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共和国领袖“家规”美谈

共和国领袖“家规”美谈

2023-10-06 来源:世旅网
共和国领袖“家规”美谈

作者:居 中

来源:《红广角》 2012年第7期

(上海)房 中

家风连着党风,好的家风可以促进党风的好转。好的家风要靠严格的“家规”来形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被处罚,往往是从家庭变质开始的。本文简要地叙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和陈云等共和国领袖的“家规”,希望对当今的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能够有所启示。顺便说一句,这里所说的家规,不仅仅是对自己子女的要求,还包括对亲属、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

毛泽东:不搞特殊

“不搞特殊”是毛泽东给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定下的严格的规定。他告诫子女:“靠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要做一个普通人”。

在毛岸英、刘思齐的婚姻上,即使离当时规定的结婚年龄只差几个月,毛泽东说:“不到结婚年龄,不允许你们结婚。”毛泽东对在军队工作的李敏说:“告诉人家你是解放军的干部,也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在家里,按照规定,毛泽东可以吃小灶,他不允许子女跟他一起吃小灶,他认为,小灶是人民给他的待遇,子女不应该享受,而是应该去吃食堂。有次,他发现孩子们的“老三样”早餐稀饭、馒头和咸菜变成了咖啡、牛奶和面包,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生活会,严厉地批评孩子们搞特殊。

他的子女,无论是上学,还是生病住院,都不填写父亲是毛泽东。毛泽东要求子女要享受与普通老百姓同样的待遇,他的专车,别人是不能乘坐的。有一次,卫士长李银桥偷偷地派车去接李讷,受到了毛泽东严厉的批评。三年困难时期,李讷在学校吃不饱,李银桥悄悄地给她送去了饼干,毛泽东知道后,又是一顿严厉的批评。

除了自己的子女,毛泽东对自己的亲戚也是严格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在许多乡亲的眼里,毛泽东成为了“皇帝”。于是,许多人写信来要求安排工作。毛泽东回信说:“许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要说话的。”1949年10月,杨开智计划到北京找毛泽东解决工作问题,毛泽东立即表示:“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堂弟毛泽连和表弟李轲来北京看望他,李轲请求毛泽东在北京或湖南给他找一份工作,毛泽东说:“革命牺牲了成千上万的先烈,我们活下来的人才有今天,想事、办事都要对得起先烈才是。你们都是种田人,过不惯城市生活,还是回老家种田、种菜、喂猪稳当些。回去把生产搞好,把生活搞好。”

毛泽东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还定了一个严格的规矩,就是不收礼。有的人利用职务之便或低价收受一些土特产,毛泽东知道后,十分生气,立即吩咐让时任江西省副省长汪东兴回来处理此事。最后,按照毛泽东的要求,把一些工作人员调离了中南海,并拿出自己的稿费来退赔,一共退赔了三万多块钱。

周恩来:“十条家规”

周恩来订立的“十条家规”全文如下:“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出差顺路时看看;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出钱,没有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

用公家汽车;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去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恩来是这样规定,也是这样执行的,他没有给亲属一点特权。邓颖超也曾对她的侄女周秉德说:“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不要想靠伯伯的任何关系,事事要靠自己的努力。”的确是这样,周秉德在不设科的区委宣传部,没有任何职务地干了整整十年,工作一直受好评,但级别职务从来没有动过,周恩来与邓颖超没有帮她说过一句话。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周秉德受到造反派的揪斗,也没有说出她与周恩来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她的两位邻居议论说:“听说她是周总理的亲戚”。“周秉德?你拉倒吧!她怎么可能是周恩来的亲戚?!退一万步,即便是,也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要真是,她能和我们一样受这份罪?”周恩来的大弟弟周恩溥的儿子周荣庆一家一直隐居在河南焦作市,靠做小生意和打工维持生活,从不炫耀自己的身世,从没向组织上伸过一次手,也从来没向谁抱怨过一句。

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的侄子也和别人一样,每天早上抱着一个饭锅到大食堂去排队打豆浆买油条;去电影院门口排队买票看电影。据周恩来的秘书回忆:这是总理定下的规矩,让侄子跟普通工作人员一样,不搞特殊化,另外,也可能是培养孩子自食其力。

要说周恩来给身边的人一点“特别关照”,那也是坚决不同意邓颖超到政府里担任职务,哪怕是担任妇联的副主席,周恩来还是吵架不让上,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也被周恩来压下来;周恩来亲自找到弟弟周同宇单位领导,要求在弟弟工作的安排上职位要尽量低,待遇要尽量少,弟弟因病不能正常工作,周恩来执意要给弟弟办理病退;自己花钱雇一辆三轮车把侄子侄女从学校接回来。

除了上面的十条家规,在特殊的时期,周恩来还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定下了特殊的规定。1962年,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秘书跟随总理到东北出差,行前周恩来就交代了几个不准的注意事项,即:不准吃山珍海味、不准吃肉、不准吃蛋、不准吃油炸食品、不准摆水果。周恩来还嘱咐秘书要带上茶和苏打饼干,以便夜里工作之后吃。这也是不想给地方找麻烦。

刘少奇:“四不准”与“三要求”

刘少奇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定下了“四不准”的要求,即:一是每到一地,不要人家接送,不准惊动别人;二是到任何地方,不准请客吃饭、铺张浪费;三是不准向人家要东西;四是参观时不准前呼后拥地陪同,有个向导引路就行,不要影响地方同志的工作。刘少奇还对秘书提出了“三个要求”,就是反映情况、传达意见要忠实无误,办事不要越权私自做主张,不要假借领导名义谋私利;要保守机密,不能搞小道消息;对外联系要态度和蔼、谦恭有礼,工作要埋头苦干,紧张而有秩序,安排好轻重缓急,处理问题要及时。

1961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刘少奇来到湖南农村进行了44天的调查研究。在湖南,他不要以省委书记处书记李瑞山为总队长的省委工作队陪同,也不乘坐省委安排的高级苏制吉姆轿车,更不要席梦思、大沙发。刘少奇只向省委要了一辆苏式嘎斯69吉普车和一名工作助手就深入农村,开始了调查研究。他们自己生火做饭,自己搭临时床铺,自己找来办公桌,不给省委找一点麻烦,这也是刘少奇提出“四不准”要求的真实写照。

刘少奇不仅对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对自己的子女更加严格要求,决不让孩子产生特殊化的思想。王光美曾说:“少奇对孩子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归根到底,都是个‘严’字。他以‘严’要求自己,以‘严’要求孩子们。少奇同志要求他们成长为生活节俭朴素、学有所长、品德高尚的人。”

当刘少奇知道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党支部讨论刘爱琴入党转正时,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学校,说:刘爱琴在政治上、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不同意其转正。党支部会议上,大家认真、热烈地

讨论了刘爱琴的转正问题。最终,取消了刘爱琴预备党员的资格。正因为如此,刘爱琴觉得“父亲的严格要求,几乎让人受不了”。当他知道女儿私自往中南海打电话,调用公车时,严厉地批评了女儿;当他知道女儿私自叫身边的工作人员买了一身绒衣绒裤时,又是一顿严厉的批评,说:“不能随便花人民的钱”。

为了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的作风,刘少奇连续3个暑假把上中学的儿子刘源送到部队锻炼,即使练得腰酸背疼也不能停下来;他让只有15岁的女儿刘平平独自一人到河北省定兴县给正在搞“四清”的王光美送一封信;三年困难时期,他还是让孩子住在学校,要孩子尝尝吃不饱饭的滋味。

朱德:“三不准”

朱德给家人规定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朱德曾说:“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能到工农中去了”,“干部子女往往自以为比别人优越,这是十分要不得的”。

外孙刘建初中毕业后,朱德建议他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结果连里分配他去养猪,由于年龄小、力量小,猪食挑不动还洒了一身,他一生气,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要求调回北京。朱德知道后,亲笔回信进行了严肃的教育:“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养猪也是为人民服务,怕脏、怕苦不愿养猪,说明没有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就不要怕吃苦。劳动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想调回来是逃兵思想。”在姥爷的教育下,刘建坚持在农村锻炼。

朱德勉励右腿负伤致残的儿子朱琦:要经常下去“蹲点”,“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结果在部队本是团级干部的朱琦先是当练习生,后来当火车司机。朱琦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至于他的同事都不知道他是朱德的儿子。侄孙女朱玉珍在朱德的鼓励下到东北边疆农场劳动工作。

朱德曾对他的女儿朱敏说:“老百姓怎样生活,你就怎样生活。记住你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人民没有赋予你特殊的权利。”当朱德得知,他的司机开车送朱敏的儿子刘建上学时

(仅仅一次),严厉地对朱敏说:“小汽车是党和国家派给我的工作用车,不是我的私有财产,除了我外出使用外,家里任何人都不能使用,连你妈妈上班都不能用我的汽车,更不要说才六七岁的孩子,上学就用轿车送轿车接,你知道这是培养他们什么思想?享乐思想!特权思想!”第二天,朱德找来一辆三轮车送外孙上学。朱敏曾说:“正因为当初爹爹没让我享受特殊的生活,让我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工作,才使我今天能拥有普通人幸福的生活和普通人那金子般的平常心。”

朱德对家人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更是严格。朱德住进中南海20多年,除了必要出访的两套好一点的服装外,其它的衣服都有补丁。在夫人康克清和身边工作人员的一再劝说下,才勉强做了一件料子不太好的新衣。朱德一生积攒下来近两万元的“财富”,用朱敏的话说:“这来之不易的积蓄是爹爹用近似‘虐待’自己的方式才换取而来的。”

邓小平:低调、守法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卓琳带着孩子也来到了北京。进入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对卓琳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卓琳一生坚持这一准则。邓小平妹妹邓先群曾说:“我大嫂这个人,她从来不给我大哥添乱,她不去参政,她就做好她的本职工作,她该做的那份工作。我大嫂那人就是这样,也很守规矩,而且她特别体贴我大哥。”邓小平从来不对自己的孩子讲自己的地位,孩子们也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官有多大。邓小平对子女的教育遵循的是“给他们本事,教育他们成才,多少不在乎,能养活自己就行”。

邓小平对自己的子女也是要求严格。邓家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子女不能介入大人的事情,所以邓家子女都在自己单位做自己的事情。每次重大运动来临之前,邓小平就把自己的子女召集起来,要求每个人都要自珍自重,出了问题谁也不保。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邓小平成为了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就在这个时候,邓小平把家人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家庭会,中心议题就是要邓家人“夹着尾巴做人”。邓小平大女儿邓林回忆起这次谈话时说,当时邓小平谈到邓家孩子要谨慎,名不要出得太大,要夹着尾巴做人,而且强调“要守法,不要脱离国家的法律范围,真要到那个时候,我也不会帮你们”。尽管由于邓小平晚年听力衰退,小女儿邓榕充当“耳朵”,参与和见证了许多影响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历史时刻,如第一次南巡、中英谈判等,但邓家人始终恪守着见证者的“本分”,与政治保持着距离。邓家人吃饭,每次都是吃得干干净净,饭桌上哪怕有一粒米也要捡起来吃掉。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回忆道:“这种勤俭的作风,寻常百姓家都难做到,但是邓家的家教就是如此之严。”

邓小平的警卫回忆道:“出去的时候他都会说,不许马路上禁止交通。几次老人家都说,张宝忠啊,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周围都是群众,不能妨碍群众。意思就是说,因为这个胡同是死胡同,群众修房啊、来人啊都不许妨碍。”邓小平的裤子穿到裤边都磨破了,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就劝说邓小平重新做一条新的裤子,可邓小平却说:“共产党人开会不是比赛穿新衣服,而是讲究个干净整洁,裤脚破点没啥子关系。”

陈云:“三不准”

陈云对自己的亲属提出了“三不准”的要求,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陈云的夫人于若木曾说过:“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

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家属和子女都严格地遵守。在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至今还保存着两辆红旗牌的车,一辆是红旗牌的轿车,一辆是红旗牌的自行车。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联络室工作,每天上下班与陈云走的是同一条路线,所不同的是,陈云每天坐轿车去,于若木每天骑自行车去,即便是刮风下雨也是如此。“文化大革命”前,于若木被调往位于香山的中国科学院工作,路途比较远,每次要骑上一个半小时,路上饿了,就吃一块巧克力充饥,然后接着骑。

陈云的儿子陈元曾回忆说:父亲的大办公桌上都是文件,他不准我们过去看,他也从来不把党内的文件拿出来说什么,因为党内有纪律,他是非常严格遵守纪律的一个人,我们也不敢乱问。在国家实行供给制时,陈云还严格规定,子女不许与他一起吃小灶。

除了“三不准”的要求,陈云还给子女提出了两条原则,即:读好书,做好人。陈云时刻提醒他们决不能以高级领导干部的子女自居,他说:“你们若是在外面表现不好,那就是我的问题了”。1977年,恢复高考,陈云嘱咐于若木迅速通知女儿陈伟华。但是,由于长时间在农村教书,陈伟华既不熟悉高考的课程,也不知道高考的广度与深度,再加上时间紧迫,距离高考只有2个多月。这时,陈伟华想到妈妈认识一位在大学工作的同志,她赶紧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想请这位同志来指导一下自己。于若木很快就回了信,信中说,“爸爸说这叫走后门”。结果,陈伟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陈云还定下了不收礼、不请吃、不吃请、不迎不送、不请不到、不吃高级菜等等规定。他不收礼,有的领导送来了两盒葡萄,他只尝十颗,叫“十全十美”,剩下的请他们全带走;他不吃鱼翅等高级菜,每天就吃豆腐等几样家常菜,他的厨师抱怨说:首长天天就吃这几样菜,我们的手艺也提高不了;他到外地视察,也从来不要领导迎接;他不请别人吃饭,别人请他吃饭,他也不去。陈云的秘书曾说:首长对自己的要求,到了苛刻的程度。

笔者只是从一个角度简单地叙述了领袖的精神风范,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每写完一位领袖,笔者的内心仍然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们身居高位,但对自己的子女、亲属、身边的工作人员的要求是那样严格,那样苛刻,令人唏嘘不已。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对身边的人要求不严,以致出现了“官二代”、“腐二代”,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与领袖的家规相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领袖的精神风范,以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