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高峰的宋元时期,实施了积极进取的海洋政策,从而使中国的海外交通达到空前繁荣。地处中国东部的浙江明州(庆元)港也由此确立了东方贸易大港的地位,海外商贸达到鼎盛时期。
宋王朝对海上商贸的重要性有清晰认识,宋高宗就曾指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为此,南宋制定了积极鼓励海外商贸的政策,对于“招商”有力的官员,予以升官和财务奖励。反之,如果招商不力,经营不善,以致收入亏损、外商赔本的,市舶官员则要受到降职处分。
元朝虽为异族政权,但仍延续了鼓励民间海外贸易的政策。
与宋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王朝在立国之初便厉行海禁。在洪武年间,每过两三年就颁布一次海禁的诏令。为切实贯彻海禁政策,朱元璋分别排遣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对人民的生计所需毫不理会。汤、周两人不仅严格履行海禁,还将两省海岛居民强行迁往大陆,甚至下令“午前迁者为民,午后迁者为军”,即将未能及时迁走的居民发配充军。在惨无人道的迁移令下,成千上万的海岛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其后,广东、山东沿海也实施了迁移政策。
直到朱元璋去世前一年,他仍再一次下令:“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可见,明初的海禁政策并非是临时性权益之举。而是一以贯之的既定国策。
朱元璋立国之初就一反宋元时期的开发政策,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 商品经济水平低下
终明一世,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国策。明初商税年收入约为20万两,大体相当于北宋时的百分之一。明初的俸禄主要用米麦支给,商税也用“额米”计算,市场严禁使用白银交易,这种经济现象表明,明初所显示出来的是一幅典型的自然经济的图景。对于这种自然经济而言,没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强烈要求。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几乎全部商品化了的资本主义国家,会有哪个蠢人要推行海禁,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二、 海疆不靖
仅仅因为有一个封建的自然经济基础,未必非实行海禁不可。同为封建自然经济的汉唐并未实行海禁,而宋元更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封建自然经济只是一种基本的和潜在的因素,并不是直接的和经常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明代实行海禁政策,有着更直接、更主要的原因,即所谓的“海疆不靖”。
在东南海上对明王朝构成威胁的主要有两种势力:一是被朱元璋击溃的张士诚、方国珍的余部,二是所谓“倭寇”的威胁。
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张士诚、方国珍各雄踞一方,长期与朱元璋对抗,在张、方两支势力陆续被朱元璋攻灭以后,其余部大都逃亡海上,继续与朱明王朝为敌。他们的海上武装在广阔的海域里神出鬼没,巧与明军周旋,一度给新建立的朱明王朝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史载,明初“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时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
来自海上的另一威胁便是“倭寇”。元代曾两次对日用兵,都以失败告终,官方遂断绝往来。日人为得到中国货物,在元代就不断到中国沿海进行抢劫。入明之后,为害更烈。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朱元璋认为日人要帮助胡惟庸夺取帝位,故十分恼火,“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永乐初年恢复了日本的朝贡贸易资格。永乐十七年,
明军在辽东取得了剿倭的胜利,从此以后,倭寇的骚扰大为减轻,但始终未能根除。这显然也是明王朝推行海禁的重大原因之一。
三、 狭隘的思想文化
明代实行海禁,还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一是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二是朱元璋的小农意识,狭隘而不务远略。
朱元璋不准商人穿“绸纱”等华丽衣服,对商人经商严加控制,到处设关卡盘验,而且商税也很重。某种程度上,海禁就是朱元璋狭隘思想的反映。他在《皇明祖训》中说:“四方诸夷届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他对于海外情势,自恃中国是“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要外国物品。他本人又很简朴,不尚奢华,对海外的奇珍异宝也不感兴趣。有了“朝贡贸易”这个渠道,既可以满足他“万邦来朝”的虚荣心,由可以获得必要的海外之物,似乎没必要让私人出海贸易。
四、 财政上的原因
明与宋不同。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财政负担重,而疆域狭小,农业税收有限,需要依靠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税收来补充。明代实行军屯,规模庞大且行之有效,因而明初的国家财政不需要负担军费的支出。也正是因此,朱元璋颇为自豪:“朕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明代的官员队伍也不像宋代那般庞大,官员的俸禄也很低,国家财政主要依靠农业的收入即可维持,不需要依靠海外贸易的税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