放 改正: 集气瓶正放在桌上
(2)实验完毕后,应该先移去酒精灯,还是先把导管从水里拿出来?为什么?
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这是为了防止水倒流入试管,把试管炸裂 .
【考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及氧气的性质分析解答;
(2)利用加热的方法制取气体,并且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特别是要注意集满气体后的操作顺序,以防发生安全事故; 【解答】解:
(1)错误:试管口向上倾斜;后果:导致试管炸裂;改正: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错误:试管口没有一团棉花;后果: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改正: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错误: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倒放;后果:氧气会从瓶中逸出;改正:集气瓶正放在桌上. (2)停止加热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这是为了防止水倒流入试管,把试管炸裂. 答案:
(1)试管口向上倾斜;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试管口没有一团棉花;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倒放;集气瓶正放在桌上.
(2)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这是为了防止水倒流入试管,把试管炸裂. 【点评】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得出正确的结论奠定基础.
14.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于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 63 ,中子数= 89 ,核外电子数= 63 .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解答】解:中子数为:152﹣63=89;核电荷数为63,核电荷数和质子数相等,所以质子数为:63;
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核外电子数为:63; 故填:63;89;6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问题.
15.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实验室制取氨气,常采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物的方法.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小,是制取氮肥的一种基本原料.
(1)实验室制氨气可用到的仪器有:①大试管;②酒精灯;③量筒;④集气瓶;⑤水槽;⑥导气管;⑦漏斗;⑧天平;⑨药匙.下列选择正确的一组是 C . A.②③④⑥⑨ B.②④⑤⑥⑨ C.①②④⑥⑨ D.①②④⑤⑥⑨
(2)收集氨气的方法是 向下排空气法 ,原因是 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依据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及氨气的性质确定制取氨气的仪器;
(2)依据氨气的密度和溶解性确定收集方法.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实验室制取氨气,常采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物的方法,反应物是固体,取药品用药匙;用试管装药品,加热用酒精灯,气体导出要用导管,收集气体用集气瓶,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故不能用排水法,不需水槽;
(2)氨气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 (1)C;
(2)向下排空气法; 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制取气体的方法确定实验仪器的能力,同时考查了收集方法的确定,难度不大.
16.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小红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可以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除MnO2、CuO外,Fe2O3也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
按下表进行实验,并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试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A 580 KClO3 B 350 KClO3、MnO2(质量比1:1) C 370 KClO3、CuO(质量比1:1) D 390 KClO3、Fe2O3(质量比1:1)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由实验 A 与实验D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②实验所用的三种金属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Mn02 . 【反思】
①若要证明Fe2O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没有改变.
②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将氯酸钾与不同颗粒大小的同种催化剂等比充分混合,加热测定分解温度 .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根据对照试验要求只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进行分析回答; (2)根据分解时所需温度最低的,催化效果越好进行分析; 【反思】
(1)根据催化剂的定义进行分析回答;
(2)根据对照试验只有一个变量,这个变量为催化剂的颗粒大小设计对照试验; 【解答】解:【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根据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可选择加催化剂和不加催化剂的进行比较分解温度即可,要想证明除Mn02、CuO外,Fe203也可以作KCl03分解的催化剂,可选择实验A和实验D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2)分解时所需温度最低的,催化效果越好,故填Mn02; 【反思】
(1)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既能提高也能降低),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故要证明Fe20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2)要想证明颗粒大小会影响催化效果,可将氯酸钾与不同颗粒大小的同种催化剂等比充分混合,加热测定分解温度即可. 故答案为: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A;(2)Mn02; 【反思】
(1)质量;化学性质;
(2)将氯酸钾与不同颗粒大小的同种催化剂等比充分混合,加热测定分解温度.
【点评】本题型要充分利用题目给出的信息,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对比时,要注意对照实验的可比性.影响催化效果的除了颗粒大小,还与催化剂与反应物的质量比有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