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世界遗产――大地史诗茶马古道(一)

世界遗产――大地史诗茶马古道(一)

2024-07-18 来源:世旅网

    

茶马古道,对历史之路的找寻。


人类的历史总是与路有关,而茶马古道最能解读这种历史。对茶马古道的找寻,其实就如同对人生之路的找寻,对历史之路的找寻。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至民国的茶马古道,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咏叹和感悟。


千百年来,在中国大西南世界屋脊无比艰险的自然环境中,有一条穿行于无数高山深谷、隐现于万水千山、遍布于云南全境,与四川、西藏、青海及境外东南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相连接的、完全靠人背马驮的茶马古道,有如神秘的天路,把中国西部高原上汉藏等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紧密相连,把各民族的兄弟情谊不断传送。


如果说唐宋以来中央政府推行的以内地之茶与藏区之马进行交换的“茶马互市”、“茶马贸易”是这条古道得名的源起,那么用马匹才能运达青藏高原的茶与其他商品的交换和贸易,则是这条古道千古存在的根本原因。


    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因高寒、缺氧、干燥,加上其膳食以糌粑、牛羊肉为主,缺少蔬菜水果。而茶叶中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单宁酸、茶碱等成份,具有清热、解毒、润燥、利尿等功能,可弥补其膳食结构的不足,正如明・王廷相《严茶议》中所言:“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也。是则山林茶木之叶,而关国家政体之大,经国君子固不可不以为重而议处之也”。


藏区虽不产茶,但与其毗邻的云南、四川等地却是盛产茶叶之乡,青藏高原与内地早就有以茶为纽带紧密的经济交流。自唐宋以来,滇、川所产之茶便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区,而藏区的土特产品也随着茶叶贸易被传输到内地,弥补了藏区与内地所缺。于是一条以茶叶为主的经济互补贸易交通线,在藏汉等民族的开拓下,在历代中央政府对“以茶施政”、“以茶固边”的重视下被开辟出来。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通过这条道路,给生活在高原的各民族带来了文明的传播。茶马古道因以茶为主体的商贸更名声远扬,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世界茶路。
 
 
茶马古道,一个相当庞大而遥远的交通网络。


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是滇藏道、川藏道及各主干线、支线等。从文献看,清代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的距离为5916里,从云南普洱府到拉萨的距离则为7019里,中间有100多个驿站。如果再加上从拉萨到尼泊尔、印度等地的里程,茶马古道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万里之遥”。如果以云南盛产茶叶的澜沧江中下游以西双版纳六大茶山和普洱、临沧等地是古道上普洱茶生产、采购和运输的起点,那么从云南至西藏并出境至南亚、西亚等若干条运输线路则构成了覆盖滇川藏大部分地区状如蛛网的各段茶马古道。


滇藏道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主线,其路线基本沿今天滇藏公路214国道经大理、喜洲、邓川、洱源、沙溪、剑川、北汉场、铁桥城(丽江)、中甸(香格里拉)或维西,过金沙江到奔子栏,翻怒山丫口到德钦进入芒康、康定、昌都至拉萨沿线的藏区各地进行茶叶交易,更远的再从拉萨经江孜、日喀则至亚东口岸出境至印度、尼泊尔。在这条从云南普洱府到拉萨的七千多里100多个驿站,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交通集镇,成为从历史至今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云南西双版纳六大茶山和普洱,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茶名重天下,“远销西番已自唐时”。明清六大茶山因产好茶成为云南首利之区,“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纷至沓来的茶商,使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的边远山乡空前繁荣,高山深谷间出现了许多曲折崎岖的采茶、贩茶古道。清代普洱府在1845年,为了方便贡茶的运输,用官银修了一条宽六尺、长240公里的石板道,从一直铺到普洱,而茶山之间也有道路相连。清代《滇系》载:“,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芝,二百六十里曰,三百四十里曰。三百六十里曰,五百二十里曰慢撒……”茶叶由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各茶山靠马帮驮运经大理、丽江、进入川藏销往川藏及印度尼泊尔外,至清乾隆年间后,普洱茶还运销南洋,仅从六大茶山就有通往东南亚的4条主要驿道,它们与从普洱或临沧出境的对外通道组成为了从云南南部至东南亚、南亚的多条国际商道。

 

如今在西双版纳六大茶山,残破而断断续续的茶马古道遗址仿佛还传唱着昔日的繁荣。倚邦茶山、易武茶山是当年古六大茶山茶马古道最南端的辐射起点。在倚邦街的正街,还保留着东至西长约250米,宽约12~16米茶马古道。东边街头的东北向有石屏街,东南向有曼松街,西边街头沿西北向有出普洱、思茅的茶古马道,西南向有出易武和景洪的茶马古道。沿正街两旁,曾茶号林立,有名的十余家,逢街交易、人喧马嘶,有过历史的辉煌。在茶山牛滚塘,曾为喧嚣一时的茶马古道要冲,今还有昔日用青石铺的一公里多长的街道,两旁商铺排立,居民房屋成片,逢街(赶街子)交易,五日一市,人喧马嘶,茶、盐、布、土特产等物的内外交流异常热闹。


在普洱,当年古道遗址就更多。在“茶庵鸟道”上,宽阔的路面是“五尺”官道的标准尺寸,全部用青石板建而成,有的地段高出地面,有的地方还能看出当年修的排水沟。清代,普洱贡茶从这条路送到昆明,直至北京,称为“官马大道”。古道上深浅不一的马蹄窝,记录着当年的繁忙景象。该道经墨江、元江、玉溪到达昆明,全长580.6公里,行程17天。客商以及官员来往、运送茶盐等土特产都走这条路,所以特别重要。明清两代,沿途还设立了诺干“营”、“哨”、“汛”、“塘”,严密防守。今宁洱县境内,尚遗磨黑、孔雀屏、那柯里等古道。磨黑因盐而得名,马帮把茶、盐驮出去,又把药材、棉花、香料等驮回来。在保存马店最多的古代驿站――孔雀屏,今还有一条约4米宽的石板路贯穿全村。路边除少数的砖房外多数是旧时留下的马店,达34家之多。蒋文中    责编:李志平)

显示全文